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自己的不是对方,而是你的期待
好的恋爱能让人成长,坏的恋爱逼迫人成长。
作者:雪之夏(富书专栏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zhuoluo
01
经济学课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他说,在一个社会里,如果允许一夫多妻制,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初看问题,女生肯定会很不爽,而男生则一脸窃喜,但随着问题的展开,我们便渐渐接受了一个事实:男性损失更大。
如果社会允许一夫多妻,有一部分女性可能会在婚前和丈夫约法三章,比如你娶第二个,就要对我做出赔偿。
而另一部分女性,比起让她独占一个普通的男人,可能更愿意和别人分享一个成功的男人,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成功的少部分男性拥有更多的女人。
如此一来,其他女性就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也就有更多机会遇到次优的男性,而那些在一夫一妻制下能娶到老婆的男性,在这种制度下,反而娶不到老婆。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赞成一夫多妻制的男人,往往是那些普通的男人,说完这个问题,老师将话题引到离婚率上。
这是个追求自由恋爱的时代,但令人疑惑的是,自由恋爱的离婚率比因利益捆绑或其它原因导致的包办婚姻的离婚率高得多。
这是个违反常识的结果,就像上面说到的一夫多妻制一样,你很难相信那是事实。
统计学家说,自由恋爱的离婚率之所以那么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对伴侣的期待值太高,反观包办婚姻,因为一开始就没有期待,所以两个人反而越处越好。
这里说的期待,不仅指我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还指我们无法接受伴侣目前的样子,而期待TA变成我们想象的样子,也就是说:我爱未来的你,不爱现在的你。
而这,正是关系破灭的导火索。
02
如果说好的恋爱能让人成长,那么坏的恋爱则是逼迫人成长。
什么是逼迫?
当你的行为、思想等等不符合我的预期时,我就批评你,指责你,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要求你改变。
言下之意就是,我接受不了这样的你,所以希望你改变。
如果你改了,就说明你爱我,如果你没改,就说明我们三观不合,应该分开。
一个结束了十年婚姻的女性说,10年来,他们从未停止过争吵,从彼此的消费观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所有的事都能吵起来。
比如她对孩子非常严格,孩子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做很多补充练习。而她老公呢,一直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说顺其自然就行。
所以离婚后,她反复劝那些没结婚的姑娘们,一定要找一个三观一致的人,其实,这跟三观合不合没多大关系。
在原生家庭中,越是缺乏认同的孩子,长大后,就越容易索取被认同。教育孩子,就是一个被认同的过程。
孩子原本什么都不知道,而她是孩子的妈妈,所以,当她用自己想要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时,她的思想就得到了全面的被认同,这是一种无法比拟的被满足感。
正是因为这种感觉,促使她不断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合理化,所以她容不下老公和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同。
如果她不用指责加抱怨的方式要求对方变成自己想象的样子,他们就能平心静气地谈一谈彼此之间的差异,再选一个折中的办法来解决。
很多情侣、夫妻之间的争吵也常常如此,一个人拼命指责,另一个人极力回避。
擅长指责的人常常隐含了这种心理:我不喜欢TA现在对待我的方式,我需要TA改变。
而回避的人内心却是:如果我变成了你期待的样子,不正好证明现在的我没有价值吗?
“我爱未来的你”看起来正能量满满,像是在说“我们一起成长吧”,实际上却在否定这个人现在的价值,而没有人是希望被否定的,尤其是被伴侣否定。
03
好友沫沫恋爱两年,两年里,听她说得最多的,始终是和男友的争吵。
吵得严重的时候,她恨不得一刀砍了他,那种愤怒,没见过的人实在难以想象。
可奇怪的是,他们俩不论怎么吵,都没动过分手的念头,这一点,让我们这些局外人很是不解。
每次,当沫沫吐槽他时,都有人劝她分手,“谈个恋爱而已,为什么一定要找虐呢?”
沫沫觉得奇怪,说:“吵个架而已,为什么一定得以分手收场呢?”
一句话说得我们无言以对,事实上,不论他们吵得多凶,只要有一个人主动开口,另一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忽略刚才的矛盾。
在他们看来,吵架正常,但因为吵架就互相否定,说应该重新找个人才不正常。
时间久了,我们终于理解,吵架才是他俩的沟通方式。他们虽然吵得多,但他们绝少指责对方,即便是要指责或者抱怨,也是以开玩笑的态度来交流,所以想和好,也就变得很容易。
但更多情侣之间会产生冲突,往往是因为一方通过指责来要求另一方改变态度,力求达成一致。这种一致的假象,常常为更激烈的争吵埋下了隐患。
这种感觉就好比是,一个和你想法相似的人认同你,你会很开心,觉得彼此志同道合。
倘若你的敌人赞美你,认同你,甚至和你站在同一个阵营,你会更开心更满足,甚至深感自我价值的提升。
婚姻里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另一半,差异不是你们争吵的元凶,真正激发矛盾的,是你太希望敌人妥协,进入自己的阵营了。
04
我很喜欢的一个心理学老师说,伤害我们的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的期待。
当我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下注在未来的你身上时,我自然会不遗余力地改造你,因为只有你变成了我理想中的样子,我才能收获幸福,但结局真是这样吗?
茅盾有篇小说叫《创造》,里面恰恰写了相似的问题。
《创造》的男主角君实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放在现代,是个不折不扣的高富帅。
他的目标是找一个灵魂伴侣一起生活,于是,他遇到了女主角娴娴。
娴娴在君实眼中是一块璞玉,她继承了她父亲的聪明豪爽以及母亲的温和精细,虽不曾读书,但天资聪颖,一学就会。
君实并不欣赏这样的娴娴,所以他期待着娴娴变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当然,他选择的方式和争吵、指责比起来,要高明得多。
他给娴娴看他指定的书,并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她,从自然、科学、历史、文学到哲学以及现代思潮,他一个都不放过。
于是,娴娴从一个娇羞的少女变成了举止优雅、性情活泼、见识广博又深受大家喜爱的人。
娴娴不爱看报,君实花了三个月才让她接受了看报这个事情,我们很难想象,要把娴娴创造成君实想象的样子,到底得花多久。
后来,娴娴终于可以理解君实了,也可以自如地和他谈古论今,这本该是好事,但君实却发现,娴娴变得有主见有思想后,开始结交一些他并不喜欢的朋友,她的想法甚至受到了她们的影响,为此,君实痛苦不已。
未来的TA究竟是不是自己理想的样子,没有人知道,但明确的是,自己对未来的期待越高,就越会忽略现在,那么最终的失望也就越多。
君实是用“熏陶”的方式来改造娴娴,却无法阻止娴娴变成自己意料之外的样子。
我也曾在一些网课留言后面看到,不少人因自己在学习,而伴侣不肯进步深感苦恼。
他们不断地“求教”,想知道改造伴侣的妙方,最后却发现,自己越用尽,反弹越大。
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对方的期待太多,一起成长固然美好,但因为自己成长,就强迫对方一起进步,无异于在告诉TA,现阶段的TA不值得被爱。
如果现阶段的TA并不符合你的预期,而你又想和TA在一起,那么接受TA此刻的状态,对TA来说,一定比“我要让你变得更好”有意义得多。
本文图片来源于zcool.com插画师@李文佳
作者简介:雪之夏,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一个人走走停停,所幸身边始终有很多朋友陪伴,让我还能向上生长。对未知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成长的过程十分缓慢,但从未停止。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
原创不易,随心打赏
富书原创矩阵: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属猫(woshimiaoji),爸妈内参(shenduwenhua),富书(zhongchoudushu),出版畅销书《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
赏饭加微信:158589503(备注广告),部长微博@富书创始人
👇为什么我爱的人不爱我,爱我的人我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