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访谈丨傅晓:长三角以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访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傅晓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娜 杨益波
在日前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重的任务、更高的使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长三角如何续写这份新答卷?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曾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社会发展组组长,现任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傅晓。
“一体化”是战略举措,“高质量”是战略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四年里,三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都把“一体化”和“高质量”作为答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题眼,您如何理解这两个关键词?
傅晓:我的理解是“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战略举措,“高质量”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体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发展格局一体化、产业和科技创新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通过一体化战略举措的实施,推动要素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打破市场的区域分割,实现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定位是“一极三区一高地”。虽然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仅仅是一个定位,但强劲活跃的增长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定位都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比如,要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需要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高质量的要求。
“一体化”和“高质量”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调要通过解决不利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消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事实上是要求长三角通过一体化发展,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增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控制力
中国经济时报:协同创新、产业共融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您认为该如何协调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各自的产业分工和配置?
傅晓:协调三省一市产业配置要立足产业发展的现状,尊重市场竞争形成的分工,同时要进行强有力的规划引导,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拉长长板,培育人工智能、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还要积极布局量子通信、新一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做大“蛋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这方面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板理论”,哪个地方有优势就支持哪个地方做。
对有效的市场竞争既要鼓励,也要防止重复布局,一轰而上,过度竞争。三省一市要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着眼于增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控制力,把握高端环节,提升科技含量,发挥增值效应。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推动有序的产业转移,带动相对落后地区。比如,苏北、浙南、皖江地区的发展。一体化不是一样化,更不是差别化,先进地区要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在产业政策上要避免恶性竞争,努力实现产业政策协同,为一体化产业布局创造良好环境。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很大
中国经济时报: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等领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在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方面,您认为还有哪些发展空间?
傅晓: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长三角空间很大。以交通为例,一体化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空间连接的便捷性,首先要解决的是全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长江两岸和环杭州湾地区的交通问题,特别是杭州湾地区。目前跨杭州湾的高铁通道还没有,通苏嘉甬高铁正在建设,沪甬、沪舟正在做前期论证。一体化交通有两个特点,一是速度更快,二是密度适宜。同时,交通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内含的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就等于降低成本。
首先,从一体化交通角度来讲,沪甬、沪舟高铁都要加快建设,以上海为龙头,“轨道上的长三角”要保证三小时内从上海可以到达长三角任何一个城市。
其次,从都市圈交通连接来讲,目前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六大都市圈的交通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都市圈要有同城效应,通过高铁一个小时可以到达最偏远的城市,目前苏锡常可以做到,但其他都市圈都有差距。上海大都市圈的交通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其他都市圈内部的交通也要改善。
再次,从省域来讲,三省内部交通需要进一步优化。比如,从浙江东部沿海到丽水、衢州等内陆地区,安徽的合肥到偏远城市,江苏的苏南到苏北,目前还不太方便,要通过高铁、城际实现快速连接。
交通方面还有港口、空运和高速公路等问题。港口运输能否实现一体化?中心城市的机场之间能不能互相协调配合?村村通高速能不能实现?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当然,能源供应、水资源供应也要通盘考虑。
一体化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在长三角区域内谋划稳链、补链、固链的问题。比如,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大环节和原材料加工、设备制造两大支撑行业,原材料加工浙江有优势,设计、加工和重要的支撑设备制造上海有优势,封装测试江苏有优势,这样就可以各扬所长,发挥各地优势,不必把所有链条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产业链从全球布局向区域布局转变,这也给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融合带来机遇。产业联盟是产业融合推进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应大力促进产业联盟的发展。
建立和创新金融体系,让民营企业家敢担风险、敢于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如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傅晓:就整个长三角区域来讲,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把中央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真正落到实处,把三省一市出台的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真正解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市场准入和收入分配的问题。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解决两大难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很多民营企业家说“不创新等死,创新是找死”,好不容易积累下的财富,万一科技创新不成功怎么办?这里的关键是建立和创新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包括适应创新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手段、金融政策,让民营企业家敢担风险、敢于创新。
民营企业很多脱胎于家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企业管理和信息时代、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自己丰富的管理思想,比如,古人曾子有句名言“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说的就是企业家一定要注意人才培养和使用,这样才能解决创新和管理的难题,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