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不再跟谁都解释
你越是在乎别人的看法,那些人就越是猖狂,当你变得强大、不再理会那些声音时,那些声音反而会自动消失。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新书《熊镇2:我们对抗你们》,由磨铁图书授权发布
去年,有个朋友找我聊天。
她说,最近心态有点崩,一个人带孩子一年多了,老公常常加班到很晚,只有周末才能搭把手,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她独自承担带孩子的担子。
身体上的累姑且不说,最关键的是,两边的父母不但从不帮忙,而且隔三差五就要视频看孩子。
看就看吧,老人想念孙辈也是人之常情,朋友表示理解。
可要命的是,他们每次一边看,还要一边指手画脚,批评她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
今天婆婆说:“哎呀,我家大孙子怎么这么瘦啊,你妈是不是亏待你,没给你买奶粉喝啊。年轻人带孩子就是不靠谱。”
明天公公念:“怎么看上去一直没长个儿呀,你爸这么大的时候好像比这高多啦,是不是营养不良啊,孩子要多吃肉才能长个。”
大后天亲妈也来补刀:“这孩子怎么不太爱说话啊,是不是你老玩手机,没跟孩子说话啊,这样可不行。”
接着是亲爹的附和......
视频那头,朋友说着说着,几乎要哭出声来。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为了把孩子带好、她看了多少育儿书,花了多少心思,熬了多少夜......
辅食变着花样做,奶粉定点定量喂,手机根本没有时间摸(好几次我找她,都是等到很晚才收到回复),她几乎付出了所有,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戳心窝子,那样的痛,真的会让人崩溃。
而这样的痛,全天下的妈妈们又有多少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呢?
跟朋友一样,我也曾面临过类似的窘境,每天忙得昏天黑地,可是耳边总是会时不时跳出几个不和谐的声音。
起初,我也很委屈、很生气,总是忍不住为自己辩解。
可是,后来我发现,这样的辩解根本无济于事,一转身你还是会成为那些人口中“不合格的妈妈”“矫情的年轻人”等等。
经历过委屈、崩溃后,我竟然慢慢开始释怀,根本不再care这些人的闲言碎语。
不会带娃?
对,是我是我。
在家就带个孩子,很闲?
对,是我是我。
年轻人带娃很可惜?
嗯,你说啥都对.......
后来我总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可能就是不再跟谁都解释。
所以我劝朋友:“他们说什么是一回事,你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孩子和生活都是的,你真的不必事事跟他们解释,按照自己舒服的节奏走就可以。”
人特别有趣的地方在于,你越是在乎别人的看法,那些人就越是猖狂;
可当你变得强大、变得不再理会那些声音时,那些声音反而会自动消失。
说来也巧,这个观点跟最近在读的《熊镇2:我们对抗你们》中女冰球教练扎克尔的看法有点不谋而合。
扎克尔是一个我行我素,做什么事都目标坚定,自动屏蔽周围杂音的一个人,她干练、果敢、几乎从不向别人解释自己,活得潇洒极了。
去年读完《熊镇》一直意犹未尽,玛雅的遭遇让人心疼,凯文的懦弱让人不齿,班杰的正义让人钦佩;
熊镇不明所以谩骂受害者玛雅及其家人的居民则让人气愤......这个未完待续的故事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盼星星盼月亮,盼了半年,终于盼来了巴克曼的《熊镇2》,打开这本续篇,熊镇还是那个小镇,封闭、传统、守旧、逐渐衰败;人们还是那群人们,知足、封建、麻木、人云亦云。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用他的一支笔,在这个小镇塑造了几十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迥异,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说实话,从1追到2,我最喜欢的竟然是这个新出场的女教练扎克尔,她跟这个小镇似乎格格不入,她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力量,跟这个小镇固有的封闭和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耳目一新。
自己的生活,没有必要向他人解释
在这个男性主导的小镇,人们都觉得,女人怎么可以当冰球教练。
扎克尔用行动告诉他们:女人当然可以当冰球教练,不但能当,而且还能做得很好。
在这个闭塞保守的小镇,人们都觉得,同性恋是特别可耻的存在。
扎克尔站出来告诉班杰:跟谁在一起是我们的自由,不必羞耻,只要把球打好就行。
很喜欢她对班杰说的话:
“他们认为的事情太多了,他们只顾自己的情绪。”
“我不认为你有责任告诉所有人你想跟谁在一起。我也不认为我有责任这样做。”
其实扎克尔自己也一直被人误会是同性恋,但她懒得去解释,该干嘛干嘛,倒也没人公然挑衅;
反观班杰,一直被性取向所困,同性恋身份被揭穿后,被人追着骂“娘炮”,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班杰甚至想过要一死了之......
但尽管如此,依旧没有人打算放过他。
故事的最后,班杰决定暂时离开冰球队,离开熊镇,去寻找自己,希望短暂的离开能够帮他想清楚,自己的生活没有必要向他人解释,希望他再度归来,可以像扎克尔一样勇敢做自己。
王尔德说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无论是如何养育孩子、喜欢异性还是同性,甚至是要结婚还是做不婚族、是决定生孩子还是做丁克......
这些说白了都是我们自己的事,那么面对别人的干涉,又何必没完没了地解释呢?
流言止于智者,我们的人生,我们说了算。
热爱生活,做事目标坚定
施暴者凯文像个懦夫一样逃离了熊镇,受害者玛雅却和她的家人勇敢地留了下来。
性侵事件将这家人平静的生活彻底撕碎,玛雅害怕一切肢体接触,弟弟里欧为自己没能保护姐姐自责,父亲彼得和母亲蜜拉的婚姻因此出现裂痕,一直相爱的两个人变得生疏、冷漠...
凯文摧毁的是她,但最后破碎成两半的,却是她的父母。
玛雅的好朋友安娜说,这个世界有时会用很卑鄙的方式对待男孩,却几乎一直用卑鄙的方式对付我们(女孩)。
性侵事件刚发生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一边倒地力挺冰球明星凯文是被冤枉的。
但随着凯文的搬离,这群人立马改了说辞,说凯文是强奸犯,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依旧称玛雅为“婊子”。
因为在他们看来,不是凯文毁了熊镇冰球协会,而是“这起丑闻”毁了冰球协会。
对他们而言,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凯文犯下了强奸案,而在于玛雅被强奸了。
要是她不存在,就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在男人的世界,女人永远是问题,所以被性侵是你的错,去报案是你错上加错,让冰球协会因此毁掉更是错到不可饶恕......
时至今日,玛雅依旧会收到不堪入目的短信,但经历了漫长的自我疏导和疗愈,她终于可以淡定地面对这些恶意,跟同样被熊镇人谩骂的班杰说:
“有问题的人不是我们,我不准备当一个受害者,我是一个幸存者。”
只有跳出受害者的身份,才能重新热爱生活,重新定义自己。
令人欣慰,玛雅在崩溃过后重新活了过来,因为她的改变,父亲彼得和母亲蜜拉的感情也逐渐回温,还有弟弟里欧也有了些微的成长。
去做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而未必是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事
巴克曼在书中一直强调:
一些本性善良的人也会做出可怕的事情,关于好人和坏人最复杂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可以同时扮演好人和坏人的角色。
像提姆,像维达,以及“那群人”,他们是公认的坏人、混混、暴力分子,但每当熊镇居民遇到危难,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奋不顾身,这样的他们似乎又是正义的化身。
像利特,他狭隘,从前嫉妒班杰成了凯文最好的朋友,后来又嫉妒班杰获得教练戴维的青睐,但当他得知队友要火烧毛坯酒吧时,他飞奔过去想要阻拦这一切。
像彼得,他老实憨厚,是视冰球为生命一般热爱的人,为了重建冰球队,他不得不像政客提奥屈服,同意对付曾力挺过他的“那群人”,拆除他们的看台。
像安娜,她生性善良,在玛雅掉入冰下的时候会奋不顾身营救,但面对颇有好感的男孩班杰的拒绝时,她也会做出不明智的决定,把班杰是同性恋的秘密公之于众,让他遭受舆论的攻击。
......
人性总是复杂的,善恶有时候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
我们憎恶熊镇居民的愚昧和跟风,但如果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是不是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我看也未必。
站在上帝的视角看问题总是容易,但也许我们也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勇敢呢?
这是一个小镇,也是一整个世界,这里有很多人,可最终你只读到了自己。
这是一个小镇,这也是整个社会,这里发生了很多事,几乎所有人都忙着站队,有人为了维护利益违背良心,也有人为了维护正义放弃利益,但最终,这些选择会替我们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熊镇》系列告诉我们:
我们守护什么,我们最终就将成为什么。
一个社会的善与恶,往往由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次选择叠加而成。
所以,去做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事,而未必是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事。
作者简介:弗雷德里克·巴克曼,2016、2017瑞典年度作家,成名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在全球创下了惊人的销量,已被翻译超过44种语言,同名电影更荣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后推出的《外婆的道歉信》和《清单人生》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暖心三部曲”三部曲全球销量总和突破1300万册,出版《熊镇》《熊镇2》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抖音、微博@富书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富书(微信号:kolfrc)
爸妈精读(微信号:bmnfrc)
我属猫(ID:woshimiaoji)
香克斯(微信号:fushujk)
☝长按上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当当购买《熊镇2:我们对抗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