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道德婊:赵丽颖凭什么不能发200块的红包?
尊敬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年龄。
作者:谈心社,来源:谈心社(ID:txs163),经授权发布
表祝福,送红包是中国人最常选择的方式。
过年期间,演员赵丽颖也给同剧组的群众演员发了红包,一个200块。
收到红包,本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却有人在网上吐槽赵丽颖发的红包钱太少,说乡下人就是小气。
发红包并不是赵丽颖分内必须做的事情,不过出于自己心意,给大家送上祝福,这样都还被人diss,着实令人唏嘘。
没有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就算明星收入赚钱多,也没有义务把自己辛苦赚的钱拿出来白白分享。
但总有那么一些人,觉得一切理所应当。
你赚钱多,就应该给大家发大红包,不然就是小气;
你强,就必须帮助弱者,不然就是没人性。
他们以弱者自居,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帮自己。
有人如此作比:这个社会要进行一场考试,有的人负分,有的人不及格,有的人高分。但是总有一群人,无论自己考了多少,都会diss你没考满分。
一、善良总被利用
前些日子,兵哥哥被逼让座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火车上一批刚从军校毕业的学员几乎占满了整个车厢的座位,一些没有买到票的乘客便埋怨起来:“当兵的为什么不给别人让个座?”
在旁人的指指点点中,有人喊了一句“我们都站起来,给没有座位的人让个座。”
于是明明买了票的兵哥哥背着行囊站在高铁车厢里。
我弱我有理,你强是你不对,生活中多少道德绑架,竟都源于善良。
尚丙辉是一家废品收购站老板,一直尽力帮助流浪者。
一次,已经受助三年的黄老伯突然去派出所“告”尚丙辉,原因是:找不到他要接济费。
“我出于情分做的事,你看作是我分内之事,甚至还嫌我做的不够好。”
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绑架别人的利益,无异于强盗。
余华的《活着》中,县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老师就组织五年级的学生献血。有庆兴致冲冲地过去,他的血型匹配上了。
手腕一般粗的针管里,暗红的血一直在涌出。有庆被抽得头晕,医生也只是说,“血浆还是不够,需要大量的血浆。”
在余华《活着》原著和电视剧版本中,有庆是献血死的。
以上即为电视剧截图
等到孩子嘴唇乌青,医生也没停手,就这样,有庆因为献血,活生生地被“抽死了”。
有庆兴高采烈地觉得自己能帮助别人、自己终于“有用了”的时候,怎能预料到,善良在“索取”二字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这样的事看起来过于残酷,可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本质上其实都与此相同。
公交车上,不让座的女孩子被老人指责“没教养”;
排队窗口,想插队被拒绝的老翁咒骂眼前人“如此冷漠”;
火车上,因为太累不想和人换下铺的年轻学生被埋怨“不懂换位思考”……
印度演员阿米尔汗在一次访谈中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尊敬是应该的,但是尊敬什么呢?尊敬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年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正确,那么不管他多大岁数,都不能尊敬他,反而要去指责他。”
披着道德的外衣施压,就是道德绑架。
二、情感裹挟道理难讲
恐怕很多人都在酒桌上听过这样的话:“还是不是朋友?这点面子都不给?来来来,干了这一杯。”
口口声声的情分,其实只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披上情感的外衣,让人无所适从。
有网友说,自己上高中时,拿了学校的奖学金,却被同学指责没有把机会让给另一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
但那个时候他父亲病倒了,家里还有很多外债,况且自己靠成绩拿到,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别人说自私。
说不清道不明,这种绑架莫名其妙,做什么都能是错的。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百善孝为先”,无论父母的要求多么过分,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总能成功占领道德的制高点。
《寻梦环游记》中的小主人公米格,从小热爱音乐,渴望能在音乐道路上有所成就,费劲地去参加了亡灵节的才艺大赛。
不料,奶奶发现后,一怒之下将吉他摔个粉碎,米格的心随着吉他一起碎了。
高中不准谈恋爱,是为你好;
考个公务员,工作稳定,是为你好;
抓紧结婚生孩子,也是为你好......
“我们是你的父母,怎么会害你?你怎么就不能体会爸妈的用心良苦呢?”
一个朋友工作两年多,却一点积蓄都没有。
后来才知道,每个月中发了工资,她都要去银行往不同的银行卡里转账。
有的给弟弟交学费,有的给父母“养老”,有的给父母“还债”,还有不定期的额外汇款。
今天爸爸要换手机了,明天她要把换手机的钱打过去;
过两天妈妈说家里缺个冰箱,她又要汇款。
当然,她也要还哥哥的赌债。
我问她累不累,她说累,但是没办法,毕竟是自己的父母,必须要孝顺。
只要表现出来一点不情愿,二老就会拿起道德一顿教育,指责她“不孝顺”“白眼狼儿”,她就是现实版的樊胜美。
道德绑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你无力反抗。
海桑在《给我的孩子》的诗中写道:“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孩子从来都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即使是父母,也不该用“为了你好”的说辞绑架孩子的人生。
爱情中绑架就更诡异莫测了。
《情深深雨蒙蒙》中,杜飞疯狂爱恋如萍,于是如萍对追求自己的杜飞说:“你不是爱我吗?那你要为我的幸福努力,你应该陪我去绥远战场,帮我追书桓。”
被爱的都有恃无恐,何尝不是一种强行依赖。
“你是我男(女)朋友,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必须在。”
“因为你爱我,所以你要对我好,要为我不计回报的付出。什么?你想要回报?那你说的爱我一定是假的。”
初听时觉得很甜蜜,是撒娇卖萌,是不讲理的小可爱,但理直气壮的次数多了,就是无理取闹的绑架。
三、为什么热衷于道德评判?
《见字如面》一期节目里,有封信叫《我是这社会的一员,并欠你一个道歉》。
2008年汶川地震,选择自己逃生而非保护学生的“范跑跑”成为众矢之的。这封信,是多年以后,报道该事件的记者写的。
指责谩骂你的人中,有我。有一个方向是好的,希望震灾中的每个人都获救。却为何,竟只因一言,对成功自救的你,如此无情否定?
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到的是这点:我把活成一个对的人、一个好的人,看作是比活着本身更重要的事。
没有人们预想中高尚的德行,并不侵犯他人利益。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有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求,它们呈阶梯状依次递进。
获得关注认可与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取得世人认可的成功,需要一定的财富积累,需要光鲜亮丽的工作,需要有车有房,而这些都较难实现,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
而通过道德审判他人获得优越感提供了一条捷径。只需要将自己包装成正义感超强的人,就可以以品德的“优势”来批判他人,获得关注和认可了。
比如:“我月薪3000,四川九寨沟地震我捐300,吴京你那么有钱,你为什么不捐一亿?”
当说出这话时,无形中就享有了某种优越感,觉得自己很无私,人品好得没话说。这种主观的道德优越感,会使评判者仿佛拿到了“道德许可证”。
发扬美德没错,可自恃“弱势群体”,把别人的礼让作为理所应当,就让人看到人性的不堪。
这是一种贼喊捉贼的小聪明。
时刻将平等挂在嘴边的,总想得到优待;过分强调美德与文明的,总是道貌岸然有利可图。
尼采说:迫使人们遵从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道德应发自内心,而不是被强迫的,我们善良,但我们为道德绑架感到不齿。
道德就像内裤,应该穿,但是不能逢人就说“我穿了内裤”,更不能满大街逮着别人说“你没穿内裤”。
参考资料:
[1]丁道群,张湘一.情绪作为道德判断的“催化剂”:道德判断中的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心理学探新,2013,33,489- 493.
[2]张立昕,刘畅,李朝旭,王炜,张婕.从“逼捐”马云事件,浅谈社会道德绑架的心理机制?社会心理科学,2016,(181- 182).
[3]覃青必.道德绑架内涵探析.江苏社会科学, 2013,(5),246- 250
[4]罗俊丽.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道德与文明,2008,(2),75- 78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谈心社,(ID: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富书原创矩阵: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属猫(woshimiaoji),爸妈内参(shenduwenhua),富书(zhongchoudushu),出版畅销书《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微博@富书创始人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