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顶尖高手?
两个老外对话全球2000名女性:中国女人最孤独,被问私人生活当场崩溃
事实上,在你眼中最长的征程,也许才是最短的捷径。
作者:谢春霖,来源:富研社(ID:dontletmeplay),经授权发布
1.2012年12月
小锤,公司里的顶尖销售员,没有任何征兆,他突然向公司提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老板:“什么情况?小锤,是钱没给到位,还是让你心委屈了?”
小锤:“对不起老板,不是你不好,是我听到了时代的呼唤,我,要去创业了!”
老板突然胸闷难忍,一口鲜血吐在了办公桌上,公司从此少一栋梁...
小锤怎么那么狠心?这是要去干嘛?
原来,2012年,在中国出现了一个时代级的风口:2011年诞生的国民级应用“微信”,在这一年突然爆发,开始席卷全国,用户数迅速逼近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
这一年,我们正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小锤正是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决定下海创业!
2013年年初,他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正式站上了这个历史级的大风口。
他,想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微信对创业者也非常友好,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公众号的运营者,他的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而且不设置排行榜,甚至没有公开的地方可查询有哪些公众号…因此,公众号不容易出现“富者越富”的现象,每个人只要用心服务好自己的用户就可以了!
这,是一次公平的竞赛,普通人终于也有机会成为大赢家!
好,那具体写些什么呢?
小锤:“管他呢,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我那么多年的销售经验,就写点销售技巧吧,肯定有很多人喜欢。再说了,网上有那么多好文章,随时拿来就可以用,永远也发不完...”
果不其然,小锤的第一篇文章,就带来了50个粉丝,然后是200个,然后是1000个,然后是3000个...
事业,就这样顺风顺水的开展了起来!
2.2年后的一天...
小锤发完最后一篇推文《2年心酸创业史,换来的100条忠告》后,公众号正式停更...
啊!为什么?明明猜中了开头,这结尾咋又跑偏了呢?不是找到了一个时代级的机会吗?是方向错了吗?是没有势能吗?是速度不够吗?
不是啊!
小锤这次确确实实就站在了风口上,还是一个时代级的大趋势,执行效率也够快,但为什么还是没能飞起来?
3.因为他...能力还不够!
顺势而为,确实能让你事半功倍,但是,别人也一样啊!
截止2019年3月份,微信公众号的注册数量已超过2000万,每5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公众号…
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比赛,那这场比赛的结果如何?
在2019年第一季度,依然保持发文的公众号数量仅为175.6万,不足总注册量的10%,而这其中80%的公众号,头条的平均阅读量低于1000,也就是说,存在一定商业价值的公众号已不足总量的2%…
注:数据来源于“西瓜数据”
这,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比赛,那最终是谁赢下了比赛呢?
给你看一张2018年年度公众号的排行榜(部分截图),这是目前在这场比赛中处于第一梯队的“自媒体”们:
注:榜单数据来源于“新榜”
你发现了什么?
嗯?!不是说自媒体吗?怎么都变成这些传统媒体了?
对的,最后脱颖而出的,绝大部分都是这些曾经的“专业选手”,比如传统媒体、专业的内容团队、曾经的杂志主编、公众人物、政府组织/大机构的官微等等...
红利期来临时,千万人蜂拥而至,有些人,向全网第一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有些人,他们早已身经百战,已经备好了一把磨了十年的利刃!
这,看似是一场在同一时刻开始的公平竞赛,但是,他们的起点是一样的吗?
这个就相当于一场马拉松比赛,原来只有专业选手可以参加,现在全民都可以参与了。
初期,普通人看上去也很厉害,甚至还有很多处于领先地位的。
但是,跑了一半你就会发现,业余选手不断掉队,前排队伍里已经鲜有他们的身影了...
最后,你揉揉眼睛,仔细打量,咦?怎么还是原来那几个专业选手在比赛?
这,原来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
4.比速度更重要的是能力
小锤虽然选对了方向,并开足了马力,但却发现自己的车技稀烂,结果横冲直撞做了很多废动作,走了很多弯路。
而且抬头一看,身边还全都是职业选手!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上节课我们说,想要提高效率,首先不是快,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要确保方向的正确,不然越快越离谱。
而当方向正确后,你最应该提高的,也不是速度,而是能力!
你得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做这件事的高手,你才有机会赢得最终的比赛。
高手的优势,在如今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以前,社会遵循的大多是2/8法则,也就是20%的高手,拿走80%的市场收益。
但是现在,也许将变成1/99,甚至是1/999的世界!
因为互联网提高了连接效率,让彼此存在关联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幂律分布,也就是强者愈强、富者愈富的格局。
过去,1个一流的销售员业绩能抵10个二流销售员,很厉害!但是你不会特别担心,因为你只需要再雇10个二流销售员,总业绩也能超过他。
但是现在,如果大家都通过互联网文案来营销,1个一流文案所创造的价值,可能比1000个二流文案加起来都要多…
过去,1个老师讲课讲得好,顶多在学校里报他课的学生多一些,但是教室坐满也就满了,其他老师还是有学生的。
但是现在,1个好老师在线上开课,可能就会抢走这门课在全国所有的学生!
所以,未来抢走你饭碗的,可能就是一位躲在某个小黑屋里的顶尖高手,这,将是一个强者通吃的时代!
那你该如何成为某个领域里的顶尖高手呢?
高手之路
我们就从你还是个零基础的小白开始讲起。
如果某个技能你完全不会,那么你该如何快速入门,然后一步步成为这里的高手?
特别注意1:此处,请先在心里默念一个你正在训练或最想提升的技能,然后带着“如何提升该技能?”这个问题来看下面的内容,这会让你的思考更加聚焦。
特别注意2:分清知识和技能,知识能学到,主要靠记忆,而技能只能习得,比如语言是技能,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无法熟练运用,今天讲的是“技能水平”的提升方法。
1.阶段1:入门
掌握必要知识、获得基础物料。
首先,你要做一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既然要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就好比你要进入一个新的世界,那么你就得先知道这个新世界里的规则是什么,哪些动作在这里能做,哪些不能做,你得先有个大致的了解。
因此,你需要先买一些相关的入门书籍,进行大量的泛读,掌握些必要的知识。
不过,仅作为入门阶段的学习,网上搜索也许是更快捷的方式,很多入门教程也许都已经帮你总结好了。
比如小锤要学做自媒体,那么他得先知道做自媒体具体需要做些什么,比如内容运营、文章写作、图文编辑、插图设计、爆款文章的写作技巧等等...
比如你要去学打篮球,那么你就得先知道篮球比赛的规则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的动作,比如运球、传球、上篮、投篮等等;有哪些动作不能做,比如用脚踢球、把球放怀里往前跑...
然后,你还需要购买相应的物料装备,比如学篮球,那至少得先买个球吧,然后找到一个可以练球的球场;
比如要学做自媒体,那你就得先注册一个公众号,选定一款编辑器,在电脑上安装PhotoShop、脑图等相关软件...
通过模仿开始。
做好了这些基础的准备工作,那下一步该从哪里开始学呢?
这时候,你需要开启人类天生的超级学习能力:模仿!
想想你是怎么学会走路的?你是怎么学会吃饭的?你是怎么学会说话的?
小时候,你可能还听不太懂大人们说的话,更无法理解这么做那样动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但你的学习能力却是超强的,你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很多技能,这靠的是什么?
模仿。
你不需要理解为什么,你跟着做就行,做几遍,你也许就会了。
虽然这时候,你并不一定懂其中的道理,但是没关系,我们现在的目的是快速入门。
相反,成人之后,我们学习的过程恰恰是反过来的,先学一大堆理论,看似懂了很多,却不常使用...技能的学习效率反而很低。
所以,入门阶段的学习,你得先会,再去理解。
比如你要学写作,那就直接去找那些你看着很爽很有启发的文章,然后模仿他的写作方式,从文笔到段落结构都不要放过,这样你就能快速写出一篇差不多的好文章。
等模仿的对象多了,再结合一些写作的理论知识,你就能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进而拥有自己的写作风格。
比如你要学打篮球,那就直接去看你最喜欢的球星的比赛录像,模仿他的动作。
不过,由于球星的很多技术动作要求都很高,你为了做出一样的动作,就倒逼着你去补相应的基本功,这样的话,你技能提升起来就会很快。
然后,不断重复练习,直至熟练。
完成一次展示。
最后,你需要完成一次成果展示,比如把文章公开发表到网上,去篮球场上和小伙伴打几场比赛,这样,你就算正式入门了。
当然,通过模仿学会的技能只能让你达到入门级的水平,想要再进一步,你就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
2.阶段2:高手
如果你不满足于入门级水平,想要成为人群中的高手,甚至想变成职业选手,怎么办?
继续不断的重复练习?模仿各种大师的动作技巧?还是去学习战术套路?参加各种比赛和别人切磋?
不是! 你需要回过头,去苦练基本功。
所谓基本功,就是组成你这个技能的一个个最小单元。
比如篮球运动中的:运球、传球、投篮、上篮、扣篮、试探步、三威胁...篮球这个运动,其实就是这些小单元的集合体。
再比如说,写作这项技能里的最小单元是什么?
是词汇量(动词、名词、形容词、成语…),是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倒装…),是关联词的使用(如果...那么…;因为...所以…;一边...一边…)等等…
这些我们在学生时代都进行过一定量的训练,没有这些基本的训练,你可能连一篇完整的日记都写不出来。
这些最小单元就像是编写计算机软件时所使用的“代码”,软件和系统都是用这些代码组合起来的,因此,代码的好坏,将决定你的软件质量。
比如我小时候挺喜欢打乒乓的,在13岁左右的时候,就参加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
训练期间基本是不打比赛的,学员之间的切磋更多是被当成课后娱乐,也不练什么技巧套路,那专业训练练的是什么?
每天就是重复练习最最基本的动作,比如:步伐、发球、接发球、正手攻、反手攻、正手弧圈、反手削...
刚进去的前两周,每天就是:上午1个小时的体能训练,2个小时的正手攻球;下午2小时的反手攻球,再练2小时的步伐;晚上,练完1000个发球后回家。
日复一日,基础、单调、反反复复…
但是,仅仅这样训练了2个多月后,出来打路人局,只要对方不是同样经过专业训练的,甭管业余打了多久,基本上就是直接虐...
打球战术?
没有的,都是最基本的动作,业余选手通常抵挡不住2~3下...
3.阶段3:专业选手
当你把基本功练扎实了,在大众的眼里基本上就是个高手了。
但是,这还远远称不上是专业选手。
就我这乒乓球水平,如果遇到真正的专业级选手,我就是一盘菜,还挺嫩的,经常被打的怀疑人生...
我和这些专业选手的区别在哪?
第一当然是练习的时长,我基本功练了...2个月,而他们也许是2年、10年。
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掌握了很多技战术套路。
也就是他们把阶段2中练习的这些基本功,彼此搭配,组合成了一套套更有用的“组合拳”。
这个过程,就像是把这些代码组合在了一起,编成了软件,软件的功能当然要比纯粹的“代码”强很多。
比如篮球运动里,单人技术套路有:Cross over(交叉步快速过人)、后撤步投篮、背身单打翻身跳投、欧洲步上篮…;多人配合的套路有:传切、突分、挡拆、高位策应、联防、三角进攻...
再比如,写作的常用套路有:SCQA、英雄之旅、疯传6原则、网络小说里常用的“金手指”等等...
由于专业选手的基本功已经非常扎实,再把这些基本功组合成套路之后,威力就会非常巨大。
很多业余选手看似也学过这些技巧套路,练的时间也足够长,但为什么一遇到真的专业选手,就高下立判了呢?
那就是因为他们的“代码层”是不过关的,也就是基本功不好,代码不好软件质量肯定差,差的软件用的再熟练,作用也很有限,就像花拳绣腿,打人不疼。
所以,如果你想要达到专业这个级别,首先还是得把基本功练得更扎实。
在这个基础之上,你得花大量的时间开始练习各种套路,并在实战中积累经验,那么假以时日,你就能成为人们眼中真正的大神。
不过,这还没登顶,在他们之上还有一群人,他们就是:职业选手。
4.阶段4:职业选手
所谓职业选手,就是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人,比如职业篮球运动员、职业作家、职业歌手、职业辩手…
这些人和专业选手有什么区别?
是比他们基本功更扎实,套路练得更如火纯情吗?
这个当然是的,但真正拉开他们差距的,是另外一项重要因素,叫做:硬件条件。
什么是硬件条件?
就是类似于电脑的硬件,它是你软件运行速度的上限。软件再好,如果硬件性能不够,那整体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它是一切技术、套路、战术得以发挥的基础设施。
比如在竞技体育项目里,硬件主要是指你的身体素质,例如:身高、体重、臂展、耐力、速度、力量、爆发、弹跳、协调、反应...
同样一个动作,比如三步上篮,我和詹姆斯(NBA球星)做的动作看上去是一样的,但是他可以一个健步撞飞3个200斤重的壮汉,然后飞向天空来一记暴扣,而我只能踉跄两步后被一个大叔轻松盖帽...
说到这里,我估计你想和我抬杠了,你可能会说,那个谁谁谁身体素质也不是那么好,不也是职业选手吗?
比如我最常听到的案例是说一位叫“库里”的NBA现役球星,说他身材瘦弱,和普通人一样,靠一手精准的投篮称霸NBA。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体测数据:
身高191,体重170斤,体脂含量5.7;
84kg级卧推举起10次,硬拉181公斤;
原地起跳74cm,助跑弹跳90.17cm;
禁区往返跑11.07秒...
什么概念?
他的弹跳堪比格里芬、威少(NBA中弹跳惊人的2人)、速度差点打破世界纪录、力量堪比詹姆斯(NBA中公认身体最强壮的人之一)...
这样的一个身体素质,在普通人面前就是个怪兽,而作为一个以投射见长的后卫,这样的身体素质在NBA也属中上级。
他只是投篮准?
嗯,在同一个硬件级别中,大家再来比技术,就像拳击选手,不同的级别,根本就不能同场竞技(当然,不排除极个别跨级别还能打到一起的怪兽,这种极端案例这里就不讨论了)。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某方面的职业选手,那么你除了需要夯实基本功、练熟技战术套路之外,你还得升级自身的硬件条件:
比如职业运动员,他们大量的训练时间是用来提升力量、速度、耐力等这些身体硬实力的;
比如职业播音员,他们需要通过训练提升自己横膈膜的力量,肺活量,以及舌头的灵活度等等;
比如职业作家和演说家,他们的核心硬件是知识量,以及知识之间的结构性,还有人生阅历、成功案例等等。
因此他得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去经历,而不是一味的写一味的说,不然就会言之无物,或者说话没有信服力。
当然,有些技能的硬件很难通过锻炼提升,还真得靠点天赋,比如打篮球得长得高;弹钢琴得手指长;下围棋得智商高;歌手的声音得有辨识度...
5.技能分层图
为了让你对刚才说的这4个技能阶段有一个更直观的认知,现在,我把刚才说的这几个部分整合起来,组成一张技能分层图,任何一项技能,其实都是由这四层粘合起来的整体表现:
在技能分层图中你可以看到,上一层是下一层的集合,是基于下一层能力的发挥:
硬件层,它是技能的级别,决定了你技术动作的能量密度;
代码层,它是技能的基础,决定了你技战术套路的威力等级;
应用层,它是技能的效用,决定了你比赛、作品或者是工作结果的整体表现;
另外你还可以看到,业余爱好者看待一个技能的视角和专业选手有很大的不同:
业余爱好者的视角,通常是从上往下看的,他看到的是别人比赛、表演、工作时所展现出来的整体效果。
深一步,能看到他们的技战术套路,而再深的基本功和硬件条件往往就不容易察觉了。
如果按照这个视角来学习一门技能,练的就是表面功夫,看似很唬人,其实都是绣花枕头。
而如果你立志成为某个领域里的顶尖高手,那么,你就得把这个视角反过来,从下往上进行训练。
越在底部的核心层次下功夫,越夯实技能的“地基”,上层的表现就越稳定越有力,下层的训练看似枯燥,但却能让你的技能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当你有了这样的一个新视角,训练就不会走弯路,技能的提升效率将大幅增加,看似练得都是笨功夫,展现出来的却是惊人的威力。
好,你已经知道了这条高手的成长之路,那么现在你就能顺利的从“小白”变成“职业选手”吗?
当然,还不能!
你现在只是知道了大致方向,就像你在丛林中拥有了一个指南针,但是具体的路你还是得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走出来。
想要真正的提高技能,你必须得积累足够的“有效训练量”才行。
6.什么是有效训练量?
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专注的训练状态
训练的时候你必须专注,这是有效训练的前提。如果三心二意,那再正确的方法,再好的老师也没用!
正确的训练方法
有了一个好的训练态度,然后你就需要一套正确的训练方法。这个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你不能瞎练,在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训练项目。
而且你每次训练的动作都得确保正确,因为训练是对肌肉记忆和大脑神经元连接强度的强化,你一旦练错了动作,变成了习惯,那后期再要改回来的难度就很大了。
不断的重复
满足以上两点之后,你当然还需要不断重复这些训练动作。
因为技能的提升并不像知识,学了就会的,它需要不断的重复,才能形成肌肉记忆或者是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神经元连接,最终让你熟练掌握该技能。
当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时才能叫做“有效训练量”,而你的“技能水平”最终也只和你的“有效训练量”成正比。
也只有当你在某项技能上,积累了足够多的有效训练量之后,你才能有机会成为这里的高手。
不过,在积累有效训练量的过程中,你会遇到2个棘手的问题:
第一,不想练了
可能是因为太辛苦,可能是训练项目太枯燥,或者是遇到了挫折,受到了嘲讽…
总之你不想练了,练得时候也没法专注了,这时候,有效训练量中的条件一和条件三同时失效,那你的技能水平也就会停止增长。
第二,练废了
虽然你知道该练什么,但是练的具体方法不正确,甚至把错误的动作练成了习惯,或者你经常在重复练习那些已掌握的动作...
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这时,有效训练量中的条件二已经失效了,那你的技能水平也会出现停滞。
怎么办?
你需要进入“精进循环”!
精进循环
1.什么是精进循环?
“精进循环”就是为你持续提供训练的动力,并帮助你构建一个可以自动调整训练方法的“系统”。
一旦你进入了这样的一个系统,你的训练热情就根本停不下来,你的“技能”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持续精进。
系统性思维里有三种基本反馈,它们分别是:
1.正反馈:代表两个要素之间是正比例关系,A增强,B增强,用箭头与“ + ”表示:
2. 负反馈:代表两个要素之间是反比例关系,A增强,B减少,用箭头与“ - ”表示:
3. 延迟反馈:代表两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是即刻发生的,A发生,一段时间之后,B才会有反应,在箭头中加入“ // ”表示:
我们即将要搭建的这个“精进循环”就是由这些反馈搭建出来的。
精进循环,听着挺唬人的,具体该怎么做?
2.第一步:建立增强回路,持续提供动力
首先,我们要解决“不想练”的问题。
一旦你在训练时出现“不想练”的情绪,那么你就会不专心,就容易放弃,而没有足够的训练量,再好的训练方法也没用,这是技能提升的头号敌人。
那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持续“想练”,练的时候又能保持“专注”呢?
能让我们专心投入做某件事的原因无非就2类:
第一,愉悦的事情。比如玩游戏,你玩开心了,爽了,似乎就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失了,你会完全沉浸其中。
第二,恐惧的事情。比如你正在高考,你知道,如果失败,人生就此不同,你感到压力充斥全身,注意力变得高度集中。
看上去这两种方式都很有效,但是“恐惧”带来的是压力,而压力一旦过量,很多人就容易崩溃,比如在考场急哭、晕倒的事情就屡有发生。
另外,“恐惧”带来的专注力往往也是短暂的,如果恐惧感长期存在,那么它就会演变成另一种情绪,叫做“焦虑”,而焦虑并不会让你更专注,而是可能会让你变得更着急...
比如小锤,他要去做自媒体,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害怕错过(因为恐惧而加入),所以他很想参与进去。
但如果他本身不喜欢写作,而想要的结果又无法快速实现,那么他在过程中就很难耐下性子专注于磨炼自己的写作技能、提高内容的含金量。
很可能会为了快速提高阅读量,退而求其次在标题上下功夫,在诱导分享上下功夫,结果带来了阅读,却赢不来口碑,最终沦为标题党,等潮水褪去,用户便会纷纷离开...
因此,我们应该选用“愉悦”这种情绪。
它既能帮助我们获得持久的专注力,还能静下心,不急不躁,享受训练过程中的每一刻美好,让我们不断的“想做”这件事,这种状态就叫做“乐此不疲”。
好,想的很美,可问题是,想让自己开心就能开心吗?
你知道的,训练这件事,特别是专业训练这件事,反反复复做一个动作,123,123… 每天像机器人一样的重复,很枯燥的。
你该如何能让自己产生愉悦感呢?给自己讲笑话吗?
愉悦的本质,是需求被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我们可以将人的需求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较低层次的生存必须。
其中包括“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比如你现在很饿,想吃东西,现在给你好吃的,你就会满足、开心。
二、较高层次的社会认可。
其中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社会认可的程度和范围)。
比如你发了条朋友圈:“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并配上自拍照,结果竟然获得了200个点赞,并伴随一堆赞美之词,你就会欣喜若狂~
我们对动物的训练,经常就是用食物去满足它的生存需求,让它对某个动作乐此不疲…
但对人显然不行,当生存必须的需求被满足之后,这类奖励的作用就会大幅降低,我们就会出现“社会认可”这类更高级的需求,我们希望自己和自己做的事情被接受,被尊重,被赞扬...
当这类需求被满足之后,你就会有满足感、幸福感、以及成就感,这些愉悦的感觉,就会激励你继续去做类似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能在训练过程中持续获得“社会认可”,那么你也就会对“枯燥的训练”乐此不疲。
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放入自我认可。
在玩游戏的时候,你经常会被要求去做一些重复的动作,比如不断的杀死同样的小怪,但你却不会因此觉得枯燥、厌烦,为什么?
因为有:经验值。
只要看到经验值在增加,你就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你就会继续不断的去打怪…
因此,在训练中你也需要看到自己的成长,一旦“进步”可视化,你就会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比如,你在练习演讲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录像,这除了能发现自己演讲的问题,还能直观的看到自己水平的进步,让自己获得成就感。
再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销售技巧,那么你可以去统计一下自己过去三个月的成交率,然后训练一段时间后,再做一次统计对比,把训练的结果,通过数据反映出来,让自己的进步可视化。
这些方式,就相当于给自己安了一个经验条。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给技能赋予一个使命,让训练看上去更有意义。
注:使命,指的是某个重大的任务和责任,通常这个任务是“利他”的。
比如小锤,他想提高运营自媒体所需的写作能力,不是因为写得好,粉丝多了,将来可以割韭菜,而是他发现了这个社会中某一群人真的需要自己的帮助:
“很多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但是学校里从来就没有教过销售技巧,这个职业的淘汰率又非常高,新人3个月内没做出业绩就得走人,而这对他后期的就业会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压力特别大。所以,如何在短时间内练出合格的销售技能是他们这群人的刚需。”
而小锤正好有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他想承担起这个“责任”去帮助他们,但是苦于写作能力有限,经验、技巧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因此他急需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当他有了这样的一种使命感,就会觉得“提升写作技能”充满意义,就愿意持续投入其中。
第二步,放入他人认可。
如果你做的这件事,能够经常获得别人的鼓励、点赞甚至是羡慕、崇拜,你的成就感就会爆棚,你会爱死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然后更卖力的去训练,以求在这个领域获得更多的认可。
比如有些女生想通过整容提升自己的颜值,但是第一次通常都会比较害怕,心想,没整好怎么办?有后遗症怎么办?一大堆顾虑。
但是一旦鼓起勇气整上一次,可能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有些女生甚至会“整容上瘾”,为什么?
因为“整容”带来了更多的赞美(社会认可),这些赞美让她更开心、更有成就感,而这又会加强她“再次整容”的意愿,这就形成了一个增强回路,她就上瘾了。
你可以看到,“他人认可”竟然可以让一个人“爱”上自己原本“害怕”做的事情,这是多么可怕的一股力量!
那你该如何将这股力量化为己有,持续给自己提供训练热情呢?
首先,你可以“安排”一些特定的人来帮助自己,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的鼓励你、激励你,比如教练,你的爱人,或者某个亲朋好友。
别看只是一句句简单的鼓励,它将持续给你注入自信与激情,激发你的潜力。
比如在电影《面对巨人》中的“死亡爬行训练”片段,平时训练的目标是爬行10码,但是队长布洛克在教练持续的鼓励下,爆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潜能,竟然爬完了全场(110码)。
其次,你可以把训练过程中产生的作品公开发布,以寻求更大群体对你的赞誉。
比如在印度电影《神秘巨星》中的女主尹希娅,她把自己蒙着脸唱歌的视频发到网上,却意外的获得了千万人如潮水般的点赞。
这股来自他人认可的力量,激励着她即便经历再大的艰难险阻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另外,你还可以不断的向水平相近的人发起挑战,并战胜他们,以此来获得成就感。
如果对手水平太低,赢了就没意思;水平太高,自己总是输,又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
所以,你要多找水平接近的人去切磋,这样比较容易积累成就感,建立信心,你想要获得大的成功,就需要先积累足够多的小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增强回路成型,持续为你提供动力,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一个增强回路就会浮现在你的眼前:
技能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更多的社会认可;
这份社会认可,让你感到了愉悦;
持续的愉悦感会让你更专心、更想练这个技能,从而增加了你的有效训练量;
更多的有效训练量,又会进一步提升你的技能水平...
如此循环往复,这个就是增强回路,它将为你持续提供训练的动力,你的技能水平也就会在这个循环中不断提高。
3.第二步:建立调节回路,开启刻意练习
有了这个增强循环,你就会在这件事情上乐此不疲,一不小心,就能完成一万小时的积累。
但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那就是过程中的训练动作如果不对,就容易把自己给练废,错误的动作练再多的时间也没用。
而且,如果训练方法不对,技能水平无法提升,就不能带来新的社会认可,上面的那个增强回路也会停止。
怎么办?
你需要开启一个调节回路,让自己的训练方式进入一种叫做“刻意练习”的模式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训练动作。
什么是刻意练习?
所谓刻意练习,简单来说,就是“有目的”的去训练一些你目前还不会做,但又可以掌握的动作,然后通过“反馈”来不断修正训练内容的这样一套训练方法。
这也是目前被证明为最有效的训练方法,由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出,在这里,我将从“系统性思维”这个另外的角度,带你重新认识一下这套训练方法,你会发现,它的本质其实是一个“调节回路”。
调节回路的作用是让系统趋向稳定或者达成某个目标,刻意练习的调节回路如图所示:
你目前“技能水平”和“目标”的“差距”,决定了下一步的训练“方法”;
该训练“方法”的实施,增加了“有效训练量”,从而提高了你的“技能水平”;
“技能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而这个新的“差距”,又开启了一个新训练“方法”的实施...
系统不断运转,直至目标达成。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刻意练习”的过程,只要你身处在这个调节回路中,你的训练方法就会被不断的修正,然后随着目标不断提升,又不断被达成,你的技能水平就能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提高。
那你该如何搭建一个刻意练习的调节回路呢?
第一步:确定训练目标。
刻意练习的第一个关键步骤,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训练目标,它必须是落在学习区上的,什么意思?
学习区,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Noel Tichy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说人对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里的事情对你来说很容易,比如骑自行车,当你学会后,你不用刻意控制身体的平衡,也能轻松完成骑行。
如果你的训练目标是落在舒适区内的,那就没什么训练的意义,重复再多次,技能也不会提升,你这是在“白练”...
恐慌区里的事情对你来说太难,比如让你直接在一根钢丝上骑自行车,你可能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如果你的训练目标是落在恐慌区里的,那你可能根本就不愿意去练,或者尝试了几次感觉差距太大而放弃,这就是在“瞎练”…
学习区正好介于这两者之间,比如让你“单手骑车”,这个技能目前你还不会,但又不至于做不到,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短期内是能掌握的。
如果你的训练目标是落在学习区内的,那这项训练的难度对你来说就刚刚好,你是可以通过训练把这项新技能学会的,而所谓的“刻意练习”它也只能发生在这个区域里。
因此,你在制定训练目标的时候,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来衡量它的难度,太高太低都不行,必须刚好落在学习区内。
第二步:根据反馈,找到差距。
刻意练习的第二个关键点,是要有持续的反馈,就是你得知道自己做的这个训练动作,是对的还是错的?离目标的“差距”在哪?
比如,你通过描红来练字,你知道正确的标准是什么(红字),你也知道自己的现状是怎么样的(你写的黑字),你能立刻看见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描红贴上红黑字不一致的地方),这样你就知道下一次写的时候该怎么改善。
这个“描红贴”就是反馈的工具,没有它你就看不见“差距”,你也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改善。
因此,你在训练的时候,也要找到一个像“描红贴”一样的“反馈工具”来帮助自己修正训练动作。
反馈工具一共有三种:
1.镜子。
借助一个外在的工具,如实反映你的表现,让你自己看见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比如刚才说的“描红贴”就是一种镜子式的反馈方式,常用的方式还有录音、录像、放置镜子等等…
这种反馈方式适用于:你看了镜子后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你知道正确的标准是什么,你也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改善。
比如弹钢琴,弹的当下你自己可能听不出好坏,但你可以把弹奏的曲子录下来,然后通过回放你就能发现错误,然后对错误点进行强化练习,你就能在下一次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但如果你训练的是写作技能,这种反馈方式可能就不太奏效了。
你写完一篇文章,自己看感觉还挺满意的,看看其他作者,觉得水平也差不多,但是发出去,读者的反馈却差很多,你看不出自己的问题在哪,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改善,怎么办?
针对这类自己找不到正误标准的技能,你就需要使用第2种反馈工具...
2. 教练。
教练在这里的作用有两个:
首先,他还是充当了一个“镜子”的角色,不过这个“镜子”更高级,类似于X光扫描,他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知识”看见你自己看不见的问题。
比如刚才说的写作技能,你可能只看到了自己遣词造句很优美,语言风格很幽默,就觉得这是篇好文章,但教练却能看到你文章结构不合理,没有运用“峰终定律”等等...
其次,教练还充当了“向导”的角色,他不仅可以给你反馈错误,还能给你指条明路,他能针对你当前的问题,找到下一步最适合的训练项目。
但是,当你的基本功已经练得深厚有力,套路已经练得如火纯情,已然成为了一名专业选手,教练的X光都无法轻易看出你的问题了,怎么办?
这时候,你可以使用第3种反馈工具...
3. 对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你已经找不到自己的缺点了,那就主动去找比自己更厉害的高手过招(找虐),然后从失败后的复盘总结中看出自己的差距。
比如围棋选手技能水平的提升速度,很多时候就取决于陪练的水平。
第三步,根据差距,调整训练方法。
有了这三个反馈工具,你就能看见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下一步,你就该基于这个差距,更有针对性的调整训练方法。
那么,有哪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呢?
对的,这时候你就可以拿出我们前面提到的“技能分层图”,根据“差距”找到对应的技能层次,然后开始有针对性的训练:
如果你目前是个小白,想快速入门,那就进入表现层,掌握必要的知识,通过模仿开始学习;
如果你目前是个菜鸟,想迅速成为高手,那就在代码层,找到薄弱的基本功,开始苦练;
如果你已经是个业余高手,基本功很扎实,现在想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想成为专业选手,并在竞赛中拥有竞争力,那你就需要在应用层,找到还没掌握的技战术套路,开始反复练习;
如果你已经是个专业选手,基本功很扎实,技战术套路也很熟练,但你并不满足于此。
你想成为这个领域里塔尖上的人物,那么你除了在代码层、应用层继续强化之外,你还得进入硬件层,对自己某些薄弱的硬件条件做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给自己的身体升个级。
当然,这里我只是很粗略的划分了训练的类别,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你需要把训练的项目切分的足够细。
比如你想提升硬件层中身体素质里的核心力量,那么你可以选择“平板支撑”这个项目进行强化训练,60秒为一组,每天三组,持续1个月...
4.进入精进循环
当你开启了增强回路,你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训练热情,训练时也更容易的进入心流状态,你会在这里乐此不疲,一不小心花上一万个小时;
当你开启了调节回路,你就进入了最高效的训练模式:刻意练习,通过及时的反馈与不断的调整,训练的内容将恒定在你的学习区,技能的增长将始终保持在最高时速;
而你,如果同时开启了这两条回路,你就进入了“精进循环”:
点击放大,一定要理解这张图
增强回路变身为“动力环”,持续为你提供动力;
调节回路变身为“能力环”;持续为你精进能力;
循环不停,精进不止。
一旦你进入了这个“环”,你就能精通任何技能!
成功,有捷径吗?
看到本文的标题,你可能会觉得:“太棒了,看来有一条捷径可以走!”
看完本文的内容,你可能会觉得:“太累了,这不就是条最苦最累的路吗?”
然后,默默地关掉文章,继续去寻找新的捷径...
没问题,满足你的需求:
《一分钟学会即兴演讲》、《十分钟教你看透中国股市》、《十小时精通写作》、《十天成为演讲达人》《看完这篇文章90%的人都创业成功了》…
许多人总幻想着自己拥有金庸小说里的吸星大法,看完一篇文章,听完一堂讲座,就能一下拥有别人十年的功力,就能找到一条迅速抵达目标的捷径,可结果呢?
想要走捷径的你,却绕了更远的路,如今也许还在原地踏步...
而摆在眼前的那条你明知道可行,但是觉得它太累、太难、太慢的路,你就是不愿选择!
为什么?
因为你不相信,你不相信这条漫长崎岖的道路才是最佳选择,你总觉得一定还有更短、更快的方法...
而事实上,在你眼中最长的征程,也许才是最短的捷径。
我们总是高估短期内能取得的成绩,却远远低估了长年累月的价值,明知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但就是嫌累土的时间长、见效慢、过程枯燥,不愿意先从“累土”这个基本功开始慢慢地练...
结果,赢了起跑线,却输掉了比赛。
所以,当别人想要速成,想要抄近道的时候,你知道,最快的方式,就是慢慢练。
精进,是个慢功夫!
不急不躁,埋头苦练,终有一日,你将练就一身绝技!
小结
我们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互联网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效率,让很多领域里的“高手”在这个时代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优势,这将是一个强者通吃的时代!
那你该如何成为某项技能的高手呢?
答:积累足够多的有效训练量。
技能水平的高低,最终只和你的有效训练量成正比。有效训练量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专注的训练状态、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及不断的重复。
想要持续满足这三个条件,你需要进入精进循环,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开启增强回路。通过不断获得社会认可,持续给训练提供动力,让自己专注其中,乐此不疲。获得社会认可的方式有两类:
1.自我认可:让进步可视化,并为技能赋予使命,让训练更有意义;
2.他人认可:让身边的人鼓励你,让更多的人奖励你,让自己不停地取得小胜利;
第二步:开启调节回路。进入刻意练习的训练模式,让技能保持高速增长。刻意练习有三个要点:
1.训练必须要有目标,目标必须在学习区;
2.要有及时有效的反馈让自己看见差距,反馈工具有三种:镜子、教练、对手;
3.训练的方法要有针对性,你可以通过技能分层图来寻找,从下往上分为四个层次:硬件层、代码层、应用层和表现层,下层的能力越夯实,技能的整体表现就越出色。
最后请记得,精进是个慢功夫,想要成为高手,你必须得有一点耐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富书(微信号:kolfrc)
爸妈精读(微信号:bmnfrc)
我属猫(ID:woshimiaoji)
香克斯(微信号:fushujk)
☝长按上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8节人人都能学会的零基础写作赚钱课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