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端访谈①丨安不忘危 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李海楠 中国经济时报 2021-07-10








——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李拓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对此,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李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积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经验,加上14亿多中国人民和9500多万党员的紧密团结与众志成城,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值得期待。关键是要确保强大民族自信与忧患意识兼而有之,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方能守住复兴大计的始终。
  


以史为鉴阐释民族复兴百年夙愿


  中国经济时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篇。在您看来,“光明前景”究竟该是怎样一番景象?

  李拓: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用从历史角度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总结党的经验、开辟和展望未来的逻辑,生动全面地阐释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光明前景”应该呈现这样一番景象: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稳定而富有活力、国家更加繁荣强大、人民更加幸福安康、环境更加优美等。与此同时,中华文明亦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的崛起和复兴,不同于18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对别的国家和民族剥削以及殖民掠夺的“文明”基础之上的。而我们旨在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一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制度优势的发挥,促进和带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和崛起。这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文明道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也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实现的,即在建党初期就曾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立下的誓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年,历经多个历史时期,期间诸多弥足珍贵的政治遗产是如何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最初夙愿发挥影响的?

  李拓:建党百年积淀下来的众多理论成果和丰富经验,正是引领和指导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让人民拿起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武器”--马克思主义,促使其真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中国化并生根、发芽、结果。

  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酝酿并最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在这一成果直接指引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探索,取得一系列发展成果。构建完成了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形成了国家的基本架构。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20世纪70、8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阵营剧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落后的农业大国实际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了随后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理论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系列不同于原来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优良传统和初心使命,走出了一条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由落后到不断赶超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的伟大超越,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这其中一以贯之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武器”始终服务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如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的: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九个“必须”昭示未来发展基本遵循


  中国经济时报:总书记在发言中屡次重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您认为,过去的历史经验给予我们当今怎样的警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又该怎样以史为鉴?

  李拓:党在过去100年的发展历程警示我们要始终保有忧患意识。要始终牢记总书记“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教导。当前我们还面临着祖国统一以及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要确保心中秉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同时,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九个“必须”,是走向未来的基本经验总结,也是未来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九个“必须”尽显强大制度自信与忧患意识兼而有之的宏大格局。重申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团结人民的初衷,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的决心,围绕国防军队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上诠释着安不忘危,誓言始终通过实现自我革命,锻造引领时代能力的坚定信念。

  其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共产主义社会性质的内涵与意蕴的命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之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通过自身制度优势为人类文明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与世界眼光。

  只有坚持做到九个“必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党领导中国人民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如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尚未走到尽头,依然需要坚定信念,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上,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目标笃定前行。 



热点链接

智库丨王广宇:实现碳中和应重视发展转型金融

热点透视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须银政企齐发力

●视点丨强化激励约束六部门发文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我们踏上新的赶考之路

中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社论丨奋力开创新征程上更加灿烂的辉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丨奋斗百年路 壮丽新时代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