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作业 | 信仰的前提与动机

梁易 通识联播 2022-06-09

本文是本学期的核心通识课程“宗教学导论”课上的优秀课程作业,作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2020级本科生梁易。


本文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约伯记》中约伯妻子和三个朋友的基本观点和撒旦是一致的?作者将约伯妻子和三个朋友之观点进行对比,指出他们内心所遵循的是上帝惩恶扬善的朴素逻辑,然而这种信仰的动机却容易是功利而非单纯的,反而验证了撒旦认为人类对上帝的虔敬和信仰普遍自私功利的设想。约伯则领悟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凡人的简单逻辑无法在上帝身上套用,证明了他对上帝的虔敬是非功利、无条件的,也使撒旦的设想彻底宣告失败。


Vol.1224.2

优秀作业



信仰的前提与动机


梁易 | 北京大学哲学系

2020级本科生


尽管约伯的妻子、三个朋友以及撒旦在故事中的角色和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基本观念和内在逻辑却达成了实质上的一致。通过分析他们各自的观点和逻辑,并与约伯的态度进行对比,他们共同的基本观念就显现出来——人对上帝的信仰和虔敬并非无条件的,而是出于功利的动机,建立在上帝主持公义、惩恶扬善的前提之上。与这种简单的因果逻辑链相对,真正的虔敬是“无缘无故的”;善人受苦、恶人享乐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但这并不损伤信仰的前提,因上帝的公义并非凡人的智慧所能解答。

图为画家William Blake所作水彩插画,主题为“撒旦展望上帝和约伯的慈善”


撒旦的观点

当上帝赞赏约伯的虔敬时,撒旦立即提出了质疑,即质疑约伯敬神行善的动机:“那约伯敬畏上帝不是无缘无故的吧?”撒旦认为,约伯之所以敬神行善,是因为他相信这样做就能得到上帝的赐福,从而获取世俗上的幸福和利益;假如让约伯遭受苦难,他就会抛弃信仰、背弃上帝。


当撒旦夺走约伯一切身外的财富和子女后,约伯仍赞美上帝。这是撒旦的第一次挫败。但撒旦并未因此承认自己的失败、放弃自己的假说,而是认为这是因为之前只夺去了约伯的身外之物,约伯受的苦还不够深,“一皮换一皮罢了”。他坚信约伯的内心深处一定是自私、功利的,对上帝的信仰并非出自于单纯的爱。


约伯妻子的观点

当约伯失去了全部的财富、子女乃至自己的健康,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时,妻子非但没有安慰他,更对约伯“是好人”不再相信,恨恨道:“还充当好人哪?”一方面,她认为这些极端的苦难是上帝一手造就的,她不理解约伯此时为何仍然赞美、敬畏降祸于他的上帝,认为这是违背内心真实动机与逻辑的虚伪行为;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她实际上认为约伯可能犯了罪,已经成为了被上帝厌弃的恶人,约伯的苦难是上帝对恶人的惩罚。


因此,她建议约伯诅咒上帝,了结自己的生命。她认为,假如约伯真的是因十恶不赦而受到如此深重的苦难,作为被神弃绝的人,一切已经没有逆转的可能,语言不触犯神已毫无意义;同时,这样的生命继续下去既是痛苦的,也是没有价值的。而假如约伯清白,则说明上帝降下的苦难并不符合公义,只是平白给人带来痛苦和折磨。既然信仰上帝仍然免除不了灾难,那么这样的神也没有信仰的必要,此时咒骂上帝才是合理的。本质上,她的建议正是出于功利的信仰动机,认为信仰一定能带来实际利益。当实际利益被破坏时,她只有两种选择——若不归咎于约伯的罪恶,信仰就将失去它脆弱的基石而随之崩塌。


约伯朋友的观点

1

以利法

在对话中,以利法一开场就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你想想,无辜的有谁死于非命,什么地方,又曾灭了义人?”他坚信上帝不会对好人降下灾祸,而约伯的受难自然意味着约伯并非清白的好人,而是犯了罪的人。他批判约伯自称清白的行为,认为凡人不可在上帝面前称义;而为了解释罪恶的来源,面对约伯对自己生日的诅咒和对上帝的抱怨,他将其视为不敬与罪孽:“定你罪的是你的口,不是我;是你自己的双唇,在作证告你!”不仅如此,他还罗织罪名,以约伯不曾做的事来攻击约伯。


他认为“人被上帝教训是有福”,约伯受难是上帝在指正他的罪愆,而约伯应该改过自新。值得注意的是,他以悔罪自新后的实际利益来劝说约伯,“同他和好吧,藉此复得你的幸福”,这也反映了他自身功利的信仰动机。


2

比尔达

与以利法相同,比尔达同样坚信上帝不会违背惩恶扬善的原则,约伯是罪恶之人。而第二轮对话中,他更进一步,认为约伯自作自受,他的苦难即为恶人应得的结局。他生动地描绘了恶人的悲惨下场,并以此期望约伯悔过,这仍然是从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的。


此外,他以古老传统的智慧为例,试图证明上帝总是惩恶扬善。然而,他过分重视传统,完全忽略了实际生活的经验,不承认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反的案例,被囚禁在了传统当中。


3

祖法

与前两人相同,祖法也认为约伯有罪,劝约伯悔改,甚至认为上帝对约伯的惩罚相对于他的罪恶是过轻的。第二轮对话中,他同以利法一样以无中生有的罪名攻击约伯,并同比尔达一样认为约伯的苦难是“恶人得自上帝的份额”。对恶人的惩罚是必然的,是世界秩序的一部分,一直影响到他的后代。


图为画家William Blake所作水彩插画,主题为“约伯被他的朋友们指责”


4

三人的共同观点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见,三人具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朴素直白的因果报应逻辑。在这个前提下,只要约伯真的清白无辜,上帝就不可能降祸于他;但如果反过来推理,从目前约伯遭受苦难的现实状况出发,就说明他一定做了某些恶事。虽然大家都没有亲眼看到过约伯做的恶事,没有指控约伯的证据,但上帝知道全部的真相。


由此观之,约伯的三个朋友实际上完全不理解约伯的特殊处境,不相信约伯的清白无辜,而是对他一味地进行指责和批评。同样,他们也都持有功利的信仰动机,认为人对上帝的虔敬是为了便于获取实际的利益。此外,他们断言上帝惩恶扬善从没有例外,说明他们自认为自己拥有能了解上帝公义的智慧和能力,实际上是荒谬的。


约伯的态度

约伯作为灾难打击的直接对象,无疑承受了最深的痛苦。然而,他也最坚信自己的清白无辜。这一信念正是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坚持向上帝申冤和质疑的动力源。


与他的妻子、朋友一样,他同样相信上帝的公义。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将罪责归于自己,而是敏锐地发现了逻辑中存在的矛盾,从而引出了重要的神义论问题。假如上帝公正,被降罚的人就不应是清白无辜的;然而,被降罚的人确实清白无辜,而凡人又没有资格因此称上帝不公正,这样难以弥合的矛盾给约伯带来了巨大的困惑。约伯的抱怨不仅仅是因为他外在的损失和肉体的痛苦,更是因为他精神上的困惑不解。这样的矛盾迫使他抛弃因果报应理论这一传统理论,转向其他的解答。在思考世上普遍存在的不公时,他便提出了具二元论色彩的论述。然而,如此难题并非凡人所能断言,答案必须直接向上帝求取。因此,他不断地呼求上帝,渴望与上帝直接交谈争讼。这并非不敬的表现,相反,是肯定上帝智慧的最高地位。


约伯之所以始终没有考虑过自杀,是因为舍弃上帝赐予的生命是不敬的;同时,自杀包含认罪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必须要直面上帝,才能得到他渴求的答案,而自杀将会排除这个可能性。


最后,上帝向约伯显现,却并未正面回答约伯的问题,只是在约伯面前强调了自己的神力。然而,这成功地消解了约伯先前的困惑,他恭顺地回应道:“是我,乱说我不懂的事,那超乎我悟性的奇妙的一切。”约伯由此领悟到,不仅神力是人无法企及的,神义也是如此。类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凡人的简单逻辑无法在上帝身上套用,正如地下无人知晓撒旦与上帝的赌约。


此时,约伯终于不再质疑,以谦卑的态度达成了与上帝的和解,证明了他对上帝的虔敬是非功利、无条件的,而这乃是真正的虔敬。


图为画家William Blake所作水彩插画,主题为“基督的愿景”


总结与对比

通过归纳约伯妻子和三个朋友的观点,可以发现,假如坚信上帝惩恶扬善的朴素逻辑,信仰的动机就容易是功利而非单纯的。然而,在上帝惩恶扬善的例外没有发生时,这样自私功利的信仰从表面上将无法与真正的虔敬区分。撒旦认为人类对上帝的虔敬和信仰普遍自私功利,而约伯妻子和三个朋友在约伯无辜受难时的反应虽然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实质则是相似的,均正中撒旦下怀,验证了他的设想。因此,可以说约伯妻子、三个朋友的基本观点和撒旦是一致的。


相反地,约伯的态度呈现出鲜明的不同。可以说,他的妻子和朋友只是进行简单的推导和归因,而约伯则通过思考和质疑,触及了问题的更高层面,并最终得到了上帝的启示与肯定。与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上的自私信仰和以人类智慧断言神意的盲目自大相比,约伯的虔敬使撒旦的设想彻底宣告失败,有力地驳斥了撒旦、妻子和三个朋友共同的基本观点。


姚远 编辑  /  上上 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