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润新语134 | 吴思吉:进,吾往矣

2017-11-05 奉贤教育

踏上教师岗位之前,我对教师这份工作有过许多畅想,站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挥斥方遒。但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教师,却发现要做好这一工作,面临着许多我从未想到过的问题……《论语》中有一句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我唯有如此激励自己,虽然前路漫漫又坎坷,只要努力,困难一定会被克服。

从一名教育新手到合格教师的转变中,让我印象尤其时刻的是那次上亮相课,那是我第一次正式面临同仁们的检验,也是对我初为教师各方面能力的一次测验,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准备这门课时紧张的心情。

我选择的上课内容是杜甫的《石壕吏》。

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点,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又有“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因此,在备课阶段,我对于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写作背景都做了较为详尽的了解,并通过课前预习和导学案让学生对此也稍作了解。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上。围绕“有吏夜捉人”展开对于这一事件的探讨,为什么捉人?想捉什么人?最后捉走了什么人?并由最终捉走了老妪这一结果,引导学生们去关注诗歌主体部分,即老妇的致辞。而老妇的悲痛无奈、诗人的同情无力,是学生体会的难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一些重要的语句来加强感受。可以说,我为准备这堂课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希望可以在亮相课上展现出自己的成长。但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给我的反馈效果却十分一般,如在概括环节,在我预设中不应话费太多时间的环节却成了学生们的难点,以致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

课后,我听取了前辈们的建议,对这堂课进行了深入反思。

语文课上,教师应将自己读到文章时的感悟、思考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我之所以上完课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不足。“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只有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学习的难点又是什么,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的预设才是有用的,否则学生难以参与进来,课堂就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为了让课堂充实起来,我准备了太多的内容,结果却事倍功半,教学成了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堂课是否成功,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吸收了多少、生成了多少。一堂成功的课的起点就在于目标的设定是否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这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我开始重新去认识我的这帮学生,为什么这个同学的学习状态常常反复?为什么这个同学总是无精打采?他更喜欢什么类型的课文?他更喜欢怎样的老师?我越了解,越发现他们是一个个多么可爱的独立的个体,我怎能设置一个机械的框架强求他们按照我的要求来思考?在这样的认知下,我渐渐地学着去倾听他们的问题、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智慧……

另一方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能抓住一条主线,或者说问题链,从而导致我在要求学生思考时,学生往往不得要领。“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的最佳效果,是能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在概括《石壕吏》诗歌内容时遇到了阻碍,用了比预期多一倍的时间,在我反复地提示下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若让学生就同类型的文章去概括时,他们能否找到方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体现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接受,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一座桥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课上课下,我们都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多看、多思、多说、多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作为教师,应赋予学生的,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要是。

语文课堂原本该是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通过对文本主旨的解读、对作者或主人公情感的体会,得以让学生在封闭的校园中认识到世界之广阔、世事之纷繁、情感之深沉、境界之高远,而这,正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最终目标。

教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所谓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同时,我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发展。正如开头所说“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相信只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前行,定能有所回报。

(吴思吉,上海市青村中学语文老师。工作一年来,踏踏实实地完成每日的教学任务,“吾日三省乎吾身”,不断学习、有效反思,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自我成长来引领学生的成长。)


链接

“和 润 新 语——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征稿启事

宗旨:

       交流新思想,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实践,传播正能量,为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集聚智慧和力量。

要求:

1.主题内容: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内容务必为原创。

2.行文篇幅:不求大而全,一般一事一议,文风随和、娓娓道来、篇幅凝练,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可读性要强,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1500—2500)。

3.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4.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综合版、科研版)、《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一经录用,支付稿酬。适时将汇编成书。

5.投稿邮箱:fxjyhrxy@163.com。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作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作者简介,并发送个人电子照片1张(2M以上)。


往期精彩  自然·活力·和润

要闻 | 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奉贤调研

要闻 | 长大了我就成了你 ——上海市学生生涯辅导展示与学术交流活动在奉贤中学举行

要闻 | 步入新时代 打开新视窗 ——金海社区学校与加拿大哥维根谷教育局签约

要闻 | 圆梦行动在贤城——禹洲地产资助奉贤区青少年民乐团赴维也纳研学

奉贤教育

微信ID:fengxianjy

  

http://www.fx.edu.sh.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