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薇娅年赚20亿,纪录片《出身》揭露真相:普通人逆袭有这3个拐点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往往并非起点,而是拐点。

作者:樛木,来源:MBA智库(ID:mbalib),经授权发布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木棉朗读音频
插曲:李伟菘-《风筝》‍


前几天,新世相联合光明日报推出毕业季特别纪录片《出身》。



邀请薇娅到一所二本院校的女生宿舍,与4位毕业生聊了聊她们的人生困惑。


一个又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双非名校毕业生的面前。


 

不可置否,学历是能力的第一个证明,虽然不是唯一,却也是最简单直接证明自己的方式。


尽管如此,真正能够站在金字塔顶尖的,往往是那一小部分人,更多则是在塔底的普通人。


2019年,42所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约有19.6万人,而每年全国大学的毕业生人数超过800万人,这42所大学的毕业生只占不到3%

然而,否定二三本以及专科生的声音,却层出不穷。


比如知乎热门话题:“二本学历是人生中的耻辱吗?”


比如“985大学都毕业即失业呢?更何况你一个小小的三本?”


而当双非学校的学生当中有一两个成功者出现,马上就有人跳出来说:“这是个例”“这是毒鸡汤”。


庆幸的是,结果并不会因起点位置的高低来决定。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往往并非起点,而是拐点。


你的人生能达到什么高度,在于你是否能把握好以下三个拐点。




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

是首要任务


短片里的女生一开口就是对自己强烈的质疑:


“像我们这种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确实比不上他们,本身起点低,总是面临更多的被选择。”


光明日报×新世相·2020毕业季纪录片《出身》


薇娅听后,马上回应:“人最怕的,就是比较。”


光明日报×新世相·2020毕业季纪录片《出身》


“一比较你就会迷失方向,本来你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好好的,一比较就慌了,就想要找捷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比较时(上行比较),会感到焦虑甚至自卑,而当我们与比自己差劲的人做比较时(下行比较),会获得自信和满足。


自卑感从来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往往是来自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


所以,真正伤害一个人的,不是实力更强大的别人,而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自己。


努力向“理想中的自己”靠拢,首要任务就是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但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因而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以期达到单点极致。


一位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高中毕业读了制药专科,从决定读的那天起我就想:


努力学习,毕业进药厂,学历低也没关系,尽力到让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就可以。


现在毕业8年了,终于做到项目负责人的职位,好几家上市企业也都在邀请我。


我认为,做到理想的自己了。

这就是所谓的单点极致,极致不等于完美,比较好的描述是“一针捅破天”:少做一点事情,在极小的地方把纵深做到极致,最后的收获反而更大。


曾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主人公小Z由于高考失利,只能进入一所普通二本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读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中型电商公司行政部做行政助理,一做就是3年。


在这3年里,随着年龄和资历的增长,最初进入公司的新鲜感和危机感逐渐消失,小Z进入一段略微自我满足的“懈怠期”。


危机感一旦消失,真正的危机就慢慢到来。


公司里一位老同事离职,来了一位985毕业北漂回来的高材生,经过综合比较,小Z明白自己有无法弥补的劣势,这也就意味着她可能不再是领导的第一选择。


于是她在给自己明确定位以后,马上寻找了一个突破口。


既然学历是无法回避的劣势,于是她从其他方向get了优势:提升自己一项有权威认证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提升个人某领域能力的同时,顺便再拿到一个含金量充足的证书给自己加持。


于是她每天下班后给自己2-3小时的系统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一并应用到工作中来。


小Z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最后如愿通过考试,拿到证书,并且在一个月后公司行政主管竞聘中力压高材生,成功当选。


作家李尚龙在《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书中说:

年轻人,在学习的路上,不要低着头看书,多去人才市场看看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专长,上网看看大型公司缺的是什么人,把一技之长磨的无可替代,变成自己喜欢的事业。
所谓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你的目标不聚焦,执行力也很难聚焦。
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是普通人逆袭的第一个拐点。


你与强者之间

差一句“顺其自然”


青年作家瑞卡斯说:


“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一位知名HR谈到过这么一个案例。


有一个男孩,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干起了搬运,一干就是几年。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换份工作?”


他说:“换工作?我虽然有学历,但这么多年来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没什么工作经验,谁还会要我呢?”


于是他一直在当着搬运工。


但不久之后,公司由于经营方面的原因开始裁员 ,这位大学毕业生首当其冲,连搬运工都做不成了。


公司总经理在谈及裁他的理由时,说:“像这种有吃有喝就满足的人,根本创造不了什么价值,他的存在与否,对公司无足轻重。”


自我设限,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终一无所获。


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曾留下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在学术上叫作内卷化效应,指的是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水平稳定,不断重复,进而自我懈怠,无渐进式的增长,无突变式的发展,对即将到来的变化没有任何准备,完全缺乏应变能力。


雷军在谈自己的时间观时,谈及年轻人现状:


“你到一个公司打工的时候,偷懒,老板没有看见,就觉得自己又蒙了一下,玩猫和老鼠的游戏,真没必要。公司付出的那么一点钱,就买下了你一个月的青春?学会的东西,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公司的。”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在母校作演讲的时候,慷慨激昂地对年轻人呼吁:


“你们是最不该接受现状的人,也是最应该改变现状的人。请无所畏惧,做最不愿接受现状的人,以及最积极改善现状的人。”

全力以赴,而后顺其自然,才能持续有效地精进自己,这是普通人逆袭的第二个拐点。



永远不要用起点高低

来定义自己


刘媛媛在《我不惧怕成为这样强硬的姑娘》一书中写到:

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


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


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当下永远是有缺陷的,但前行的方向比起点更重要。


正如纪录片薇娅所说,刚起步时,曾为了工作搬了18次家。


开第一家店是2003年非典的时候,当时感觉运气不好,很难,回过头来发现那是一个时机。


光明日报×新世相·2020毕业季纪录片《出身》


为了创业,薇娅先后卖过3套房。


为了转战线上网店,关闭7家线下店铺。


她说如果你不甘心、不认命,那就开始拼命,不论你现在的起点多么低,环境多么糟糕,只要你在自己这条路上,努力往前走就对了。


记住,起点永远不能限制你的发展,唯一能限制你的只有你自己


人虽然不能创造时机,但是往往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那些输在起点,依然能够坚持走到最后的,才是最大的赢家。


就如薇娅在纪录片里对4位毕业生说的:“如果没有当年选秀的经验,如果没有模特经验,电商经验,就没有现在的薇娅。”


麦克思研究院几天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5440元,数据的可参考性虽然不高,但却在评论区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在评论区,很多年轻人留言写下自己的真实收入:


“我一本,在北京上班4年多,比平均还要低一千块。”


“985,拿着3000起底的工资。”


“19毕业,普通本科,到手一个月1万+,高工资必然伴随着脱发。”


“19大专毕业,996,月入15+,拿时间换金钱。”


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


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就必然要付出与之相匹配的心血和汗水。


一成不变、浅尝辄止的人,终将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


拥有与自己死磕到底和对梦想忠诚到底的勇气,往往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径”。


永远不用起点高低来定义自己,这是普通人逆袭的第三个拐点。


或许你还想看

35岁薇娅私生活曝光:这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样

35岁薇娅一年猛赚20亿:别羡慕,这是你熬不了的苦

李佳琦薇娅首次同台搭档:成年人的朋友圈,真的很现实

作者简介:樛木,MBA智库专栏作者,时间的老伙计,讲述时间的自媒体人,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公众号:MBA智库(ID:mbalib),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知乎@富叔,头条号、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一家好店,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