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让这6件事,毁掉你的深度思考力

艾菲的理想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2021-02-27

结婚8年,分床7年:幸福的家庭,从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深圳虐童事件:“爸爸妈妈,我不哭不躲,但是我知道痛”

虐童实录:“我在天上挑妈妈,你却在人间殴打我”


我该如何破除“深度思考”的阻碍?我又该如何训练并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作者:艾菲,来源: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经授权发布



在我写了那篇《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的文章后,收到了非常多的读者反馈。


其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我该如何训练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想这个问题需要分两步进行回答。


第一步是,我该如何破除“深度思考”的阻碍?


第二步是,我该如何训练并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今天这篇文章要回答的正是这第一步,即:


我该如何破除“深度思考”的阻碍?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大脑的运作机制,即大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

 

心理学家们将人类的思考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快思考,一种是慢思考,它们也被简称为系统1系统2

 

系统1(即快思考)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系统2(即慢思考)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


在人类的决策行为模式中,两个系统都会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系统2的懒惰,很多时候系统1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系统1的直觉式思考模式又存在种种缺陷,非常容易导致我们在决策中的偏见和失误。


举例来说,开车的时候,你会按照道路标志行驶,躲避车辆和行人,拐弯时打转向灯,这些都是系统1的快思考,通过直觉就可以迅速完成判断。


但当你到了一个陌生的路口,需要选择不同分岔路的时候,你往往会慢下来,让系统2的慢思考介入,搜寻路牌上的有效信息,或者查地图,做出判断。

 

研究显示,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在一间嘈杂、拥挤的屋子里关注一个声音”需要启动系统2,“检查一个逻辑认证的有效性”也需要启动系统2。


因此,我们不能说凡是启动了系统2的思考都是“深度思考”,但却可以说,当我们在进行深度思考时,大脑中的系统2必然已被启动。

 

然而,研究却发现系统2是懒惰的,除了某些必需的努力外,它不愿多加付出,哪怕只是一点点。


懒惰的原因则是启动它需要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不仅是稀缺的,还很容易受到打扰。


所以在这种惰性下,系统2往往会对系统1的直观判断无条件的接受。于是,系统1的直觉式快思考,也就成为了人们决策和行为的真正主宰。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通过启动系统2而进入深度思考,就必会遇到很多阻碍,这些障碍会让我们浅尝辄止,无法更深一层。



阻碍一:随时在线


现在不少公司都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安装即时通讯工具,比如“钉钉”。


而安装了这类即时通讯工具的员工就会处于一直在线的工作状态。

 

通过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各个部门的同事都可以直接在群里跟你说话,如果你没能回复,即时通讯工具就会用短信的方式把这些信息发到你的手机上。


如果你还是不予理睬,电话就会直接打过来,而如果你选择了手机静音,他们就会去“钉”你的直接老板,让他意识到你工作的“不给力”。

 

事实上,除了这种“被迫打扰”,我们还常常会寻求主动“打扰”。

 

在一项对15万智能手机用户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的手机每天都要被解锁110次,最高时候平均每小时要看9次手机,也就意味着不到7分钟,人们就会放下手里工作,去看一次手机。


而每看一条信息,我们都需要6、7秒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不论是工作中的“即时通讯工具”,还是我们无法按捺的查看手机冲动,它们都极大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启动系统2,从而进入深度思考状态。

 

那我们又该如何破除“随时在线”这一习惯呢?

 

可以通过设定专门的“离线时间段”来改变这一习惯,一共有如下三种模式。

 

离线模式1:设定每天专属的“离线思考”时间段

 

找出一天中大脑表现最好的时间段(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大脑在哪个时间段表现最好,可以试着把安静的一小时安排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然后进行观察),然后在这段时间里进行离线思考和工作。

 

作家村上春树就要求自己每天创作10页,每页写400字。


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把这4000字写完,这个思考写作的时间段就是他的每日“离线时间段”。

 

离线模式2:设定每周的“离线思考日/半日”

 

在每周的某一天/半天固定做同一件事 - 深度思考。


从而形成自己的节奏与周期,在那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到不受干扰,完全投入的深度思考。

 

在接到出书邀约后,我就将每周的周四都设定为“每周写书日”,并要求自己在每周的这一天里进行彻底投入的深度思考,然后将思考的内容写下来。


因此对于微信和邮件,我都会在写作任务完成后进行集中回复。因此,每个周四都可被称作是我的“离线思考日”。

 

离线模式3:进入彻底离线状态

 

当年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采用的就是更为极端的彻底“离线”模式,那个时代没有手机、也没有微信,但依然会有固定电话、以及人来人往的打扰。


于是他就躲进了山里,在山里进行非常艰苦的思考和写作,这就是彻底离线模式。

 

比尔·盖茨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思考周,在那个思考周里,他会放弃所有的工作,带上一堆白纸和书,隐居到一间小屋里,进行深度思考。



阻碍二:无法保持专注


很多人在给自己创造了“离线时间段”后,却发现自己依然无法在这个时间段里保持专注的思考或阅读。


就像很多读者跟我说的:“不知为什么,我发现自己再也没办法将一本书完整读完了。”

 

那我们究竟该怎样保持专注呢?

 

很多人认为,保持专注力就是要让自己的思考如同一条持续不间断的线。


他们想象那些保持专注的思考就是从点A开始慢慢移动到点B,中间没有任何出离。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保持专注力并不是说必须在整个思考过程中都不出现任何分散,而是说当这些分散或干扰我们注意力的因素出现时,我们有能力去克服。


它意味着当我们思维开始游离的时候,我们能够将注意力重新转向我们的思考目的与问题本身。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呢?


在刚开始,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番茄钟时间工作法”。

 

什么是“番茄时间工作法”?

 

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应APP(如:Forest)或微信小程序,使用它的具体方法是:选择一个你要思考的问题,然后设定一个25分钟的倒计时,作为你的思考或工作时间。


当时间到了后,你可以充分休息5分钟,完全放下思考或工作,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一个25分钟的聚焦工作时间就是一个“番茄钟”。


而这个番茄钟如果一旦设定是不可被打破的,你不能在这个25分钟的番茄钟里去刷微信朋友圈,也不能跑出去买可乐。


我以前使用番茄钟的时长一般都设定在45分钟以上,随着使用次数增加,习惯就会养成。


除了“番茄钟时间工作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冥想”练习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冥想”是训练自我觉知的好方法,同时它也能训练专注力,因为“冥想”训练能让我们在思绪纷杂的情形下,将已经出离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自己的呼吸或冥想的关注点上。


打个比方说,这个过程就像是:你此时正坐在一条河的岸边,河上的船从你的眼前依次驶过,每当一艘船驶过,你的目光就会不由自主的随它而去。


而“冥想”就是让你将跟随船只离去的目光尽快收回,收回到自己的呼吸之上。


因此,当你在做“冥想”练习的时候,分散的注意力就会被不断的重新拉回,而你的关注力也会因此而得到巩固。


对专注力而言,如果你能达到它的最高境界,那你一定会感受到Flow(心流)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在工作和思考时进入心流状态,那就肯定是保持了绝对的专注。



阻碍三:多任务并行


说到“多任务并行”,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常常在做。


而实际上,它却在严重损耗着我们的专注力以及深度思考的实践。

 

2013年西班牙有一起严重的火车脱轨事故,驾驶员在出事的前几分钟,接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和电话里的同事一起商量火车的行驶路线,同时还翻了自己手里的行驶图纸还有其他的文件。


虽然这个电话没有被认定是造成事故的最终原因,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电话,火车平安开到最后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多任务并行”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主要有两类影响,第一种叫做任务转换耗散,第二种叫做任务混淆耗散

 

前者是说当你在同时处理两个任务时,人脑的认知能力会在两个任务的切换时消耗掉。


你看上去同时处理了两件事情,但对于每件事情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时要少得多。

 

后者的意思是说,当人脑的认知从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之后,头脑中仍然会时不时地出现前一个任务的内容,可能会出现任务间的混淆,从而影响你进行第二个任务。

 

如果你觉得不是这样,可以尝试一下,一边进行深度思考,一边计算25*67等于几,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思考也没做成,计算也没完成。


因为我们的大脑在思考的时候,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任务,一旦多任务并行会让我们的大脑不堪重负。


现代的脑扫描仪显示,当我们在处理三个工作任务的时候,前两个任务就会从脑扫描仪上消失。

 

当然,如果只是两个非常简单的任务,也就是只需启动系统1进行处理的任务,的确可以并行,比如:一边涂指甲油,一边看电视。


但是只要其中一个任务需要启动系统2进行思考,就会出现上述这种由“多任务并行”所带来的切换耗散与混淆耗散,从而让深度思考大打折扣。


对于“多任务并行”这个阻碍,我们的应对方法是:对于只需启动系统1的事情,我们可以进行批量化处理,也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将那些事情全部处理掉。


比如:选择一个下午,处理报销、未回的邮件、整理文档、完成各种琐碎工作等。


对于需要启动系统2,进行深度思考的事情,我们就必须做完一件再做一件,思考完一件再思考另一件,而不是同时尝试深度思考两个甚至更多个问题。



阻碍四:最小阻力路径


什么是“最小阻力路径”?


它是说所有物体都是沿着阻力最小的道路运行的,能量也是沿着最小阻力的路面持续传递下去的。


因此,依据人的本能,我们在做事过程中也总是会选择那个具有“最小阻力路径”的事情。


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很烧脑,阅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就相对要容易一些;


相形之下,阅读一本网络小说就容易得多了,周末躺在家里,一天就能读完一本。


这就是“最小阻力路径”,它让我们习惯于去选择那些更容易,阻力更小的事情。


同理,思考晚上吃什么这个问题明显就比思考明天工作的优先级具有更小阻力,而思考明天工作的优先级又比思考如何去写明年的品牌计划书具有更小阻力。于是,还是让我们来想想晚上吃什么这个问题吧。

 

因为系统1是无法关闭的,而系统2却具有惰性,因此,如果每次都依据“最小阻力路径”,我们肯定总会使用系统1,而不肯开启系统2。


然而如果一直如此,深度思考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最小阻力路径”呢?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是我们的本能反应,意识到我们总会选择最容易的途径前行,就已经是走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这种觉知之后,刻意选择阻力较大的那个路径。


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依据“最小阻力路径”,我们会选择阅读一本网络小说的时候,我们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于是我们选择了一本需要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书籍。


当我们意识到依据“最小阻力路径”,我们会选择去想晚上吃什么的时候,我们偏偏要去想想明天的工作清单并列出优先级,等这个问题思考完成后再去想晚上吃什么。



阻碍五:总是充当“救火队员”


在熟知的时间管理四象限图中,大多数人都是将时间用在了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我们一直都在扮演“救火队员”的身份。




这样做的确是能解决那些“火烧眉毛”的事情,但同时也极大的压缩了自己去思考“重要但不紧急”事情的时间与可能性。


长此以往的结果,相信你也能想到。


因为没有时间去思考“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即那些能够系统性、彻底性解决“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火烧眉毛”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然后不断挤压“重要但不紧急”事情的时间,从而让“深度思考”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那我们又该如何破除总是充当“救火队员”这一困境呢?


当我们去仔细审视它时,就会发现它像是一个无限死循环,要打破这个循环,就得要求自己静下心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么多“紧急事件”的出现?


在这里,你一定要“抽茧剥丝”的去想,想到隐藏在最深处的那一层原因。


然后,在这些深度思考全部完成后,破除困境的方法就会破茧而出,从而打破无限死循环了。



阻碍六:意志力薄弱


很多研究显示,神经系统消耗的葡萄糖比身体其他部位消耗的都要多,而且需要付出脑力活动的成本显然要比葡萄糖高。


在积极进行复杂的认知推理或者忙于要求自我控制的任务时,人的血糖就会下降。


当人的血糖下降时,人的意志力就会下降,从而影响认知水平。


有这么一项实验,审核官要审核犯人的保释申请,结果发现保释申请通过的成功率与审核官有没有吃饭有很大关系。


如果审核官是在饭后进行审核,通过率就会高达65%,几乎是平均水平的两倍。


那么通过率最低的是什么时候呢?


是审核官饭前的时段。


那段时间审核官又饿又累,没什么精力,无法做出认真的判断,因此就会选择直接弃权,这也就意味着保释申请不通过。


因此可以说,在人意志力薄弱的时候,比如没有按时吃饭低血糖的时候,或者晚上只睡了4个小时,或者工作时间过长,又或者一直在减肥状态中的时候,系统2的启动就会遭遇巨大阻力,而深度思考的进行也必然会因此受限。


写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发现,其实这6种阻碍不但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思考、阅读和工作过程中,它们还常常结伴出现


比如我们在“非离线状态”和“多任务并行”状态下,进行专注力无法保持的思考。


仅是一个阻碍就会让我们的深度思考受到阻力,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阻碍,那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需要在觉知到这些阻碍之后,刻意的在思考、阅读和工作中去进行纠正,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为日后的深度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竟,一个好的习惯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重复。


富书君出新书

点击获取2019您的新年礼物

👇👇👇


作者简介:艾菲,深度思考者,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前500强外企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在自我觉知、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路上已经坚定且投入的走了多年,公众号: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与你一起探索蓬勃丰盈的人生,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抖音、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富书(微信号:kolfrc)

爸妈精读(微信号:bmnfrc)

我属猫(ID:woshimiaoji)

香克斯(微信号:fushusp)

☝长按上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富书2018重磅新书《好好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