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omas Rendall | 欧洲文学选读 · 课程大纲

通识联播 2020-09-30
博雅哥说


2015年秋季学期,北京大学推出来自8个文理院系的13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每门课程的课程大纲都经过精心的编写,并附有详细的阅读参考书目,以满足通识教育课程对经典阅读的需求。博雅哥从本周起,将会陆续推送Thomas Rendall教授与《欧洲文学选读》(European Literature)的相关内容,敬请关注。


Thomas Rendall, 斯坦福大学博士,资深中世纪英国文学和欧洲古典文学专家,曾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英语系专业教授。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主讲课程《欧洲文学选读》《英国文学基石》《欧洲文学专题研究》《中世纪英国文学》。同时,每学期期末在系内举办研讨会。 Thomas Rendall教授开设的欧洲文学系列课程在学生中颇受欢迎,很多选课的同学都表示收获颇多。



图为 Prof. Rendall
Vol.80.1核心课程
欧洲文学选读课程大纲
授课教师:Thomas Rendall
课程名称:欧洲文学选读
开课院系:英语系
课程目标
本课程共有两个目的:就文学研究而言,本课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部优美动人、影响深远的欧洲叙事长诗;就文化研究而言,本课将为同学们介绍西方世界一些根本性的思想观念。为此,我们要品读两部作品。《埃涅阿斯纪》描述了一段走向崇高目标的旅程——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文明社会;它以一个体现着理性、责任和勇敢诸法则的英雄形象,反映出古希腊罗马的文明理想。《神曲》呈现的是另一段有着崇高目标的旅程——朝向神的视界;它所塑造的英雄追寻精神启蒙,卓越地展现了犹太-基督教观念。这两部作品所呈现的古典与基督教价值观,乃是现代欧美文化最重要的根源。
阅读章节
《埃涅阿斯纪》(重点阅读第1-6卷,同时也将涉及第12卷中的部分选段);
《神曲》(重点阅读《地狱》,同时也将涉及《炼狱》和《天堂》中的部分选段)。


Classical to Modern Timeline
1《埃涅阿斯纪》

第1周 课程简介与《埃涅阿斯纪》背景介绍
第2周 《埃涅阿斯纪》卷1
第3周 《埃涅阿斯纪》卷2
第4周 《埃涅阿斯纪》结束卷2,开始卷4
第5周 《埃涅阿斯纪》结束卷4,开始卷6
第6周 《埃涅阿斯纪》结束卷6,卷12

注:卷3与卷5 在课堂上不做详细讨论,但学生们仍然需要阅读这一部分。


Aeneas fleeing Troy: wall carving

《埃涅阿斯纪》可被称作是一首古典而又现代的史诗。作为古典史诗的《埃涅阿斯纪》具有奇妙的“他异性”(alterity),就其呈现出的价值取向而言与现代西方文化并不一致,有趣的是,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埃涅阿斯纪》强调理性重于情感,强调共同体的需要优于个体的需要,并且蕴藏着强烈的反战思想,反对用压倒性的且残酷的暴力来解决一切问题。书中歌颂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共同体(community),由法律管理的安详、稳固而秩序井然的社会;最崇高的个体行为则是虔敬 (pietas),包含了对家庭、国家(亦体现在对其他人的公共责任)以及对神的责任(duty)。


Aeneas fleeing Troy, 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

《埃涅阿斯纪》同时也是一首现代的史诗。史诗的许多部分不仅很精妙,而且不可思议地具有现代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内心精神与情感状态、心理冲突及动机的分析。第二是对迂回、暗示甚至沉默等写作风格的运用——这使得我们必须“于字里行间阅读”(read between the lines)。第三是情节与人物发展微妙而精简的特点。第四是对当时价值观的态度——作品在颂扬的同时也提出了疑问。第五是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特点,这同时也是《埃涅阿斯纪》现代性(modernity)最主要的体现。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埃涅阿斯是一个复杂而具多面性的人物。首先,他并非生来完美的英雄,而是会犹豫、有弱点的英雄,他的英雄气概也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其次,不像阿喀琉斯或奥德修斯,埃涅阿斯并非个人主义者或“喜孤独者”(loner),而是作为他的人民的领袖——他几乎总是在人群的中心出现。最后,他更像是对同伴认真负责的公仆而非“恃强凌弱”的人物。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为个人荣誉与为友复仇而战;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为返回故里而战。埃涅阿斯却是为了一个更遥远、更公共、更宏伟的目标——建立城市、建构社会——而奋斗。就像现实所显示的那样,这恰恰使得埃涅阿斯更有感染力、更加有趣,也更加真实。


Aeneas fleeing Troy: oil lamp decoration
2《神曲》

第7周 《神曲》背景介绍,《地狱》1-4
第8周 《地狱》5-6
第9周 《地狱》7-9
第10周 《地狱》10-17(高潮)
第11周 《地狱》26,34
第12周 《炼狱》1-2,10-12
第13周 《炼狱》28-33
第14周 《天堂》1-2
第15周 课程总结与《天堂》30-33


Dante statue in front of Santa Croce Church, Florence

《神曲》中的故事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对想象中“实际旅程”的描述,二是对自身于内心的、精神的世界中探索的刻画。诗作意义则在三个维度上阐述——字面意义、故事寓意及书写意义在字面意思上(the literal level),《神曲》被想象为一场真正的、物理上的旅行,书中的活动与邂逅在旅行者身外的世界发生。


The geography of Dante’s journey through hell and purgatory

寓意(allegorical meaning)又可细分为精神、心理及共同体三个层次。作为个体精神救赎的旅程(a journey of individual spiritual salvation),但丁的长诗可以看作是个人精神的自传,呈现了自己精神上的失败、挣扎与最终觉悟的故事。在书中,地狱、炼狱与天堂都同时作为外在与内在的旅程而存在。人类在物理宇宙中离上帝越近,他们离自己的“自然状态”(natural place)也就越近,因而也就能享受到上帝精神之光与爱的更多恩泽。作为一段心理旅程(a psychological journey),一段深入故事讲述者自身个性的旅程,故事从地狱的混乱与失望开始,历经炼狱连续的休养,最终达到了一种心理健康或者说是情感和谐愉悦的状态,这也便是天堂。此外,故事还作为一段共同旅程(a communal journey)而存在,这一主题通过两条引人注目的证据得到了突出的反映——一是书中没有真正“孤独”的人,就连地狱也是某种形式的共同体,哪怕它是以负面的形式存在的;二是与读者预想的恰恰相反,但丁喜爱的比阿特丽斯在最后并没有提到她对诗人的爱或她对他个人救赎的期望。


Dante and His Poem, Domenico di Michelino, 15th C

最后是书写意义上的旅程(a compositional journey)这一维度的意义。简单说来,《神曲》所描述的旅程的艰辛某种意义上即是作者在写作本书时无休止挣扎的反映。想象中从黑暗森林到天堂的旅程只用了一周的时间,但但丁在写作《神曲》的实际“旅程”中却至少走了十二年(1307-1320),期间伴随着他的是饥饿、寒冷与难以入眠的夜晚。但丁试图将无人见过的三个世界生动地描绘出来,因而频繁地抱怨自己实际能力的不足、写作技巧的欠缺及语言本身固有的缺陷,尤其是为《天堂》中所用词语的不达意而难过——在这里他陷入了用人类语言有限的能力来描绘无限的困境。


Dante, not writing, but reading—the necessary preliminary to all good writing, Luca Signorelli, late 15th centuryfresco
教材要求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罗伯特·菲兹杰拉德译(Vintage出版社);
但丁,《神曲》之《地狱》(及《炼狱》和《天堂》中的选段),阿兰·曼德尔鲍姆译(Bantam出版社)。
学生也应有一本完整版的(而非“口袋本”或“专为学习者设计的”)、全英文的、大学水平的字典。推荐:《韦氏大学词典》,《韦氏新世界词典》,或《简明牛津词典》。一本具有相近容量的全英文电子词典亦可。
课程评分
4次阅读测试占25%,4篇作业和录音占35%,期末考试占40%
沙龙通知
本期博雅通识教育沙龙将于12月11日(周五)下午举行,嘉宾为Thomas Rendall 教授。快来报名吧!详情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肖京 宇飞 文浩 禹晗 翻译 / 禹晗 编辑 / 俊强 校对)

致谢:Prof. Rendall 助教 沈静思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