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茂莉 |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大纲

2016-03-08 韩茂莉 通识联播
博雅哥说


中国历史地理是面向全校同学的通选课,这门课程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各个部门,如政区变化与地方行政制度、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河湖水系变化与环境、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农业生产与区域开发、城市发展与空间结构等,通过这门课程希望同学能够了解中国历史时期重大政治、军事、经济活动的空间基础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帮助同学认识中国历史、认识中国国情。
本期博雅哥将为大家推送“中国历史地理”的课程大纲,感谢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的馆藏目录,在参考书目中将会具体标注部分书籍的馆藏以便同学们进行查阅。
Vol.140核心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大纲


开课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地理
授课教师:韩茂莉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第一讲绪论——历史地理的学术脉络、课程内容(2学时)
一、历史地理学的科学属性——昨天的、前天的地理

二、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脉络——从《汉书·地理志》到近代、当代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三、中国历史地理各个分支研究领域

四、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内容

参考书
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图为泰山

第二讲九州方圆——中国历史疆域变迁的地理基础(4学时,其中一、二两学时,三、四两学时)
地理学是以一定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若将国家作为研究空间,疆域变迁则是最根本的问题。

一、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与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人类立足于大地上,无论个体还是人类集团——国家、政权,均没有离开过地理,包含空间与界限的疆域更是如此。疆域是当两个政权或部族空间互相碰撞的结果,若世界上只有一个政权或一个部族就不会出现疆域,而两个人类政治集团相互碰撞且稳定在某一地带,并非无因无由,地理——这一来自于自然的力量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史前文化的空间组合与地理选择

(二)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走向长江流域

(三)以农耕区为核心的疆域扩展

黄河、长江不仅是中国的两条大河,更重要的在于两条大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两大农耕区,从江河两大流域联为一体的那天,农耕区就成为中国疆域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点开疆拓土。年降雨量400mm等降雨量线是农业生产需求雨量的底线,这一地带地带既是中原王朝守疆固土的底线,也是新生疆土的增长点。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四  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一) 疆域伸缩的多变性

(二) 疆域归属的时间性

(三)“九州与四海=中国+夷狄”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

参考书
1、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7年。2、史念海、顾颉刚《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重印。


图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第三讲政治的空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界原则(6学时,一、二用4学时,三用2学时)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涉及政治与地理两个问题。自从人类社会摆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政治与地理就成为一对孪生兄弟。

一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一)夏商两代政治制度与领土组合形式

(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政治地理

(三)西周封建制的衰落与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自秦实行郡县制至清王朝,前后两千余年。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之上的行政区,从最初出现到全面实施,不仅仅是地方官员的施政空间,而且依托行政区中央与地方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央既依托地方官员主持行政区管理,又需要对于官员权力实行制衡,事实上从公元前三世纪秦王朝将郡县制确立为全国性的政治制度,在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较量中,在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反复摸索中,逐渐将权利的准星定在国家利益与中央集权一线,而这一历史性的关键转折在唐宋两代,唐及唐以前各代地方分权不断表现出优势,自北宋时期中央集权成为权利分配的主流,以此为核心形成的组织体系与权利制衡举措既在历史时期发挥作用,也随时代的选择被继承下来并融入现实政治之中。

三  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行政区是地方官员权利依托的空间,行政区界限则是界定官员权力空间的标识,以地理学的视角审度此两者,前者将政治赋予地理,后者用地理影响政治。

(一)“随山川形便”与行政区边界

(二)“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

(三)“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政治地理的影响

“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类划界原则各自选取的要素完全不同,前者得之于自然,后者取决于政治,因此行政区界限在界分彼此的同时,也将政治渗入地理之中。人类立足在大地之上,利用到的不仅仅是资源与环境,空间与政治从来没有离开过历史,也必定影响将来。

参考书
1、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2、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3、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图为《体国经野之道》

第四讲千古足音——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文化、经济(8学时,一、二、三、四各2学时)
道路是人类交通的途径,关乎国事、系之民生。

一  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一)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中国历史早期以豫西洛阳一带为核心,自金、元以来核心转向北京。

二  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二)川陕交通道路走向与重要战例

(三)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三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

(二)丝绸之路的道路组成

(三)丝绸之路的物质与文化传播

西北、西南地区远离中原,交通道路不仅成为连接国家政治中心的支撑体,且在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  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基于中国的自然环境,江河湖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水路自然也成为这里交通方式的重要选择。

(一)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二)天然河道的利用水路交通凭藉于舟楫、借助于水力,与陆路相通,交织成网络,成为承载历史的载体。

参考书
1、〔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2、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3、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


图为黄河壶口瀑布

第五讲江河之变——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4学时,一、二2学时,三、四2学时)
中国江河众多,通以舟楫,藉以灌溉,使河湖水利与人类历史进程早已联在一起。而众多江河之中,无论对于中国历史,还是自然环境,影响之大莫过于黄河与长江。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一)黄河河源的探索

(二)黄河中游河道变迁

(三)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二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一)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与地上河

(二)黄河下游的泥沙来源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一)长江中游河床演变

(二)长江下游河床演变

四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一)云梦泽盈缩过程

(二)洞庭湖湖面盈缩变化

(三)鄱阳湖湖区变化

(四)太湖平原水乡环境利用与水利工程

江河湖泊水体的变化,不仅塑造了大地上的基本地貌,且与人类活动结合在一起,既导致了一方灾难,也造就了民生福祉,并将灾难与福祉融入中国历史。

参考书
1、史念海《黄河流域诸河流的变迁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2、辛德勇《黄河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4、邹逸麟、张修桂主编《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2013年。5、邹逸麟《千古黄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


图为《黄河史话》

第六讲国脉民生——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4学时,一、二2学时,三2学时)
农业生产是以提供人类生存基本物质需求为目的的动植物生产过程,农业耕作的对象植根在大地上,农田与农作物每前进一步均会侵夺天然植被,毫无疑问农田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天然植被退却、消失,也同时介入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一)以扩展农业种植空间为核心的广度开发

(二)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深度开发

二  非理性的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农业开发用单一农作物取代多样性的天然植物

(二)宋代以来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引起的湖泊面积萎缩

(三)宋元明清以来南方山区开发与水土流失

(四)清代以来沿长城地带农业开垦与土壤沙化

三   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二)游牧业与游牧方式

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内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准不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着草原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于军事,实现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国迈向世界征服者的史诗进程。

参考书
1、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法〕勒内·格鲁塞,蓝琪译《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1999年。3、〔日〕江上波夫,张承志译《骑马民族国家》,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图为内蒙古锡林格勒大草原

第七讲都邑春秋——城市地域空间格局与都城内部结构(4学时,一、二2学时,三2学时)
一  城市产生、发展的地理过程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参考书
1、〔美〕G·W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2、〔美〕G·W施坚雅著、王旭等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图为《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成绩评定办法
闭卷考试,实行百分制。
教材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图为《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参考书
1、《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邹逸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年
2、《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侯仁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
3、《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 地图出版社 1982年
4、《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5、《中国疆域沿革史》 史念海 商务印书馆 1999年
6、《重印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 辛德勇 中华书局 2009年
7、《体国经野之道》 周振鹤 香港中华书局 1990年
8、《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邹逸麟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9、《中国的运河》 史念海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

10、《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辛德勇 中华书局 1996年

11、《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 松田寿男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7年

12、《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1982年

13、《千古黄河》 邹逸麟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1990年 
14、《黄河史话》 辛德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 
15、《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邹逸麟、张修桂 科学出版社 2013年 
16、《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韩茂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17、《草原帝国》  勒内·格鲁塞 商务印书馆 1999年 
18、《中华帝国晚期城市》 G·W施坚雅 中华书局 2000年 
19、《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杨宽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馆藏目录
黄河史话 K928.42/18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K928.6/153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K928.6/45a3

中国历史地图集 K992/2.2((1)-(8)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K928.1/25 
中国疆域沿革史 K928.6/77 
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 K928.632/1 
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K928.6/41 
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 K928.63/1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P942/35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F329.9/21a(上)(中)(下) 
草原帝国 K300/2.1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K928.6/51 
中华帝国晚期城市 K928.5/52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K928.6/5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TU984.2/8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P942/3g 


图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教参阅览室部分《中国历史地理》所指定教学参考书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沙龙与韩茂莉老师对谈

(宇飞 编辑 / 卜凡 校对)
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