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懂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你就看清了生活,看透了人性

富叔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2024-11-29

再读《朝花夕拾》,读到了人生,读懂了人性。

作者:墨迹主播:李鑫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朝花夕拾》的推荐语说:


这本书中的鲁迅,是只给成年人读的鲁迅。


年少时读不懂鲁迅,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阅历和人生的体验。


多年以后重读鲁迅,不禁潸然泪下。


散文集《朝花夕拾》更像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成长史,也像是读者的阅读成长史。


少时读《朝花夕拾》,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相反还有几分晦涩;


长大后再读《朝花夕拾》,读到了人生,读懂了人性。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在作品中能看见生活,在生活中又遇见作品。


不了解生活,无法读懂作品;


不在作品中思考,无法参透人生。


作家王蒙说,中国文坛因为有一个鲁迅,变得很伟大。


鲁迅的作品,就是一面镜子,外照生活,内映灵魂。


再读《朝花夕拾》,重新认识了鲁迅。


他是毛泽东口中的中国第一等圣人,也是写生活写人性的第一高手。



人生落魄时,最能辨清人和鬼


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中医的欺诈,族人的欺凌, 让年少的鲁迅过早看到了人间冷漠。


鲁迅在《三味书屋》中曾提及,少时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于当铺,是因为家道中落;


奔走于药铺,是适逢父亲重疾缠身。


为鲁迅父亲问诊的第一位名医每隔一日来一回,诊费是当时一元四角的巨款。


这位名医很会“把握”时机,看急病、重病,价钱不到位绝不出诊。


可治疗了两年后,鲁迅的父亲几乎不能起床。


再医下去恐怕要出人命,他“诚恳”地推荐了另一位名医陈莲河。


陈莲河用的丸散和药引很是奇葩。


比如,药方的药引须是原配的蟋蟀,丸散是只一家药店出售的“败鼓皮丸”。


待到鲁迅的父亲连汤药都已灌不下去时,他说,请人看一看前世的事吧,医能医病,不能医命。


救死扶伤的医生,让病人去问天命?


年少的鲁迅第一次体会到了无力感,被人欺骗、被人勒索,却又毫无还手之力。 


人穷无亲,树瘦无荫。


人真的是在落魄时,才能看清身边所有的人。


鲁迅曾因祖父的科场舞弊案,躲到过舅舅家。


舅母和邻居闲聊时,背地里称他和弟弟是讨饭的,自尊心很强的鲁迅深感受到了侮辱。


父亲重病,在遭到周围人挤兑时,鲁迅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但彼时的鲁迅已能放下尊严,他匆匆而悲伤地为父亲的疾病奔走。


有人说,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命运如果要让你逆流而上,即使渺如扁舟,你也得扬帆起航。


父亲去世后,17岁的鲁迅,作为家中长子参加了家族的分房会议。


家族的长辈分给了他们最破最小的房子。


鲁迅反抗过,但他的拒绝签字遭到了叔辈们的斥责。


雪中送炭,炭不贵,可愿意馈赠的人很少,趁人之危,危不惧,可乐意出手的人最多。


千万别在你窘迫时,高估你身边的人,更不要对人性有过高的期待。


有多少善良和温暖暴露在阳光下,就有多少凉薄和邪恶藏匿在阴影中。


恃强欺弱,踩低攀高,就是生活的常态之一。


落难时,是检验人性最好的机会;


有利时,是称量人性最好的时机。


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雨,成为了痛,也成为了鲁迅成长的力量。



毫无防备时,最易遇到伪善的人


电影《釜山行》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穿得过六节车厢的丧尸,却穿不过最后一节车厢的人心。


最可怕的敌人,从来都不是你肉眼可见的敌人。


不经一事,不懂人心。


《琐忆》里的衍太太,让鲁迅看到原来这世间还有另一种“善人”。


鲁迅起初觉得“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但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


大清早衍太太看到孩子们吃冰,她不会如沈四太太般去给家长告状。


她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孩子们打旋子,她高兴的让孩子们比赛。


可等到阿祥摔倒,阿祥的婶母经过时,她却又责备阿祥不听劝。


她故意把黄色书籍展开给鲁迅看。


她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东西。


鲁迅还在内心挣扎时,衍太太的流言已四处散播开去,说鲁迅偷了家里的东西变卖了。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不能欺骗,一个是天真的孩童,一个是善良的老实人。


可衍太太,取笑的就是纯真,把玩的就是善良,利用的就是信任。


鲁迅父亲去世的早晨,衍太太来了。


父亲痛苦的模样让鲁迅手足无措,衍太太却一遍遍地催逼着鲁迅为父亲“喊魂”。


这个通晓礼节的女人,把将息者最后的安宁毫不留情给剥夺了。


慈父已逝,可活着的少年却永远活在了内疚与自责之中。


以君子之名,行伪善之事,比恶更恶。


央视曾对 “感动河南十大人物”之一的李利娟,进行过专访。


这个收养了118个孤儿的爱心妈妈,朴实沧桑,说到孩子们时声泪俱下。


可后来,她利用人设非法敛财,资产高达千万。


顶着爱心的光环,行着苟且之事,这是最大的伪善。


用善的面具隐藏真实的意图,远比真恶更令人防不胜防。


鲁迅写伪善的人,也写真诚的鬼。


白无常看到失去儿子的母亲悲痛至极,于是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打了四十大棒。


白无常的“鬼格”显然超越了伪善之人的“人格”。


鬼虽无心却未伤人,人虽有心却算计人。


世人万千,品行千万,是恶是善,难以看透。


人生的路走多了,就会发现伪善的人最易在你毫无防备时出现。


被伪善的人利用多了,就会发现时间阅人、生活识人。


我们几千年的糟粕,在于伪善,鲁迅先生这样说。


面对伪善,我们不妨做个伪恶之人。


如鲁迅所说,榨出那皮袍下的小来。



灵魂清醒时,最懂看客的丑陋


被流言中伤后,鲁迅前去南京求学的过程并不顺利。


他在《琐忆》中写道:“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


之所以选择去学医,意在救治如他父亲般可怜的国人。


他在日本仙台,遇到了亦师亦友的人生导师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期盼着鲁迅能将所学带回国内,鲁迅也不忘初心,奈何这一切…


鲁迅中等的考试成绩,竟被日本同学质疑有水分。


不过,无怪乎他们会质疑。


樱花下油光可鉴的盘辫,会馆里震天响雷的舞步,醉生梦死就是当时很多留学生的状态。


异国同学的诽谤,鲁迅尚且能忍,可国人没有灵魂的围观,则让鲁迅心如灰烬。


观看教学影片时,中国人为俄军做侦探被枪毙了,围观欢呼的是日本人,也是中国同胞。


看客的冷漠是在默许悲剧的发生,看客的兴奋则是给丑陋在助力。


鲁迅意识到,社会悲剧的看客,原来就是社会悲剧的制造者。


在《示众》中,鲁迅再次描写了看客。


“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从古至今,看客靠自己的不幸好过更不幸者,快意着自己。


而当看客成为多数,围观成为常态,悲剧就会在社会上演。


看客终会成为被看的人,围观者也终会成为被围观的人。


心理学上曾提到过一个名词—“围观者效应”。


一件事情发生时,围观的人数越多,抑制责任感的程度越高。


施暴者施暴时,如果观众在增加,那么施救的可能性就在降低。


施暴者越发肆无忌惮,终有一天,围观的人可能就成了下一个受害者。


自己不作恶,也不去阻止别人作恶,就是集体的沦陷。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先生这样说。


我们每个人的样子,就是这个世界的样子;


我们怎么做,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的人格,也将决定社会的良心。


人生漫长,勿做看客,因果皆有轮回,善恶都有回音。




我们如此盼望长大, 却又在长大后收获遗憾。


我们如此渴望得到,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


原来长大和收获,遗憾和失去,是我们每个人相生相伴的人生课题。


朝花带露香,夕拾意味长。


早上的鲜花留到晚上来采摘,少时的故事等到长大去阅读,


从前的人生待到成年去思考,也许才能品出生活的厚味。


每一个成年人,值得再读鲁迅,值得再读《朝花夕拾》。


值得停下匆忙的脚步,回看岁月里的你我。


生命会苍老,岁月会流逝,惟生活隽永,惟经典永恒。


作者简介:墨迹,富书作者,一个用文字疗愈自己的上班族,遇见文字,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