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年薪60万,这座砸钱抢人的西北小城,比深圳还豪横
只要脚踏实地走下去,必将会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司马;主播:夏沐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花60万年薪招小学老师,还提供80-100平方米的免费住房。
上一次敢这么砸钱的,还是经济特区深圳,这一次,却是一座地处大西北的四线城市。
如此豪横!如此霸气!!
要知道,全国小学老师的年平均收入也就是10万元。
有记者专门跑去求证,招聘处就回了10个字:“我们财政可以负担得起”。
凡尔赛是凡尔赛了一点,不过也的确是事实。
提供住房或给不低于10万元的安家费,这都已是常规操作,当地人早都是见怪不怪了。
毕竟这里人送绰号“中国迪拜”,财大气粗只是他的底色:
羊绒制品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世界四分之一;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储量超过2113亿吨;稀土储量占世界第二,动不动就有新发现;天然气占全国三分之一,储量超过4.95亿万立方米。
这确确实实属于家中有矿,而且还是矿又多又好的那一种。
这个家住内蒙的矿主,名叫鄂尔多斯。
“穷小子变形记”
富有的方式有很多,鄂尔多斯偏偏就是最戏剧的“一夜暴富”。
在20多年前,鄂尔多斯还叫伊克昭盟的时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穷小子,属于内蒙古的贫困户。
贫困到什么地步呢?
就是其他地区的人,在吓唬小孩的时候都会说,要是不努力以后就把她嫁到伊盟去。
没办法,那时的伊盟完全就是在靠天吃饭。
因为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全年光照长,作物蒸腾作用强、无霜期短,再加上降水量少、沙尘暴多等等因素,农作物根本就没法好好生长。
往往都是辛辛苦苦一整年,结果连生活都很艰难。
而一切的转机,都出现在了2000年。
2000年撤盟设市,穷小子换了一个无比洋气的名字——鄂尔多斯。
这在蒙语里是“有很多宫帐”的意思,从这就可看出他的野心有多大。
刚一改头换面,鄂尔多斯就立马与神华集团攀上了关系,要一起在新的天地搞出一番大事。
众所周知,神华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国有煤矿企业,有钱又有技术。
有了神华的神助攻,伊盟时代遍地开花的小煤窑开始被合并整治,曾经效率低的采煤技术被整合提高。
不断扩大的煤窑、不断提高的机械化程度,这让鄂尔多斯的煤矿产量逐年暴增。
2000年,5600万吨;
2004年,1.17亿吨;
2005年,1.5亿吨……
财运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
正好能够大干一场的时候,鄂尔多斯又遇到了中国煤炭行业的“黄金时代”,煤炭价格也是嗖嗖嗖地往上涨。
坑口价从每吨40元涨到100元后再度涨到200元。
对于拥有全国已探明煤炭总储量1/6的鄂尔多斯来说,这根本就不是致富的机会,而是搭乘火箭在暴富。
而鄂尔多斯的本地人呢,也及时分得了一杯羹。
运气好的,靠着开矿征地就有了几十、上百万的拆迁款;运气一般的,哪怕只是去煤矿上班,收入也比内蒙其他地区高得多。
摇身一变,曾经的穷小子成了全内蒙最富有的地方之一。
在当时,村子的名字都是这样式的——路虎村、霸道村。
因为一个村子里面,家家户户随处可见的都是路虎、霸道,市区里的路⻁⻋更是比出租⻋还要多。
2011年,鄂尔多斯的人均GDP更是超越了香港,位居全国第一,资产过亿万的富豪就有7000余人。
多么魔幻啊!
曾几何时被用来吓唬女儿的贫困户,却已是开豪车满街跑的大老板了。
“淘金梦的破碎”
极少数的人,掌握着巨额财富,这让整座城市都陷入了一种钱生钱的热潮之中。
拿着卖地下煤矿的钱,转向民间贷款,再由民间贷款转向楼市。
当时住建部还发布过一个报告,高达80%的鄂尔多斯市民都参与到了民间借贷。
大量的资金涌入楼市,楼价一路高升,新楼盘遍地开花,甚至就连开塔吊的工人薪资都能从5000元炒到上万元。
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切馈赠与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
2011年,煤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腰斩,真正的危机已经悄然来临。
过去轰轰烈烈的淘金热开始骤然冷却:
疯狂的民间借贷按下了暂停键——曾经放20万就能赚回30万,如今却是老赖满街跑;
疯狂的楼盘开发按下了暂停键——曾经遍地的房地产公司,如今却成了停工的烂尾楼;
疯狂的上涨的房价按下了暂停键——曾经一平米能卖到一万,如今价格却低至一平米只要四千……
对于这种现象,在经济学还有一个专门的解释“资源诅咒”,这就曾在荷兰上演过。
在50年代发现巨量天然气后,荷兰很快就成为了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随之而来的就是其他工业开始萎缩,逐步在国际上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让他们暴富的资源,就让他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同样,以资源崛起的鄂尔多斯也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经历赤贫、暴富、危机,那10年犹如坐过山车般刺激。
鄂尔多斯人把种种经历编成段子,在插科打诨中感慨一番命运的奇妙。
其中有一个流传最广的段子,是这样的:
一个鄂尔多斯人中了500万的彩票,记者问他:“打算怎么花?”鄂尔多斯人说:“准备还债。”
记者又问,“剩下的呢?”他说,“剩下的再慢慢还。”
这是调侃,也是对现实的一个写照:
曾经“路虎村”、“霸道村”们的人们已经豪气不再,都纷纷陷入了对烂尾楼的焦虑、想方设法去讨债。
不知在那个时候,鄂尔多斯的人们会不会怀念曾经还被叫作伊盟的日子呢?
“欲望之下的荒凉”
暴富、暴跌。
极具魔幻色彩的鄂尔多斯,也是在那时被贴上了“鬼城”的名号。
2010年,一个美国记者来到了鄂尔多斯的康巴什区。
这是一个正在沙漠之中拔地而起的新区。
从2004年开始建造,短短6年时间就已初具规模。
曾经的荒滩了无痕迹,目及之处都能看到城市建设的精心规划。
高楼大厦集中连片、办公大楼、博物馆、广场、剧院、运动场一应俱全。
一座接一座的公园,一个接一个的广场,绿化覆盖率更是高达42%。
在2012年的时候,还被评为了4A级景区,不过这已是后话了。
当时看着正在修建的康巴什区,美国记者灵感大发,一篇爆文《中国鄂尔多斯:一座现代鬼城》就此诞生。
“站在鄂尔多斯康巴什的街头,15分钟看不⻅一个行人和一辆⻋。”
即使,彼时的鄂尔多斯主城区东胜区依旧人声鼎沸。
在短短两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里,东胜区的常住人口就已从25万攀升至了58万,整整翻了一番。
但全市总数194万的人口,面对这座可以容纳100万人口的新城,着实显得有些荒凉。
这种荒凉是充满野心与欲望之后的代价。
自此,这个只诞生10年的城市就以“鬼城”的形象镶刻在了世人的刻板印象之中。
骨感的现实犹如当头一棒,让整座城市大梦初醒。
一年前还在幻想囤房暴富的人们,如今却已负债累累。楼市的泡沫破碎了,也让鄂尔多斯这个毛头小伙醒悟了。
有的捷径,真的只是陷阱。
“劫后余生”
唯有经历才有成长,在随后的十年里,鄂尔多斯低调了很多。
毕竟过过苦日子,面对如此一个烂摊子,昔日风光无限的大矿主没有吓倒,反而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刮骨疗伤。
在这十年里,变化都是肉眼可见。
“鬼城”的标签正在一点点被撕掉——
一度烂尾的楼盘重新盖了起来;一度空荡的小区陆续有人搬了进去;一度暴跌的房价重新涨了上去;
如今,再走在康巴什区的大街上,最大的感受则是大西北的地广人稀,是“地地地地地人地地地地地”,而不是一种在欲望膨胀后的荒凉感。
新型产业日益增长——
与京东方的合作,建立了中国第一条、全球第二条AM-OLED5.5生产线,主要用于高端智能手机、车载、穿戴设备等显示产品;
利用全年3000小时光照的优势,建立光伏发电基地,探索未来更全方位的发展模式;
与加入“上海城市群”,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新能源,为城市带来新活力……
从靠着资源吃饭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是鄂尔多斯在极力寻求转型的探索,也是一次深刻反思。
更重视下一代培养——
2010年推行12年义务教育,高中施行免学费、免书本费的双免政策,蒙语高中还会发放生活补贴;
大力发展教育,去年教育经费投入超百亿,培养的高考名校更是连续5年考入清北的人数均在30人以上;
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在全国人民还挤破头抢hpv疫苗的时候,就已经直接免费给13-18岁的女性打疫苗;
下一代永远是长期发展的基石,将更多财力物力投入培养后代之上,这是希望、也是造血能力的提升。
对高端人才的重视——
凡是被评为“天骄英才”“草原英才”“鄂尔多斯英才”“青年优秀人才”,都有数十万元的工作补贴;
创新人才团队,给予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顶尖人才,最高能给予1亿元的资助;
该资助就资助、该奖励就奖励,也就鄂尔多斯敢跟大城市一起氪金行列抢夺人才资源。
如此林林总总,足以看出鄂尔多斯已然不是过去暴富的那个矿主了。
不再停留在过去用钱生钱的短期目标,而是在努力打造城市能够长期发展的硬实力。
如果看懂了鄂尔多斯起起伏伏的这20年,这也明白为什么会如此砸钱抢人。
这不是有钱烧得慌,而是对转型的如饥似渴。
也只有鄂尔多斯不再依赖“羊、煤、土、气”这些资源的时候,也能真正做到扬眉吐气了。
这几年很流行一个词——长期主义。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大家都明白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不值得,唯有把目光看向未来,一步步走好脚下的路。
同样,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何尝不需要这样的智慧呢?
饱尝捷径反噬的痛楚,鄂尔多斯花了20年的时间想明白了。
如今,他已寻找到长期发展的定力,已开始将目光投至远方。
相信只要脚踏实地走下去,必将会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也必然会成为下一个宇宙的尽头,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去奋斗、去收获。
期待下一个10年,这个在沙漠中伫立的硬汉,能带来更多惊喜。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司马,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