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沙龙纪实 | Thomas Rendall:文学经典阅读与文本解读

沈静思 通识联播 2020-09-30



Vol.89通识动态
文学经典阅读与文本解读
2015年12月11日下午,第九期通识沙龙如期举行,此次嘉宾是Tom Rendall教授,沙龙采取答疑形式,故而举办地点位于二教教室。同学们与老师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文学经典的阅读以及《欧洲文学选读》课程中所涉及的文本解读。


图为现场同学向Tom Rendall教授提问

首先,一位同学就《神曲》中的异教徒提出了问题。为何但丁将利弗斯(Ripheus)这个特洛伊人置于基督教的天堂,而维吉尔只能待在地狱中的Limbo?这是否体现出但丁对待异教徒问题上的不一致?教授认为但丁在诗中对异教徒的处理反映出他对古典文化的复杂态度。《神曲》中有三位异教徒被置于炼狱和天堂:利弗斯、加图和图拉真皇帝。其中又以利弗斯在天堂的出现最令主人公感到惊讶。诗人维吉尔曾在《埃涅阿斯纪》第二卷中称利弗斯乃特洛伊城最正直之人,对他的死表达了惋惜而又无可奈何之情绪,因而但丁此举的一个可能解释是他认为需要对这位义士之死进行弥补,因此让他进入《神曲》的天堂。总之,教授总结道,但丁非常推崇古典文化,但同时又认为它是有缺陷的,这也是为何比阿特丽斯(Beatrice)必须作为基督教的代表代替维吉尔陪伴但丁进入天堂。

第二位同学提到一则关于维吉尔的轶事:他临死前曾让人们烧掉他的诗作《埃涅阿斯纪》的手稿,那么这件事情会不会和奥古斯都后期行事作风越发极端有关?教授认为首先这则轶事并不一定属实,其次如果是真的,那么维吉尔可能是认为诗作还不够完善,因为诗中确有前后不一致、或韵律不完善之处。当然,诗人也有可能是因为一些政治上的考量而不愿他的诗作流传,尤其是史诗结尾时主人公埃涅阿斯的形象似乎有所贬低,罗马的光辉前景也有阴影笼罩。


图为沙龙现场

第三位同学的问题与文学的误读或误导作用有关,她提到《神曲·地狱篇》中著名的保罗与弗兰切斯卡的故事,弗兰切斯卡在自述中说到他们的相爱和最后堕入地狱与共同阅读骑士传奇有关,而《神曲》的读者在读到这个片段时也有可能受弗兰切斯卡的误导而陷入对他们(毫无保留的)深切同情。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误读或误用文学这一问题呢?教授认为对文学的误导作用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城邦中不应有诗歌的位置,正是因为诗歌可能引领人们走向歧途。就《神曲》而言,教授认为诗人常在诗中故意引导读者走向错误的理解,并因此成为诗中罪人的共谋。就像弗兰切斯卡,她雄辩滔滔,讲述的故事也使闻者伤心。但我们在阅读时不能被她牵着鼻子走,必须记得她毕竟身处地狱。

紧接着有同学就阅读经典提出问题:作为当代读者我们应如何解读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这些古代作品又能如何与我们自身产生联系?教授觉得,人们如今常会有此问: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一个理工科学生为何要读文学或哲学作品?他的答案是,很多经典文本所着眼面对的正是关涉人性或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平常又易被忽略的大问题。文学作品因而给了我们一个全面考量这些问题的机会:一本关于战争的专业论述固然能提供许多深刻洞见,但读《埃涅阿斯纪》能让我们有如亲身经历了一场战争及其带来的诸种后果,以一种更全面而又深切的方式思考战争。


图为沙龙现场

最后,有同学问到关于文学批评的基本方式,有人认为应将文本置于它所产生的历史环境以作解读,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的真实意图,但也有人认为解读文本时不用在意语境或作者意图。教授对此的态度是:我们应当首先尽己所能去了解文本在它自己所处时代的含义,再去考虑它对我、对当下而言有何意味。他认为所有经典作品都是基于历史,但又同时能与我们对话,这也是它们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原因。


(禹晗 编辑 / 肖京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