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实录 | 谈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特点

阎步克 通识联播 2022-06-09

今天博雅哥为大家推送的是本学期通识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课堂实录,授课教师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和邓小南教授。


阎步克老师从士阶层的形成谈起,讨论了士大夫政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阎老师指出,儒生与文吏的关系变迁,构成了理解战国、秦汉政治文化史的重要线索。


Vol.1223.1

课堂实录



谈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特点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阎步克


我们从士阶层的形成说起。为什么要从士阶层说起呢?因为它对我们两千多年的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说在先秦文献之中,以“士”为中心词的语词,刘泽华先生做过统计,有一百多个,比如举士、尊士、烈士、学士、礼贤下士等等。在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之中出现了士阶层,由此塑造了中国政治的特殊形态: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什么是士大夫呢?士大夫这个词语要翻译成英语就非常之麻烦,因为在英语世界的历史上不存在一个和中国士阶层相对应的阶层,所以他们也没有发展出一个相应的语词来指称士,他们必须借助于两个词才能比较好的反映士大夫的这种官僚形态的特点。比如说scholar-official,scholar-bureaucrat或者litteriti-officialdom等等,这就必须用两个词来比较好地反映士大夫这个阶层的特点:一个就是说他们是学者文人,另一个就是说他们是官僚。这样一个学者兼为官僚的政治群体,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张仲礼曾经评述说:“19世纪中期,获秀才举人以上功名者约110万,加上在职官僚及家属,约550万,占总人口1.3%。”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的支配者。在宋朝,文彦博曾经对皇帝说过一句话。皇帝想改革,他说改革对老百姓有好处,但为什么士大夫们都不赞成呢?文彦博告诫皇帝:您是“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话什么意思呢?我们这个课的后半部分由邓小南老师承担,邓老师考证历史,辨析毫发,极其细腻,她通过考证指出:“与士大夫治天下”,就是“为士大夫治天下”的意思。你不是为了老百姓而治天下,皇上你得知道你是为士大夫治天下的,首先你得把统治集团的利益照顾好。尽管对老百姓宣传的时候,你可以是另一种说法,但事实上你首先得把士大夫的统治阶级的利益予以保障,这样他们才能效忠于你。



对于这种文人官僚、学者官僚的形态,西方学者也给予了相当的注意。有一部书叫《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当年我读书的时候读的还是英文版,现在翻译成中文了。这位作者叫列文森(Joseph Richmond Levenson),他说中国的士大夫在政治政务上是amateur,就是业余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幼所受的都是诗赋八股、四书五经的人文教育,而不是行政知识的教育,比如法律、行政、经济学等等。他们习得的都是人文知识,可是他们从事的却是政务,这就是一个矛盾。同时他们在人文艺术上也是业余的,因为他们的职业是行政,而不是人文思想艺术。“业余”这个说法就非常有意思,它反映了中国士大夫“一身二任”,那么他就有可能在两边发生角色冲突:你的学者角色和你的官僚角色之间就存在着一种有内在的矛盾。


政治学的同学对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应该毫不陌生吧?这是泰斗级的人物,也是近代官僚行政理论的奠基人。韦伯对中国士大夫的评价就是:“丝毫没有受过行政训练,根本不懂法律。”在韦伯看来,理性官僚制就必须贯彻专业原则,你从事国家行政管理,你就应该具备行政学、法学、经济学等等的知识。中国的士大夫业余爱好是诗书琴棋,受的教育是诗赋八股,那么这二者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总之呢,这种士大夫的形态就构成了中国历史一大特色之一,甚至会影响到方方面面,为此还发展出了一个特殊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通过诗赋、八股这些人文知识,选拔行政和法律官僚。这构成了中国传统选官的一大特色,唐朝就有人评价“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可是这一制度却为中国人喜闻乐见,比如说,在中国文学上,才子佳人小说是不是就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现象呢?


我有这么一部著作叫《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有很多大学把它作为政治文化的参考书。我所讲的内容,基本就是我当年三十多岁的时候写这本书所产生的想法。这本书首先用这样一个起点来提出问题:马克斯·韦伯所设想的那种职业文官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秦帝国用文法吏、刀笔吏治天下。文法吏就是职业文官,受过严格的法律文书财务训练。可是秦这种政治体制,它没有能长久的维持,十几年就垮台。进入汉代,儒生参政,儒生和文吏之间就开始发生矛盾、发生冲突。一直到王莽变法重用儒生,和秦刀笔吏治天下就构成了一个对比。秦政和王莽新政的文化精神判然不同,他们所依靠的官僚队伍也不同。秦依靠的是文吏,而王莽依靠的是儒生。进入东汉,有一个学者叫王充,他写了一部书叫《论衡》,很多同学都知道。《论衡》之中有七篇论文,专门论述文吏和儒生的异同。比如“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世之将相,各有所取。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


所以,我们就可以判定,儒生和文吏的关系变迁,就是战国、秦汉政治文化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这样一条线索的演变结果就是——学者演变成官僚的特殊的士大夫形态的形成。



睿清 编辑 / 鑫淼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