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哪些思维方式,提高了你的生活质量?

王思聪被逼删微博:这个世界,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都挺好》暴露的职场细节,比剧情好看10000倍

知乎10万赞回答: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任何人的问题都可以用“反思”来作为药引,只要写下来复盘,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作者:周岭,来源:清脑(ID:QingNao_),经授权发布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木棉朗读音频


大约在十年前,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


我和几位好友聊起一些往事。


交谈中,我惊讶地发现,他们提到的很多细节我都没有了印象。


诸如事情发生在几月,有哪些人,是什么关系,做了哪些事……


我只是模模糊糊记得有这件事,很多细节都像是第一次听到,就像我自己当时不在场一样。


我记性一向不好,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事情、不快的经历,甚至还会主动遗忘。


但那天的反差,却让我忍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些年我都做了什么


这不问不要紧,一问吓得我背上汗毛直竖。


因为眼前就像出现了一个真空,我竟想不起自己这几年到底做了什么?甚至说不出一两件印象深刻的事。


虽然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又好像什么也没做。


生活就像无声的溪水,每天从身边流过,但定睛一看,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那一瞬间,我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失重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生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不让自己过得像个傻子,我决定做些什么。


2010年元旦,我准备了一个日程本,写下第一笔记录。


从那天起,我的生命才开始有了清晰印记,此后再也没有中断过。



2014年元旦,我开始改用手机日志,因为携带和记录更加便捷,而且搜索也非常方便。



不知不觉间,这件事已经持续了9年,算是我主动坚持最长的一件事。


后来,我从《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得知有个叫柳比歇夫的人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他过了很好的一生。


而我竟在某种程度上做了和他一样的事——详细记录自己的时间


不过在对时间的把握上,我和柳比歇夫还差得很远。


记录时间对我最大意义,就是让自己能够觉知到时间的存在,让自己过得更加踏实。


尽管我现在的记性依然不好,尽管朋友们说起以前的事情,我可能当时仍然接不上话,但我并不担心。


因为几秒钟之后,我就能非常准确地说出细节: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有哪些人,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准确得他们都不敢相信。


然而这件事的作用大概也就到此为止了,它仅仅是一个习惯,让我多了一个记忆外挂,我对生活的觉知并没有特别的与众不同。


直到2017年的2月,我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之后,决定开始“每日反思”。


谁能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每日反思”却帮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日志到反思


记录时间虽然没有让我成为像柳比歇夫那样厉害的人,但却提高了我对时间评价的敏感度


因为每记录一笔浪费掉的时间,比如因看手机而荒废了两个小时,心里就会有一种愧疚感,进而就会不自觉地希望自己能够减少这种时间。


毕竟记录这样的日志并不光彩,谁愿意自己的生命都由这些无聊的时间组成呢?


当然,有时候也过得异常忙碌,常常忙得晕头转向。


看着密密麻麻的日志,也不禁会想: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因为这些忙碌往往都是被动在应付外界的压力,而非自己主动在追求什么。


如果一直被外界的安排牵着走,即便每天过得很“充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大概就是这样,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过得更精彩些。


于是在流水日志的自然审视下,我对高效和有意义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渴望。


这种渴望日渐浓烈,但一直找不到出口。


2017年的2月,我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觉得书中关于“每日反思”这个做法很妙。

因为它相当于一个深度版本的日志记录。


只需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进行复盘,就可以保持对生活更深的觉知,这岂不妙哉。


于是,我开始实践,结果一发而不可收。


当我写到160天时,就自然萌发了开公众号写作的念头。


因为这些反思让我真真切切地审视了自己的状态和目标,也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通过反思,我能越来越多地觉知到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无需外界的帮助,就可以从小处不断地完善自己。


截止今日,我在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写了740篇+,这些反思给我带来的好处简直无以言表。


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带给大家,让更多人知道并受益。



大道至简


起初,我只知道写“每日反思”有好处,但是没有想到它的好处那么大。


以致现在回顾的时候,自己都很惊讶——原来这个小小的反思暗合了很多底层原理。


所谓大道至简往往就是这样——简单到你不愿意相信它是大道。


为了让大家看清它,我先介绍一下自己写“每日反思”的方法。


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


不管这个点是令人喜欢的感悟,还是令人难受的困惑。


只要它在心头燃起火花或挥之不去,就把它摘取下来,记录到文档里复盘。


而复盘的方式也极为简单,通常只需三点:


1.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2.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3.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仅此而已。


有时候只有几句话,有时候可以写上数千字,视心而动,视情而定。


只要能让自己更好地看清问题,并发生改变就好。


比如,有一次开车我觉得身体很累,在当天的反思中,我发现自己在开车时,身体的一些部位会不自觉地保持紧张和僵硬,从那以后,我便刻意提醒自己保持放松,用最小的力气去完成动作,并尽量让汽车在启动和停止时柔滑顺畅,不久之后,开车就成了一种享受,家人也反馈坐在车里非常舒适,没有之前的急停急刹了。


比如,有一次被领导批评,他用语刻薄,让我当场就想爆粗口顶回去,不过在当天的反思中,我认真分析了他的批评,觉得指出的问题还是很到位的,虽然他情绪不好,但出发点也是希望我能变好,而且他脾气向来如此,对大多数人都这样,并非单独针对我,想到这我当即就释然了,并且自己学会了一招: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来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再比如今年元宵节前,我们一家三口人去南京夫子庙游玩,去时已经很疲惫,想找个地方先休息一下,看遍了附近的星巴克、肯德基、必胜客等所有能坐的消费场所,都因为人满为患,没有三个人可以同时休息的地方,最后只好无精打采地走了个过场。


但在当天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可以分开休息,因为必胜客里有两个人的位置,而肯德基里有一个人的位置,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休息,而不是非得三个人在一起休息,当时竟被这个潜念给束缚了。


通过反思,审视并优化了自己的选择,下次再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这样死板了。


如果你去练习反思,也必然会关注到身体、情绪和思维三个层面,进而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


当然,还有很多灵感、顿悟和创意,只要你去实践,就会有很多发现。


有反思的生活,就好比每天在时间的溪流中拾取一块闪亮的小石头,然后精心打磨。


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大袋认知晶石,这认知些晶石就是我们生活的印记和结晶。


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甚至,我们可以在很早的年纪就有着比同龄人更高的认知水平。


因为那些只顾行走不管反思的人,即使在生活长河中站上很久,也依然是两手空空呢。


所以,我总是忍不住向自己的读者推荐“每日反思”。


他们也很快就会给出反馈,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不夸张的说,任何人的问题都可以用“反思”来作为药引,只要写下来复盘,很多问题自己就会得到答案。


当然,很多人并不相信反思有这么神奇。


其中原因,可能是他们自身并没有实践,或是实践了但方法不对。


另外的可能,是他们对背后的底层原理并不清楚,不过等我说出来,或许你就会恍然大悟。


现在,就让我来为大家一一呈现。



恍然大悟


“每日反思”至少暗合了三大底层原理


一是符合“触动学习法”


触动学习法,这个方法很科学也很重要,是每日反思需要面临的第一道关口。


由于我之前一直有记录日志的习惯,所以在反思时候,便没有把注意力放到泛泛的日程上,而是天然地去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


这让我幸运地避开了“把日记当成反思”的大坑。


很多人也写日志,但内容多是自己一天干了啥,表达表达自己的情绪,碎碎念一下就完了。


这样的日志不是反思,它和反思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为它没有触动点,少有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措施提炼,只是在舒适区内释放情绪。


这样的日志,即使写上一辈子也无法让自己有更多的进步。


好的反思,是去感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因为这些点正是自己成长的舒适区边缘,而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成长是最快的。


二是运用了“元认知”


元认知的要义在于审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进而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最低成本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


而写“每日反思”的时候,正是自我审视的过程。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用充足的时间来复盘当时短暂的思维过程,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而优化出更好的认识角度。


长期练习,会大大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选择决策能力。


因为它可以启动“理智脑”,去消除情绪的模糊地带,去改变本能的默认选择。


使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会陷于情绪无法自拔,或是无力做出更好的决策。


元认知能力是人类的终极能力,一旦开启,自我觉醒就会发生。


我有幸从混沌走向觉醒,正是有赖于“每日反思”的帮助,是它帮我开启了元认知。


三是遵循了“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带着清晰的要领点去学习。


比如在练琴的时候,如果只是不动脑子地一遍一遍弹奏,其实是很难提高的,徒耗时间罢了。


好的练习应该是带着非常明确的问题或要领点,然后反复地去琢磨这些部分,进步才会很快。


推开来说,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


如果只是随波逐流的生活,不动脑子的一天一天度过,我们顶多算是增长了一些年纪。


但如果能带着要领点去生活,我们就会成长飞快。


正如前文提到反思,当我们提炼出开车要保持放松的要领点时,那么在下次开车前就可以提前提醒,进而全程持续关注,最终养成好的驾驶习惯。


而不反思的人则关注不到这些要领,只能习惯性地保持紧张或僵硬,始终急停急刹而不自知。


这种成长方式放到任何场景都是一样的。


你能够想象的到,没有要领点的人和有要领点的人,成长速度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可能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但前者停滞不前,后者持续改变。


用不了几年,二者之间就会出现巨大的差距,甚至是天壤之别。


以上三大原理足以让人对“每日反思”刮目相看,也足以证明反思的强大力量了。


不过貌似还不过瘾,还有什么好处可以挖掘吗?


有,至少还有以下三处:


1、它可以节省我们的生命。


比如,我们脑袋里会时不时突然冒出一个灵感,那种对生活的顿悟让人神清气爽,亢奋异常。


但是,如果不注意记录,很可能转眼就忘了。


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体会再次冒出来,然后惊觉:我上次就想到过的呀。


一旦有这种感叹,就说明我们已经浪费了这段生命。


因为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背后却是很长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


我们上次没有抓住,这次只能重来一次,如果还抓不住,以后还会不断地重来。


如此反复,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非常浪费和低效。



所以,当头脑中有什么想法或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记下来。


哪怕是一两个关键字也行。


回头再整理、打磨,把这个认知放大,就会比其它人节省了一段生命。


我们人,不就是活一个认知积累吗。


2、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感知细节的能力。


2017年1月,我从李笑来的《不一样的世界》中得知了这个概念——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


他说这个能力无论在哪里都格外重要,无以复加地重要。


知道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还没开始写每日反思,只是觉得它很有道理。


但当我亲自实践反思之后,才深深地体会到,这个结论实在是无比的正确。


因为在不反思的情况下,我们必然会过得很粗线条。


就像十年前的我,即使做了很多事,也毫无觉知。



而反思可以提高我们感知生活的颗粒度,从微小的事件中捕捉到感触和关联。


一个动作、一句对话、一个场景、一个选择、一个难受、一个喜悦……都会让人产生感悟。


甚至,只要心中有每日反思这件事,自己对生活的觉知度都会大大提高,因为你需要从中发现素材。


感知越精细,自我完善也会越精细。


越是好的反思,所着眼的点往往也越细微、越细小。


毕竟大而泛的事情大家都能感知到,而细微的变化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体现了反思者的水平和差异。


3、它可以让我们正视痛苦。


我们的人生无非就是由“喜悦、平淡和痛苦”组成。


喜悦,人人都喜欢,但很容易忘却和不珍惜;


平淡,容易让人麻木,丧失觉知;


唯有痛苦,人人避之不及。


原生家庭、分手失恋、人生迷茫、关系紧张、注意力散、自控力差、认知力弱、缺乏耐心、成绩退步、不善表达、害怕困难、性格不好、脾气暴躁……


面对痛苦,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难受,而接下来的第二个反应,正是我们能否成长的分水岭:


少数人会选择正视痛苦,反思错误本身,而大多数人选择逃避,沉浸负面情绪。


我想,你只要活过18岁,就一定能理解,一个痛苦若是不跨过去,它就会不断的轮回出现。


因为问题没有解决,同样的场景一出现,就必然会再次遇到它。


只有正视它了,跨过去了,它才不会来纠缠,所以逃避是无用的。


而反思,天然有正视痛苦的力量。


事实上,只要你去反思,去坐下来写,你就会发现,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啊?


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


正如前文中的例子一样,当我开始正视领导的批评之后,我就学会了在把意见与情绪分离。


否则我就会始终被情绪所困,长期处于怨天尤人的状态,不仅没有成长,还会自我消耗。


所以说,任何人的问题都可以用“反思”来作为药引,只要写下来复盘,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时间长了之后,我们甚至会产生这种心理:


只要有困难或不舒服的事情出现,心里就会暗喜——自我提升的机会又来了。


遇困则喜,这是多好的人生状态啊。


这种状态可以主动消除人生90%的烦恼,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



开始行动


这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反思教程了,如果你愿意从此开始每日反思,我自然是很开心。


不过,据我对众多实践者的观察,有些坑你最好提前了解一下,省得自己走弯路。


一是不要被形式所缚。


比如很多人以为“每日反思”必须得一天不落,以致偶尔中断就气馁放弃。


其实“每日”只是提醒我们要持续行动,偶尔几天中断了也没有关系,把反思的关键词先记下来,等有空了再整理就好。


如果真得一点感触都没有,那不写也没有关系。


另外,也有一些人过于注重形式,用写正式文章的方式去写反思,以致消耗太多精力,丧失动力。


请谨记: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所以,哪怕只有一句话,且这句话让自己发生了改变,那么反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是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


不要沉溺于情绪释放或碎碎念。


因为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所以要尽可能提炼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认知点和行动点,以指导后续的生活。


否则,很容易让反思变成日记,效用大打折扣。


三是罗列行动清单。


当反思足够多的时候,很多行动点就容易遗忘。


这时,建立一个行动清单非常有必要。



没错,这就是我们手中的那一袋认知晶石。


时不时地去看一眼,就可以保证我们持续地行动下去。


四是对自己极度坦承。


因为反思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


尤其在反思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极度坦承,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


即使内心的想法让自己感到极度难堪、羞耻,但只要它是真实的,就对自己说出来,承认它,并接纳它。


对自己坦承、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会让自己重生,否则会永远被困其中。


五是要多阅读。


很多人因为生活比较平淡,或在刚开始感知能力还不够强的时候,觉知不到触动点。


这个时候不妨去阅读,因为好的书籍都是高密度的思考,与智者交流,总会有触动你的观点和信息。


保持耐心,持续练习,你的感知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


六是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


一般我不推荐纸质,因为搜索不方便,所以电子记录比较合适,比如印象笔记之类的。


我个人用的是“石墨文档”,不安装App,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写,而且与微信小程序实时同步,非常方便。


前段时间,我在社群中分享了一张反思列表截图,据说给了很多人启发。



为了方便大家实践,我把每日反思的要点再罗列一下:

方法:经过+原因+措施;

感触点越细微越好;

及时记录想法;

不要被形式所缚;

一定要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

罗列行动清单;

对自己极度坦承;

无触动就去阅读;

选择一个合适的记录载体。


过一流的生活


我一直很想知道,一个人觉醒的起点到底在哪儿?


现在大致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觉知


当一个人能够觉知到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时候,就必然会主动做出新的选择。


就像我每次走到人群中,看到有人含胸驼背的样子时,就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要挺胸抬头,以免和他一样,显得没有精气神。


但我观察了身边的很多人,他们大多不以为然,甚至还会无意识地去“模仿”或被“同化”。


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会随波逐流,而有的人则能主动跳出来觉知到环境对自己的不良影响。


这一切都源自于个体的觉知程度。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


古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近有曾国藩“反思为入圣之基”,外有富兰克林“每日觉察十三种美德”。


如今,这个世界不缺吃不缺穿,很多人的生活甚至堪称富有,但未必能过上一流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缺乏觉知,即使锦衣玉食也感受不到幸福和喜悦,甚至还会被无聊、空虚和痛苦缠身。


换言之,即使你没有万贯家财,也可以通过提升觉知来增强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


有了觉知,我们就能慢慢过上一流的生活,即使它来得不会那么快。


富叔出新书

《好好生活》豆瓣8分

点击获取2019您的新年礼物

👇👇👇


作者简介:周岭,一位希望成为「觉醒布道师」的心智探索者,让自己和他人在成长的路上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晰的思路、清爽的情绪,公众号:清脑(ID:QingNao_),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抖音、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富书(微信号:kolfrc)

爸妈精读(微信号:bmnfrc)

我属猫(ID:woshimiaoji)

香克斯(微信号:fushusp)

☝长按上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富书实体书《好好生活》,豆瓣8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