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江:深圳城市更新探索实践及城中村改造经验
编者按
8月30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指导,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19年第四期“UP论坛”,在自然资源部举办。论坛以“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生活圈”为主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交流和分享各地实践经验,探索社区生活圈发展的实施路径。
会议获得来自各地方规划从业者的一致好评,“UP专栏”将陆续分享专家观点,敬请持续关注!
导
读
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副局长王海江以深圳市城市更新探索实践及城中村改造经验为例,提出以人为本的城中村改造,需以品质提升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市区联动为抓手,以综合运用增加或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外立面及环境整治、增加辅助性公用设施、现状建筑功能改变、局部拆除、局部拆建等多种方式为手段,分类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滨海特色塑造、环境品质提升、魅力空间重焕等不同类型的城中村综合整治新模式。
发言人:王海江,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副局长
整理人:陈美玲,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 科长
深圳的城中村有一些特殊性,既有居住空间又有产业空间,既有拆除重建类还有综合整治类、功能改变类等不同改造类型。因此城中村改造脱离不了深圳整个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城市更新工作推进的整体情况。首先,介绍一下深圳的背景情况。
01
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基本状况
深圳的城中村有一些特殊性,既有居住空间又有产业空间,既有拆除重建类还有综合整治类、功能改变类等不同改造类型。因此城中村改造脱离不了深圳整个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城市更新工作推进的整体情况。首先,介绍一下深圳的背景情况。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深圳是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今年8月,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再一次被中央赋予重要的角色和历史使命,面临更高的挑战和历史机遇。为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深圳城市更新作为存量用地再开发的主要手段,也将肩负更高的责任,为城市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深圳市可建设用地仅1004平方公里,实际建设用地已达996平方公里。城市空间资源紧约束日益突出,人口密度过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给严重不足,自然资源、水资源匮乏,进而导致社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矛盾日益突出。如何集约高效利用存量用地,加快破解发展瓶颈、优化城市结构、实现精明增长,一直是摆在深圳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回顾深圳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2000年以后,随着可建设用地的逐渐减少,深圳市开始着手改变原有的土地供给模式,从2004年开始,深圳颁布《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从城中村改造入手,正式启动了旧改工作。2007年又开始探索旧工业区升级改造。2009年深圳在广东省“三旧”改造政策框架下制定《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这一纲领性文件,全面建立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工作的机制架构,并在全国首次明确了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功能改变等三种更新模式予以大力推进。
02
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主要做法
总结深圳市这十几年来的城市更新工作,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建章立制,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
深圳城市更新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公益优先、尊重业主权益、并且充分调动市场力量,把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多方共赢。政府在城市更新工作中主要定规划、定政策、定标准、抓统筹、抓服务、抓监管。原权利人提供可供更新的存量土地和建筑,提出相关更新诉求,并参与更新后的利益分配。市场是推动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方,他们主要是负责申报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组织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以及拆迁谈判、安置补偿及开发建设等具体实施工作。政府、市场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实现多方共赢。
为了将政府、市场及原权利人各自的职责和关系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建章立制,以《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和《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为两大核心政策,构建了涵盖政策-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制度框架。首先在流程上,我们按照计划、规划、用地三个环节分别出台了相关的申报指引、审批规则。其次,针对保障房如何配建、容积率如何测算、旧屋村怎么认定等等专项内容也制定了详细的规则。此外,结合全市的工作形势,还会跟进制定一些指导意见和暂行措施。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既确保了城市更新项目推进与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保障了公共利益的有效落实,同时也保障了原权利人的基本权益,保障了市场主体获得适当利润以推动城市更新顺利实施。
二是市场运作,创新城市更新激励机制。
第一、破解出让土地难题。过去土地管理中,有关“……改经营性用地,政府必须先收回,再经过招拍挂方式确定实施主体……”的要求极大限制了市场单位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2012年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允许原权利人自行改造、委托市场主体实施、合作改造等不同路径,拟改造的原权利人土地无须经过政府收回再招拍挂出让,而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给参与改造的实施主体,这项政策大大激发了市场单位参与更新改造的积极性。
第二、城市更新通过完善容积率审查机制,在全国首次建立了基础+转移+奖励的城市更新规划容积体系,并对于落实急缺性公共配套设施、公共空间等城市设计要求、历史建筑及风貌区保护要求等特定情形,还加大规划容积的政策性转移和奖励的力度,充分保障原业主和市场主体对于存量用地二次开发的合理诉求。第三,在地价测算方面,深圳城市更新根据旧工业区、城中村、旧商业区改造等不同更新类型,制定差异化的地价计收标准,降低市场主体的改造成本。
三是公益优先,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保障公益是深圳市城市更新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规定所有的城市更新项目须向政府无偿移交大于3000平方米,且不小于拆除范围用地面积15%的用地,该部分移交用地主要用于保障公共配套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的落地。此外,城市更新项目还需配建政策性用房并移交政府,包括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按住宅规模的15%-35%配建),以及创新型产业用房(按产业用房规模的12%-25配建%)。同时还须根据《深标》要求结合项目情况增配一定的幼儿园、社康中心、垃圾转运站等设施,这些配套设施均由更新项目实施主体进行建设,建成后产权无偿移交给政府。
四是规划统筹,建立城市更新单元制度。
我市充分发挥“规土合一”的体制优势,通过计划管理、规划统筹的手段,促进城市整体更新、有序更新。
在宏观层面,编制市、区层面“五年规划”,明确今后五年改造的目标、策略、时序和重点片区,量化计划、规划、用地规模和公共配套设施指标。
在微观层面,突破过去以单一宗地为改造对象的传统管理方式,按照成片连片改造思路,建立了城市更新单元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规划对零散用地的整合作用,相关权利主体深度参与规划编制,充分体现“多元参与”、“协商式”的规划特点。通过规划协商,最终确定开发建设用地、用地功能和容积率等相关指标,并明确项目的开发时序、拆迁捆绑责任、公共设施落实方案等,有效实现市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五是有机更新,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时指出:城市规划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近年来深圳的城市更新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工作方向和结构,由侧重于物质环境改造的拆除重建类更新,向与内涵更丰富的综合整治类更新并重转变,具体举措有:
(一)划定分区,限定拆除重建的规模。2016年11月,我市颁布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按照提升民生幸福、加快中心地区发展、保障基础设施、维护公共安全的划定原则,将全市更新对象划定为优先拆除重建区、限制拆除重建区和拆除重建及综合整治并举区三类分区。其中,优先拆除重建区106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城市各级中心区、重点产业发展区、交通枢纽与轨道站点周边区域、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地区。该区域内引导新申报的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向该区域进行集中,提高城市更新对全市重点地区、中心城区发展的推动作用;限制拆除重建区33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橙线、紫线、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等管控地区。该区域内严格落实各类控制线管制要求,不能进行重建行为,限于现状保留或进行综合整治;拆除重建及综合整治并举区185平方公里,为上述两类以外的地区,该区域内鼓励进行综合整治。
(二)深圳的综合整治目前主要是围绕两大领域开展,一个是加快推进工业区综合整治转型升级。深圳的旧工业区除了拆除重建方式以外,还可以融合功能改变、加建扩建、局部拆建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更新,并在建筑增量、土地年期、地价计收、分割转让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深圳市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明确规划期内完成100个旧工业区复合式更新和综合整治项目,完成旧工业区综合整治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这些工作的推进不仅为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拓展了空间,而且在推动片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另一个重点工作就是积极探索城中村有机更新。
深圳城中村起源于建市之初分布的一些农村居住地,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深圳市共有行政村336个,自然村1044个,用地总规模约321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建设用地的1/3。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深圳的讲话精神,我市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通过微改造的方式贯彻落实有机更新理念,促进城中村全面转型发展。
2019年3月,市政府印发《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划定了全市55平方公里城中村综合整治区,共涉及252个行政村、718个自然村,鼓励分区范围内的用地开展城中村综合整治,逐步消除城中村安全隐患、改善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提升治理保障体系,促进城中村全面转型发展。努力将城中村建设成安全、有序、和谐的特色城市空间的目标。
由于深圳特有的统征和转地制度,形成了大量被急速发展的城市所包围的城中村,至今仍然普遍存在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及开发强度高,配套设施不足,规划公共配套设施难以落地,安全隐患突出,历史文化空间保护有待加强等问题,体现着特定的城乡二元差异。实际上,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理念的推广,城中村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大家也逐渐认识到城中村在提供低成本居住空间、低成本制造空间、促进城市职住平衡、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上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市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历经了三个时期。2009年以前,为完善建筑物外立面改造,美化市容市貌,我市城管局牵头完成一轮城中村综合整治。
2009年—2018年期间,城中村的综合整治工作重点转向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整治治安环境等方面。
2018年以后,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进入到新的阶段,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在更新理念、目标和机制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综合整治的涵义,其核心内容是以品质提升为目标,深入挖掘城中村的独特价值,保留并活化城中村的历史传承及现状特色空间,保持城中村活力,以微改造的方式,促进城中村转型并可持续发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剖析城中村微改造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区别于通过大拆大建解决问题的方式,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以市区联动为抓手,在全市层面统筹指导,各区政府组织实施,形成条块结合、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以综合运用增加或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外立面及环境整治、增加辅助性公用设施、现状建筑功能改变、局部拆除、局部拆建等多种方式为手段,分类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滨海特色塑造、环境品质提升、魅力空间重焕等不同类型的城中村综合整治新模式。为促进城中村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我们一方面在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微改造及搬迁安置政策支持、加强资金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应配套激励措施。另一方面要求对综合整治项目要制定设计导则、构建审查部门、专家、规划设计单位、企业、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综合应用BIM、GIS、城市仿真技术应用全面提高规划设计质量,确保高标准的实施质量。总体而言,我们的关注焦点正在逐步由空间转向人,在城中村的未来发展中将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这一核心。
03
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成效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深圳城市更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工作进展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列入城市更新计划项目780项,涉及拆除范围用地面积60.7平方公里;已批规划项目461项,用地面积36.84平方公里;累计供应用地17.64平方公里。(其中移交政府用地约5平方公里,约占30%)。2014年以来,我们还对建筑面积约340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区进行了综合整治。
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11年的142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127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也从6.6%上升至20.5%,总量及比重逐年上升。
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方面,城市更新供地连续七年超过200公顷,2018年达到257公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有力保障了城市发展空间。
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17个拆除重建的产业升级项目获得规划审批,更新改造后将提供1840万平方米的产业用房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配套,为发展产业提供空间保障;其中,规划配建的创新型产业用房超过87万平方米,这些用房建成后移交给政府,成为政府有针对性孵化、扶持重点发展创新型企业的平台。
在我们已实施的典型案例中,如南山区蛇口网谷项目,将原来的海虹油漆厂、华益铝厂等污染大、能耗高的旧厂房转型升级为新型产业集聚空间,单位建筑面积的年产值从1200元/平方米上升到3.93万元/平方米,上升了近33倍。还比如龙岗区天安云谷项目,将原来的“三来一补”厂房和“握手楼”升级为智慧产业园区,预计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目前一期已基本建成实现的年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6000亿元。这些项目改造后,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益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方面,通过城市更新,一些“脏乱差”的城中村,“老破小”的旧工业区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已批的城市更新规划落实了中小学校130所、幼儿园271所、医院3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56处、公交首末站200处,配建保障性住房约849万平方米,随着深圳城市更新工作的不断推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在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城市更新已成为商品房、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来源。全市规划落实6167万多平方米商品住房,其中,近1371万平方米已批准预售;通过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已落实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约300万平方米。
专家简介
王海江
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
副局长
硕士研究生学历,2001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副局长。王海江同志历任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科技信息处、总体规划处、龙岗分局等多个部门重要岗位,分管过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工作。
UP专栏
相关阅读:
陆续发布,敬请期待
1. 以人为本理念下社区生活圈空间布局和优化策略
2. 上海四叶草堂社区花园的实践和探索
… …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UP论坛
供稿|清华同衡 详细规划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