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数字孪生助力城市建设稳步提速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目前,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在多地正加速驶入“快车道”。近日多地围绕数字孪生和城市建设持续迸发“化学反应”,其中,围绕城市规划、智能交通、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城市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千行百业,对外展现出推动城市建设瞄准智能化稳步提速的勃勃生机。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利用包括数字孪生等一系列智能技术助力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利好城市管理趋向科学高效;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化城市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持续推进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助力城市发展
从不断加码带来实质性利好的数字交通建设,到蓬勃发展带来万亿元投资需求的智慧城市建设,近年来,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利用其技术优势和直观的控管模式正在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数字孪生,实际上就是通过充分利用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全生命周期过程。
这样的技术支持可以有效引导利用于包括城市交通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智能交通、城市规划、城市古迹保存等。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祚翔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获得可应用的有效数据,依托必要技术手段用来创建数字孪生模型,有助于构建更加丰富和真实的虚拟现实场景。
在智能交通方面,近日,安徽省首条智慧高速公路“安徽省G4211宁芜高速皖苏界至芜湖枢纽段”正在奋力建设,这是一条从规划设计开始就采用了数字孪生技术的高速公路。据介绍,该路段结合新兴技术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底层模型,能实时采集车辆动态、气象等多维交通动态信息数据,从而支撑高速精细化管控业务应用。
在城市规划上,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正采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相关时空数据的建模,构建科技城的信息模型,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将科技城2020年至2035年各阶段的发展与规划展现在数字孪生的底座中。
此外,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江苏省苏州市实现了古建筑全方位、高精度现状信息的留存,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支撑;河北雄安新区将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在赵祚祥看来,当前,大数据为创建数字孪生模型、智慧城市和数字化社会的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础前提,但要确保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持续完善和成熟,还需要在相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技术进步的不断累积和建设上持续发力。
数字孪生是对实际事物的数字化复制和模拟,为人们提供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纽带,而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城市规划上,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模,形成可预知的未来发展模式,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智能建造也被寄予厚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应用,的确让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探寻新的发展路径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首先就是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会带动巨大投资。
日前,上海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提出,构建城市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基础设施。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持续更新完善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标准化地址库等基础数据库,逐步建立城市三维数字模型库,积极拓展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应用。构建权威、轻量、开放、易用的城市“一张图”服务应用体系。
“这不仅会对科学有效的城市管理带来提升,还会带动巨大的有效投资落地。”汪浩认为,传统行业依托数字经济和智能化技术的改造和升级,同样会让这些行业迸发出新的增长动力,并为吸纳就业、创造经济效益稳增长贡献投资力量。毕竟,新技术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才能实现具体产出,而这一过程就会带动投资和营收增加值的“双提升”。
展望未来,城市建设将围绕一系列智能建造手段,对包括建筑业在内的行业带来深刻影响,比如,赋能城市建造系统中的设计、生产、物流和施工等关键环节。
“数字技术赋能智能建造本身也是行业的进步表现。”汪浩提醒,无论是新的事物还是依托新的技术手段发展传统行业,一旦获得政策倾斜和利好,势必获得资本的青睐。此间须做好引导,让资金和要素匹配更加高效,避免无效投资。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