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 彭錞:中国当代法律与社会
今天为大家推送的本学期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彭錞老师开设的通识课程《中国当代法律与社会》的课程大纲、课程介绍和学生感言。
在本门课程当中,彭錞老师以当代中国法律和社会领域一系列关键变迁与重要问题为重心,通过代入社会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法律精神并运用法律的视角体察社会,从而获得对当代中国社会更富现实感与反思性的理解。
Vol.1348
中国当代法律与社会
开课院系 北京大学法学院
授课教师 彭錞
学分 2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对当代中国法律和社会领域一系列关键变迁与重要问题的巡礼,核心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在社会情境中把握法律,同时运用法律的视角体察社会。因此,与法学院专业教育以部门法为框架结构所不同的是,本课程选取了多个交织着法律与社会因素的重大问题作为线索,既向学生普及与之有关的法学知识,也促进学生感悟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复杂互动,培养法学的观察和想象力,最终获得对当代中国社会更富现实感与反思性的理解。
教师介绍
彭錞,2008年获北京大学法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2009年获牛津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院长助理,研究领域包括宪法、行政法、土地法、信息网络法等。代表著作有Rural Land Takings Law in Modern China: Origin,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并发表多篇中英文期刊论文和媒体文章。
课程大纲
第一讲 法律是什么?
讨论主题:当谈到法律,我们在谈什么?观察法律有哪些视角?如何思考法律和社会之间的互动?
图为萨伯所著《洞穴奇案》,三联书店,2009年
推荐阅读:
[美] 彼得·萨伯:《洞穴奇案》,陈福勇、张世泰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
第二讲 法律做什么?
讨论主题:法律如何实现对生活的治理?法律事实与生活事实有何不同?法律有怎样的表达形式?如何解释法律?
图为刘晗所著《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
推荐阅读:
刘晗:《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第三讲 法律有什么
讨论主题:从清朝末年到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有怎样的特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检索法律法规与司法案例?
图为王人博、程燎原所著《法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推荐阅读:
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第四讲 法律为什么
讨论主题:如何理解中国传统中的儒法之辩?人治和法治有何区别?为什么现代中国选择走向法治?
图为瞿同祖所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2010年
推荐阅读: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第五讲 法律管什么?
讨论主题:法律是否不应介入道德?法律本身是否应当符合道德?费孝通先生所言的“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端却已先发生了”原因何在?
图为塔玛纳哈所著《论法治——历史、政治和理论》,武汉大学,2010年
推荐阅读:
[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历史、政治和理论》,李桂林译,武汉大学2010年版
第六讲 什么是“权利”?
讨论主题:“Right”就是“权利”吗?传统中国如何理解权利?中西碰撞下的权利观念发生了何种变迁?为什么今天中美两国的人权观存在差异?
图为金观涛、刘青峰所著《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
推荐阅读: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七讲 从螺丝钉到钉子户?
讨论主题:民本和民权区别何在?当代中国的法律缘何从义务本位转向权利本位?权利是否“过剩”了?
图为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推荐阅读:
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八讲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讨论主题:当代中国为何发生立法平等与司法平等之争?区别对待一定都是歧视吗?高考招生存在“反向歧视”吗?
图为郭道晖、李步云、郝铁川主编《中国当代法学争鸣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推荐阅读:
郭道晖、李步云、郝铁川主编:《中国当代法学争鸣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九讲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讨论主题:大规模征地拆迁的根源何在?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是否应当平等保护?私有财产真是城堡吗?
图为Chun Peng, Rural Land Takings Law in Modern China: Origin and 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推荐阅读:
Chun Peng, Rural Land Takings Law in Modern China: Origin and 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第十讲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讨论主题: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违法吗?如何避免算法歧视?个人信息受保护权如何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平衡?
图为莱斯格:《代码2.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推荐阅读:
[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李旭、沈伟伟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学生感言
同学1:一个学期的课程并不长,彭錞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强调这是一门普法课、通识课,而不是专业课,因此,我抱着了解法律原理、理解法律精神的初衷,去尽我所能地专注和享受课堂,这使我收获颇丰。彭錞老师说本课程背后一以贯之的精神和价值在于自由,看到这一点时我回想了整个学期各个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并联想到罗翔老师常说的:“真正的自由是自律的自由,而不是放纵的自由”,便深以为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由这四个词来构成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我心中也就有了答案——法治以公平正义为准绳,通过维护自由而实现秩序。
同学2:作为隔壁清华的同学,非常幸运能够来到北大上彭錞老师主讲的《中国当代法律与社会》课程。在课堂上,老师总是能够结合生动形象的例子把抽象的法律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并且和同学们积极的互动,大家都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三次案件分析的作业提供了很好的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机会,让我感受到法律在当代社会中的温度。工科专业的我在上这门课之前对法律几乎没有了解,认为法律只是强加给每个人的束缚。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法律与道德、权利、平等、隐私保护等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更加敬畏法律,明白了法律对于国家社会,以及每一个公民的重大意义,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法律的兴趣。
同学3:在北京大学为期一学期的交换生活中,彭老师的课是一大惊喜。这节课既满足了我原本想对中国社会的法律问题有更多了解的目的,还带给我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思考。课上提到的很多事件,在生活中也许多多少少听说过,但彭老师带领我们从法律的角度和其他独特的角度看待这些事件,重构了我的很多思考。彭老师在课上提到的诸多资料文献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有机会了解到了一些重要的学说和研究,而这些恰恰是美国学术体系下少有涉及的。此外,本课程的同学参与度高,大家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也都积极思考和表达观点,使本课程更加精彩!
同学4:我对“法院人”的印象,主要来自于辩论赛。作为一个“辩论菜鸟”,我常常被法院学生在辩论比赛中逻辑严密的辩驳折服。这份对“法院人”的崇拜,使我对法学院的教学内容充满了好奇。于是,我选择了《中国当代法律与社会》这门法学院开的通选课以一探究竟。课程的内容丝毫没让我失望,彭錞老师以关于法律的最基本知识为框架,结合了最新社会议题,向我们介绍了法律是什么、做什么、有什么、为什么、管什么,以及平等、权利等其他法律关注的核心价值。彭錞老师在解释知识、联系社会议题的时候,总能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演绎为方法,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向我给出对一个简单问题的深刻认识,而不是给出说教式抑或是和稀泥式的回答,堪称一场精彩绝伦的“规范性的公共说理”。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法律知识,也领悟到了一些逻辑思维方法,这些都会对我未来辩论乃至工作学习大有裨益。
编辑 波点
校对 时远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