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产周刊丨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 让“居者优其屋”

李晓红 中国经济时报
2024-12-08

聚焦房地产领域改革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直接或间接与房地产相关的改革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专门用一个段落阐述了房地产领域改革。本期地产周刊聚焦房地产领域改革,重点关注改革热点。

图片来源/新华社

楼市热点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过程中,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备受关注。关于房地产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在房地产市场正在进入发展新模式的背景下,新的改革方向对房地产有何影响?如何更好地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有利于改善购房者的预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领域的改革。这将对房地产市场以及购房者有何影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领域的改革,目的是为了促进老百姓增收并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些虽然与房地产市场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但可以改变购房者对于未来收入和生活质量的预期。”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张传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房地产市场是信心的重要载体。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瑞民看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着力推动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改革,这些都有望从中长期提振经济和增加居民收入,从而从根本上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但改革的落地需要时间,信心的传导需要时间,核心是看居民收入增速和持续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吴英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改革将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直接增强个人和家庭的购买力,从而增加对房产的购买能力和意愿。改革将通过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从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方面,让购房者购买商品房放心安心。政府和市场将从多方面共同发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并满足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期待。

  在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看来,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发展阶段,进入“品质时代”。

  如何从需求侧发力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好房子”,张传勇认为,一方面要提升居住品质,不仅包括房子硬件的品质,还包括房子所在社区的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等。尤其像一些“老破小”社区,总体品质比新建小区要差不少,这还要与城市更新等政策衔接起来。另一方面要助力住房的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同时引导梯度消费,在住房可负担的前提下,动态改善住房条件、获得更好的服务。

  吴英杰认为,发力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好房子”,首先,要创新住房产品与服务。在满足住房质量要求的同时,开发商要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住房产品,如智能家居、绿色建筑等。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提升“好房子”的吸引力。其次,要优化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增加房产的便利性与舒适度,提升房产附加值,满足购房者的需求。

  张波表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在“好房子”建设方面,要按照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标准,做好户型设计、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好房子”,让群众能够住得健康,用得安全方便。  

发力保障性住房  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在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提高其购买意愿,就必须提高房屋供应效率,一方面,供应的区位要相对优质;另一方面建设和配套的品质要跟商品房一样,即建设“好房子”。

  吴英杰认为,当前,工薪群体在购房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房价高企,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购房压力非常大。二是住房供需与职住不平衡。在一些城市,普通商品房供不应求,而高端商品房库存较多,职住分布不合理,导致供需失衡。三是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尽管政府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但供应量仍难以满足需求。四是租赁市场不规范。租房市场存在租金上涨过快、租期不稳定、中介机构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租房者的居住体验不佳,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五是贷款政策限制。工薪群体中部分人群因收入不稳定、信用记录不足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影响了其购房能力。

  在王瑞民看来,工薪群体的住房追求的是“价廉为美”,无论是租还是买,重要的都是在能够达到基本体面的居住条件的前提下价格可承受,不至于“望房兴叹”,也就是说,对于房子的性价比,工薪群体更看重“价格”这一端。

  如何改善工薪群体的住房条件,张传勇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需求端入手,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并提供住房支持政策;二是从供给端入手,提供满足他们住房需求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等。

  吴英杰建议,一是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尤其是在大城市和热点城市,确保工薪群体能够买得起、租得起。同时,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居住体验。

  二是优化住房信贷政策。在保证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放宽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增强工薪群体的购房能力。

  三是规范租赁市场。政府应加强对租赁市场的监管,制定租赁合同标准,保护租房者权益。鼓励长租公寓的发展,提供更稳定的租赁选择。

  四是健全多渠道住房保障体系。除保障性住房外,还可以通过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五是改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在规划新建住宅区时,应考虑同步建设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住区的整体宜居性,并让工薪群体能就近工作。

  “对于工薪群体而言,住房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对于全社会而言,工薪群体的住房本质上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即民生优先,适当兼顾经济增长,而非仅仅把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王瑞民表示,从民生优先这样的住房政策目标出发,通过供给侧要素价格的必要调整和重新组合,更好地、更快地、更大规模地落实好当前已经出台的配租、配售政策,工薪群体住房“价廉为美”不是梦。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经济时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