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丨农业可持续发展需加强科技合作

刘慧 中国经济时报 2024-01-06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智能水果采摘机器人不仅能采摘苹果,还能采摘番茄、草莓等。”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杨明浩11月3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采摘机器人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和自动化所联合研制,机器人的摄像头还能检测果子的成熟度,判断是否在可采摘的范围内。

  

  在为期三天的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现场,记者看到了更多的机器人,除了智能水果采摘机器人,还有喷洒药剂的绕障机器人、可断点续喷的单旋翼无人机等。在种业方面,我国首个食用鲟鱼“京龙1号”、玉米“京科968”等向公众展示。大会设立的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展示了入选我国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88项前沿成果。

  

  除了展示农业领域的前沿成果,来自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大学校长、企业家及青年人才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业食品系统转型、世界各国农业合作等进行了研讨。2021年世界粮食奖得主,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影响领域平台总监莎昆塔拉·哈拉克辛·蒂尔斯泰德表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在2030年前消除饥饿,为全球人口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健康食品。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充分利用人类智慧去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提高食物体系的多样性,不仅要关注主食作物,还要推动食物体系转型,把上千种基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水产食物纳入到食物体系中。”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系统董事会副主席帕特里克·卡伦表示,该组织在100多个国家有3000名合作伙伴,同时,他们也在制定2030年计划,希望采取措施让粮食系统有更好的变革,“期待与大家一起联合研究,通过共同努力来实现同一个世界的梦想。”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表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正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将紧跟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中关村,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在“种业之都”建设进程中,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更好释放农业科技潜能。“我们支持国内外涉农科技企业在北京布局发展,将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搭建追逐梦想的舞台。”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表示,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合作关系,未来将持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当前,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他倡议,联合攻关农业科技难题、携手推动成果互惠共享、共同促进科技人才交流。中国将支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农业农村部支持北京建设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园区。

  

  北京市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狄涛向记者分享了农业中关村的故事。据他介绍,农业中关村创立伊始,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首农、新希望、正大、北大荒、保利、拜耳、沃德等企业成为生态伙伴,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金三角创新合作模式。农业中关村正在建设农业科技改革创新试验示范区,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希望在三年内将农业中关村打造成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园区。

  

  近两年来,农业中关村孵化出一批“博士农场”和“科技小院”,形成“研发机构+龙头企业+标杆孵化器+博士农场+科技小院”五位一体的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农业中关村是未来国家级科研与技术创新的平台,以平谷为核心区,链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与通州、海淀、丰台、昌平、延庆等区形成“一核多辐射”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农业中关村将以峪口园区为主,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现代食品营养谷形成联动,以平谷全域为拓展区,辐射带动京津冀地区发展。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民生论谈丨求解“谁来照料0-3岁的孩子”

●解读丨加快电力现货市场改革正当时

●关注丨跨山越海显智慧担当 中咨公司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智库要闻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