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还是学生思维的4个迹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富书 Author 韩老白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文章,来自我的兄弟——富书


富书(ID:kolfrc),以“投资自己、增值自己、升级自己”的理念输出吸引了200万新中产忠实用户关注,位列新榜中国微信500强Top200,全网阅读量累计10亿,是生活认知第一大号,出版畅销书《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第二本合集预计10月出版。

他们的每一篇文章有深度又接地气,用心又有料,如果你想快速成长,我建议你关注公众号“富书”,你对生活所有的期待和迷惑,所有的挣扎和不安,一定能在这里找到共鸣和答案。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富书助你升级认知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韩老白,来源:富书(ID:kolfrc),经授权发布


朋友小C找到我,问为什么工作了多年,还没一个刚入职不到一年的新人拿的工资高。


他心里特不平衡。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致使这种结果的根本不是别人,只是自己的原因。


很多人和小C一样,看似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其实脑子还停留在学生时代,还是学生思维,导致这些年一直在原地打转。


一个人的思维,如果停滞不前,不能及时修复认知中出现的BUG,更新早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就只能淹没在社会平庸的泥石流中。


如果有以下4个迹象,就说明该自我检查一下,自己的思维配件是不是该升级了。



从不主动学习

习惯被动成长


做编辑的菲姐,最近招了一个实习生小助理,工作内容就是帮忙查找错别字,整理排版,偶尔找下图片,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工作。


只是做了不到半个月,菲姐就把她解雇了。


问其原因,菲姐说:


每次出现问题,我都需要去提醒她,有时候行距错了,就只改行距,甚至第一段的行距改了,第二段第三段的还是错的。这种推一下动一下的工作态度,不适合在我手下做事。


学生时代,大部分人都是被动接受教育,上完课老师会布置作业,今天完成什么,回去复习什么内容。


生活中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被人安排做事情,渐渐就形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的习惯。


心理学家阿伦贝克,把这种习惯称为“自动化思维”,是对过往人生经历中形成的一种评价习惯。


这种习惯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使我们陷入困境。


小A在年前通过了一家世界500强金融公司的面试,在函证制作部门工作。


刚拿到offer的小A超级兴奋,对未来的工作信心满满。


然而不到两周,就听到小A抱怨,说她刚进入公司,什么都不懂,但是她的直属领导一点都不负责任,什么也不教她,布置的任务有一点没做好,就会挨骂。


很多人和小A一样,初入职场,遇到不懂东西,觉得理所当然会有人教,别人给出十全十美的指示之后,再动手去做。


这样的思维,只会让你在职场中难立足。


人在职场,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人会把你当小孩,手把手去教导


就像朱自清《匆匆》里描绘的那样:在你焦虑和没抓没挠的等待“考卷”的时候,工作和生活里很多隐形地“考卷”或许已经自动提交,而通知你的时候已经“gameover”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有这么一个职场段子。


一个人跑去问老板:”我都有十年工作经验了,为什么您还不给我涨薪水呢?“


老板回答说:”你是有十年工作经验呢,还是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十年呢?“


那些看似努力工作了五年、十年的人,薪水依然停留在20岁左右的水平,就是因为没有主动规划的能力、被动成长导致的。


人生,如果不能主动进行改善,就得承受不良观念和习惯带来的无尽麻烦。


主动改善要有智慧和勇气,否则很难跳出原有的生命轨迹。


从不主动学习,习惯被动成长,这是一个人还是学生思维的第一个迹象




伪装合群

迎合他人


许多大学生都很羡慕那种自来熟的人。


他们可以在完全不熟悉的人群中如鱼得水,眨眼的时间就和刚认识几分钟的人聊的热火朝天,像是认识了好几年的挚友。


他们也坚信“人脉是一生的财富”、“多个朋友多条路”,于是拼命的想让自己看起来人缘好,陷入了一种叫作“假装很合群”的症状里。


明明周末想去图书馆学习,舍友却都在刷剧打游戏谈恋爱,为了不被孤立,只好追随他们的生活作息。


明明想将下班时间用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却为了合群去喝酒应酬,唯恐被同事排挤。


但工作几年之后就会发现:能让你拥有“财富”的,永远是你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羊群效应”,说的是“当人在一个集体中待久了,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

《乌合之众》里也说:


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智力就严重下降,为了获得所谓的认同,愿意抛弃是非观念,用智商去换那份让人感到安全的归属感。


三毛从小就生性冷淡,性格孤僻,与周围的人事物显得格格不入。


上学的时候融入不了学校,长大后她也经常离群索居,很少朋友。


但也就是这种独来独往的性格,保护了她细腻敏感的内心,写出了许多浪漫的文字。


她也曾说过:


我认识的人很多,朋友并不多。


西洋有一句名言:一个朋友很好,两个朋友就多了一点,三个朋友未免太多了。


 我很赞成这句话。


知音,能有一个已经很好了,不必太多,如果实在一个也没有,还有自己,好好对待自己,跟自己相处,也是一个朋友。


有的人喜欢陪伴,喜欢结交形形色色的人,喜欢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觉得好玩有意思。


而有的人就喜欢独处,喜欢一个人行动,觉得舒服自在。


善于独处又安于独处的人是幸福的,善于群居又安于群居的人也是幸福的


最难受的是,明明不喜欢喧闹的氛围,还非勉强自己扯着嘴角附和着别人的微笑。


为了显得合群,而勉强自己去迎合他人,这是一个人还是学生思维的第二个迹象




无底线的超前消费


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嫁给一名小职员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不甘心跟着丈夫一直过着平凡拮据的日子。


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从好友那里借来了一条钻石项链,不幸的是,这条项链后来竟然丢了。


马蒂尔德不得不为此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劳作,去还一张又一张的高利贷借款。这个故事跟今日深陷“超前消费”泥潭的年轻人何其相似。


为了不切实际的欲望,让自己陷入一环又一环的贷款之中。

有人为中国年轻人消费购物做过这样一项调查:


82%的受访者表示看到别人穿好看的衣服也想买一件。


72%的受访者表示看到社交网络上的穿搭文会引发购买的欲望。


49%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为偶像代言产品而冲动购买一些不需要或不适合的东西。


此外,数据还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能力已达到近 20000 元,年消费总额达到 6000 亿,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 50%。


在这庞大的数字下,可以看出现在年轻人,欲望和能力的不匹配,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瘾”。


如今,网上流行一个词叫花呗青年”,虽然没有像校园贷那样令人毛骨悚然,却也让年轻人陷入花呗、借呗和分期付款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



蚂蚁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500万,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使用花呗。


网络上甚至还有人鼓吹:“借钱花逼你有出息”“女人花钱才会挣钱”这样的论调。


小楠就是被这些鸡汤灌的迷三倒四,一口气办了好几张信用卡,结果工作了两年,一分钱积蓄都没有,还倒欠了5万元的卡债。


直到小楠的工作进入了瓶颈,她才猛然发现,她不敢辞职、不敢失业、不敢有空窗期,因为她还有5万元卡债等着她还。


消费观的背后隐藏的是价值观,在这个充满了物质诱惑和物化价值观的世界中,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们,是一场自身价值观和外界价值选择的博弈。


价值观不成熟,就极易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而对于工作了几年的年轻人,更多的是会把欲望内化为成长的动力。


超前消费透支的不仅仅是金钱、是信用,也有可能透支的是你的未来。那一件两件的奢侈品,也不会让你看起来真的高级。


不了解自己的承受范围,没有底线的超前消费,这是一个人还是学生思维的第三个迹象。



过度关注自我

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晒出一张自拍,会耗时一个小时拍摄,一个小时修图,再来一个小时配一段文字,仅仅是能在朋友圈中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如是说:


如果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开始过上整天自拍的生活,我们无休止地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形象、我们得到的“赞”,不停地进行“自我放大”,这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会陷入“太在意别人看法”的怪圈中,在开会的时候不敢发言,担心提出的问题会被别人笑话,有了好的建议也不敢说,担心说错了会被人瞧不起。


自我意识过度,就会牵绊、束缚着自己的言行。


所谓“过度自我意识”就是:


太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或者太在乎自己的公众形象。倒不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对“自我”的执念一定非常重。可能会因此而过分敏感、羞怯、忸怩,过于理想化和完美主义。


蒋方舟说过:“过度自我关注,是万恶之源。”


小贝第一次参加公司的年终聚会,自荐主持某一环节和大家互动的任务。


本想借此机会,在公司高层面前留下个好印象,谁曾想因为太紧张,太害怕出错,互动过程中冷场了好几次。


结果,这次活动成了小贝挥之不去的阴影,她总是想起当时的场面,想起大伙的窃窃私语,导致很长时间,她都不敢在公司里和别人大声说话。


很多人都经历过一些令人尴尬的场景,比如不小心说了句冷场的话,喝可乐时不经意间打了一个响亮的嗝。


如果很在意别人的目光,逐渐地,这些目光就会变成压力,越积越多。


但事实上,并没有人那么在意你。


心理学家吉洛维奇做过一个巴里·马尼洛实验。


他要求康奈尔大学里的学生,穿上歌手巴里·马尼洛的T恤衫,然后走进一间还有其他学生在场的教室里。


他们进去之后都认为,最起码有一大半的学生都注意到了他们身上的T恤,但结果发现,在场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


可见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在周围人群中的影响力。


有一句挺有意思的话:2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对我们根本没有想法。


这并非消极,而是一种智慧,学会看轻你自己,才能做到轻装上阵,才会从容面对跌宕起伏的人生。


过度关注自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这是一个人还是学生思维的第四个迹象。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没有人告诉你,这个选择是对是错,有些题目是根本没有正确答案的,生活也没有像GPA一样量化清晰的评价标准。

 

曾经的挚友,或许终有一天会与我们走散。


那些天大的糗事,一两年后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人生的道路,也不再是由中考-高考这样被人规划好的既定路线。

 

反思和总结这些成长路上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不是为了展示伤口,而是为了以后能够优雅避过。


作者简介:韩老白,富书签约作者,狮子座正能量辣妈,小清新文艺设计师,读研时担任校报主编,毕业后工作五年从设计院裸辞,懂点心理学,专注塑造女性职场、婚姻幸福力,愿我的文字,陪伴万千女性共同成长,简书、微博@韩老白。本文首发富书(ID:kolfrc),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

亲爱的富友们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原创成长平台

富书(微信号:kolfrc)

和2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投资自己 增值自己 升级自己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一键关注富书,和2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