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知!蓬江区五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蓬江发布 2021-06-01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蓬江区第五批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蓬江区又新增一批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啦!


它们分别是




截至目前,蓬江区目前共有

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

省级非遗项目3个

市级非遗项目 4个

区级非遗项目8个



是不是觉得我们大蓬江文化底蕴深厚呢?

接下来,

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蓬江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民间文学】

罗贵率众南迁故事



      珠江三角洲诸邑所居世家,多言其先祖来自南雄珠玑巷,特别是江门五邑地区的居民,其先祖绝大部分是南雄珠玑巷迁民,现棠下良溪 (旧称新会蓢底,今由江门市蓬江区管辖)罗氏就是其中一支。

诸多族谱中记载:约八百年前,以罗贵为首的珠玑巷居民南迁传奇故事,事因传说苏妃(一说胡妃)因失宠被打入冷宫,后出逃在外,被居住南雄珠玑巷沙水村运粮官黄贮万收留隐姓,然而因家丁反目,将此事告知官府,官府欲以屯兵珠玑为由屠村缉拿。当时贡生罗贵得到在京城亲人密报,罗贵遂与珠玑巷36姓(一说38姓)97户人家密谋南迁,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六日,历经千辛万苦,从粤北来到珠江三角洲,落籍新会蓢底(即今日之蓬江区棠下良溪)。这是广东移民史乃至中国移民史上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改写了广东的历史文化版图,甚至改写了世界华人华侨的历史版图,正是罗贵的后裔,从珠江三角洲,走向了南洋,走向了全世界。这批移民的后裔们,对祖居地的反哺,在经济、文化上的贡献有目共睹。

      良溪既是终点,又是起点。终点是珠玑巷人南下最具意义的目的地。起点,是指落籍良溪与珠江三角洲的广府移民,又一次启程,走向了东南亚,走向了五大洲。使江门由岭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三股文化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侨乡文化。异姓族谱中虽然记载的南迁原因、时间、路线不完全一样,这并不影响人们对祖先南迁的认同。罗贵率珠玑巷居民南迁就是勇于开拓进取、团结和睦共处的精神;也是社会各时期发展、民族大团结所需要的精神;它与当今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大湾区发展”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主流具有通性。

      南宋珠玑巷居民南迁过程中在民间流传着诸多故事。这些故事成为移民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增强了移民之间团结互助的凝聚力和家园归属感,已经构成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

潮连民间传说





      潮连位于西江下游,四面环水,潮汐相连,故称潮连。潮连民间自古以来,就崇拜国家祀典法定的南海神灵——南海广利洪圣大王。史载,明朝期间,潮连岛通向外地的海边水埗头有七个。当时潮连属新会管辖,期间有一任新会县令张伟眼,玄学造诣甚高,他常到潮连相地,看到潮连风水甚好,便利用这七个水埗头题了一首诗:“七宿波孤舟,浮沙水面流,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对于潮连人来说,“此地永无忧”归功于岛内供奉了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洪圣殿(俗称大王庙)。该庙位于潮连富风山麓,面临西江,气势磅薄,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

      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当属《潮连乡志》所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潮连北厢人卢鷘中试举人,派任安徽蒙城县知县。他为官清廉,侍母至孝,因母病累医无效,闻蒙城县的洪圣大王庙神灵,于是到庙求神扶乩,开药为母亲治病。母病渐愈,母感神恩,嘱其任满离职时,请神回乡祀奉。卢鷘到庙占卜,得神应允,并与当地乡绅商议,由本人出资雕塑新像放在原庙,抬旧神像回乡祭祀,以报恩德。当地乡坤深感他的贤德,同意了其做法。离任时,他将新雕像放在原庙,抬旧像回乡。回潮连后,因庙未建,暂将神像安奉在容驷里闸门内。不久便抬神像选择庙址。当行至富冈海边“天后庙”前时,神像突然抬不动了。占卜得知神意在此建庙,卢鷘与乡坤决定把“天后庙”改建为洪圣殿。

此外,潮连还有诸多“不怕潮连人,最怕潮连神。”、“洪圣龙王出巡,霍乱绝迹”、“洪圣龙王巡堤,洪灾止步”、“康熙移村”等诸多民间传说,这些传说虽然少不了信众们的放大以及各种传奇色彩的润色,但其对研究潮连的历史文化、民情民俗有着很好的研究价值。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梁家拳




      梁家拳起源于清末民初时期,由广西人梁天柱(1877—1972)所创,其自幼酷爱武艺,后云游各地交流洪家拳、蔡家拳等南方拳术,终有所成创立独具特色的梁家拳。1937年春至1939年梁天柱来到江门以及台山北流乡等地教授武艺,教出徒弟愈千人。在宗师去世后,其长子梁铁汉、弟子李盘等在蓬江地域继续传承梁家拳。门人弟子学生超过2万人。朱耀雄自幼习武,跟随梁铁汉等几位师父继续学习梁家拳,因其技艺精湛,在蓬江区长堤广场设立江门梁家拳总会,在四位师长先后离世后担当传承梁家拳重任,长期与广西梁天柱后裔梁大陆交流学习梁家拳技艺与武学精神,并保持良好的亦师亦友关系。

      梁天柱出自佛门,在传承过程中,亦有“梁天柱佛家拳”、“梁门拳术”、“梁天柱拳术”之称,后规范名称为“梁家拳”。 梁家拳套式有拳术、棍术、刀术、枪术、凳术、鞭术等技艺,主要套路有小连环、猛虎下山、全踭、龙虎双会、八仙过海、虎爪双型、太子剑、大连环、九龙渡海、十八罗汉、飞龙虎棍、双刀、双头棍、大刀、单鞭等。行拳练功时,结合阴、阳、顺、逆、吞、吐、浮、沉等,凝聚精神,运气吐纳,发声助力,刚中有柔,以柔制刚、借力打力。

      学习梁家拳,需注重武德武礼,要求先学德后练拳。对青少面的道德、身体都有良好的影响,对于全民健身运动也起到促进作用。长期习练能强健体格、磨练意志,陶怡性情。是传统南拳中独树一帜的功夫。



【传统技艺】

杜阮凉瓜外婆茶制作技艺





      凉瓜,又叫苦瓜。相传明朝崇祯年间,皇室后裔纷纷南逃,明末遗臣不甘灭亡,举起反清复明义旗反抗。原已告病回杜阮养老的明朝吏部御史黄公辅在杜阮羊石坑(今称叱石)与各路义军起兵勤王。由于沿途仓皇逃亡,时值广东湿热,北燕皇太子和一些官兵到了杜阮,身上长满湿热引起的“点点”。时军中没有御医,杜阮偏远难有药铺,郎中建议用苦瓜煎水服。黄公辅即让人向农民收购苦瓜煲水,并让人上山采摘一种可以制茶的树叶,一并煎茶汤给皇太子及其官兵服用,并将这款茶命名为“凉瓜茶”。皇太子及其官兵服用数日,全愈。

      消息传开来后,杜阮农户们纷纷大量种植苦瓜,其时杜阮黄南夫妇种的凉瓜又大又靓,翡翠晶莹剔透,由于合季节吃不完,又卖不完,烂掉,不合季节的时候又想吃,遂将凉瓜用手工切成细丝,在太阳下晾晒成凉瓜干,以供日常蒸鱼煮肉作辅料,平常也作冲泡茶饮用。

      1900年江门通商口岸繁荣,黄南之女黄宝凤,种植凉瓜挑到江门圩顶街售卖凉瓜和凉瓜干;又以凉瓜干为主料,运用各种食材互相搭配,煲成各种凉瓜茶,在江门圩售卖。以前沒有风扇,人们喝上一碗凉瓜茶,丝丝凉意袭上心头,由于人们习惯称黄宝凤为“外婆”,凉瓜又是产于杜阮,于是就将这款茶称为杜阮凉瓜外婆茶。

      凉瓜有清热祛火、解毒、明目、补气益精和止渴消暑之效。凉瓜茶更有降血压、血脂和降血糖的辅助作用。由于凉瓜分春瓜、夏瓜和秋瓜。凉瓜水分多,要晒成凉瓜干必须选择春瓜,且手工精细完成切丝,所以只有少数人做这活。

      后黄宝凤把这种种植凉瓜,晒凉瓜干冲泡茶的技艺传给其女施惠芳,再经施惠芳传承给女儿朱艳华。

      杜阮凉瓜外婆茶的制作传承了古人百年的茶文化精髓,是杜阮独特的茶文化,对研究五邑地区的风俗饮食、保健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技艺】

荷塘煎鱼饼制作技艺



      荷塘镇属江门市蓬江区西江下游一个中心岛,河网交错,鱼塘星罗棋布,土壤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为荷塘人制作鱼饼美食提供了有利条件。荷塘煎鱼饼相传早在清代同治年间已有人制作,相传将鲮鱼起肉剁烂来做鱼青,或蒸或打边炉,味道鲜美。后来,荷塘当地群众在此基础上加以制作技艺的改进,将鲮鱼青压成薄饼形,用慢火煎至金黄,使之具有香、滑、嫩、鲜、爽口不粘牙的特色,成为佐酒下饭妙品。此种制作技艺后来一直于民间世代相传。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荷塘煎鱼饼的产销就十分兴旺,制作的商家以忠记、奀记、荷塘酒家等最为出名。当时的流动鱼饼商贩,穿街过巷叫喊着卖鱼饼,吸引邻里街坊前去购买。

      荷塘鱼饼从选料到加工都非常讲究。为了保证鱼饼够新鲜,要选取本地鲮鱼,清水养一段时间,才可进行加工。去鳞、内脏和骨头后,将肉片剁成泥,加盐、糖、生粉,以清水搅成糊状,再煎至金黄色,才可食用。

      荷塘煎鱼饼肉质鲜嫩、鲜而不腥、低脂肪,营养丰富,具有健脾、开胃、补气、缓解便秘的功效,老少咸宜,历来被视为传统名菜,深受大众欢迎,现已成为远名闻名的美食,并传至珠江三角洲一带及港澳等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我们全力保护和传承

让我们齐心协力,

保护我们身边的瑰宝吧!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蓬江区文化馆订阅号


猜你想看

蓬江区主城区2019年公办小学一年级招生简章火热出炉!家长速看!

潮连祖屋变书屋!以著名画家李延声母亲名字命名的”洁梅书屋”启用啦!

文化自信看潮连|68座祠堂、21间学堂,承载世代相袭的读书梦!

良溪村: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村容村貌发生惊艳变化!





蓬江区委区政府官方微信

暖意用心 沟通政群 服务民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