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再生气,这5句话也不要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爸妈精读 Author 精读妈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文章,来自我的好友——精读妈。
爸妈精读(ID:bmnfrc),是90后精读妈的原创公众号,她的主创团队有十几个妈妈,持续创作母婴亲子育儿类的优质内容,以“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的理念输出吸引了30万+忠实精准的0-12岁孩子家长关注,并且有三个活跃的育儿交流群。
从2016年3月26日成立至今,经过2年的潜心创作,推送了1000+篇亲子育儿好文,爸妈精读的同名头条号也有10万多家长关注,是礼遇计划获奖者、青云计划获奖者、头条育儿原创作者,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近200万。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精读妈的文章有深度又接地气,我很欣赏她们每一篇用心又有料的文章,如果你想成为“别人家孩子”的父母,我建议你关注她的公众号“爸妈精读”,你在育儿路上所有的期待和迷惑,所有的挣扎和不安,一定能在这里找到共鸣和答案。
↑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精读妈和你一起陪伴0-12岁孩子的成长
作者:田八斤,来源:爸妈精读(ID:bmnfrc),经授权发布
昨天带娃去附近的超市买菜,在超市门口碰到了一位嚎啕大哭的孩子。
孩子拉扯着妈妈的衣服,不停地说:“妈妈,我要那个,你就给我买一次好不好?”
他去拉妈妈的手,妈妈甩开,再去拉妈妈的手,在被甩开。
孩子只好围着妈妈转圈,妈妈还是不停的绕开孩子,假装忽视。
我把儿子放进了购物车,看他们这样僵持了差不多五分钟。
最后妈妈爆发了,指着孩子吼道:“你再闹,再闹你就把你扔这里,就当没有你这个孩子。”
还在突然就愣了,呆呆地地看了妈妈好几秒。
不再纠缠,默默地跟上妈妈,耷拉着头走了。
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好好说话,不恶语伤人。
父母的言语对孩子尤其重要,面对我们的孩子时,有些话应该选择性的说,有5句话千万不能说。
“咱们家没钱”
前段时间,带娃去看姥姥,返程时,遇到一件扎心的事。
大概赶上放假高峰,动车上的人比想象的要多,中午孩子饿,我点了一份饭,还要了一份冰淇淋。
坐在过道另一边的一小男孩,知道车上有冰淇淋卖,眼冒金光,大喊着:“妈妈,我也要,我也要。”
男孩的妈妈问我:“这么一点,几块钱啊?”
我说:“35元。”
男孩的妈妈一惊,抱紧了吵闹的孩子,说:“宝贝,你哪里吃得起啊,那么贵,都可以买两件新衣服了。”
男孩也犟,一直说:“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被吵烦了,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说你吃不起就吃不起,吵也吃不起啊,我们又不是有钱人。”
男孩在妈妈数落声中,委屈地安静了下来。
看到孩子实在是委屈,妈妈又于心不忍,说:“下车就让爸爸给你买,买很多冰淇淋,买很多玩具。”
孩子很小声地说:“真的吗?这次不会骗我了吧?”
那一瞬间,突然很心疼这个男孩,我说:“你叫我一句阿姨,我送一个给你,好不好?”
男孩眼睛突然亮了一下,说:“阿姨。”声音很甜。
我们买不起,我们吃不起,我们用不起,我们住不起,我们喝不起,这些话说多了,就是一把利剑,在慢慢扼杀孩子的期待。
父母,自己穷,所以孩子也无法幸免的被拉进穷的深渊,对穷的刻骨铭心,掩盖了美好和知足。
“孩子,你是我捡来的”
《成都商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新闻。
2017年,11月7日晚,四川宜宾、自贡两地许多人的朋友圈里传播的一条寻人启事称,6日5时30分许,家住宜宾县某镇的12岁女孩小宇,离家后便与家人失去联系。
小宇被找到后说,我一直以为自己就是孤儿,既然是孤儿,就应该去孤儿院。
无独有偶,有位58岁的西安男子却因此很多年来都坚信自己非亲生的。
其儿子带着他和80多岁的爷爷去做了亲子鉴定确认无误之后,才放下压在心头多年的大石。
知乎上曾有人问:“你是捡来的”这句话对孩子伤害有多深?
有人说,小时候老是调皮,妈妈就厌恶地说,我是捡来的。
刚开始我还不信,后来我发现妈妈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妹妹,每次都感觉自己多余,偷偷在被窝里抹泪。
后来,稍稍大一些,才知道妈妈是骗人的,虽然当时释怀,但是那个难受劲儿仍记忆犹新。
有人说,我小时候时好奇宝宝,有次妈妈被问烦了,生气地回答,捡来的孩子哪里能么话。
当时年幼,不懂什么生理常识,就信以为真。
在爸爸妈妈面前,我极力表现得乖乖的,生怕一个不高兴就把我扔了,一旦自己一个人时,我就恼恨我”亲爸亲妈“,我还准备了一年的”口粮“想着万里寻亲呢。
有人说,即便时成人如我,也不能完全相信父母。
儿时,爸爸的一句你是捡来的,让我既羞愧又自责,好似一切不好都归因自己,自己本不善言谈,自此更加内向,感觉自己无“根“,我到现在都有轻微的社交障碍,跟谁也不能很好的亲近。
心理学家认为,小孩子看事物简单,只能透过现象错误归因自己,这种戏言不仅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危机,不利于孩子归属感、安全感的建立,也会对亲子关系产生致命影响。
“有多远,给我滚多远”
朋友家的孩子特别皮,因为和邻居小朋友抢玩具,孩子的爸爸反复说教无效,终于忍无可忍,大吼:“你有多远,给我滚多远。”
孩子先是一愣,然后头一甩,气呼呼地跑了出去。
半个小时后,朋友下班回家,发现儿子不在家,孩子的父亲就说起此事,便问孩子是否在楼下。
朋友惊慌着说没有,朋友夫妇俩开始着急,整个小区开始找。
那时已经深冬,天黑得早,小区整个黑黢黢的,人也少,朋友夫妇如坠冰窖,担心孩子有个闪失。
电话打遍了,寻不着,孩子爸又是急,又是悔,走来走去还直跺脚,最后只能报警。
最后,孩子的外婆打电话来,说是准备下楼的时候,看到一抹身影伴着呜呜的哭声,原来是孩子。
孩子满脸通红,手脚冰凉,鼻子眼泪满脸都是,身上没有一分钱,愣是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到外婆家。
见到外婆嚎啕大哭,说爸爸不要他了,自己又害怕又无助,不知道妈妈单位的地址,只能来找外婆。
后来,朋友夫妇准备接孩子回家,孩子期期艾艾地哭了半个小时,说什么也不肯回家,在外婆家住了半个月后,才肯同爸爸说话。
调皮好动,喜欢冒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总是想要孩子循规蹈看,哄劝教育无效,就直接抛出杀手锏,让孩子滚出去,收回对孩子的爱,逼孩子就范。
言语上简单粗暴,效果有时也立竿见影,但是孩子倘若真的“滚出去”,最担忧的还是父母,孩子独自在外,危险丛生,一朝不慎,后悔千万。
教育学家赵东华曾说:“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
曾有一则新闻父亲的一句“滚出去”,10岁小男孩“离家出走”1小时。
针对此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殷飞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句粗暴的“滚出去”,其实是对孩子爱的剥夺。
孩子对父母充满了恐惧,如果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孩子进入青春期容易出现叛逆等行为。
“我都是为了你好”
前段时间,一则有关“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王猛(化名)以自述的形式用约一万五千字讲述了跨度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字句之间都是对父母“以爱为名,实则控制”的控诉。
控诉信中,王猛是父母培养的“精英”,成绩优异,人生一路开挂,从高考状元到北大高材生又考取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在此看来,前途不可限量。
光环加持,也无法填补自己黑洞洞的心。
从小到大,王猛连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一切皆要按照母亲的喜好来置办;
在外求学时,父母安排亲戚朋友多多照顾,这在王猛的眼中,就像是另一种控制;
即使从四川到北京,再从北京到美国,自己都未曾脱离父母的“监视”。
王猛控诉,自己要的其实并不多,就是一点点的自主而已,感觉父母总是打着以爱为名的旗号,各种插手自己的人生,自己活得寡淡无味,像是一只提线木偶。
“为你牺牲这么多,你为什么就不不知道感恩呢?”
“听不听由你,可我都是为了你好。”
每每孩子同父母出现意见分歧时,它们常常成为父母的口头禅,让孩子既愧疚又无力,它像一把枷锁,束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想要的生活。
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这样写道:“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适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是,爱的可贵之处,恰恰是不因需要对方的爱与依赖,或满足自我的欲求,才去爱。
父母不应该打着爱的旗号,孩子或许眼见不远,选择也可能有误,父母及时提醒就好,但挂之“我为你好“,它像一道鸿沟划开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让孩子又爱又恨,无力又无奈。
以爱为名的简单粗暴,不如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自己掂量选择。
“你真笨”
今年回家过中秋,小侄女不似往日活泼,一副悲惨戚戚的样子。
回家逗她,她不似往常爱笑,还时不时老是说羡慕谁谁谁家的孩子。
我想着她聪明伶俐,挺招人疼的,怎么还说起来这种话。
一天,嫂嫂让她帮忙扫地,小侄女很认真地扫,但似乎总是扫不干净,这时嫂嫂过来帮忙:“你真笨,还是我来吧。”
小侄女惊呆了,她放下了扫帚,默默回房间。
晚饭后,哥哥让小侄女到柜子找杯子,她咚咚咚小跑着去拿。
正当她信心满满地将书交给她爸爸时,爸爸埋怨了一句:“哎呀,你真笨,一个杯子都拿错,喝水的是白色的杯子。”
孩子脸上的笑容没了。
我这才知道小侄女总是哀叹的原因,问起成绩,嫂子的暴脾气又上来:“这个孩子真是笨,那么简单的题,还是错,我都不知道她怎么考的,你看我们邻居家的孩子,都是双百。”
小侄女无力地张张嘴,自己跑到角落里抹眼泪去了。
心理学上有个罗森塔尔效应,你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来就是什么样子。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罗森塔尔教授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你认为孩子聪明,得到这种暗示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好,你说孩子笨,孩子就笨给你看。
爱他就尊重他,给予他关怀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贬低和打压。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孩子出生来到这个世上,本就是一张白纸,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都会犯错,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以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心来面对孩子。
许多父母为了“省心省力”总是喜欢口头威胁打击,看似多快好省,其实给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恐惧的种子,导致孩子与父母离心,在经年之后,也会受其影响,在各种关系中挣扎焦虑,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
千万不能因为恶语而伤害孩子一生,爱他就好好说话。
作者简介:田八斤,富书签约作者,期刊写手,喜欢用有温度的字疗愈内心,愿做一枚无畏的逗比,与君携手,洞察百态。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
家有儿女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爸妈精读(微信号:bmnfrc)
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儿平台
分享提升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
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好文
和你一起陪伴0-12岁孩子的成长
家有孩子,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你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加精读妈微信:fushujd,进育儿群
↓↓↓一键关注,精读妈和你一起陪伴0-12岁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