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 | 一揽子宏观政策须协同发力稳增长
■范思立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但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贸易投资放缓,直接影响我国经济恢复进程。
从需求端而言,5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比上月回落5.7个百分点;前5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比前4个月回落0.7个百分点;以美元计价的5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7.5%,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就市场主体而言,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对经济预期偏弱,信心有待进一步增强。就重点领域的风险而言,如城投债、房地产行业等需要高度关注。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对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的研判,政策当局了然于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最新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性地提出一批政策措施。
就财政政策而言,应该在“加力提效”上下足功夫。总量扩张应是“加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政府预算、财政收入、地方债等刚性条件约束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施展空间虽然有限,但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尤其要发挥财政资金对扩大内需的直接拉动作用。提升政策效能则是“提效”的关键。助企纾困的税费优惠政策需要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而且需要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最终形成政策合力。
就货币政策来说,无非是在“精准有力”上做文章。“精准”就是要精准滴灌,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定向“输血”。“有力”就是要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使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处于合理区间,特别是要把市场上的流动性真正变为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增量。
就产业政策来讲,尽快在核心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当下,应该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入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加大融资支持力度。让产业政策在短期内发挥政策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长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更应重视各种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一揽子逆周期调控政策,本意在于“熨平”经济波动周期,而各项政策出台后,往往出现“合成谬误”,各项政策“打架”“抵触”,从而降低了整体政策效力;抑或是出现“分解谬误”,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层层分解或者是层层加码,导致政策目标出现偏差。一方面需要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须周全因地制宜;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的治理能力,政策出台应考虑地方能动。
既要看到当前经济预期偏弱、有效需求不足,宏观调控政策应不失时机尽早出台;还要看到深化改革仍是厚植经济内生动力、化解经济结构矛盾的关键;更需要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扩大对外开放。一言以蔽之,经济增长根本上应从改革开放中寻求智慧、寻找动力。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邹朵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