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专业协同,砥砺创新路 | 清华同衡践行新基建之“新”

清华同衡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2022-06-25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初心不改,衡心如初。清华同衡秉承家国情怀,始终践行社会责任,置身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余年间产出无数实践项目成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清华同衡特推出“献礼建党百年 践行大院担当”栏目,多角度回顾清华同衡规划师们二十余载建设家国的心路历程,展现清华同衡的智库风范与大院担当,以拳拳赤心与累累硕果献礼建党百年。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基建工作的推动,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动能,也是突破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制约一种新手段,为我国促进投资、拉动内需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新基建”概念的提出时间并不长,但对于相关理念与技术的讨论由来已久。本世纪初,清华同衡就已经开始承接“新基建”相关规划设计建设咨询业务,依托清华大学的学术优势,在专业分工明确、“多兵种”协同的发展模式下,在城乡规划场景下,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开展城市全链条智库支撑服务研究。2014年,在国内规划大院中率先成立了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研发方向的技术创新中心,为清华同衡战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经过多年的协同创新发展,清华同衡在政策模拟、城乡规划、城市治理、城市建设、交通优化、生态保护、能源供给等诸多领域,以新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为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企业提供全面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新”服务,几乎涵盖了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方面面。


聚焦大政方针,强化顶层统筹


清华同衡深耕城市规划领域二十余年,高度重视国家方针政策导向,积极参与推动国家发展战略,从国家全局到地区协同,再到城市科学发展,从政策执行到行业推动,再到新技术创新,同衡人主动提高站位,以顶层前瞻性视角引领城乡规划实践,实现了清华同衡规划设计自上而下的有机融合。工作中既保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又充分统筹运用了空间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二次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2017年3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清华同衡总体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通力协作,围绕人口、土地、资金、城市发展、政策环境等重点领域,研究应对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复杂系统分析和综合决策的挑战,建成全国尺度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从数据库到思想库的升级平台中的城镇化大数据包括了经济、产业、城乡建设、环境、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都是建设人类理想聚居环境需要统筹研究的重要因素,对人居环境学科群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无序滥用的现象并存,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安全能力,构筑国家信息优势。


充分利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做好新基建工作的重要基础,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及智慧城市研究所等部所广泛开展了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等顶层设计及专项设计工作,基于上级相关信息化指导文件及深入的调研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用户发展的需求提出有实操意义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在充分利用已有IT资源保证原有投资的前提下,通过重点项目规划及机制保障制度的建立来落实用户日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为用户提供部分可交付的软件系统。


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的典型场景中,清华同衡先后承担了住建部智慧城市一期、二期、三期试点项目的顶层设计工作,其中《重庆两江新区智慧城市总体规划》项目从“惠民,强政,兴业”全方位考虑智慧城市内涵,融合了城市建设的“躯壳”和城市运营的“智慧”,提出了符合两江新区发展需求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为探索国家级开发新区智慧城市规划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具有全国性的示范作用,是智慧城市背景下完善城市规划理论、丰富实用工具的创新探索。


《福州滨海新城核心区智慧城市专项规划》项目是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项目,通过配合控规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的空间落位,推动智慧城市规划从系统平台功能设计逐步向与人类活动相协调的设计进行转变,填补了我国智慧城市规划在城市实体空间智慧化布局方面的研究空白,首次对智慧城市空间理论、智慧城市空间规划进行深度探索与实践。


区别于传统IT企业,清华同衡长期扎根于城市规划、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对每个城市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及发展需的研究更为深入,规划建设的目标更聚焦于城市的科学发展,通过众多智慧城市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满足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对新技术的不同需求,这与国家“新基建”的提出不谋而合。


同时,清华同衡还积极推动政府各部门及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和软件系统的交付工作,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市委市政府、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等单位,项目成果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2019年清华同衡因为在雄安建设中所做的工作,收到了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的感谢信,并被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授予“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的感谢信


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授予“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星河奖颁奖合影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服务交换,其中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是实现这些目标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年来,清华同衡团队积极参与信息化标准建设,其中多名国际注册专家作为全球三大国际化标准组织IEC\ISO\ITU的核心成员,长期跟踪参与三大国际组织关于智慧城市标准的系列工作,参编国际标准十余项。作为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标准的参编和起草单位、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单位、智慧城市使能技术应用与实践的牵头单位,核心参与国家智慧城市标准近20项。


墨西哥——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

(IEC SyC Smart Cities )第六次全体会议

伦敦——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

 

清华同衡各专业部所高度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在顶层统筹的框架下,在各自专业方向上充分历练、谋求创新,力求各自做到最好最强,纵向上从总体到详细,横向上通过园林、旅游、遗产、能源、交通、市政、生态、公共安全等多专业“协同作战”做到最优,实现了清华同衡规划设计创新理念的高度融合。


重视科研创新,推动成果落实


清华同衡作为清华大学全资控股企业,秉承“以学兴产,以产助研,产研助学,产研辅政”的十六字方针,高度重视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一方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环境学院、土木水利学院等院系通过教师工作室或直接参与研发,成为清华同衡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清华同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支持各部所内部科研课题,并鼓励补贴各部所参与相关外部科研课题研究,目前清华同衡有明确记录的课题逾700项,部分成果通过集成、研发,形成行业领域的应用产品。


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林波荣教授团队负责的“绿色公共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立足于绿色建筑国际发展前沿,面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健康环境营造和节能减排等国家重大需求,突破了工程设计模型和性能模型数据交换瓶颈,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性能优化软件MOOSAS,引领了我国公共建筑环境营造与节能设计方法及设备系统的创新升级,此成果不仅在清华同衡落地生根,目前已经在全国12家大型甲级建筑设计院得到推广。


“绿色公共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清华同衡内部的创新研发基地,从成立之初就在院级资金的支持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城市规划、运行、管理与服务的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政府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技术,设计多维指标,研发深度学习算法,在人口流动预测、职住平衡优化、产业精准选择、土地绩效评估、交通科学配置、“城市病”诊治、政策模拟分析、城市风险监测等众多方向形成课题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支撑清华同衡的规划设计、智库分析,也会融入到行业应用领域的项目研发中,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新型城镇化、国土空间规划、不动产分析、用地管理、领导决策等方向。


清华同衡的专业化发展模式也在各部所内部催生出小型创新研发团队,正逐步成为院级支持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如能源规划设计研究所,以党员同志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始终坚持和贯彻清洁供热的路线,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城市集中供热热源短缺和热网输送的难题。


同时,清华同衡各部所积极参与国家部委的纵向支持课题、地方政府或机构的横向交流课题,众多产出成果对行业创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如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城市多规数据融合与动态认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清华同衡承担了高精度规划信息和BIM智能融合技术、建筑物合规性自动监测方法等研究任务。针对城市规划空间信息的数据标准、涉及领域与建筑信息在信息结构、数据精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提出高精度城市规划空间信息与建筑物信息模型智能融合技术,以显著提升合规性检查效率和审批管理业务的综合水平,是一次基于高精度二、三维空间数据的城市规划、物联网监测与管控技术的创新尝试。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启动会合影


在民航局重大科研专项中,清华同衡承担了机场航站楼及室外环境监测系统的课题任务。通过“北京新机场环境管理信息与噪声监测系统”的研发,物联网终端可全面采集动态数据,形成民航数字化管理的大数据中心,这是民航领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全面提升机场智慧化管理、分析决策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提出了指导机场优化运行的技术路径及控制逻辑,有效帮助机场全面提升绿色运行品质。


如何将新技术与新理念落实到实际规划建设中?如何实现各地在“新基建”工作中的新要求?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位规划者面前的难题,也是大家不断追求探索的方向。


2018年,在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理念传入国内不久,清华同衡即承担了《基于MaaS理念的佛山公共出行一体化服务系统规划》的研究任务,这也是国内规划领域最早的MaaS研究项目之一。项目由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黄伟所长领衔,在研究了国外MaaS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后,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三级的服务场站体系和创新服务模式,为未来的MaaS系统落地提出了空间保障和机制建议,为国内其他城市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竞争力提供了参照。


佛山MaaS系统站场示意图


在阳泉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体系研究及“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中,面向当地提出的加入“新基建”新需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在认真研判城市空间特点、未来拓展空间、土地开发条件等多项因素的基础上,对建设设想提出合理化建议,预留建设空间,协调与城市关系,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在与多个部门沟通后,最终协助交通部门将新基建设施纳入国土空间的总体布局。


坚持党建引领,服务社会民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清华同衡一直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致力于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利用新技术、引入新理念、提供新服务,都是清华同衡在践行美好人居理想道路上的种种探索与实践。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就是清华同衡在“新基建”领域的一项创新性标杆。其以“低碳先行者、绿色建筑实践者、高效运行引领者、人性化服务标杆和环境友好示范”理念引领中国机场建设,于2018年底荣获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的称号,在绿色建设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创新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耦合式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地源热泵等复合式设计,可安全、稳定、可靠地满足约250万平方米建筑的供热需要;在国内首次利用空侧土地及停车楼、货运区等屋顶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广泛采用太阳能热水、建设污水源热泵系统等,使全场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10%以上;全面推广GPU替代APU,有效降低大量航空油料消耗及碳排放;空侧清洁能源车比例将达66%以上,投入运营后年度可减少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77平方公里的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等。


大兴机场利用停车楼等屋顶建设光伏发电系统

采用下射反射结合的照明系统,使航站楼白天无需照明

采用单层高分子卷材铺装,绿色高效解决渗水、噪声等问题

BIM建模实现屋面三层结构的精准对位

(部分图片来源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清华同衡充分发挥多专业融合的优势,创造性地融合新基建理念,打造人民共享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对于这个整合了近十个基础设施系统的、毫无先例的尝试,既是规划的亮点,也是建设落实的难点。在清华同衡创始人尹稚教授的带领下,迅速组建了一支由详细规划、市政交通等不同专业的规划师组成的深化研究组对其展开专项论证。


其中地下物流系统、地下综合管廊及自动垃圾收运系统是基础设施板块重点论证的系统。同衡交通规划团队在地下物流系统中,克服重重困难引入德国的cargocap技术,借助地下环形交通轨道空间,利用无人驾驶技术,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解放了地上交通运输压力。同衡市政规划团队在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垃圾输运设施隐形化的任务中持续奋战,不断优化,同构共构、共仓共用、分时复用等创新实践为北京全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衡公共安全团队在副中心地上地下基础设施一体化研究中,整合了十大系统,地下部分高度集成了全球最具前瞻性的交通、市政、能源、智慧、防灾、海绵城市等方面的城市建设科技,以“设施服务环”为核心载体,为人民提供高效、科技、安全、平等的各类公共基础服务设施。


通州副中心设施服务环地下交通效果图


同衡能源规划团队通过开发跨区域联网,多热源联合供热,末端燃气调峰等新技术,大力发展新型北方供暖系统,包括充分利用核电、火电、工业生产余热,解决了当地70%~80%的供暖需求。团队多年奔波于北方各个城市进行调研和设计,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深入了解当地需求,先后完成了太原市、银川市、济南市、石家庄市、呼和浩特市等多个北方地区的清洁供热总体规划。其中古交-太原输热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输送距离最长、容量最大的输热工程,凭助这项工程的成功经验,团队相继规划和指导国内近十个大型长途输热工程的建设和改造任务。


在登封城市智慧停车项目中,同衡静态交通规划团队以城市停车智慧应用场景落地与示范为目标,提出了设施要求和建设标准,实现城市停车领域业务流、数据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统一的智慧城市静态交通管理,助力登封市停车状况的改善。


登封城市智慧停车平台功能示意图


王府井步行街北延后,同衡交通规划团队在与金鱼胡同交叉口处通过增加声光电一体的智能过街系统,提升了步行街整体的景观品质,丰富了行人的步行体验,成为北京商业街的新晋网红打卡点。


王府井大街与金鱼胡同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示意


种种成果离不开同衡规划师的家国情怀与专业支撑,更离不开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与党员模范的带头作用。


从新技术研发、规划设计、智库咨询到项目实施,都有优秀党员奋战的身影。他们常年深入往返于建设单位、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一线,广泛查阅文献、深入技术调研、科学分析论证。他们调侃自己是航线上的“战士”,世界各地到处“飞”实属家常便饭。在建设大兴机场期间,党员聂垚在广州、西安、上海、深圳等多地高强度奔袭,用五天时间在五个国内大型机场开展座谈与实地调研;为参加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墨西哥全会,同衡代表们历经50多小时、三次转机抵达墨西哥后,六天未离开过会议酒店一步,妥善安排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国际专家,做好多项综合性统筹工作。奔波的旅程并未影响规划师们的战斗力,本次工作也受到了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的高度认可,为后续编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墨西哥——WG3会议王飞飞所长代表清华同衡汇报


一个个党员规划师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协同突破重重难关,实现一个个创新成果,践行为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担当。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长期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对短期内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增长、稳就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展望未来,清华同衡将继续发挥多专业协同的技术优势、党员模范攻坚克难的创新动力,充分依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手段,助力传统基础设施突破瓶颈,为新征程持续注入“新”活力。


相关推荐

清华同衡新型城镇化智库服务和规划实践纪实

清华同衡:以规划之笔,助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供稿&图片 | 同衡规划院第十二党支部

第五党支部 第七党支部

编辑&排版 | 张蓝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