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清华同衡探路生态文明实践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初心不改,衡心如初。清华同衡秉承家国情怀,始终践行社会责任,置身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余年间产出无数实践项目成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清华同衡特推出“献礼建党百年 践行大院担当”栏目,多角度回顾清华同衡规划师们二十余载建设家国的心路历程,展现清华同衡的智库风范与大院担当,以拳拳赤心与累累硕果献礼建党百年。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20年,习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做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都做出了相关工作部署。
清华同衡成立二十年来,始终坚持从全系统层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地区崛起,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多年前的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新城等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到近年来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规划建设探索;从绿色建筑、综合能源试点项目、园区、社区、智能平台技术探索,到协助地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整体战略布局,每一次开启面向未来的重大决策新征程,都有清华同衡人的倾情付出。在斐然成绩的背后,是一颗颗鲜活的赤子之心,为的是让美丽中国的愿景早日实现。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不管是区域城镇和产业发展战略,还是城市空间总体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亦或是街区用地布局和建设管控,清华同衡在实践探索中,一直致力于将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其中。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的实现,最主要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因此,必须避免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推行绿色、循环、低碳技术,促进形成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重大科研
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的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清华同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牵头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新区一体化管理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重点解决城市绿色生态建设过程中规划目标难落实、实施过程缺抓手、实施成效难衡量等问题。清华同衡以“规划、建设、管理流程一体化”的研究思路,研发了智慧生态建设一体化管理平台、绿色建筑管理与服务平台、智慧生态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三大平台,实现城市绿色智慧管理与审批决策支持、绿色建筑设计在线管理与运行在线监测、区域运行监测及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等。项目成果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等四位院士高度评价,认为项目的原创性成果总体国际先进。
在绿色公共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中,清华同衡立足于绿色建筑国际发展前沿,面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健康环境营造和节能减排等国家重大需求,重点突破了公共建筑健康节能环境营造新方法、性能导向设计新技术以及高效节能新产品三方面关键技术,解决了适宜成本下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健康节能环境营造的工程技术难题,突破了工程设计模型和性能模型数据交换瓶颈,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性能优化软件MOOSAS,引领了我国公共建筑环境营造与节能设计方法及设备系统的创新升级。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清华同衡研发的“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克服了热源效率与热网输送能力之间的基本矛盾,解决了城市集中供热热源短缺和热网输送瓶颈难题,实现供热能耗大幅降低,保障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采暖民生需求。该成果荣获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全热回收的天然气高效清洁供热技术”,大幅降低了天然气供热系统能耗,降低NOx等污染物排放,获得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该技术作为全世界十项技术之一,代表中国入选大会环保新技术展示。
服务国家相关部委开展政策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受到国家相关部委高度重视,清华同衡先后支持和参与了多项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等相关工作提供了有效技术参考和政策建议,受到部委领导和业界专家的高度认可。
清华同衡历时近2年,组织10多个跨专业部所和近80人团队,对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绿色化道路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研究,在此课题基础上形成专著——《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绿色化道路探究》。课题针对中国城乡开发建设、城乡生产生活功能运行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绿色化路径。同时开展国际对标研究,指导和促进我国绿色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
清华同衡绿色城镇化研究成果
协助地方开展绿色低碳先行示范
地方层面的绿色生态城市建设,需要适应地方发展现状定制具体政策,深化落实具体实践。清华同衡在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方案设计、施工及运行各阶段提供低碳、节能、绿色、健康等全链条咨询服务工作。
2019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委托清华同衡开展“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课题研究工作,并于2019、2020、2021连续三年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全面负责年度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的评选和绩效评价验收工作,有效推广了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的经验和模式。
2019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授牌仪式暨示范区工作交流会议现场
山东作为北方经济强省,是我国目前碳排放和能源消费量最高的省份,同时在与气候带密切相关的能源、建筑、交通、供暖、城市运行管理等降碳领域都有很强的代表性。清华同衡依托智能低碳科研力量,汇聚清华大学相关院系和清华同衡各专业部所深厚研究积淀,协助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从测算、能源、产业、技术、低碳城市、区域协同、国际合作、操作策略等方面深入研究山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可行性、代表性、时序阶段和实施路径。
三亚市是我国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多年来,在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示范工作。清华同衡收集大量基础数据,核算该市多年碳排放的清单,评估未来排放走势,识别出公共建筑和交通是三亚市减碳的重点领域,从而提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机动车保有量控制、船舶LNG替代柴油、交通需求管理、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管控措施和技术要求,并纳入分区环境准入体系,为碳达峰示范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绿色建筑咨询服务方面,清华同衡承担国家重点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工程近百项,包括雄安城际铁路枢纽工程、京张高铁清河站、亚投行新总部大楼、中国博览会会展中心等。其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是国家重要标杆性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清华同衡充分发挥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性能化分析技术优势,以“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为理念和原则,圆满完成了任务,实现了既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7年9月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三星级证书,同年获得国内第一个节能建筑设计标识三星级证书,具有良好的节能减碳效果。大兴国际机场停车楼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例达到100%,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率约24%,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约4%,天然采光达标面积约为87%,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以上。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的古交兴能电厂至太原大温差长输供热工程,供热面积达7600万平方米,首创大温差长输供热技术体系,并创下供热规模世界最大、输送距离国内最长、供热隧道世界最长、管网高差国内最大等6个“之最”,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城镇清洁供热的示范样板,开创了清洁供热的“太原模式”,获得2020-202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清华同衡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城市水系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提供全流程的规划设计服务与技术支持。2015年起,清华同衡陆续负责了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申报工作过程中的10余个城市申报技术服务工作,其中首批试点城市成功申报3个,第二批试点城市成功申报1个,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30余项,针对各地实际条件和重点问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适应地方自然本底条件,选择适宜的建设方案和生态低碳技术。清华同衡项目组驻场办公近2个月,开展现场调研和分析研究,有时为了分析极端状况下溢流污染情况,连续在强降雨天采样,感冒发烧仍坚持不懈,终于摸清现状,制定出具有高原滨湖特色的建设方案。
瀑布公园片区内海绵型小区
瀑布公园示范片区经过合理选择“渗、滞、蓄、净、用、排”技术组合,内涝积水点基本消除,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源头优化生产生活方式
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广大民众心中对美丽中国的构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才能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必须深入调查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服务顶层设计,源头预防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划框子、定规则,从决策源头规避生态环境风险,推动生态环境空间精细化管理。
清华同衡以清华大学为依托,长期为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优化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提供技术引领和支撑,聚焦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重点区域,评估生态环境影响和战略调控对策,从决策源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在长江经济带,清华同衡历时4年时间,深度参与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估、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跟踪评估等相关工作,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完善、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等提出若干重要对策建议。
科学精准治污,助力地方打造碧水蓝天
地方的蓝天、碧水、净土具体工作,需要系统了解区域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污染源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精准方案。
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项目组先后6次集中调研,20余次现场汇报,常常早出晚归通勤在铁路线上。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开展线上集中讨论和对接20余次,周末和假期加班成为常态。终于,2021年4月,规划方案正式发布实施,在边编制边实施的过程中,促进了淀区水质的明显好转。
雄安新区和白洋淀项目组持续近一个月的驻场办公
在西安斗门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中,为制定科学可操作的规划设计方案,深入了解斗门水库及上游沣河流域污染状况,项目组溯河而上,深入田间地头,先后投入近百人次,详细排查沣河污染成因。为了解雨后水质变化特征,项目组多次冒雨采样调查。党员和技术骨干轮流驻场,提供全天候的技术支撑服务,常常一个细节问题就要与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反复沟通至深夜。疫情防控期间,王建富的爱人怀孕,他仍坚守在西安数十日,假期亦无法休息,却依然毫无怨言地承担着繁重的技术保障工作。业主单位工作人员评价称,“清华同衡团队最为踏实敬业、技术过硬,是最好的设计单位。”
昆明池现场采样调查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同样需要大量的基础调查。2020年底,清华同衡开展了黑龙江某城市的大气污染源调查工作。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冬,项目组早出晚归,连续高强度工作1个月,驱车行驶上千公里,调查走访了近70家电厂和石化等工业企业、废弃物处理企业、加油站、养殖场和农户,获取了宝贵的一手排放数据,为区域蓝天保卫战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恢复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助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恢复
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在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中,清华同衡团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不敢丝毫懈怠。秉承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了详实的评估,逐图斑、逐地块地查看、研讨,并与各个部门进行了深入对接,在经历了数百次的方案修改后,最终形成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且各方一致认可的调整方案,用负责的专业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谱写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华彩乐章。
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样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缓解后第一个复工复产的项目,清华同衡团队发扬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精神,在满足防疫要求的前提下,走访了河南省黄河干流及外围14个省辖市,与近百家机关单位开展20余次座谈,实地踏勘重点区域近80处,每天持续15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工作历时近2周。尽管身体已近满负荷,但大家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坚持完成调研工作,对区域生态本底条件和资源环境问题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保障了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恢复方案的编制质量,为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建设美好的城市山水与生态家园
景德镇作为国家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同时也是江西省唯一的试点城市,近年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华同衡技术团队,通过保护山水,保持原有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若隐若现的自然之美与生态之美;通过治山理水,重点打造西河水系综合治理、国家森林公园改造提升、昌江百里风光带等项目,把景德镇的山水和人文串起来、城市和乡村连起来,打造了一系列城市重要景观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通过显山露水,改造建设城市公园,大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退硬还绿,让视线所及之处山水相依、江城相融、人水相亲,让景德镇的“绿色资产”真正变成百姓的“生态红利”。
在水系治理行动中,针对景德镇地域内的昌江、西河、南河进行全方位治理改造,实现“让水清起来、让水留下来、让水动起来”的整体目标,让170万瓷都父老相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山体生态修复行动中,对因开山采石、破山修路、劈山造城等造成的城市山体生态破坏区域,进行了生态修复,共修复51万平方米山体。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目前清华同衡团队协助景德镇完成20余处公园及绿地的改造工作。“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这一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景,在景德镇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
改造前的西河水系周边内涝严重
改造后的西河水系蓝绿交融
改造后的西河湾沙滩游人如织
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占地6.3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前,场地基址内三分之一被粉煤灰覆盖,三分之一是垃圾和废弃的荒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公园设计依托生态分析,整合场地内原有坑塘,形成270公顷的大水面,并利用中水和湿地再造提供补水与净化,在大开大合的优美公园中,构建了完整的水生态大循环体系。曾经污水横流、垃圾成山、蚊蝇肆虐的“工业疮疤”焕然一新,成为林木葳蕤、碧波荡漾、鸥鹭翔集的“城市绿肺”。2009年7月,被联合国授予“HBI中国范例卓越贡献最佳奖”荣誉称号。2015年,以中央公园为核心的南湖生态城吸纳了40万城市居民,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拉动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改造后的垃圾山
白头硬尾鸭、金腰燕等49种鸟类回归公园,附近超过1万名居民15分钟即可抵达公园
保护和恢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是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依托。2018年,清华同衡在安徽芜湖开展生态网络规划,沿长江看到了江豚的身影,野生动物栖息地与繁华都市近在咫尺。然而,野生江豚的栖息和生存状况非常令人痛心,属极度濒危物种。为了不让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的悲剧再次上演,清华同衡以规划为器,力争为江豚的保护作出一份贡献。结合空间分析,提出长江两岸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必须错开布局,并采取管控措施维护水生态环境,关键区域控制航运流量,加大渔业限制、排污限制等。在夹沙洲区域规划新增黑沙洲江豚保护区,在岔江处建立庇护所,并对沿江部分区域进行生态改造,提供适宜生存的江豚栖息地。规划打造以江豚保护为主的野化放归基地,将已经恢复或者达到野化放归要求的江豚放到野化基地,逐渐适应野外生存;保护区域和开放参观区域结合,让人们可以参观、游玩并学习物种保护的相关知识,寓教于乐。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径中的踏脚石,每到迁飞季节,都会有大量候鸟在秦皇岛市的石河南岛停歇。在城市建成区中,这样一座生态之岛面临着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道的清淤与岛上原有居民的不恰当利用,也导致岛体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清华同衡规划团队花费了3年时间,先后完成了保护规划和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工作。修复后的石河南岛,更多的水鸟来此觅食栖息,被称为“鸟类的天堂”。石河南岛也成为“2019中国最受关注的十大湿地”之一和“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提名地。
在石河南岛上调研考察的规划师
石河南岛定位为国际一流的生态科教岛,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降低土壤含盐量,修复受破坏的土壤
助力自然资源的资产化与价值利用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践探索
重庆市万州区渝东“两化”示范区地处渝东北地区,是重庆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针对渝东“两化”示范区所面临的极重要的生态保护要求和最迫切的发展需求,应对目前国内“两化”融合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不足,解析“两化”的核心内涵、回答“两化”的核心诉求、探索“两化”的空间实施路径等多个重担落到清华同衡技术团队的肩上。
规划有效指导了渝东“两化”示范区各类生态修复工作有序开展,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生态价值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确权登记、区域协作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等自然资源资产化制度建设的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开展,规划围绕“两化”制定的一系列重点项目也在逐步投入建设。
2018年入场调研
“三步走”的自然资源资产化制度体系构建思路
自然资源资产化价值利用
武夷山是我国仅有的4个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之一,遗产地保护红线占全域空间三分之一以上,生态保护红线约占全域空间近半。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既是动植物物种最为丰富、价值高、多样化和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也有像桐木村这样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村民早已茶人合一,人靠茶为生,茶靠人守护。
清华同衡自2012年起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长期持续跟踪武夷山市城乡发展建设,持续开展创新性研究。未来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原住民生活生产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城乡发展和谐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是规划持续思考和探索的核心问题。面向武夷山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矛盾,规划提出“生态赋能、绿色发展”战略,引导武夷山从被动式的保护限制走向主动性资源价值的保值增值,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规划提出“确权登记—普查监测—价值核算—价值实现”四步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化制度,通过搭建“生态银行”、绿色金融机构等自然资源运营平台,开发林业碳汇产品、古旧村落流转与生态旅游产品等,推动优质生态文化资源实现价值转化。
武夷山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一屏六脉、三区多点”的生态格局,保障核心生态要素,预控生态廊道。并通过建立系统性生态修复方案,提升资源要素质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昂赛小镇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入口小镇,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多年平均气温在-5.6—7.8℃之间,其“雪豹观察”项目是建设美丽中国、落实乡村振兴、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示范。清华同衡团队克服高原缺氧、低温雨雪等恶劣气候,多次深入高海拔无人区,见证了澜沧江源园区壮美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得到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同时深入牧民家庭,克服语言困难,了解牧民需求,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为规划设计提供了灵感。
昂赛小镇规划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布局、弹性建设、尊重文化、保护传承、社区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将小镇定位为世界第一个雪豹主题小镇、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入口小镇、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个无废小镇,落实国家公园的服务职能,彰显生态和文化魅力。目前,规划方案已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昂赛小镇鸟瞰
昂赛小镇雪豹主题广场规划效果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清华同衡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执规划之笔,绘制鸟语花香、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相关推荐
清华同衡:以规划之笔,助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多专业协同,砥砺创新路 | 清华同衡践行新基建之“新”
供稿&图片 | 第十四党支部
第一党支部 第六党支部 第七党支部 第八党支部 第十二党支部
统稿 | 李王锋 吕春英 程玺悦 毛磊 辛玮光
编辑 | 张东林
排版 | 张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