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色低碳丨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有较大增长空间

周子勋 等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6-15



绿见大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有较大增长空间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销量为688.7万辆、出口为67.9万辆。”

  

  作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领域,2022年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和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发展态势如何?还存在哪些瓶颈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围绕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金照。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性“新赛道”上走在世界前列


 

  王金照分析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从短期因素来看,全球疫情导致欧美汽车供应链不畅、生产萎缩,国外供给不足给我国出口创造了条件。

  

  从长期因素来看,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性“新赛道”上走在世界前列。主要体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建立起从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再到基础设施、制造装备以及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体系,率先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智能网联产业链条完整性更是保持全球领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庞大,而且新能源汽车产品经过迭代优化,产品性价比优势明显。

  

  “相比国外,我国内外资车企已开始具备规模和成本优势,单车制造成本比海外低,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王金照举例指出,得益于完备的产业链、人工成本和市场规模优势,每辆国内产的特斯拉Model3成本比美国产的低22%-28%,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

  

  “得益于完备的供应链产业链和较传统汽车出口大国更有优势的综合要素成本,我国正在成为外资车企(含合资)的生产基地,汽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开又推动外资车企实现了规模化出口。”王金照表示,外商独资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22年出口量达到27万辆,表明扩大市场开放使中国市场在跨国汽车公司的全球生产布局和贸易策略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在王金照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进入到从政策驱动向政策和市场双驱动转变的阶段,未来将进入持续发展的时期。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王金照认为,全球市场空间依然较大,目前,多数国家自我国进口汽车金额占其汽车总进口金额的比例不高,我国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市场潜力巨大。除了俄罗斯、南亚、东南亚国家,包括少数非洲和南美国家,多数国家进口我国汽车的比例均在10%以下,有相当多的国家在1%以下。进口汽车总额大于100亿美元的国家中,除了沙特和比利时,其他国家进口我国汽车的比例都在10%以下,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甚至不足1%。

  

  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新增长点,根据麦肯锡等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将占汽车总销量的一半左右。王金照说,我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处于全球引领位置,新能源汽车出口有望强劲增长。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的空间主要来自于我国市场份额提升和汽车市场需求扩张两个方面。”王金照指出,发展中国家汽车增量空间较大,尤其是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未来GDP增速将达到5%以上,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其汽车总需求的提升能够带动我国汽车出口的提升。

  

  王金照坦言,考虑到价格较高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提升、汽车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逐步提高,未来出口汽车单价将显著增加。汽车大规模出口带动能力很强,根据我们测算,汽车出口每增长1个单位,可以拉动金属材料、车载电子、车用玻璃等相关产业总产出增加3.4个单位。同时,汽车产业劳动生产率高,汽车出口将为劳动要素报酬增长打开空间。比如德国、日本在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后汽车出口仍有竞争力。

  

  “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其比较优势逐年下降,出口亟须由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依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汽车可作为出口重点突破方向。”王金照表示。

  

新能源汽车出口须进一步解决四大问题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形势喜人,但是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王金照说。

  

  王金照认为,这些困难和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我国自身角度来看,亟待构建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汽车不同于家电、纺织等传统出口产品,它更加依赖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一套完整的配套体系来支撑,需要支持、引导、协调和规范。

  

  第二,需要尽快解决物流不畅问题。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外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但是我国汽车滚装船运力不足,这无疑会限制汽车出口量。

  

  第三,要前瞻性关注和重视一些贸易摩擦。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日美“贸易战”,最典型的就是汽车。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明确指出,美国政府将从2023年1月开始将向购买本土新电动车以及二手电动车的消费者分别提供7500美元、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而且美国生产的这些汽车,电池来自于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这显然是为了保护美国市场。现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表示要采取保护性措施。欧盟现在出台了《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和“碳关税”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形成壁垒。不排除因我国的汽车大规模出口引发贸易摩擦,对此我们要引起关注。

  

  第四,中国的汽车工厂在车用操作系统和高算力汽车芯片等领域依赖于国外,存在“卡脖子”风险,不排除在极端情况下,国外对我国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采取一些极端打压的措施,这将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将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潜能释放出来


 

  王金照表示,我们要顺势而为,抓住我国电动化智能化走在世界前列、RCEP等贸易协定落地带来的机遇窗口,加快完成支持政策体系,加强规范和引导,将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潜能释放出来。

  

  第一,坚持出口和投资并重。一方面,夯实出口基础。为了避免日韩汽车走出去早期因汽车质量不佳、维修服务跟不上,而在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出现反复的情况,要引导车企战略性开发重点市场。建立配套的服务体系,甚至建立汽车“走出去”协调机制,鼓励每个市场由2—3家车企主导经营,以实现规模经济,夯实配套体系,精耕细作实现良性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鼓励车企根据当地市场的经营需要进行直接投资,输出汽车技术和品牌,并带动汽车零部件出口。

  

  第二,加快补上自身短板。一方面,针对物流不畅问题,对现行铁路运输标准进行适应性修订,明确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运输安全管理规程,利用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大通道更好推动新能源汽车在欧盟、东盟和独联体国家等市场的出口。同时,支持国内航运公司发展与大规模汽车出口相匹配的滚装船运输能力。另一方面,加快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和生态培育,防止新能源汽车出现“卡脖子”现象。在车用操作系统底层技术研发上进行重大科技攻关,建设我国汽车操作系统社区,通过开源开放方式,把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企业的创新优势和知识汇聚起来,打造我国车用操作系统的根基。此外,解决新能源汽车所需的锂、钴、镍等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问题,建立新能源矿种的储备机制和相关定价机制。

  

  第三,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要加强国际间政策法规标准的协调,推动解决汽车出口的非关税壁垒。比如针对欧盟出台的电池法规和“碳关税”政策,做好动力电池产品碳足迹管理;为使我国汽车出口认证规范化和便利化,尽快研究加入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制定实施的《1958年协定书》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推动汽车高关税国家降低关税。

  

  第四,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汽车“走出去”要和国内的进一步扩大开放结合起来,比如加强与相关国家沟通协调,对等开放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促进我国汽车消费金融公司到国外经营,为我国汽车在海外市场上销售提供金融支持。


智库思享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出现十大变化


图片来源/新华社

张永伟



  虽然受疫情频发、芯片结构性短缺、动力电池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局部地缘政治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是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展现出强大发展潜力。本文探讨在2023年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出现的新变化。

  

  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进入千万辆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2023年,能否延续2022年的增长势头?从不利因素看,2023年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将完全退出,消费者购车成本上涨;供应链高度不确定,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突出;传统车企受到冲击,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加剧。从有利因素看,国家促消费政策正在发力,多地出台购车补贴政策,购置税优惠政策延续;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持续进步,新能源汽车产品体验进一步提升;市场供给能力增强,预计2023年国内将有超过百款新能源汽车上市,车企对多元化消费需求响应能力提高。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2023年,如果有利因素得以充分发挥,不利因素得到有效解决,我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跨入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千万辆时代的国家。

  

  市场加速下沉,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占比有望超过60%。过去,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战场是一线城市。2023年,市场将加速下沉,二三线城市甚至城乡市场的购车需求将持续释放,成为电动化的重要增量市场。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下沉市场将是电动汽车自主品牌发力的主战场,产品更便宜、体验感好,这是自主品牌的优势。

  

  自主插混市场份额维持九成。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将在15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展开激烈竞争。2023年,电动车的产品布局将由“哑铃型”向“纺锤型”转变。从技术路线看,插电技术将实现突破,车型供给更加丰富,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中自主品牌在插电产品中具有主导性优势。

  

  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有望接近80万辆。2023年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和产业链出海风生水起的一年。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有望接近80万辆。同时,借助产业先发优势,多家整车厂、供应链企业宣布海外扩张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进程也将按下快进键。

  

  动力电池领域会有更多惊喜。动力电池性能和成本经济型还有较大提升潜力。2023年,磷酸锰铁锂、PET复合铜箔、钠离子电池等多项新技术将实现规模化应用,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技术将加速落地,改善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经济性指标,增强电池产品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

  

  充电桩数量有望突破800万。慢充、大功率充电、换电、加氢站等多样化的补能手段将在不同场景得到应用,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加,充电桩保有量有望持续增长。因此,很多企业更关注电动化第二赛道-充电,将在2023年集中上市高压快充车型。大功率高压快充和超充技术不仅在中国加速,欧洲、美国也在共同推动这一行业技术新亮点。

  

  基于应用场景的换电、智能网联技术加速落地。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换电式纯电动商用车新车型数量较2021年增长101.2%,多样化的电动化产品供给和新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将有效推动商用车电动化进程。目前,商用车企业及跨界势力正加大多技术路线并行的新能源产品布局与投入,依托于应用场景的换电重卡和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加速。

  

  辅助驾驶功能及车型加速落地。“L2+”等辅助驾驶功能,包括自主巡航、跟车、泊车、盲区探测等技术决定了汽车销售的卖点,这些新的卖点会成为菜单式的技术亮点,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预计2025年L2级及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80%。辅助驾驶功能及车型加速落地,将助力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涌现出新的爆款产品与明星企业。

  

  智能座舱将逐步成为全系车型标配。2023年,智能座舱将成为智能化变革期车企差异化布局的重点。智能座舱能显著提升整车价值。随着消费者关注度提升,智能座舱将逐渐成为全系车型的标配,同时,驾舱系统体现企业的特色、差异化水平,仍有大量创新空间。

  

  科技力量成为汽车产业变革新引擎。2023年,随着科技企业基于技术、产品、业务、资本等方面优势进入汽车产业,科技企业与车企的关系也将从科技企业的单向赋能逐渐发展为两者双向赋能,加速形成互惠共赢、创新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作者系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政策智读


  ■■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海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功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绿色发展道路。一方面,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不断开辟出绿色发展新赛道,另一方面,中国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严格环境执法,不断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实现存量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根据通知,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此外,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

  

  此举体现了央行更加重视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融合。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前者,侧重“精准定位”地支持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行业或部门,实现“奖优罚劣”。专项再贷款是后者,强调支持“非绿”行业“转绿”和走向可持续发展。

  

  ■■日前,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发布的《“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噪声污染防治是环境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未来可以采取五方面措施推进落地,包括建立责任主体权力清单、齐抓共管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体系、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噪声污染防治的专题报告制度、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近日印发《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员俞萍锋:

  

  加强新污染物管控工作是深化环境污染防治、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对于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意义重大。《清单》的出台有力支撑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的科学筛查评估与精准识别,让新污染物分类治理、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有法可依,补齐了新污染物治理的短板。

  

  ■■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近日印发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唐新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制定《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最近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加强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

  

  目前,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已经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但是新型储能项目仍然以锂电储能为主,其市场份额占比超过90%。由于我国面临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大规模储能锂电池系统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发展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多元化技术路线,加快突破电化学储能关键核心技术,并通过推动产品规模化应用,持续巩固我国先进储能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北京市日前发布《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

  

  两个《方案》的实施落地,能够进一步将一区、一部门的经验变成北京全市各部门各区协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管理方案,并最终形成具有首都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乃至全球城市生态管理贡献北京智慧。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周子勋 张一鸣 赵姗报道)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

●2023年消费板块具长期配置价值

●热点丨2022年央企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新春走基层⑨丨保城市运转是责任更是担当【视频】

●观察丨农村消费有巨大潜力可挖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