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要远离低层次竞争
不管什么时候,请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让自个儿变得更好上,让自己变强,才是竞争最大的意义。
作者:临公子,来源: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经授权发布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木棉朗读音频
插曲:Kyle Xian--《春と嘯く》
这是个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尤其是工作以后。
看到朋友比你混得好、同事比你晋升快、同学比你收入高,打开手机频频看到的一堆同龄人感慨“月入X万,举步维艰”的文章,焦虑得不要不要的。
有竞争固然是好事,想在一个地方脱颖而出,竞争机制是个绝佳土壤。
然而,有一种竞争,最好有多远离多远,那就是:低层次竞争。
前阵子,朋友就职过的一家公司倒闭了。
朋友聊起时说他一点都不意外,那种公司倒闭是迟早的事。
我说为啥,老板欠你钱了还是咋地。
朋友说:“你要是看到老板每天在盘算着哪些事,就明白了。”
举个例子。
他们在本地有个竞争对手B公司,生产同类型产品、价格也差不多,老板经常嘲讽B公司做的东西都是垃圾,都是找关系户才能走量,一边却让员工模仿对方的功能。
有一次,B公司要推出一个优化型小产品。
老板得知后,原本大家按照研发计划做得好好的,非得抢在B公司前一天发布。
朋友说,两家公司就那么一丁点儿销售量级,别说提早一天上市,就算提早半年都不见得占据优势。
当时不少同事都建议,没必要为了抢先发布让员工加班赶进度,可老板咬牙切齿地说:“竞争就是这样,落后就要挨打,气势不能输,懂吗?”
所有人都无语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种颇具针对性的举动除了让自己爽点儿以外,毫无意义,偏偏朋友的老板热衷于此。
我一直认为,竞争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可有个前提条件:你是处于良性竞争中。
大家看到对方的优点,你追我赶,齐头并进,这叫良性竞争。
反之,只想踩垮对方、或只为一时爽的低层次竞争,往往将引发对细枝末节的勾心斗角,以及双方互扯底线,只会让彼此抱团滚入泥巴地。
为什么说低层次竞争容易把人拖垮?
先从感性层面看,它时常源于与周围人比较后所产生的嫉妒。
你月薪5000块,人家1万;
你小孩上公立学校,人家小孩上私立学校;
你买了普通学区房,人家买了省重点的学区房。
一下子,嘴里不管嚼的是什么都再也不香了。
《智慧之书》写道:“嫉妒就是比较,如果你不要比较,嫉妒就会消失。”
这道理很好懂,就像贫穷本身不会让人焦虑,可一旦发现“比周围人穷”那才焦虑。
我一个亲戚在工厂上班近20年,去年她偶然得知,同组一位年轻同事的年终奖比她多了4000块,忿忿不平许久,还去找生产线主管“讨说法”。
有人开玩笑说:“你们厂里那些生产线的领导年薪都四五十万呢,你要这么对比不得气死呀?”
亲戚说:“别人年入40万无所谓,那么年轻的同事比我多4000块,这不公平!”
实际上,年终奖都是根据每月绩效评定的,和人家年不年轻没关系。
与周围人的比较,永无止境啊。
因为他们高频出现在你身边,躲都躲不了。
你今天超过了A,明天马上会发现周围还有B、C、D……只会陷在无穷的痛苦中。
正如尼采所言: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再从理性层面看,低水平竞争也很可能是一笔亏本生意。
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就曾提到“凡竞争必有成本”这个有意思的逻辑。
打个比方。
我们可能觉得,乞丐都是伸手要钱,多轻松啊,可乞丐也是通过竞争才得到施舍的。企业也如此,在争夺政府给出的好处时,都需要消耗自身资源。
简言之,为了争夺你想要的东西,一定要付出代价。
它可以是人脉关系、金钱财富、时间精力等等。
哪怕你在竞争中一无所获,都需要付出成本。
很多人在低层次竞争中,只顾着拼命踩踏对方,全然不顾什么叫“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几年前,家电行业的几个领头羊企业开始疯狂打价格战,他们的竞争,首先让中小家电企业遭殃,倒闭了一大片,到后来,利润薄到连他们自己也扛不住了,这给无数企业带来沉重打击。
往大了说,国家与国家之间体现得更为明显。
两年前,美国主动挑起中·美·贸·易·战,时至今日,它几乎伤害了美国经济的每个领域,物价上涨、成本增加、大量工人失业……获得的一丢丢收益压根掩盖不了长期损失。
所以呐,恶性竞争注定很难产生所谓的赢家,最可能的结局是:全员输家,得不偿失。
不少人以为,竞争的目的就是赢过对方。
听起来挺合理对吧?
其实完全跑错方向。
毛泽东当年在井冈山反围剿时说,不能用纯粹军事角度看待这场战争,打赢了不够,要歼灭才行。
因为把敌人打跑了,必然同时造成自身消耗, 打着打着就变成了消耗战。
咱们当时那么穷,就算每场都赢也无法真正赢得战争。
只有打歼灭战,将敌人的物资搞到手作为补给,我军才可能不断变强。
竞争的目的,不是要战胜别人,而是自己要越来越强。
这是现实中常见的场景:
看到同事比你KPI少,哪怕自己再烂也内心窃笑;
看到竞争者排名比你低,哪怕两个人都垫底也还有一丝得意;
看到同学分数比你低,哪怕自己只考了60分也没啥问题。
折腾半天你没有任何起色,赢了又如何?
不过换来片刻的虚假狂欢。
因此在竞争中,要么将对手的资源化为己用,要么努力学习他、赶超他。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施乐公司提出“标杆管理”的概念。
面对一些日本厂商以成本价出售类似的高技术复印机,施乐高层启动了一系列优化计划,其中就包括标杆管理:对标日本厂商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销售策略等多个环节, 设计出改进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成效非常明显。
利用标杆管理,施乐公司降低了50%的制造成本、缩短了25%的开发周期、提高了20%的人均创收,产品开箱合格率从92%上升至99.5%,重新回到市场占有率No.1的宝座。
所以,竞争的重心,应该时刻放在自己“是不是获得收益”,“是不是在进步”上。
如果你没有变得更好,别人再失败、再损失也与你无关。
实际上,升级你竞争等级并不是件多复杂的事。
1、把眼界拉远些。
人都喜欢和差不多的人或是身边的人做对比,看到富豪有几千万没啥,但看到朋友年终比自己多了几千块,没准心里就有些不舒服了。
心理学有个词叫“隧道视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若站在隧道里,他看到的只有前后狭窄的隧道。
格局小的人,习惯和同类人相比,怎么比都是半斤八两;
格局大的人,看到人和事多了,嫉妒心慢慢消融,开始想着如何从优秀的人身上汲取能量。
退一步想,别人的优秀都是你的资源。
你的朋友如果都是有钱人,你又能穷到哪里去呢?
你的朋友如果都很聪明,你再笨,不也有个现成的智囊团么?
2、转移关注点。
我刚工作那会儿,有一次接触新业务时,一位老员工负责带我。
估计老员工认为我和她是同岗位、而且开始接手她手上的事情,潜意识把我当做某种威胁。
她平时根本懒得和我多说什么,几乎没教我什么东西,要不让我问下别人,要不让我去内网找资料。
这做法固然不厚道,但我其实也不能拿她怎么样,只好自己通过各种其他渠道了解业务情况。
花了2、3个月,最终从她手里拿来整块业务。
说句难听的话,这世界的主旋律是“谁强谁有理”。
你觉得委屈、觉得人家不该欺压你,往往没什么用。
真正有用的是,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有话语权。
毕竟,所有的规则都是强者制定的。
我们一路摸爬滚打过来,遇见过形形色色的竞争,有些人很优秀,只可惜在低水平竞争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为了心态上的占优,浪费了大量精力去互撕、去踩踏、去以恶制恶。
请记住:
不管什么时候,请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让自个儿变得更好上。
输赢不值钱,高低不值钱,胜负不值钱。
在竞争中提炼出养分,壮大自己,才值钱。
点个“在看”,让自己变强,才是竞争最大的意义。
作者简介:临公子,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简书经管类优秀作者、蚂蚁财富/招行/雪球等平台特邀作者,一枚理性爱财的工科产品汪,公众号: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一家好店,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