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道经纬丨多部门协同发力护航资本市场

王小霞、张炜 中国经济时报 2022-05-30





护航资本市场



编者按



  近日,稳增长政策协同发力。中央财经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银保监会等纷纷释放护航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积极信号,明确宏观政策调控方向和资本市场发展方向,给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注入“强心剂”。如何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应做好哪些工作?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业内人士进行了深入解读。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近期,中央多次聚焦经济发展,把脉资本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同时释放坚决落实金融支持稳经济工作措施、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等积极信号。

  

  “从中央到部委,稳增长政策协同发力,进一步明确宏观政策调控方向和资本市场发展方向。”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及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方面有利于平复前期受投资者预期和情绪影响而出现的市场波动,提振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释放出稳定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明确信号,有助于保持经济和金融大局稳定。

  

  

多部门政策协同发力



  

  日前,“一行两会”同时发声。中国证监会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强调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央行召开专题会议提出,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中国银保监会在专题会议上表示,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上市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更多信贷资源,丰富险资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渠道。

  

  此前,中央也多次召开会议,强调维护经济平稳运行,要求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为提振资本市场投资信心,近期多部门协同发力,释放出稳定市场的积极信号。”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汪惠青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举措主要包括稳增长政策力度不断加大,部署规划布局新基建工程、交通、能源、水网、新型城镇化等投资重点领域;加大对物流通畅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支持,提高应对疫情冲击的韧性;引导投资者关注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及理性投资等。

  

  汪惠青说,近期,受国内疫情有所扩散、地缘政治冲突、出口放缓、美联储加息缩表等因素影响,A股震荡下跌。但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稳步推进,市场悲观情绪得到部分缓解,一些业绩较好的板块有望出现回暖迹象。

  

  “政策措施的及时出台,向市场传递了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内生增长潜力巨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平复前期受投资者预期和情绪影响而出现的市场波动,为投资者注入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汪惠青表示。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署了一系列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的重要举措,政策效果正在落地见效。

  

  

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在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方面,中国证监会表示,科学合理把握IPO和再融资常态化,丰富科技创新公司债、中小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债券融资工具和品种,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研究拓宽基础设施REITs试点范围,适时出台更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表示,从资本市场功能来看,支持实体企业发展,就是要发挥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促进资本形成和积累,进而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以及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本市场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汪惠青指出,一方面,围绕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布局,提升市场包容性,增进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另一方面,有效拓宽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适应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为科创型企业在“孵化-成长-成熟”不同阶段提供资金融通、股权流转、并购重组等全周期、立体式金融支持。

  

  付鹏告诉本报记者,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合力”。一是凝聚市场合力。部委的密集发声和多项实际举措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各类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贯彻始终。二是形成政策合力。监管机构之间形成监管协调,有利于稳定政策预期,促进市场发展,净化市场生态。三是强化制度合力。加快相关领域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保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中国证监会专题会议则强调,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引导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潜力,进一步提升市场韧性,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当前,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汪惠青表示,对监管机构而言,要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通过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制定黑白名单,支持引导资本规范有序发展。此外,还需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各方责任,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对上市公司而言,首先,要积极主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强化主体责任,优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运作机制;其次,要做强、做实主营业务,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再次,要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改变重融资、轻价值的认识,提高企业回报能力。

  

  对投资者而言,要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原则,理性看待市场波动,积极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资本市场应从发行端和资金端来保障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一是稳步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尽快打通发行环节堵点。二是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同时,也要给予外资更多便利化措施。



稳宏观经济 稳股市大盘 



图片来源:新华社


■张炜



  近期全球股市走弱,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连续5周下跌,较去年11月的高点累计回调25%左右。5月6日,A股再遇大跌,上证指数险守3000点整数关。截至当日,上证指数与创业板指今年以来累计调整17.53%、32.43%。而2012年以来,创业板指年跌幅均小于30%。从回调幅度及投资者情绪来看,当前国内股市较为低迷。价值投资遭遇严峻考验,不少白马股较去年的高点累计调整超过50%。

  

  A股调整主要是由内外部负面因素冲击下预期转弱的市场情绪主导,其中包括投资者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心。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

  

  从二级市场反应来看,住宿餐饮、航空、旅游酒店、食品饮料、免税等行业板块5月6日跌幅居前。投资者担心,国内疫情反复给经济带来影响,令上市公司业绩承压。正因为受市场预期和情绪影响,股市走势在短期内呈现急跌急涨。

  

  稳宏观经济将有助于稳A股大盘,投资者不必过度恐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此,投资者应该看到,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虽然部分地区受到疫情冲击,但此轮疫情的区域波及面不同于2020年,而且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

  

  从货币政策来看,虽然年内大幅降准降息空间不大,但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仍然充足。央行可以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更加精准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企业战胜阶段性困难。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最近表示,央行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稳住市场预期、稳住市场主体、稳住价格、稳住就业,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前,经营最困难的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业受到冲击尤其大,有的企业资金链断裂、压力陡增。对此,各地针对性地密集出台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政策。以疫情严重的上海为例,出台了“抗疫助企21条”,其中发挥融资担保增信、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等政策,可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小微企业“输血、供氧、加油”。此外,上海推动地方金融组织通过展期、无还本续贷、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担保费率等减轻企业负担。这些政策红利更快速、更充分释放,比货币政策的效应更具有针对性,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稳增长与稳就业是经济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也是对稳定A股大盘的重要支撑。投资者应着眼于中长期来判断投资价值,避免因短期扰动导致投资受损。长期来看,中国依然具有保持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条件,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有望呈现业绩稳中向好、基本面扎实稳健的趋势。2021年,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64.97万亿元,增长19.81%;全年共实现净利润5.3万亿元,增长19.56%;扣非后净利润4.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39%。2022年一季度,沪市主板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分别同比增幅分别为12%、8%、10%;深市除农业行业之外,实体类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1.5%和4.7%。这凸显了A股的投资价值以及抗风险的韧性。

  

  近期,从监管层到市场参与者,看好资本市场的声音不断。陈雨露指出,“相比于发达经济体,中国资产实际回报率仍较高,这是由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和自然利率决定的,较高的投资回报仍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吸引力。”而从机构的角度来看,随着一系列积极因素发挥作用,估值处在相对低位的A股正凸显价值,情绪面不断“磨底”,稳增长将带来相对收益。稳增长将有助于稳股市大盘,尽管股市短期容易受情绪驱动,不确定风险存在,但中长期价值投资的前景看好。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要打好“组合拳”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近期,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频频被提及。“中央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坚持市场化改革,同时主张政府有为和监管优化,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汪惠青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我国证券市场有所震荡,需要借助这一时机推进改革,加快关键制度创新,增强市场的内在稳定性,以实际行动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

  

  “当前,关键是加快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深化资本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在进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同时,要加快完善主动退市、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等配套制度,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在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激发市场活力的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分析,目前,我国股市存在两方面比较突出的短板:一方面是缺乏足够的长期资金;另一方面是缺乏足够的机构投资者。

  

  “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长期投资者的参与。”汪惠青建议,针对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资本市场特征,要营造公平的法律环境,完善市场化机制,丰富直接融资工具和品种,推动市场长期资金供给与长期融资需求有效对接。

  

  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业内人士认为,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一系列吸引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建设正加速推进,未来将助力构建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市场格局。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需要一套“组合拳”。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强化上市公司质量管控,退市力度要加大,退市工作要常态化。二是强化信息披露的治理。对于财务舞弊主体及相关中介的治理力度要加大。严肃查处一批协助造假的中介机构。三是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引入。加大对内幕交易、股价操纵行为的打击力度。四是强化对交易所和相关环节的治理力度。

  

  同时,要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汪惠青指出,要巩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深化国际金融市场合作。规范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机制,引入优质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循序渐进放开资本项目交易和流通限制,推动资本市场内外双向开放。同时,推动境内外监管治理的合作落地。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视点丨海外光伏增量市场是国内光伏企业重要机会

●解读丨抢抓县城发展新机遇 老旧小区改造势在必行

●时报时评丨充分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 

●释放消费牵引力③丨促消费还须从增加居民收入着手 

●民生论谈丨筑牢平台经济就业蓄水池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