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观察丨今年的“紧日子”怎么过

王彩娜 中国经济时报 2022-05-30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在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等大背景下,多省份表示,今年地方财政收支形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将明显增加,甚至可能比去年、前年更大。过好“紧日子”,各地有哪些硬招实招?财政资金又将流向哪些重点领域?

  

  先来复盘2021年,北京、浙江、福建、山西、海南等多地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明显,且税收收入占比不断提高。如北京,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32.3亿元,增长8.1%,超过年初预算5.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占比达87.1%,财政收入质量居全国首位。同时,各地更加注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江苏、河北、河南等省份民生支出占比在七成以上。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地方财政仍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比如财政收入增速趋缓,预算平衡难度加大,紧平衡特征进一步凸显,区域间财力依然不平衡,支出结构有待优化等。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基础和条件,北京预计今年财政收支的主基调是增收潜力和减收压力并存,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为6169.6亿元,增长4%。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财政大省,预计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也普遍在5%上下,略低于或是基本同步于地区经济增速。这一增速目标的设定,既可以更好地巩固减税降费成果,支持实体经济纾困解难,又能确保地方有足够财力落实“六稳”“六保”等支出需求。

  

  面对常态化的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政府过“紧日子”不仅是应时之举,更应是长远之计。多地提出,要从积极挖潜增收、破解减收压力、提升政策效能、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等方面发力,坚决压减低效、无效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腾出资金保重点、办大事,让每一分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花出最好的效果。

  

  如何积极挖潜增收?北京提出,今年将围绕“稳定存量、扩大增量、主动作为、优化服务”加强财源建设,探索以市场化机制增强财源内生增长动力。

  

  梳理今年各地预算安排,民生改善依然是重头戏。广东今年继续保持民生保障支出只增不减,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前四大重点支出分别是教育支出(3914.4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08.96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895.61亿元)以及城乡社区支出(1592.59亿元)。

  

  实施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亦是关键。如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落实国家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探索通过财政补贴、促进消费等措施精准帮扶制造业小型微利企业及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等。同时,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今年将统筹先进制造发展专项资金68.07亿元支持重大先进制造业和普惠性制造业投资奖励等;安排3.77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安排3亿元培育壮大六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科技创新也是财政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包括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科研、推进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加强人才政策经费保障等。江苏今年将安排20.70亿元支持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安排8.72亿元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也将明显加强。山东今年将统筹相关领域资金,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河北今年将安排90.7亿元积极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着力保障冬奥会成功举办。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北京冬奥特别报道⑤丨冬奥平台助力中国品牌集体“出圈”

●时报时评丨以持续稳定政策实现经济“开门红”

●新春走基层⑦丨云雾山下寨科美

●解读丨以精准施策解决工业固废资源利用“堵点”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