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
你要追求的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作者:Windy,来源:自言稚语(ID:selfgrowing1118),经授权发布
其实,大部分时候,你看到那些厉害的人,过得比别人好比别人优秀,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多牛逼,而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差。
我们都知道正确的事情要重复做,可是却很少有人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干点事儿。
成长并没有什么捷径和秘诀,无非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多一点努力,多做点反人性的事,可即使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但真正愿意持续付诸实践的人却少之又少。
说好了要减肥,却总是三天两头抽不出时间来健身;
说好了要早起,却总是在闹铃响过之后继续呼呼大睡;
说好了自学课程,却总是在晚上花大把的时间刷微博玩游戏。
而最近我一直呆在父母身边,原来独自生活的自律性也渐渐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常所打断。
必须承认,一向自律的我也正走在了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的路上,而且感觉还越走越顺了……
你我都明白自律=自由,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得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自律地坚持做一些事情。
可事实却常常相反,我们越想要自律,却越求而不得。
那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意志力式的坚持,不靠谱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给自己打鸡血的经历。
在某个消沉的瞬间,在某个忍无可忍的时刻,冲着生活大吼大叫,心里默念着努力奋斗,未料到仅仅坚持了几天,便打回原形,生活一如既往地慵懒,得过且过。
我们以为逼逼自己,再逼逼自己,就可以过上持续性自律充实的生活,但却事与愿违,惨败收场,以致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你对自律这个词都有一种厌烦心理,坚持的勇气和信仰早已碎了一地。
事实上,很多人的问题和误区在于短时间内用力过猛,总是希望通过自己强大的意志力来维持长期的马拉松式坚守。
也许存在这样的人,每天早上5点醒来,每顿饭都吃清淡无油的简餐,每天下午还要去健身房锻炼两小时,对于他们来说,内心似乎有一个永不满足的恶魔驱使他们像奴隶一样,永远都能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见过生活如此自律的人,那你会发现另一个事实:他们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于他们而言,做这些事情其实毫不费力,无需所谓的坚持,更不需要极强的意志力。
想要通过意志力来达成自律,强迫自己倒逼自己形成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往往是行不通的。
实际上,它适得其反,正如任何曾经尝试节食的人都会告诉你的那样,这种强制性的自我约束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意志力就像一块肌肉一样,如果你对它用力过猛,它就会变得疲倦,力量越来越弱。
就像你坚持新的饮食习惯或锻炼方案,第一周,一切看起来都不错,但是到了第二周第三周,你又回到了深夜的买醉模式。
你无法像刚走进健身房一样举起100斤的哑铃,也不能像刚开始一样凌晨5点起床,你的意志力资源有限,要维持长期的自我约束,你得要让意志力得到长期的锻炼,能够稳定可持续地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这时候,如果从意志力的角度去看自律,我们就陷入了一个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难题:
为了建立意志力,我们需要长期的自律,但是为了自律,我们又需要大量的意志力。
那到底是该先锻炼意志力,还是先自律呢?我们该从何开始?两者之间自相矛盾。
用意志力来驱动自律就会产生这样的悖论,因为任何一种可持续的自律模式,从来不是简单地依赖于一个人的意志力。
你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需要你费力地坚持,心累地持续,那往往你也坚持不了太久。
你要追求的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人本来就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喜欢做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不喜欢做让自己感觉糟糕的事情。
当我们要启动意志力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我们暂时违背人的本性,远离让自己的欲望以及感觉好的事情,去做那些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但却正确的事情。
这种理念所带来的一种策略就是:
自律 = 意志力 = 自我否定
它希望我们通过拒绝或否定自己的情绪来实现自我约束,但这种否定内心真实情感,压抑内心真实欲望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因为意志力资源有限,人的本能过于强大,你很容易被内在糟糕的感受所影响,进而停止去做一件事情。
就像你知道读书很重要,你也希望自己像那些优秀的人那样每天都能大量阅读,所以你逼着自己不看微博不看朋友圈,减少和朋友的社交,晚上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书。
可是一整晚你并没有专注去阅读,反而内心有着各种挣扎,焦虑,无法静下心来,结果第二天你不仅没有继续阅读,反而出现了极大的反弹,你手机聊天聊到了半夜。
很多人追求自律,其实是压制情感支持理性,以否认自身来以强制使用意志力。
这让他们胆战心惊,小心翼翼,甚至开始变得自我厌恶,对自己的欲望感到恐惧,甚至自我否定,无法发掘内在真正的潜能。
事实上,决定你坚持下去的不是某个理性的想法,而是你内在的某种真实的感觉。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杰克·威林克(Jocko Wilink)。
他在海豹突击队服役了二十年,参与过伊拉克战争,之后负责训练西海岸所有海豹突击队,退伍之后还跟人开了一家咨询公司,教授领导力和管理经验。
有一次,作家菲里斯特意请他来家里做客,还让威林克在家里住了一个晚上。
结果菲里斯的女友早上八点就把他叫醒了,说威林克好像四个小时之前就起床了,一直在看书,这让她不知道如何是好。
做事特别有效率的菲里斯就问威林克,为什么非得早起呢?
威林克说,他的内心,总是有个感觉,时刻都可能有个敌人在某个地方,拿着冲锋枪随时和他搏斗,而早起,能让他获得一种战胜敌人的感觉。
早起,于他而言只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他也已经坚持这个习惯几十年了。
其实,早起就是一种自律。
在威林克的眼里,自律,不仅毫不费劲,而且还理所应当。
理性思考可以影响我们的选择,但最终我们内在的真实感受,决定了我们会去做什么。
威林克的早起,其实不是自律,而是一种自驱。
所谓自驱,就是你顺应了内心的某种真实的感受,然后让那个感受来引导你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就像健身这件事情,除非去健身房让你感觉良好,否则你将失去动力和意志力,并最终停止运动;
你可以自己戒酒一天或者一周,但是除非你感受到了不喝酒的好处,否则你最终还是会回到喝酒的习惯里。
最后的结论就是,自我约束不是基于否定自我的感受,而是基于相反的事实,自我接纳。
任何情绪健康的自律方法,都必须与你的情绪配合,而不是与之抗衡,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假设你现在正在尝试减肥,可是你每天都想要吃一个冰淇淋。
你知道这是不好的,可是没有任何效果,你为此讨厌自己,每次吃完冰淇淋都会有一种罪恶感。
可是,如果你想要真正地实现自我驱动,第一步就是接受自己沉迷于甜食,接受自己是个吃货,其实每个人都有无法控制的冲动。
你不必为此感到罪恶,你不需要去否定自己身体的欲望,你可以屏蔽来自于外在的各种劝诫,更重要的是你要停止内心的自我评判:
我不够好,我很丑,我不值得被爱,我会被人看不起……
一旦我们放弃对自己苛刻的信念,承认自己的欲望,将情绪与道德评判脱钩,我们便开始了自我接纳,这时候你就有了新的视角:
没什么大不了的,该怎样就怎样,然后突然之间,那些冰淇淋就显得并没有那么有吸引力;
你不再为难自己,惩罚自己,相反,你喜欢自己,因此想要照顾好自己。
更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让你感觉很好,而且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冰淇淋不再让人感觉很好,相反,它有时候让你感到不适和腹胀,你反而更想要照顾好自己。
自我接纳引发的思维转变,会让人产生一种自驱力,这股张力会让你的坚持毫不费力,甚至自得其乐,一如威林克的早起一样。
从长远来看,基于克己的自律是无法维持的,它只会滋生更大的功能障碍,并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一个人在生活里要追求的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你早起,是因为早起让你感觉自己是个积极向上的人;
你运动,是因为运动让你感觉自己是个有活力有自信的人;
你读书,是因为阅读让你感觉自己一直在成长,非常充实。
只有当你开始自我接纳,从心底愿意自我负责的时候,你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持续去做那些有益于你人生的事情。
自驱背后的心智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所谓生活方式,就应该是可持续,毫不费力。
如果你把每一次的健身都当作一个苦差事,每一天吃饭都得要纠结半天,那围绕健身和健康饮食的生活方式对你而言,就不可能是持续的。
相比起我们常常提到的克己式的自律,自驱才是一种更强大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它会为你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当你做到自我接纳的时候,外界的评判才不会影响到你,这时你就会开启自驱模式,敢于去深究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我到底想要什么?
就比如,有朋友赞赏我的画,说我画得很好,可是我心里非常清楚,我画画的水平还只是初级水平的打磨阶段。
而我持续画画的动力是因为画画而是我想成为有趣认真的人,一方面我可以从画画中获得乐趣,另一方面画画可以提升我的专注力。
如果我不是真正喜欢画画,而仅仅为了避免自己刷手机玩游戏,或者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来画画,那我就很难坚持下去,更不可能乐此不疲了。
所以,一个人追求自驱,背后所隐藏的是一种Be - Do - Have的心智模式:
先明确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才会去想做些什么,之后才会有自律的行动,最后梦寐以求的东西也会随之渐渐显现。
当你想要减肥,那你的自驱心智模式应该像下面这样:
Be:先探索自己为什么要减肥?
如果是因为你想成为一个有自信有魅力的人,那你就打开了思考的大门:有自信有魅力的人会做些什么呢?
他们肯定会喜欢出去社交,参加活动,而不是宅在家里,而这时候他们肯定也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材,这样才会自信地和别人社交,这么一想,健身就成了刚需。
Do:既然健身已经成了自信的刚需,那我们自然会愿意花时间去健身房运动了。
Have:自律健身的结果,就是你最后能够拥有一直渴望的好身材,而减肥,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么?
人的内在定位准了,需求改变了,行动自然也就变了,而这样的行动,因为有了持续的内在刚需作驱动,所以才会变得自律而长久。
Be - Do - Have的心智模式,其实就是为你所做的事情赋予了足够的意义。
而一件事情,赋予了意义,你就能够找到耐心坚持的动力。
当你不再依赖于意志力,当你不再追求所谓的自虐式律己,而是接纳自己。
开启一种自我驱动的模式去做一件事情,那你就会找到属于你的生活节奏。
那种自我驱动式的自律模式,不是它减轻了你做事情的痛苦,不是它让事情变得简单变得快乐,不是这样的。
痛苦仍然存在,只是痛苦现在变得有意义了,你经历的痛苦有其目的和价值,这让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在坚持的过程中,你不是与痛苦抗争,而是苦中作乐,你不是去回避痛苦,而是主动追求和承担做一件事情所必然经历的痛苦。
只有这样一种自驱式律己,才会让你日复一日地努力,年复一年的坚持。
最终,从外部看,别人看到的是你极为强大的自控力和意志力,但于你而言:
自律,不过就是内心明朗之后的顺势而为。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学,关注自我成长的理想思考者,公众号:自言稚语(ID:selfgrowing1118),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一家好店,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