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14年追踪168对夫妻:共享三观,才是婚恋长久的关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心理公开课 Author 鲸鱼队长

微信里舍不得删的几个优质公号

国庆朋友圈鄙视链有五层,你在哪一层?

“离开大公司3个月,我才知道世界有多坏”


平时养成聊一般三观的习惯,关键时刻就能聊核心三观,这相当于拥有了婚恋关系的一枚免死金牌。


作者:心赖床,来源: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经授权发布


2017 年,《粉红z世代:中国95后数据报告》调查了500名各个年级的大学生。


问他们“你最看重伴侣什么条件”,发现95后更在意双方“三观” 是否一致。



“三观” 是近几年婚恋界流行的一个核心高频词。


围绕 “三观” 的主要思潮是:三观不合不能嫁,三观不合要分手。


 “三观一致” 似乎已经替代了老一辈的 “门当户对” 观念,成了当今择偶观的政治正确,成为情侣是否合适、是否能长久走下去的重要标准。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三观”到底是什么?


“三观” 就是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衍生的其他观念的统称。


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观点、认知、看法。


电影《心灵捕手》里,罗宾·威廉姆斯 扮演的心理咨询师,回忆起自己去世两年的妻子。


他最怀念的,不是与妻子一起共渡的美好时光,而是她的各种小特质、小瑕疵,比如在被窝里放屁,响声甚至能把她自己吵醒,而她也知道他身上的所有小缺点。



大声放屁、打嗝,吃饭吧唧嘴、习惯性迟到等等,这些都属于个人特质。


但每个人的 “三观” 不一样,看待这些特质就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在我眼里可能是 “小可爱” 的特质,在你眼中可能就是 “小瑕疵” ,甚至是无法忍受的缺点,反之亦然。


“三观” 组成了每个人身上一道看不见的个人边界,我们把三观不合的人拒之门外,让三观合适的人来到我们身边,深入到我们的生活里。


“三观不合”到底是怎么不合了?


但是, “三观” 这个过滤器有时候也会失效。


一方面是因为恋爱初期,我们习惯以美好形象展示自己,不暴露自己真实(脏乱差)的一面。


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变化发展,相伴多年却缺乏交流的恋人,可能突然某天发现,两个人的步调不一致。


更重要是因为,世界上可能根本就没有三观完全一致的两个人,绝大部分情侣的三观有相合的部分,也有观点各异的部分。


知乎有个提问是 “三观不合有什么表现” ,最高赞是:


你喜欢看书、吃牛排,他喜欢玩游戏、撸串。这不叫三观不合。


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他认为牛排死贵,你真是小资真是作。这才是三观不合。


其实三观一致,并不是要求你们完全一样,而是彼此之间能够求同存异,懂得包容和欣赏。 


总结一下意思就是:


你喜欢的,对方不一定喜欢,但却会尊重,这是三观相合。


你喜欢的,对方不仅不喜欢,还会泼冷水,这就是三观不合。


看书、游戏、牛排、撸串、看电影……虽然这些都是日常相处的小事,可三观的矛盾再小也禁不住积少成多,量变导致质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梳理了一个情侣分手原因排行榜(多选),排名前三的是:


1、厕所里用完卫生纸也不添!(45%)

2、屋里有脏碗脏杯子也不洗!(40%)

3、沐浴露洗发水用完了也不买!(35%)



压垮一段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小举动、甚至只是一个脏盘子。


“三观不合” 的关系还能挽救吗?


笔者想起心理咨询师韦玉霞,她说过的一个关于夫妻 “三观不合” 的真事。


她的大学好姐妹 A 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花了很多精力、时间、金钱,陪女儿一起体验各种兴趣班,最终女儿开心地选择了古筝课。


可老公不高兴了。


陪孩子尝试各种兴趣班时,他说:“事儿真多。”


为了孩子兴趣班做金钱规划时,他说:“有这个闲钱带孩子出去旅游不好吗?非得学这些没用的。”


A 加班赶不及送女儿学古筝,催促老公去的时候,他爆发了:


你非得给女儿报班,孩子在学校已经够累了,我不想我的孩子学乱七八糟没用的东西,我不去送!


A 哭着说:


我跟他三观不合,太痛苦了。我培养孩子兴趣不为别的,就想让她多触摸这个世界的美好。可老公认为,学这些没用,折腾孩子,还浪费整个家庭的精力。


两个人谁都说服不了对方,并且争吵升级,各种不合的观念都翻出来吵了一遍。


最后 A 咬牙切齿的说:“都怪我大学时就选了他,那时候老娘的心理学还没修炼好,要不怎么会选择一个三观不合的人结婚……”


然而没过几天,闺蜜 A 一家三口的幸福又恢复到 “闪瞎路人眼” 的程度。


咨询师韦玉霞很好奇,她到底对老公施了什么魔法。


A 认真地说:


和你诉苦之后我就意识到,在争吵里,都是我一直在要求他,责备他,认为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


我只肯关注自己的委屈,并且要他为我的委屈去负责。却忘了去看看,他内心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受,他为什么会这么反对这件事。


我意识到自己在用心理学的东西攻击他,而不是理解他。于是我打破冷战,心平气和地去了解他的感受,才知道他曾经被父母逼迫着上各种课外兴趣班,而年幼的他深恶痛绝却无力反抗。


有了孩子之后,他执着地相信兴趣班会毁了孩子的童年,他一定要“守护”孩子的童年玩耍时光。


这时的我,在他眼里像极了曾经逼迫他去上兴趣班的父母,他又一次体验到了当年的无力。


听他说完之后,我就理解了他跟我争吵得那么凶,不是因为不爱我,不关心我,而是他内心的伤疤被撕开了。他把当年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和想法,真实地对我宣泄出来。


之后,我只是抱了抱他,说孩子的事情我们先放一放再做决定。


结果,第二天他主动说,他要去送孩子上兴趣班,他想感受一下,孩子是否真的喜欢。


回来后他和我道歉,说自己一定不要让孩子上兴趣班,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限制,并不是尊重孩子……


一场 “三观不合” 的战争,就这样在 A 的调解以及双方努力下化为无形,两个人还因此更亲密,能分享更多内心感受。


所以,三观不合并不是无解,如果对方的不喜欢和泼冷水,你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便又是一种相合,只看你是要执念于自己的世界,还是愿意柔软下来去对方的心中一观。



共享三观,才是长期稳定婚恋的关键


社会学博士钱岳在 《一席》 演讲 “我们为什么结婚”里,分享了 “关系心理学” 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共享现实(shared reality)


“共享现实” 解释了一个持续了 14 年的美国婚恋研究 ——  “为什么有些伴侣能更长久地携手走下去” 。


研究发现,两个人能多花时间坦诚地聊聊,让双方在感情上,和在对未来的发展上,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和体验,这种 “共享现实” 的方式是经营一段长期稳定婚恋关系的关键。

 

所谓共享现实,就是共享三观,双方共享自己对于事物的观点和看法。


三观又分为 “一般三观”,与 “核心三观” 。


灵活的、多变的、相对不重要的观点,组成一般三观


稳固的、长期的、相对重要的观点,组成核心三观


想象自己的三观是一颗鸡蛋,蛋白是你的一般三观,蛋黄是核心三观。


当你们开始谈心,仿佛打破蛋壳的两只鸡蛋,去掉隔阂而相遇,蛋白代表的一般三观,很容易就互相渗透。


但是蛋黄代表的核心三观,需要有足够的外力刺激,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蛋黄才能最终交融在一起。


这种交融,不是说三观要和对方 100%同步、变得和对方相同,而是彼此能接纳、理解、尊重对方,在此基础上,共同寻找三观想通的地方,一起制定双方可以接受的行为。


就像上面闺蜜 A和她老公。


争吵后, 也许 A 还抱持着 “我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她老公还坚持着 “我要守护孩子童年的玩耍时光” ,但双方都能清晰地知道对方的观点,并且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种核心观点。


然后他们在孩子身上达成了三观一致: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要用我们自己的三观去限制孩子。



三观要怎么共享,怎么聊?


聊三观,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姿势,和平时聊天其实是一样的,只要双方养成了 “非暴力沟通” 的聊天方式。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ation),又称为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由马歇尔·卢森堡 博士提出,使用它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非暴力沟通很简单,只有四部分:


观察:我看到了什么……(陈述事实,不要泛化)

感受:我的感受如何……

需要: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

请求:为了改善,我希望你可以……



用闺蜜A和她丈夫的冲突为例。


A说自己一直在要求丈夫,一旦他不按要求去做,她会感到委屈,然后指责他的观念不合理。


却忘了去看看,他内心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受,他为什么会这么反对这件事。于是她打破了冷战,心平气和地去了解他的感受。


可以设想一下,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达到同样的效果。(小提示:希望了解对方的感受,可以先自我暴露,坦诚分享自己的感受)


A:“你知道,我在培养女儿兴趣爱好上面,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不为别的,只是想让她多接触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陈述事实,表达需要)


丈夫:“可是感受美好为什么要限制在兴趣班上面呢?她平日的功课压力已经够大了,周末就不能让她自由玩耍吗?”


A:“美好当然不必局限在兴趣班,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陈述事实)


A:“其实,当我和她一起体验过芭蕾、书法、油画等等兴趣班,她最后选择了古筝,我感觉到由衷的喜悦。不是针对古筝,她选择其他我也一样这么开心。”(事实 + 感受)


A:“因为我觉得,如果女儿能从小培养一门兴趣,可以让她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的体验,学习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世界。”(需要)


丈夫:“可是,这只是你觉得会对她好而已。你有问过女儿的真实感受吗?她真的喜欢周末还去上课?也许她更喜欢和我们去公园玩。”


A:“你说得对,这也许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女儿对兴趣班是怎么看的,她是否真的喜欢去上古筝课,我俩之后可以一起去问问她。”(请求)


A:“但是现在,我更希望知道你对 “女儿上兴趣班” 这件事的真实想法”(请求)


丈夫:“我的真实想法?就是兴趣班没用,浪费时间和金钱。”


A:“你平时也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为什么唯独对于 “兴趣班” ,你会觉得没用呢?从之前的几次争吵,我发现只要聊天涉及兴趣班,你就会变得不耐烦和容易生气。”(事实)


A:“你愿意和我说说你的感受吗?这对我很重要。”(请求)


丈夫:“emmm…是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话题特别容易生气…也许是因为小时候被父母逼着上各种兴趣班(事实),我很生气却无力反抗(感受)。那时我就想:以后有了孩子,绝不逼她去学这学那的。”


写到这里,笔者对于非暴力沟通的设想就完成了。


闺蜜 A 和老公后来发生的事,相信看过上文的你们还记得,但这肯定不是故事的结局。


我相信和其他所有的恋人一样,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依旧会产生许多矛盾和争吵,但不断地使用非暴力沟通,能让他们最大程度共享三观,让婚姻的幸福感持续下去。



我们连话都很少聊,更甭说聊三观,

怎么办?


今年4月,WeLens 公号在电影《后来的我们》公映前采访了刘若英,问她 “对于爱情的经营,你有什么经验” ?


刘若英说:


两个人能够长时间的相处、包容和给对方空间是很重要的,要让对方还是完整的。


他喜欢做的事情不一定我喜欢,但是我不会阻止的,我喜欢的事情不会让他一定要跟我一起去做。


两个一起去做我们都喜欢的事情,就够了。


我在爱情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爱要表达,需求也要表达……我会把自己的需求很明确地跟对方说。

   

很多恋人在一段长期关系中,或是在结婚后,会发现聊天内容从之前的浪漫感性,变得越来越逻辑理性。


从经常交流核心三观,到交流一般三观,或是避免争吵,连一般三观都不能探讨,只能聊聊工作、今晚吃什么,或是聊家务、孩子学费怎么办……


理性谈话是生活必须的,但如果谈话内容理性部分越来越多,情感连接就会越来越少。


如果聊天缺乏三观的交流,没有:


 “对于这件事,我的感受是……”


 “你是怎么想的呢?”


 “为什么你会这样想呢”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你希望我怎么做呢”…… 


这种三观式的对话,就很难在感情上,和在对未来的发展上,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


如果你感觉和恋人的内心距离正在变远,三观的差距正在变个大,请考虑用下面 10 个问题,20 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重启关于 “三观” 对话,能够让你们看清对方的内心(笔者亲测有效,这可是某次不小心惹女友生气后,让感情更进一步的大招)


你童年最好和最糟的记忆是什么?

你最希望我做的 3 件事是什么?

在你的朋友和家人中间,你认为哪对夫妻关系最好?为什么?

你觉得和我在一起,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我有哪些行为让你很不爽,你希望我停止去做的?或者希望我改善哪些行为?

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担忧、焦虑,甚至到了失眠得程度,但你却没告诉过我?

有什么事你一直想做,但一直没做成?是什么阻止了你做这些事情?

你爱我什么呢?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最爱我?

你认为我做什么事情会让你无法原谅,为什么?

你觉得我们的性生活还能变得更好吗?你想我们在哪些地方改善呢?


请尝试在平时养成使用非暴力沟通的习惯,这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技艺,而且适用一切人际关系。


更重要的是,平时养成聊一般三观的习惯,关键时刻就能聊核心三观,这相当于拥有了婚恋关系的一枚免死金牌。


为了尽快拿到免死金牌,我最近拉着女友不断地刷爱情类电影,然后一起讨论剧情。


对李安导演的《喜宴》中的一个桥段印象非常深刻。


郎雄扮演的父亲,在婚礼上嘱咐男女主角。



他说的这段话,超越了老一辈“门当户对”的时代局限,更接近如今的“三观一致”。


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同理心(empathy)


希望大家通过非暴力沟通,不断增进同理心,多多沟通,共享三观。

作者简介:心赖床,吾好梦中赖床,壹心理主笔团,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 yixinligongkaike)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微博@富书创始人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和2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富书(微信号:kolfrc)

爸妈精读(微信号:bmnfrc)

我属猫(ID:woshimiaoji)

香克斯(微信号:fushuxk)

☝长按上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微信里舍不得删的几个优质公号,值得你去浪费时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