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沙龙纪实 | 丁宁:看得见的博雅

2015-12-28 通识联播


Vol.99.2通识动态
丁宁:看得见的博雅

2015年12月25日下午,第十一期通识教育沙龙在法学院大树咖啡馆如期举行。本次沙龙邀请到的嘉宾是艺术学院的丁宁教授,来自校内校外的十几名同学参与了此次沙龙活动,他们就艺术史的相关问题与丁老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讨论。

此次沙龙恰逢西方传统的圣诞节,所以丁老师以现藏于爱丁堡国家美术馆的《圣尼古拉斯的三个传说》以及荷兰国家美术馆的《圣尼古拉斯节》 两幅作品为开场,以西方节日在美术史中的例证开始了此次沙龙活动。

图为丁宁老师

首先有同学问到,参观博物馆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有艺术修养的人,如具备艺术史知识的;另一种就是普通百姓,他们对艺术作品没有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这两种人是如何观看的?丁老师认为博物馆的一些东西需要做功课,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不需要做功课的,比如作品的色彩本身。正如我们在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中看到的就是花卉、风景本身,其中基本不包含任何神话典故或历史故事,也没有任何象征意味,所以这样的展览很多小孩子看了也会感到很快乐。然而,当我们在看有关古埃及的展览时,如果没有提前做功课就会一头雾水。但是很多东西确实不需要做功课,完全没有美术史知识的人也会有美的享受。其中的一个区别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在面对没有象征色彩的印象派画作时,也可以感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浅层次的。但如果我们对印象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印象派也有很多讲究的东西,这种讲究的东西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所完成的一个实验,比如对环境色、条件色的孜孜以求,了解了这些之后体会会更加细腻、深入,知道艺术家追求的本身到底是什么。

图为沙龙现场

随后有同学问到西方艺术史从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到新古典,都是在追求完美,包括中世纪的哥特、洛可可、到印象派,这些带有贬义成分词都可能是源于知识分子认为古典主义是最好的,那怎么看待这种古典主义情结?丁老师回答说到,所谓古典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广义的,即完美的、最好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指艺术流派,新古典主义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流派。古典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中世纪时期就很反对古典主义,他们将来自希腊、罗马这些所谓异教的东西全部毁坏掉。比如,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很触目惊心的一幕:唯美的维纳斯头像上打上了十字。所以从这个历史情况看,所谓古典的,最完美的,曾经到过巅峰状态的东西在特定的时刻下也会遭受到排斥。有时,因为古典的东西太过完美,经常会成为新的艺术家的压力,如一些英国的年轻艺术家反对拉斐尔的画。因为他们认为拉斐尔的画太过完美以致达到唯美的程度,因此他们要离开拉斐尔。但是很趣的是,拉斐尔前派的画后来画得有点像拉斐尔的。所以说,你反对的东西不是你最后真正所反对的,也许反对是一个旗号,反对是一种姿态,反对是要寻求一种动力。

关于古典主义的问题同学们继续追问到,一般认为艺术史的现代性始于19世纪的印象派,是不是说在这之后古典主义就完全终结了?关于现代主义开始之后,古典主义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丁老师认为这个要依照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在画陶瓶时,就会创造出很唯美的古希腊形象。再如野兽派大师马蒂斯就对古典的东西津津乐道。所以说古典的东西虽然已经属于过去,成为以往历史的一部分,但古典东西的影响依旧在。比如,从历史上看文艺复兴是重新理解古典历史的一个阶段,由于考古的发现或中世纪意识形态的彻底改变,让我们重新有机会审视古典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又推后了几百年,它其实是再一次对古典主义的回望。因为古典主义是处在某种高度,包含某种理想的成分,所以它的影响依然会体现在后来的艺术当中,正如我们常说的“如果是古典,就一定是无所不在的”。

图为沙龙现场

最后同学们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艺术?丁老师的基本倾向是我们不要带太多的框架来审视艺术。每位艺术家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存在,并不是所有的人在这个时代都只有一个精神——时代精神,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古希腊的作品看做是很有理性的,而将之后的作品看作是宗教的。但其实这个是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的。比如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雕塑家卡诺瓦的作品就很理性。其实,理性是每件作品中都有的,因为人做有目的的事情本身就具有某种理性感。理性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而是自然而然生成的。但为什么作品会有不同?这是源于每个个体,时代,材料和赞助资金的不同。随着我们了解地越具体、越深入才会知道一件艺术作品背后包含着一段历史。我们不能用一个特定的概念来框定这么多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因为他们的魅力是具体的,对每件作品都要特殊对待。

(俊强 编辑 / 天一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