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希望把全世界都捧给孩子的家长,往往忽视最重要的!
推荐 |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 编辑: 大朵 |
社长说
你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
却忘了,
我那稚嫩的双手如何能接住。
● ● ●
那些希望把全世界都捧给孩子的家长,
往往忽视孩子的人格发展
看点:德语音乐剧《莫扎特》近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演出期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陈默应邀做了一次演讲。这位从业20多年,积累了逾9000个家庭案例的心理咨询师,以莫扎特的故事为引子,讲了孩子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而这可能是条件优越的家庭在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莫扎特出生在一个能让他的天赋条件完全展现的家庭,一个音乐天才遇到了一个从事音乐的父亲,而且父亲给他创设了一切发展的条件。
但是父亲跟儿子的关系却长年处于紧张状态。莫扎特内心反对他的父亲,连婚姻都不让父亲知道,也不去参加父亲的葬礼。
莫扎特在反抗什么?
这里就要看到一个问题,是他的人格状态,即一个人的生活所显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他的人格状态具有代表性的关系。
实际上,莫扎特在反抗他父亲对他的爱。人情绝对是一种债,当感觉到无法来偿还这个债的时候,就会产生问题。
莫扎特只是一个引子,从这里来谈谈我们的家庭教育。
现在城市里大部分孩子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和情感条件都很好。但为什么还是有一些孩子到后来和他的父母亲发生巨大的冲突?
有一个高三的女生,她跟我讲过这样一段话: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物质从来没有缺过,从出生就有自己的一间房。想要什么,不需要开口就能得到,父母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
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对我有很高的期望,我理应满足他们的期望,我太想满足他们的期望,可是我做不到、我不要做。我是爱他们没有问题,可是我又要满足他们,我做不到,你说我怎么办?
我当然还有一个办法,我不活,我死掉,可是我死掉了他们怎么办呢,那也就是说我连这个也不行。”
我把这个话讲给她的同龄人听,同龄人居然都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所以家长很难理解孩子,当他们背负着情感的同时,又背负着赋予人的情感的期望。
我相信这也是莫扎特的感受,他爱父亲,一路成长成一个天才,但他还缺少一些常人需要具备的健康人格特征,所以他短暂的生命经常在低谷里。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人格发展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什么是人格?
人格、个性、性格可以看作一个概念,一个人的命运跟他的个性有极大关系,个性跟他的行为习惯有关系,而行为习惯又跟他的气质有关系。
全世界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在这过程中,人格是很重要的。
孩子一路成长,家长要给他良好的环境,使孩子的人格能够良好发展。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在人群里会如鱼得水、表现自然,会很自如地去表达对别人的情感,同时很自如地接受别人对他的情感表达。
那么,什么是人格?是区别你我的特点。
为什么我是我?因为我有我的特点,那就是我的人格特征,比如说我语速很快,这个就是一个特征,区别于我和别人之间的特征,并且是由我决定的。
人格源于一个人的气质,那气质从哪里来,气质是什么?首先是遗传决定的,其次是环境影响。
比如,有一对同卵双胞胎,他们遗传相同、基因很接近,但因为客观环境使得他们没有在同一个环境里面长大。十岁以后这两个孩子是有差异的,一个急躁一点,一个缓慢一点。
但实际上,没有哪一种气质是好,哪种气质不好。急躁有急躁的好处,也有急躁的坏处;缓慢也有缓慢的好处,也有缓慢的坏处。这是人格里最核心、最原始的部分,只是我们不能让他太过了。
一个人的气质体现在对情绪刺激的感受度上,比如说前段时间讨论如何定义校园霸凌案。我认为这个定义是被欺负人决定的,被欺负的人感受到他受伤,那就算得上霸凌。
被欺负的人没有感受到他受伤,他家长认为他受伤了,但这并不能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因为人跟人是不同的,这种刺激感受度是不同的。
气质的类型可以分成两大类,一大类叫抑制型,一大类叫非抑制型。
抑制型孩子在新环境里,很容易害羞、拘谨,很慢热,不会主动。非抑制型的孩子,在新环境里自由自在。
如何根据孩子气质“因材施教”
由于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所以他对课堂的适应程度不同,比如说这个孩子适应课堂比较慢,如果碰到的老师要求他反应很快,经常是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就会被下定义。但其实给他足够的时间,他同样可以做出很好的反应。
这时家长要跟老师说,孩子反应是不同的,他的气质类型可能是缓慢型的,老师你要给他足够的时间,等一等让他回答问题。所以家长你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什么叫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是按照学生成绩好中差来上课,因材施教是根据人气质类型不同来安排课程进度的,应按照每个同学的反应做出判断。
所以家长如果对孩子学业上的气质类型了解,可以去和老师做一些讨论,让老师能够正确地来应对你的孩子。
在家庭学习指导当中,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不同气质类型,给他切实有效的帮助。
比如经常看到一个性子慢的孩子有一个非常急躁的母亲,这个很急的妈妈经常催孩子,快点快点快点。这时,你要知道孩子做不到这么快,就算不停催他,他还是这么慢。
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快,反而会让他感觉自己是不行的,小孩子自信心来源于家庭,如果老觉得在妈妈眼里自己是不行的,那么他的自信心就很难提高。
所以如果家长你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是缓慢型的,你可以嘴里不要再老是催他,相反,有时候你告诉孩子: “宝宝慢一点没有关系,写得好一点。”这样他反而会变快。
有的孩子神经大条,容易出错。家长不用和他说“你不要出错,认真一点”,因为孩子的气质类型就是这样。这种孩子你在帮助他学习时,就要帮助他把每一个程序分解,很熟练地掌握每一步,让他在里面做透,以后他的错误就会少一点。
所以我们在家庭学习指导时,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应给予不同的照顾。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就可以看孩子属于哪一类,但不论抑制型还是非抑制型,家长都不能觉得孩子是有问题的。家长要给孩子创设一个经常有变化的环境,让他见多识广,这对他气质类型纠偏是有好处。
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习惯最恰当的时期就是儿童阶段。所以家庭教养,我们希望孩子有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可以使用强化办法来巩固他好的习惯。
什么是强化?比如说孩子某件事做得好,家长可以给他一个五角星,这个就叫强化,并且是正面的强化。
一个孩子得到了这种正面的强化,就会知道自己的这个行为是家长愿意他做的。
此外强化一定要及时,当孩子有好行为表现出来时,家长要及时给他强化,不论是给孩子一个笑脸还是给他一个五角星,只要这个强化是孩子愿意的,都可以起到作用。
有正强化就有负强化,负强化就是家长想要孩子做某件事,但孩子不去做,这时家长剥夺孩子很想要的东西那么他就愿意做了。
比如说孩子不吃蔬菜的话,那么就不给他喝果汁。因为小孩子是很愿意喝果汁的,这样他为了有果汁喝,他就会愿意吃蔬菜,这个就叫是负强化。
家庭通过经常使用这些正强化、负强化的作用,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还有消退也是一种方法,就是不去理睬他。消退是针对很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想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比如说他赖在地上打滚、哭。我们可以用消退法。
家长不注意孩子,他就会知道这个行为没用,以后他这个习惯就会没有了。
此外,惩罚也是我们培养习惯的一种方法,家庭教育里面惩罚是重要的一种。
体罚也算是一种惩罚,问题是家长要知道体罚怎么使用,如果你让孩子恐惧了,那么你这个体罚会伤人,小孩子会一辈子恨你。
因此,体罚是要预告的,如果你的体罚是预告的,那么孩子是心服口服的。告诉孩子如果你下一次再犯同一个错误我将打你手心十板,这个就是预告。
但预告的体罚不会让孩子留下阴影,因为体罚他的人是理智的,体罚他的人不会因为情绪爆发而让孩子感到恐惧。
有的时候家长体罚孩子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情绪爆发,一个耳光打过去,结果这个孩子一直有阴影,一辈子都在恨这件事情,特别是独生子。
如果父母可以掌握好强化、消退和惩罚这三种方法,孩子自然会成为一个有教养有规矩的人。
四种不良行为的纠偏方法
对于孩子已经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该怎么办?
首先第一种是脱敏法。比如小孩子很怕狗,家长几乎没有办法带他出去,想要改变他这个习惯,不要让他怕狗,这时就可以使用脱敏法。
家长可以先让孩子看狗的图片,并给孩子讲解狗的品种,然后再看电视里面关于狗的视频介绍,由平面图到动态。然后去小区里面,看到邻居的小口狗在那边,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看看,一步一步来,后来可以尝试让他摸一下,抱抱看,再转换到大狗,慢慢的他就不怕了。
第二种是厌恶疗法,有次一个妈妈跟我说,她的小孩老是挖自己的鼻屎往嘴里塞,实在没办法。
我说你这样试试看,就是每当他做这个这件事的时候,你就可以刮一点声音出来,比如刮玻璃,把这个动作和厌恶的声音放在一起,时间久了他也就不去这么做了。
以上都是对于不良行为的一点纠正方法。当然,这些行为也有可能是孩子心理压力的出口。每当一个孩子有一个多余的行为、多余的动作产生时,往往是他心里产生压力,试图用这个动作找到一个出口,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及时帮助他了解压力在哪里。
四种易产生的人格问题和纠正方法
行为习惯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谈谈人格,孩子的人格产生问题了该怎么来辨识和矫正。
我举一些常见的例子,第一种是极其偏执的孩子,他会认为一件事非对即错,这时作为家长你要怎么办?
像这样很偏执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对于人际的感知很弱化。这需要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高度重视,你可以让他少看科学类的书或电影,而多去看一些人际感知比较强的文艺作品,或者情感类的书籍。
其次,尽量与他讲一些人际关系当中的矛盾、麻烦,去让他理解人的复杂性,这些都是孩子不懂的,你要告诉他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第二类人格上的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孩子在任何地方都要把自己当作最重要的,如果不受到重视,他就一定要搞一点事情让别人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这种问题如果小时候不纠正的话,就会形成定性的人格,一般到14、15岁的时候定性,那时候就会很难再改正,成为自恋型的人格障碍患者。他会极其自私,心里没有别人,但别人必须要有他,会跟其他人发火、吵架。
那么如何发现孩子的这个问题呢?你可以看看孩子是否有下面这几种现象:
比如在一群人中,他总是要弄一点声音和麻烦来,让你去注意他。或者在一个公共场合都是木凳子,有一张漂亮的沙发,他要抢着坐,别人坐他就不开心。还有就是在你表扬别人没有表扬他时,他会表现很难受的样子。这时就说明他有自恋型人格。
这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度地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让他明白,他不应该是家里始终的一个焦点。当家长谈论问题的时候,如果他在旁边爱听不听,这时也不要理他,不要永远把孩子当成一个中心议题。
第三种人格问题是敏感退缩,指的是孩子极度敏感,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捕捉他人负面的信号,实际上别人并没有这么想,但孩子总是内心紧张、多疑、猜忌。
这个问题是家长需要注意的,因为这会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越来越严重,到后来甚至不能去上学。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不去上学的孩子并不少,因为这种人格特点,使得他无法融入人群。
作为父母,如果你发现了孩子早年有这样的问题,要提早进行干预,首先第一点是不要总陪在孩子身边,多让他接触人际关系。从学校回来后,不要问孩子“今天你跟谁在一起,开心不开心,”或者“那个小孩是不是你的好朋友?”这样的问题。如果家长都总是在揣度孩子的心思,那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第二点是和孩子一起在家里接待客人,客人走后,家长要和孩子多讨论,告诉今天来的客人身上有什么闪光。
多让孩子与别人接触,听到家长对他人优点的称赞和欣赏,少问孩子在人群里面是怎么跟人相处的,不让孩子敏感,孩子也会慢慢地弱化他的这种情绪。尽管问题还会带一些残留,但是不会严重到最后孩子只能选择退出人群。
第四种人格问题是冲动攻击型,是指孩子不能抑制情绪,容易做出打人等冲动的举动。
对于冲动型的孩子,家长要给他一个相对温和的环境,当他做出攻击行为时,家长通常要做的是不对他的攻击做任何反应,来避免他的二次爆发。如果在孩子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也做出同样的举动,那孩子脾气会越来越大。
这就是指当孩子拳头打出来的时,总是打在棉花上,那以后他的拳头就会慢慢变少。
这个问题和敏感退缩是相同的,只能减弱,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可以让孩子慢慢地能和他人相处。
我们常说3岁看老,人格问题伴随孩子的一路成长,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尤其重要,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内心强大、社会适应性好的人,这也应是所有家长的目标。
● ● ●
你成长的过程中有被”强爱“过吗?
快来评论区吐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