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7年讲课经历的他,计划让AI当助教!

萃英好老师 兰州大学
2024-09-05


学无止境 教学的创新和思索亦无止境

37年,近6000学时的教学生涯

他对教学永葆激情

让每堂课都焕发新生

“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接下来,李公平还有新的尝试

“现在人工智能兴起,有没有可能把人工智能运用到教学中来?”


将近凌晨一点,书房里的灯悄然熄灭,李公平结束了忙碌的一天。从教37年来,教学与科研占据了他绝大多数日常时间,他讲授了多门专业课程,累计近6000学时,年近退休的他,依然全身心投入在教书育人中,坚持提前到教室,给同学们答疑解惑;为了能多和学生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他坚持课间休息不离开教室。他希望像他的老师滋养了他一样,他也能滋养他的学生。




“我对那个地方的感情很深。”


“那是我工作开始的地方。”李公平老师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地说道,“我对它的感情很深。”

1987年,李公平在洪忠悌老师的指导下,本科顺利毕业。面临就业选择时,他说道:“当时,现代物理系(核学院的前身)加速器教研室的老师们正承担着强流中子发生器研制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洪老师也在加速器教研室,他们年纪都相对较大,急需要年轻人加入。”机缘巧合之下,李公平选择了留校任教。

作为刚留校任教的年轻人,李公平感激遇到了一群充满经验和智慧的老师,如杨保太老师、朴禹伯老师等,在“老带新”的帮助下,“我先是科研工作积累了几年,然后走上讲台,第一门讲的选修课和我的科研工作内容直接相关,因此课上得比较顺利。”李公平很快便站稳了讲台。

“杨保太老师和朴禹伯老师是我刚参加工作直接带我的两位老师。杨老师很慈祥和耐心,像亲人一样,教会我许多知识和经验,包括后来我的硕士生导师孔祥忠老师,博士生导师刘正民老师,他们教给我的思想方法和为人道理让我受益终身。”李公平话里话外,满是感激。

师恩难忘,薪火相传。在李公平成为一名老师后,也始终保持着对学生的关心关爱。

自工作以来,李公平一直有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一次搬家过程他发现刚参加工作带学生军训时写的工作日记,翻看着其中的内容,上面记录了学生的名单、与学生交流的内容等,当记忆再次掀起时,他的内心感触颇深:“我和学生共度了整整一个月的时光,和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看到他们就有一种很美好的感觉。”

李公平曾上过课的一位本科生因为体检指标不完全合格,无法继续读研。李公平了解情况后积极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在他的努力下,学生有了继续读研的机会。“学生很珍惜这个机会,读研期间参与了我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1篇SCI论文和1篇核心论文,毕业之后也去了很不错的国防相关的单位。”在李公平看来,在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作为老师应力所能及去帮助。“去年,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来看我,看到他家庭幸福,工作顺利,我自己也很开心。”李公平希望,他所带的学生都能有最好的归宿。




科研就像攀登一座高山


李公平经常给学生举的一个例子:科研就像攀登一座高山,不同的学科或研究方向就像不同的山,选择你喜欢的那个山,选择你自己的路径,然后往你的山上攀爬,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有时会爬得快一点,有时到一个地方卡住了,用这种办法也过不去,用那种办法也过不去,这也是正常的,然而,一旦突破了,就往前推进了一步。

目前,李公平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射线成像及无损检测物理及技术等。目前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重大专项和中核404合作项目。

李公平不仅指导自己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还经常指导本科生,带领他们做科研、打比赛。

有趣的是,他对于本科生的要求是两类完全不一样的,一类是目标明确的,主要承担具体课题里边的某一个部分,或者某一个点上的科研内容;另一类却是十分自由的,在与研究课题大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异想天开”。“有时想法不一定是知识是越丰富,越有好的想法,有些本科生的有些想法还是很好的,这时候我就给他们提供条件,帮助完善,然后来探讨。”李公平说。在他看来,带领本科生做科研,并没有严格的目标限制,即便是最后失败了,那也是得到了锻炼。

李公平一直坚持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类实践,他的团队和实验室随时对同学们开放。

2014级核工程和技术专业的学生周毅,刚升入大学二年级就进入了李公平的实验室。彼时的周毅很多专业知识还没学到,但李公平却觉得没关系,让周毅边学边干。“他的积极性很高,一边科研,一边学习,连周末和假期都泡在实验室。”在李公平的指导下,最终周毅在本科阶段就获专利3件,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负责的科研项目获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到南方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后申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士,现正在做博士后研究。

“做科研实践,额外获得的益处是意想不到的。”李公平深信,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真正感受“书到用时方恨少”,明白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自主学习和探索,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大度、合作、助人、主动、刻苦的品质。




“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授课方法的调整能不能提高同学们的课堂效率?最近的科研成果是否要纳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体系内并介绍给学生?以及课堂上可能会提及其他专业课的知识,同学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遗忘了,那我要多提一嘴帮他们回忆……我的课程一直是新的。”

从教37年,李公平讲授了多门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累计近6000学时。谈及这几十年的授课与参与课程改革的经历,李公平回忆道:“授课是不会有重复感的。下课我坐着校车回去的时候,我会像过电影一样把我的讲课反思一遍。”

对于教学,李公平常怀敬畏。2002年接手《核物理实验方法》时,李公平深知这门课程的意义重大:“这门课是我们专业的主干课之一。以后我们核学人无论是研究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还是粒子物理以及相应的技术与应用,都要用到这个课程上教授的测量方法。因此学院非常重视这门课。”

在接手课程的初期,为了上好这门课,李公平学习观察当时带这门课程的刘正民老师的上课方法。“刘老师的课程体系及其组成内容、授课方法、重难点的分配等等我都学习了。我把刘老师的这一套方法结合我的习惯进行授课。”与此同时,李公平大量搜集国内外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专业书籍,试着把课程内容与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结合。这也是李公平现在对年轻老师的建议:常怀国际视野。

调整课程内容是不是易事,李公平的切入口是一份特殊作业:学生每学期期中和期末的问题提问和意见反馈。任教初期,为了防止自己授课过程中出现知识点的遗漏,李公平要求同学们在期中和期末以书面形式对他的课程提出问题和意见。“我分析了这些问题以后发现,学生们的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个别同学的问题我就尽量利用课前课间课后的时间和同学一起解决,共性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讲一下。

因此,李公平总是在课前就早早地等在教室里为同学们解决难题,课间也不知疲倦地和同学们探讨课堂难点,课后更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确保尽可能多的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从教以来,这个特殊作业一直在继续着,也有调整。李公平结合实际情况,取消了特殊作业中“对课堂的建议”这一内容。“同学们对课堂的建议都是正面的,我觉得参考意义不大就取消了这个板块。”根据学生的问题,李公平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很多同学共有的问题,我会进行原因分析,等到下一次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可以吸取教训做到更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过程。”


李公平给学生答疑解惑


李公平组建团队持续进行课程改革。“学院增设了辐射防护、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聘请了两位年轻老师,由我带着他们讲《核物理实验方法》这门课。我们开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李公平团队首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改。“我们团队老师对课程内容都很熟悉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课程目标需要根据学生、学校、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时代新要求来调整,比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补充射线源相关内容等。”李公平说道。

与其他课程一样,李公平团队也尝试慕课制作,但是专业的特殊性,他并没有将慕课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而是根据教学效果进行了配套的多元考核制度。“我们现在是以线下教育为主,慕课学习为辅的教学方式。慕课学习之后相应的也有思考题,这部分内容占期末成绩的20%。”

“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李公平笑道。接下来,李公平还有新的尝试。“现在人工智能兴起,有没有可能把人工智能运用到教学中来?”下一步李公平希望能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一起,探讨人工智能下的课程改革。“同时对于授课方式我也在思考,比如最近翻转课堂,是否适用于我们的专业课?”提及未来工作规划,李公平滔滔不绝。

回顾37年的任教时光,李公平心里满是感激:“我是幸运的,从读书到现在,一路走来,得到了母校各方面的滋养。”在他眼里,兰大有着厚重的积淀,这里的宽容环境为他的整个成长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无论是前辈对他的教导,同事之间的相互促进,又或是学生的支持和包容,都让他受益匪浅。他感概道:“作为兰大学子,后来又是为她服务的一员,我觉得是光荣的。”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兰州大学报》1104期

文字 | 骆佳佳 许天琦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白怡欣

主编|李晖



有一种好老师,在兰大特受欢迎!

他是萃英好老师张帆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兰州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