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安的荔枝》,我才明白打工人的出路在哪里
将“不能做的工作”当作“能做的工作”,接下任务,然后发奋努力,达到实际上“能做”——从不可能中孕育出可能。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如果领导把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压到你头上,你会怎么办?
在现代社会中,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丢了工作;
但是在古代,工作完不成,丢的就是性命。
在马伯庸的这本书《长安的荔枝》中,就有这么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贵妃要在寿辰这一日,品尝到五千里外的岭南鲜荔枝。
而荔枝的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没有冷链,只凭车马。
五千里,三日,神仙也无法。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层层推诿,最后落到了倒霉鬼一个九品小吏李善德的头上。
好友韩洄甚至暖心建议:早点和离吧,以免日后连累妻小。
难道真的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吗?就真的只能坐以待毙吗?
在绝境中,好友杜甫问了这样几句话:
“你去过岭南没有?见过新鲜荔枝吗?”
“你去都没去过,怎么就轻言无解?”
“左右都是死局,何不试着听我一次,去岭南走过一趟再定夺?”
不亲自考察一下,又怎知此局无解?
正视现实、科学行动
生命中总有至暗时刻,有的生死攸关,有的突如其来,对待绝境,与其引颈受戮,不如清醒大脑,正视现实,科学行动。
李善德理清思路,要想完成这个任务,“两个时间”是关键:
一、延长荔枝保鲜时间;
二、缩短荔枝配送时间。
他带着地图,一路边走边看,计算从长安到岭南的实际路程,中途的驿站数量,马匹的耐受力,邮驿的配送效率、乘舟与飞骑的各种利弊……
他请教当地农户荔枝的保鲜方法:密封、盐洗、浸水、分枝植瓮……岭南炎热无冰,不然还有冰镇之法。
但是所有的保鲜方法,也不过能延长至4到5天。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李善德把所有调查到的情况和方法汇集起来,开始做实验。
第一次,他规划出四条路线。
第二次,从四条路线中选取两条最近和最便捷的,在每个运输环节上都做了周密安排,他想通过真实的实验,看看荔枝的保存极限在哪里。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随着实验的数据汇总,五天,三千里是极限。这也是他一个人能调动资源的极限。
通过实验,他发现,每个环节都有更精进的可能。
如果换成更专业的骑手呢?如果马匹更换频率再快一点呢?如果在半路加上冰块呢?如果通关符牒的等级更高一点呢?……
抱有“无论如何也必须成功”的紧迫感,就会发现平时忽视的东西,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李善德发现,这个任务有可能完成,只是要举全国之力,他需要朝廷的支持。
要努力到神灵出手相助
要想得到朝廷的支持,必须要有一份详细的计划书。
李善德知道,自己是在跟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战,他身无所长,唯一对数字敏感。
可惜朝廷向来以文取士,明算科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在官场混迹十多年,还只在九品晃荡,没有可以仰仗的人脉资源。
但他别无选择,为了挽救家人和自己的命运,他只能在自己唯一擅长的数字中找到一丝希望。
这是他唯一的一次机会,必须全力以赴。
这个方案从想法到执行,关涉气候、邮驿、州县、钱粮等几大领域。
从驿站调度、运具配置、载重里程的换算,到二十多个州县的短途供应,何处调冰、何处接应、冰块消融的速度……
细碎繁复之处,多如牛毛,必须做到极细极密极周到。
此时的李善德,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如闪电一般游走全身,解决问题的灵感源源不断,过往的经验见识,融汇成一条大河,在李善德的脑中奔腾咆哮。
此刻他仿佛刘徽、祖冲之附体,一个个精密的数字付诸笔端。
李善德拿着自己的实验数据和详尽的计划书,得到了国公杨国忠的支持。计划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他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马不停蹄按照计划部署每个州县的人员马匹调配补给等细节。
他要保证每个环节都必须严丝合缝,这样才能做到不多不少十一天,在六月一日贵妃寿辰当日,把新鲜荔枝送到贵妃面前。
所有工作做完之后,李善德还是不放心,他要亲自沿着路线再排查一遍,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他还能及时补救。
李善德根本没有时间休息,永远在赶路,他经常在马背上摇晃着就昏睡过去,一下摔在地上,爬起来继续上马急行。
当他骑马走到黄草驿的时候,发现驿站已经人去楼空,马匹、饲料、饮水……什么都没有了,如果飞骑得不到及时的替换,那效率就会大大下降,整个计划也会有更多的变数。
他只有一个办法,将自己的坐骑留在黄草驿,走近路,孤身一人穿越一段叫十八折的陌生山岭。
从下午走到深夜,一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次,一条右腿摔瘸了,浑身的血口子无数,能活来下,绝对是一个奇迹。
短短几天,李善德头发全白了,右腿摔瘸了,也顾不上治疗……
《京瓷哲学手册》里有这么一句话——只要拼命努力,把自己逼至极限,终会得到“神灵的启示”。
“神灵启示”属于精神层面的概念,但人在精神高度集中下,往往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尽人事、听天命
李善德七天七夜没有合眼,不知道沿途上跑废了几匹马,终于抵达长安城。
此时他的力量已经涓埃不剩,疲惫不堪地从马上跌下来,摔在城外不远的乱葬岗,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了。
他瘫靠在一块石碑上,计算着时间,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他完全不知道。
他已经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剩下的,只有等待。
竭尽全力把自己逼入了“尽人事”的境界,就能心生“自己已经竭尽所能” 的坦然感,从而进入“待天命”的心境。
一个飞骑出现在东方大道的尽头,转瞬就飞奔到城下。
从石门山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的,只有区区一骑,两坛。
从岭南到长安的漫长路途中,九成九的荔枝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
硕果仅存的这两坛荔枝,不但博得贵妃一笑,更是挽救了李善德全家的性命。
在黑暗中,一刻不停地探求破局的机会,终于如蚕破茧,寻得一条云开见月明的路。
李善德从绝境中,走出了一条生路。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马伯庸的笔下,构建出了一个大唐打工人李善德,在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中努力破局保命的故事。
虽然是虚构,但却真实得如同当下生活的写照。
在职场上或生活中,无不充斥着“不破局,就出”的残酷现实,既然退无可退,那就直面现实吧。
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说:将“不能做的工作”当作“能做的工作”,接下任务,然后发奋努力,达到实际上“能做”——从不可能中孕育出可能。
点个在看,李善德的故事恰好可以说明,理清思路,科学行动,再加上极致的努力,就能够催生出连自己都惊讶的成果。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