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图绘到底 筑牢“三北”生态屏障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自奠基启动以来,40余年初心从未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健全“三北”工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建立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40年屏障保护生态价值显著
“三北”防护林工程,指在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自1978年启动至今,始终把恢复绿水青山作为首要任务,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持续修复自然生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国家重点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本身也是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之一,其目就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从而迸发巨大的生态和社会价值。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良好的植被、优美的环境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周宏春表示,“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40年不懈努力,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会议指出,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国“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自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风沙危害得到有效缓解,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护农促牧屏障日益完备。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进程明显加快。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绿色惠民成效显著。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既能筑牢民生之基,生产必不可少的生态产品,又能满足民生之需,扩大就业、夯实民生之本。”周宏春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使绿色富民惠民。
重投入、顾全局筑牢生态屏障
一直以来,荒漠化都被视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而且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荒漠化、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害,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挑战。
尽管目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共同要求须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而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备受各方长期关注,更是政策层面一直不遗余力加以推动的。在专家看来,这一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保护全局观念的准确把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坚持协调推进、合力施策的坚定决心。
“防护林本身作为一种功能性措施,是世界通行的主要做法之一。当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有所退化,就需要植树、种草,恢复生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吕一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三北”防护林的生态意义重大,一方面需要从多部门协调合力施策角度做好体制机制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注重对各方综合利益的考量,做好投入和效益权衡,高质量推动工程建设。
吕一河认为,“在政策合力和资金保障到位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