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子弟不能逆袭? | 看看别人家父母都怎么做的!
推荐 | 作者:ParentsUP 来源:家长进化论(ID: parentsup) | 编辑:Luke |
社长说
莲,出淤泥不染;人,经熏陶成才。
parentsup 家长进化论:高冷、严肃、名校控。与你一起,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 ● ●
普通子弟不能逆袭? |
看看别人家父母都怎么做的!
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出生在哪个阶层,而是从特定的投胎位置走了多远。
R女士,美国人,44岁,三个孩子的妈妈。她打扮得体、举止优雅,从来镇定自若、冷静明智。生活态度积极,乐于装饰房间,希望给孩子营造温馨和安全感受。每个月她都挑两个周末,将孩子打扮得干净得体,带去中心城区,游览博物馆、参观音乐厅,在环境很好的饭店吃饭,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度过快乐时光。她工作上进,底层做起,升职较快。热心公益、组织活动,偶尔在社区和大学演讲,回答起问题时沉着自信,在身边的朋友与圈子中获得尊重。
看到这儿,你心中可能早已有了R女士的人生画像:典型的高知中产职业女性,孩子成绩优异、品行良好,金钱、幸福、社会威望一点不缺。
事实上,以上文字只揭示了R女士的人生B面,她的人生A面可能会让你诧异不已。
其实,R女士是只有大专学历的单亲妈妈,母亲是个酒鬼,后又因火灾流离失所,她和年幼的孩子被市政福利体系暂时安置在毒品、犯罪丛生的收容所大厦,成为名副其实的底层一员。几年后,因担心收容所的污秽、混乱影响孩子,她靠自己的沉着、高效和耐心,克服重重关卡申请到租房援助,搬到了稍好一点的公寓。此时,她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双胞胎)已经在最混乱的生活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时期,几乎没有受过正规完整的早期教育。
正如无数来自底层的孩子一样,即使R女士努力管教,她的老大依然开始偷窃、打架、交损友、混社会,在青春期意外死亡。老二15岁从学校退学,曾多次进出少管所,在二十岁出头结婚成家有了孩子,最后走出监狱时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不愿像哥哥一样浪荡冒险,不着边际,最终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做起了家庭煮夫,生活清贫,但稳定温馨。
R女士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孩子,这时R女士已经在职业中取得了新的高度,经济与精力上不再像过去一样拮据。小儿子的生活环境相对富足,R女士一家也搬进了更好的社区。小儿子性格活泼,成绩优异,颇有雄心壮志,考入大学不成问题。
R女士的故事暂告段落,中产做派和底层身份融合于一个人身上,正如战乱时期落难贵族般令人唏嘘。
几个孩子各自的命运,有沉沦有涅槃,最大的孩子堕落至死,最小的孩子心理健康、顺利升学,俨然依循中产小孩路线,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迥异的命运?
先把问题留在这,读完文章你自然明白:为何R女士的努力难以拯救沉沦的大儿子,以及她的哪些做法帮助小儿子实现了涅槃。
父母可以为孩子做哪些努力?
想要帮助普通子弟实现人生跨越,作为父母,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努力:重视环境、重视早教、避免体罚、勤于学习。
社会即将分层的预测甚嚣尘上,没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值得思量的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与心态去面对。
普通人中,有人消极认命;有人逆流而上。
出身幸运者,有人自恃投胎幸运,浪费家族积累;有人利用禀赋资源,勤奋聪明刻苦。
普通家庭父母,有的望子成龙,对子女倾注了不切实际的期望;也有人认为孩子逆袭此生无望,索性自然放养、在平庸中快乐。
其实,很多教育中的问题实是因为“不用心”,而不是“不富裕”。人总是习惯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社会不公、时运不济、家族不财,却很少想到是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出了问题。
所以社会阶层分化,没有必要当作不公平的社会恶意,很多人的社会地位其实是他的主动选择。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曾提到,在Johns Hopkins大学研究的790名孩子中,有33名(4%)实现了身份逆袭。这个结论可以有两种解读:第一,底层逆袭艰难;第二,依然有人逆袭。
社会分层的事实难逃,与其哀叹社会固化却茫然无措,不如着眼第二种解读,关心普通人如何逆袭来的有意义。如果至少4%的底层孩子能够逆袭,那么能够获得地位升级的普通子弟理应更多。
普通人的逆袭
在阶层夹缝越来越窄的明天,我们普通人还能怎样帮助孩子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呢?
说起普通人的逆袭,也许有的鸡汤会告诉你“努力就能实现”。但我需要告诉你,顽固的盲目努力和单打独斗,并不会走太远,也极有可能雪上加霜。
一个人要想走得远,既要借助上一代甚至上几代的家族积累,也需要正确方向的刻意练习、清醒的自我认知,同时还要敏锐识别、抓住机遇,把握平台、环境、组织、贵人等外力条件。如果家庭没有积累,那就从零开始,争取为下一代的起点爬升几个台阶。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家庭研究计划(Family Research Project)经过一系列研究后总结:孩子要想获得成年后的成功,必须有一个包括父母、早期教育、生活环境、学校、公共机构、专业人士等关键要素的教育网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这一系列的教育网络被称为“互补学习系统”(complementary learning system),其中元素各自的权重,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
近日开学季,在北京大学的网站上,我们看到了一篇关于寒门子弟如何上北大的指南性文章。比起中产、富裕家庭的孩子,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外界资源上,寒门子弟获得的支持更薄弱。
普通子弟的逆袭之路,我们提供一个大方向的参考路径:
父母:好环境、重早教、少体罚、大视野、勤学习
孩子:有爱好、深练习、好性格、强认知、慎选择
外界:寻贵人、搜信息、找组织
危险因子:
父母:抑郁、单亲、犯罪、顽固
孩子:辍学、早孕、犯罪、认命
该路径可高配,也可低配,既适用于普通家庭,富裕家庭也可从中获益。本文之所以强调针对“普通子弟”,是因为只要父母用心学、孩子用心悟,即使家庭的教育预算不多,也是可以做到的。
这条路径是一个多元素的综合系统,内容看似平淡,但缺失了哪一项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少的缺憾。由于每一个元素都有背后的研究、案例作为论据支撑,限于篇幅考虑,本路径可能需要一系列文章来说明。
普通子弟的逆袭路径——父母篇
无论家庭财富和父母学历如何,父母重视教育中的“术”总是多于“道”。而这里的“道”,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没人否认家庭经济社会背景会影响孩子未来高度,但很少在意环境对孩子的塑造作用。
1)生活环境
世界上有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生活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这个课题,其中最著名的研究,要数哈佛大学经济学家Raj Chetty和NathanielHendren主导的Moving to Opportunity项目。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两个经济学家随机挑选4600个低收入家庭(年收入$30,000以下)进行了一次实验,过程是让他们参与一次抽奖活动,赢者可以搬入更好社区居住,而输者继续生活在贫困社区。
目的在于研究生活环境的变化,会对贫困家庭产生什么影响。实验对于这些家庭进行了长达17年的跟踪调查, 期间又纳入了500万名孩子作为样本,也有了更多学者的加入。
研究发现:搬离贫困、混乱的居住环境,对于孩子未来是否考上大学、是否少年生子,以及婚姻质量、未来收入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以下几个具体结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① 搬家对于家长的收入没有什么提高;
② 越早(孩子越年幼时)搬入好社区的普通/贫困家庭,孩子的长期经济收益就越高;
③ 环境(尤其坏环境)对男孩的影响大于女孩,对穷人家庭的孩子影响,大于富人家庭的孩子;
④ 在青春期前(12岁前)搬入好社区的孩子,要比没搬走的同龄孩子发展得好,他们有更高的几率升入大学,工作后收入相较资质相仿的同龄人,也高出三分之一
⑤ 同样是搬入好社区的孩子,搬家时大于15岁的孩子,人生并没有什么起色,有的甚至更加堕落,比没有搬走的孩子收入低13-15%;
⑥ 同一家庭的孩子,搬去好社区时年龄更小的孩子,未来比哥哥姐姐发展得更好;
⑦ 在好社区长大的女孩,与父亲关系更稳定,未婚早孕几率更低、成年后收入更高,生活在好社区的几率也更高;
⑧ 有利于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城市特征:贫富差距较小、民族隔离较少、阶层混住率高、学校质量较高、犯罪率较低、单亲家庭比例较少。
孩子的童年时期在哪里度过,ta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就最大,对于贫穷、普通家庭的男孩子的影响尤为深远。如果孩子整个童年都在非常糟糕、混乱的环境度过,那么之后无论身处多么好的环境,也很难扭转此前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此外,美国另一项研究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1968-2009)发现,童年时期一半时间以上都生活在贫困、混乱中的孩子,高中毕业的几率减少13%,获得长期稳定工作的几率也降低37%;因贫困而频繁搬家,且生活环境没有改善的孩子,完成高中学业几率减少15%,完成大学学业的可能性也降低68%。有时候,改善一个环境,就能扭转一个孩子的命运走向。
孟母三迁的道理,是有实际意义的。
回顾文章开篇的R女士故事,相信你已经十分明了:R女士大儿子的堕落和二儿子的颓丧,和他们童年时期居住的收容所大厦环境是分不开的。
犯罪、暴力、吸毒、混乱,简直是大脑中罪恶神经的温床,而且男孩对这方面信息尤为敏感,即使他们后来搬家,两个男孩也很难扭转人生。
而R女士的小儿子,由于很小就开始生活在较好的社区,摆脱了糟糕环境的侵蚀,自然也发展得比哥哥好。
2)家庭环境
除了生活的大环境,孩子一生中度过时间最长的,自然就是家庭了。如果社区内贫困、杂乱的环境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深远影响,那么家庭环境更加不容忽视了。
康奈尔大学环境和发展心理学教授Gary Evans长期研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他提出几个研究结论,很值得家长注意:
① 噪音:长期暴露于噪音中,会造成孩子阅读能力迟缓、复杂记忆功能减弱、语言能力降低,以及对运动功能、心理健康和认知发展都有负面影响。
② 拥挤:过度拥挤的家庭,容易造成学龄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损害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发展;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并易产生孩子的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无法通过努力来提高),女孩尤甚。不仅会导致孩子成绩下降和行为问题,过度拥挤的家庭环境也会使家长脾气暴躁,对孩子缺乏耐心和交流,更倾向于采用惩罚式教育。
③ 家庭暴力、父母争吵等导致的糟糕家庭环境,会侵扰孩子大脑中的压力荷尔蒙系统,从而使得孩子日后面对挫折时更加脆弱、容易抑郁。
以上负面因素,同样具有“孩子越小,影响越深远”的特点。
无论经济水平如何,安静、有序、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是任何父母都应该,而且是有能力提供的。多些生活趣味和仪式感,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审美能力,更是家长们最关心的智商(认知能力、成绩好坏)和情商(情绪控制能力、社交能力)。
时刻充斥着麻将声和烟雾气的家庭,其噪音、浊气、混乱都足以对孩子的大脑、心理造成隐性却久远的摧残。日后孩子也必将以令父母悔恨的形式,回报给父母。
3)学校环境
择校不仅要看师资力量、软硬件资源、成绩排名,还有学校风气、周围环境等因素。一所打架频发、风波不断的学校,内部或周围都充斥着大量有行为问题、不求上进的孩子。
如果你看过茱蒂.哈里斯 (JudithR.Harris)的著作《教养的迷思》,就会明白:同龄人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远远大于父母的管教,尤其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的大脑发育,这一时期的孩子,看重同龄人的认同大于父母,遇上坏孩子教唆、怂恿,他们就会不由自主跟着学坏。
童年的生活环境如此重要,一旦幼年时期的糟糕环境在孩子身上打下烙印,未来就很难将其从他们身上彻底抹除。
现如今,仍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在缺乏大人管教的情况下,生活在贫困、混乱、无序的环境中。
他们非常容易接近到社会闲散人员,从而染上恶习、放弃学业,人生从此全面滑坡,以至于父母都拉不住这些脱缰的野马。很多农村底层少年高喊“读书无用论”频频犯罪,与其童年时生活的环境不无关系。
可是我们无法苛责这些孩子的父母,如果不是家庭贫困、机会稀缺,他们也不会选择背井离乡去漂泊。我们只能提醒有条件的父母,如果可以,请尽量为孩子的童年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并警惕不良同龄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列出了对于孩子童年、青春期发展有利的环境要素,以便于家长在选择居住城市、社区,以及择校时参考:
如果你好奇为何童年环境的影响如此深远,那么就需要透过儿童大脑发展规律,结合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来谈谈了。
早期教育——真正拉开未来差距的地基
美国华盛顿研究机构Brookings Institution中的长期研究项目TheHamilton Project,致力于研究各种经济、社会问题。2013年,TheHamilton Project推出一篇关于社会流动性与教育发展的报告,揭示了一个经济事实: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刚出生的智商测试结果并无差异。到了幼儿园之前(4岁),两者认知能力就出现了较大差距,收入最高家庭的孩子在阅读和数学测试中成绩排名第69百分位(69%的人比他低),而收入最低家庭的孩子,测试分数则是第34百分位(34%的人比他低)。 (Waldfogel andWashbrook,2011)
而且,这种差距在家庭环境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下,会越来越大。(Fryer and Levitt, 2004)
这种差异也叫作教育赤字(education deficit),在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难以赶上同学时,落后的贫困孩子就很容易做出万劫不复的错误决定:堕落、辍学、犯罪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就是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中,早期教育质量的差异。
许多贫困孩子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情感发展能力滞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婴幼儿时期缺乏营养和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如果早期教育时没有经常阅读,或身处充满语言环境的家庭,以及高质量、系统性的学习经历,那么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以至于未来进入好学校也难以跟上进度。
此外,研究显示,体罚会损害孩子的大脑发育。许多心理问题其实是由大脑损伤引起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不断持续发生大脑损伤,结果是不可逆的。
在科学研究中,长期体罚被定义为“至少每月一次,持续三年以上,且体罚工具包括皮带、板状物等”。而体罚对孩子大脑的伤害,最明显的阶段在5-9岁,童年时期造成的大脑损伤,通常会在青春期显现出来。引发更大的问题。
结语
教育这件事并不是单向的,而是连接着父母、孩子的双向互动,父母要教给孩子知识、能力、情感,自己首先需要学会更多东西。我们希望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但如果不知道什么环境造就未来、什么做法伤害大脑,以及什么年龄该发展什么能力,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就很可能会低效,甚至是摧毁性的。
同时,教育又是一件看似投资回报率不高的事。家长们投入真金白银和精力时间,却未必能即刻看到实际效益。给孩子提供安静、有秩序的生活环境,陪孩子说话,或者仅仅控制住自己怒火、避免体罚孩子,这些看似“无用”的事,其实都会在一点一滴中影响孩子的成绩、性格、大脑和心理健康。
与旅游、补习、培训相比,到底什么的性价比才更高呢?
当我们高喊社会不平等的口号,在焦虑的道路上走得颓然郁闷之时,能否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如何以最务实的方式,给我们的孩子以更好的教育。
你现在的地位、资源以及学历、能力,都会毫无遗漏地传递给孩子,成为他出生时手持的禀赋。你的现在就是孩子未来的起点,上一代的资源不平等,造就下一代的机会不平等。这本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社会的动态发展,决定着金字塔永远存在。与其充当高高在上哀叹阶层固化的文人,不如通过一己之力,帮助更多普通人寻找提升路径。社会需要流动性方可获得经济增长,阶层再固化也不会泯灭所有普通人的希望。
世界需要超越出身、阶层的英雄,能够逆袭的匹夫,一定是为自己制定规则,而非随波逐流顺应既定规则的人,希望你也如此。
References:
JonathanKozol. Fire in the Ashes: Twenty-Five Years Among the Poorest Children inAmerica. Copyright Date: 2012.
Harvard FamilyResearch Project,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Family involvement in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o.1 in a series,Spring 2006.
Raj Chetty andNathaniel Hendren Harvard University and NBER. The Impacts of Neighborhoods on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Childhood Exposure Effects and County-LevelEstimates⇤. May 2015.Working paper of Moving to Opportunity Project.
Raj Chetty,Nathaniel Hendren, and Lawrence F. Katz Harvard University and NBER.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Better Neighborhoods on Children:New Evidence from the Moving to Opportunity Experiment. August 2015. Workingpaper of Moving to Opportunity Project.
Raj ChettyNathaniel Hendren Frina Lin Jeremy Majerovitz Benjamin Scuderi. CHILDHOODENVIRONMENT AND GENDER GAPS IN ADULTHOOD. January 2016. Working paper of Movingto Opportunity Project.
Gary Evans.The Effect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Children’sDevelopment.
Judith RichHarris. The Nurture Assumption. Copyright Date:1999-10-28. Published by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MichaelGreenstone, Adam Looney, Jeremy Patashnik, and Muxin Yu,The Hamilton Project.Thirteen Economic Facts about Social Mobility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June26, 2013
Gershoff,Elizabeth T.; Grogan-Kaylor, Andrew.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Vol 30(4),Jun 2016, 453-469.
● ● ●
1社长问:
你认为最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欢迎来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