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女孩“公交车性侵”事件反转:不要在立规矩的年龄,和孩子做朋友
和孩子做朋友没错,可真的只和孩子做朋友,一个家庭的悲剧就开始了。
作者:豆妈,来源:女儿派(ID:nverpai),经授权发布
前不久,一则“长沙12岁女孩公交车上遭尾随性侵怀孕”的新闻沸沸扬扬。
女孩小雯(化名)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湖南长沙某派出所报案,称8月下旬被陌生男子从公交车上诱骗到植物园附近强奸。
等到家长发现不对劲时,12岁的小雯已经怀孕4个月。
“12岁”“公交车”“强奸”“怀孕”这些字眼叠加在一起,瞬间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有关儿童性侵的话题再次被刷到热榜,不少医疗机构也纷纷为大家科普遇到性侵时女孩该如何保护自己。
可就在前天,事件出现了反转。
@长沙警事 发布通报,这不是一起“尾随强奸”事件,而是“情侣关系”。
原来,小雯今年2月通过网络游戏认识的一个男网友,平日里联系很密切,直到7月底线下见面,发展成了男女朋友关系。
8月至11月期间,19岁的白某和12岁的小雯两人多次发生性关系。
小雯被父母发现怀孕后,因害怕责骂而隐瞒了真相,编造了“在公交车上遭遇诱骗后被强奸”的谎言,然后跟着母亲一起到公安机关报案。
报案后,小雯还将相关情况告诉了男朋友白某,通知白某外逃。
新闻的结尾,白某被抓获,审讯视频被媒体曝光。
完整视频请戳↓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那一代人几乎都挨过父母的打,疼得龇牙咧嘴,也就长了记性了。
而现在的家长,大多提倡“快乐教育”,打不得骂不得,宣称要民主,和孩子做朋友。
坦白说,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念。
做个开明的父母,朋友式相处,完全丢掉了父母的权威,多数是朋友没做成,规矩也没立好,孩子出事的概率倒是大幅增长。
小雯的妈妈在妇幼保健院对医生说:“这是意外!孩子是无辜的!孩子一直乖巧听话,这次是在公交车上碰上了坏人。”
可一个湖南的女孩和云南的男孩成了情侣,3个月内频繁出入“男友”的出租房发生性行为,最后还欺骗父母自己是在公交车上遭到尾随性侵导致的怀孕。
这充满疑问的行踪,为人父母竟毫无察觉?行踪汇报呢?门禁时间呢?家教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老话,正在不断地被验证。
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要成为一个命令者和惩罚者,以帮助孩子确立界限。
世上从没有无限的自由,给孩子的自由,更应是在一个框架之内。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叶壮老师曾讲过一件事儿。
他有个兄长,兄长家有个闺女。
兄长最秉承“和孩子当朋友”的观念,教养女儿的时候从来不说重话,批评也是轻描淡写,更别提什么管教和惩罚了。
有一次,他女儿为了买某个歌手演唱会的门票,偷偷拿了妈妈放在抽屉里的钱。
兄长发现后,没打没骂,仅仅说了句“没钱了可以和我们要”,他女儿自然没把这轻飘飘的批评放在心上,更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问他为什么不指出孩子的错误,他就总是说“要和女儿当朋友”“不能伤了女儿的自尊心”这类的话。
时间久了才发现,他把孩子当朋友,孩子把他当傻子。
一个当爹的大老爷们,在女儿心里没有半点权威。
小时候没有对孩子立下规矩,等女儿十几岁,到了必须要管的时候也管不了了。
规矩是爱的基础,太执着于快乐教育,反而失了父母的本色。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写道: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他们。
直到有一天,一直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限,线上充了电。
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它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给孩子的规矩,一定要从小立起。
0-1岁,预热规则感
这时候的孩子,好奇,好动,且精力充沛,刚开始认知语言,硬生生地讲规矩孩子不仅听不懂,还会破坏他的安全感,更适合来个规则预热。
中国有句古话,叫“教儿婴孩”,说教育孩子要从婴孩的时候开始,也是这个道理。
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制定规律、稳定的作息习惯。
白天多陪孩子玩,晚上就进入平和舒缓的节奏,比如饭后散步、定期出门参与小朋友的社交、到点睡觉等。
其次,多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去告诉孩子“不”。
这个时期的孩子慢慢懂得了察言观色,他们会根据父母的表情和动作来判断“可以”和“不行”。
他们知道微笑表示赞许,惊恐或生气的表情代表否定。
1-2岁,建立秩序感
到了“可怕的2岁”,孩子的情绪被秩序敏感期掌控。
他们开始不断对外界做出尝试,但还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高度膨胀到无法控制,总是频繁大发脾气和哭闹。
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满足孩子的秩序感,并逐步上升为对规矩的要求:不论在哪,你都必须遵守既定的规矩。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可以接纳他的要求,对于越界的要求,可以婉转地通过拥抱共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平息宝宝的情绪。
同时,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收纳整理玩具,建立用完东西归还原位的规矩。
3-5岁,保证规矩一致性
有效的规矩一定是一致的规矩,但在家庭成员多、规矩不一致的情况下,孩子不是无所适从就是从中渔利,逃避该接受的规矩。
所以,面对4岁左右的小魔王,父母一定要做到这几点:
第一,把重要的规矩写下来,立下家规,召开全家大会,告诉孩子需要遵守的规矩和违反规矩会受到的惩罚。
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规矩的严肃性,也能帮助家庭其他成员统一对孩子的要求。
第二,控制自己的情绪,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按孩子的行为动机来决定惩罚。
第三,对不同的小孩要有公平的规矩。
很多家里有多个小孩的父母,一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就批大护小,结果往往委屈了大的,宠坏了小的。
6-12岁,规矩要有态度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故事。
女儿想要一辆小汽车,哪怕家里有很多了也要买,不买就在商店里哭。
遇到这种情况,她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只是冷静下来把女儿抱回家安置在卧室里,因为卧室里没有危险的东西。
然后一对一地陪着女儿,坚持“四不原则”:不要打也不要骂,不说教也不离开,把门一关,坐在一旁告诉孩子:“不行就是不行。”
等女儿闹够了哭累了,给点爱,递条热毛巾帮女儿擦擦鼻涕眼泪,再次重申:“要哭接着哭,不行还是不行。”
这一次过后,女儿就知道“闹是没用的”,以后再没提过任何无礼的要求。
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是无数育儿专家强调多次的重点。
温柔是理解,坚定是确信。
为人父母,必须守住自己的权威,给与孩子所需要的管教,才能真正扶持孩子健康成长。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一个扑向火的孩子,父母要立刻强制拉开他,而不是耐心向他解释火的危险,让他自己选择要不要摸火。
在孩子小时候,什么都商量、解释,期待他/她明白所有的道理,未免过于理想化。
再说回文章开头的那个新闻,如果当初女孩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定下规矩,交朋友的界限,何时必须回家,等等,又何来后来的悔不当初。
单靠朋友关系,失去了父母该有的威严,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管教。
曾有个6岁的小孩子,写了一首小诗,叫《我不感谢妈妈》: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罚我站墙角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逼我写练习册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给我上语文课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给我出卷纸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让我写生字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教我每天背古诗
没有妈妈
就没有现在的我
我不感谢她
我还能感谢谁呢?
朋友好做,父母难当,严父严母更难。
可今天我们不给孩子立规矩,以后社会就会对他们下狠手。
长路漫漫,哪怕注定要背负孩子的误解甚至恨意,只要能换来他们平安健康的成长,我想,所有父母都甘之如饴。
作者简介:豆妈,女儿派主笔,资深儿童心理专家,少女心满满的二胎妈妈,专注于幼儿心理教育和亲子阅读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抖音、微博@富书
看更多育儿亲子好文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爸妈精读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富书(微信号:kolfrc)
爸妈精读(微信号:bmnfrc)
我属猫(ID:woshimiaoji)
香克斯(微信号:fushuxk)
☝长按上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富书2018重磅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