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调查丨数据折射增长信心与发展期待
两会热点前瞻
编者按 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于本周拉开帷幕。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2021年的全国两会注定意义非凡。值此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围绕如何确定新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何绘制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一系列焦点问题,本期时报调查聚焦全国两会热点前瞻,通过为期一周的网络问卷调查,旨在聚焦热点,献策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大计。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童彤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在本周正式拉开帷幕。在成功应对2020年疫情冲击之后,2021年的中国,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年。新的历史使命之下,社会各界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远景目标都有着哪些期待?
中国经济时报自2021年2月21日起至2月28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中国经济时报2021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10份,来自北京、山东、河北、广东、山西、河南、湖北、黑龙江、湖南、辽宁等超过二十余个省区市的受访者参与了此次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56.44%的受访者认为全年GDP有望超过6%,其中,25.16%的受访者认为可实现6%—7.5%的增长,成为最具普遍性的选项。而对今年两会热点的期待中,全面小康、畅通“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收入分配改革等跻身“最受关注的两会热点话题”前五名,其中,关注“全面小康”的受访者占比超过半数,达到51.29%。此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期待也被传导至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之上。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数据反映出各界对中国经济保有足够信心的普遍性,即认为2021年仍会延续去年以来经济反弹复苏实现正增长的势头从而继续向好。此外,对两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则反映出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期待。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走高反映信心坚定
在2021年中国GDP增长目标的选项中,除过半数受访者认为将超过6%之外,认为将实现7.5%—8%增长的受访者占比也达到15.16%,更有5.48%的受访者选择实现9%以上增长。而此番对今年经济的乐观态度与众多学术机构的预测也不谋而合。
比如,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1月8日曾预计,2021年我国经济将快速回升,预计GDP增速为8.5%左右。IMF在2月5日的最新预测中也将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调整为8.1%。
“乐观预期源自过去一年来从宏观到微观,从金融财税支持到实体经济提振的一系列有效举措的落地实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对本报记者表示,继2020年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面积停摆后,中国经济反弹实现正增长,极强的经济韧性和强大市场的回旋余地让社会各界乃至全球对经济恢复性增长信心大增。
热点话题再度聚焦“民生与发展”
前瞻两会热点,此次问卷汇集包括高质量发展、畅通“双循环”、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收入分配改革、减税降费、户籍改革、“六稳”“六保”、对外开放、国家治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中美关系、金融风险、产业链安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需求侧管理、简政放权、民营经济、社会保障等共计21项内容,其中,“全面小康”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排名首位,获选51.29%的受访者,而畅通“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收入分配改革等紧随其后,成为“最受关注的两会热点话题”前五名。
“全面小康是纵贯中国改革开放至今40余年,全体国民的共同夙愿,这一成绩的取得自然备受瞩目。”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面小康的背后正是民生,更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落脚点。
他认为,民生问题与发展问题历来是全国两会的焦点,无论是畅通双循环实现更好发展助力经济复苏,还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实现民众财富增长,抑或是促成兼顾生态文明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都是要紧扣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增进民生福祉。”
强化内需战略支撑促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被受访者普遍视为2021年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机遇,即疫情因素被赋予了“挑战与机遇”的双重属性,而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而言,畅通双循环或许是疫情影响全球,愈发凸显中国市场强大回旋余地的必然结果。
对于做好2021年全年经济工作,有59.03%的受访者认为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际上,也只有确保“六稳”和“六保”,才能切实推进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数据显示,有64.52%的受访者认为,要确保新发展格局在2021年迈好第一步,首先要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另有49.35%的受访者认为,要尽快“促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中国经济整体稳定健康发展,是落实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需求牵引供给的动态平衡,深层意思是重申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对于如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被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获66.45%的受访者认为应为首要任务。
在黄征学看来,结果与决策层对外传递将消费与需求紧密结合,并落脚民生的重要决策精神不谋而合。“消费需求的释放与收入、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密切相关,一旦能够为民众提供稳定乐观的消费预期,一定会激发消费支撑,继而利好扩大内需战略落地。”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初露端倪到勾勒成型”
对于“十四五”的发展期待,受访者普遍认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应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最应纳入重点考量的三项目标,三项占总选项比例分别为49.35%、46.13%和44.84%。
对于2035年远景目标,受访者认为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优势的前三项内容分别是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占总选项比例分别为58.06%、54.19%、44.19%。
在彭刚看来,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其未来将注定按照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前进,“十四五”时期对收入倍增、改革开放和社会文明的期待可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初露端倪”,而对2035年远景目标期许中,则充满全社会对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期待,亦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一步“勾勒成型”。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结合本报自2月21日起至2月28日开展为期一周的《中国经济时报2021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问卷》结果——310份来自全国各地的有效问卷针对2021年全国两会热点的前瞻单项中,全面小康、畅通“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收入分配改革等脱颖而出,跻身“最受关注的两会热点话题”前五名,这一数据背后传递出民众对决策制定的新期待?
“从经济学角度审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大势所趋,更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则需要决策的更加高效和经济社会自身运行的更可持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更好地畅通双循环,让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将是2021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让发展信心支撑民众“三感”可持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周宏春认为,这“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高度诠释,也是民众对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保有信心的根本原因。
“大家对经济增长预期的向好,以及对全面小康的关注,背后实际上都是对增长自身的关注。”周宏春说,未来的经济增长要更多落到民众收入、福祉提升等公共利益的提高上,如此才能让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有保障和可持续获得。
在周宏春看来,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役,尤为难得的是应对疫情的冲击,努力扭转经济下行风险,实现了经济正增长,“这些都是确保国人保持坚定发展信心的来源。”他还表示,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的关注,实际上客观地反映了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周宏春认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围绕畅通双循环,促进更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际上都没有脱离发展的最终目的——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要求。”周宏春强调,从这一角度看,今年两会有必要对外释放更加明确的发展信号。毕竟有着民众有力的信心作为支撑,新发展格局和内需战略的支撑也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畅通双循环让发展更可持续
长期以来,积极促成可持续发展均被置于决策层重点考虑范畴。周宏春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贯穿“十四五”时期,更应是兑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从宏观政策的稳定有序,到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提升,再到生态领域和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都应该被摆在发展这枚“硬币”的同一面。
其中,必将在2021年被重点着墨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值得关注。周宏春介绍,去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塑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形态。对此,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新发展格局。其经济学含义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全过程,其内涵是:从产品生产开端,销售到国内市场,为国内居民消费,是国内循环;销售到国际市场,为国内外居民消费属于国际循环。
“产品销售到国外,就要按国际标准、管理制度等进行生产,带动出口企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被国内生产企业所效仿,提高了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形成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周宏春认为,双循环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新发展格局也将是可持续发展遵循下的大势所趋。毕竟,传统意义下依靠出口退税办法刺激出口,核心是用“自己的钱补贴外国消费”的传统做法不可持续。因此,新的发展理念下我们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更高水平的利用外资。
此外,周宏春强调,从发展规律来看,大国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国内大循环。中国从2010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由2007年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贸依存度,即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由最高时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30%多一点。
“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主要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这也让依靠内需战略支撑新发展格局有了更大底气。”周宏春说,有着国内市场需求的释放和国内企业的活力提升,可以确保我国在强化内部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出口和对外贸易。按照经济学发展规律,这也符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
(参与《中国经济时报2021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问卷》有效问卷310份,总人数310人。制表:李海楠)
热点链接
监 制丨王忠宏 王 辉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