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了没

被用户删除
教育

最后一天|2024社没共读书,一年深读12本书,向内成长,让自己变更好

大家好。我是社长,老梁。2024社没【自在成长】共读会,正在报名中,已有300+人加入,25号开营。今天是新春特惠最后一天。新年新开始,新的一年,我们一起用读书和自由书写,向内自在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好。一年深读12本书,每月1本。这是2024社没共读会确定的主题和理念。2024到来了,有很多人问我:在当下的环境下,应该做点什么?
2月19日 下午 10:12
其他

感情创伤的恢复期有多长?

恢复和重建:从离婚或失业中恢复实际上包含两个交叉的过程,其一是从悲痛中恢复,另一个甚至更耗时的过程是重建你的生活结构。你会到哪里吃晚餐?你会交哪些朋友?古尔格雄博士说,毕竟,如果你是个结了婚的人,哪怕你讨厌你的配偶,“你也知道何时参加活动,何时回家”。无论你是失去了工作还是女朋友,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告诉你,重新振作起来,时间会治愈所有的伤痛。的确是这样,可是要多长时间呢?专家说大多数人应该给自己整整两年的时间以从分手或失业这样的感情创伤中恢复。如果发生的事情让你猝不及防──你的配偶突然离你而去,你毫无预料地遭到解雇──恢复起来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芝加哥的精神病学家、美国精神分析协会(the
2023年5月8日
其他

我偷窥了「性治疗师」的日常。

因为耻于谈性,便导致严重的性无知。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2013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这还不包括药物流产和在未注册私人诊所做的人工流产数字。细思极恐。
2023年5月8日
其他

越长大越孤单,到底是为什么?

可以说,每一位成功的中年人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朋友圈。现在问题来了。朋友圈很重要,但人到中年,却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兴趣,来维系朋友圈,那该怎么做呢?破局的关键就是,重质不重量。做到下面三点:
2023年5月6日
其他

豆瓣9.5全网最丧女主,撞破最隐秘的人性陷阱:掌控,源于不安

最近看了一部剧,叫《伦敦生活》,英文名《Fleabag》。女主一直没有透露真实姓名,Fleabag就成了日常别人对她的称呼,意思是:“邋遢的人,肮脏的动物,廉价低级的旅馆”。确实,女主的生活过得一团糟。经营着一家咖啡馆,可是生意惨淡濒临倒闭,她根本不用心经营,既宰客,又应付了事。有男朋友,却还是作死花样频出。甚至睡了闺蜜的男友,间接害得闺蜜车祸身亡。最后作走了男友,追悔莫及却覆水难收。潦倒不堪,别人的东西能顺一点是一点:姐姐的衣服、“继母”的雕塑、约会对象的钱......可以说,她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不得安宁,亲情、友情和爱情通通被她搞砸。而最有反差的是:她自己活的稀烂,却坚持要戳穿姐姐的假面婚姻。固然是出自真心,但确实惹人嫌。这很像生活中,那些既搞不定自己,也搞不定生活,却老是对别人的人生指手划脚的人。有一种人,就是很爱指导别人我一个朋友方蕾,她离婚一年多的大姑姐被动辞职。可她大姑姐,却是打足了鸡血,开始了“自我提升”,报了好多课,学中医、学佛学、学理财、学家庭收纳……尤其对心理学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方蕾原先就对大姑姐有莫名的惧意,如今更觉得困扰,因为只要见面,以专家自居的大姑姐,就兴致勃勃地来和方蕾分享最近的学习心得。要么说方蕾原生家庭有问题,所以不够自信;要么直言,方蕾对公婆有被动攻击;还特别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提点方蕾对丈夫得尊重;而谈到对儿子的管教,大姑姐更是一套一套……方蕾不需要却又不便直说,想尽办法退避,每次回婆家都要先试探一下“姐姐去没去”。麻烦的是:毕竟是这么亲近的人,不往来不可能,更何况,那个大姑姐建的家庭群,方蕾每每想要退出,可是至今没找到合适的借口;就算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可架不住人家可以艾特她。所以方蕾说:我不只是苦恼,我是困扰!需要澄清的是,有些人是真有本事可以指导别人,需要别人提点的也大有人在,毫无疑问,这样的相遇,是美好的。真正招人嫌的,是那种自以为是,不请自来,以发现别人的不足,指导别人为生活重心的人。明明自己婚姻不幸,还催别人早点结婚,说什么“不结婚人生就不完整”。非常惹人厌烦。他们的指点里带有鲜明的攻击性,释放出的信号是,“你过不好自己的人生,需要我来指导。”或者是:你的人生,需要交给我来掌控。既看不到对方的价值,还贬损了他人,而且,带着莫名的道德绑架。这就容易“引火烧身”。就像Fleabag,一心想改造姐姐,却被姐姐怼的体无完肤,之后两姐妹长达一年不说话,几近绝交。爱指导别人的人,是因为自己不行为什么总有人活成Fleabag?对关系的执着,才是一个人的痛苦根源。我们对感情有各种各样的期待,而这个期待,藏着我们身上的过去的伤口。爱指导别人生活的人,都是自己不行。要把别人的生活戳穿,都是因为自己不幸。像《伦敦生活》中的女主,在她约炮不断、毒舌又各种作死背后,是极致的孤单和绝望。母亲癌症去世,父亲很快另觅佳人,并重“色”轻女,对她和姐姐都很冷漠;最重要的闺蜜死了,而其中有自己的过错;男友本来不错,也因为她的满不在乎分手了……她想要掌控生活,但自己的生活已经失控,能够做的,就是去掌控一下他人,抓取一点点东西,暂且填一下自己空洞荒凉的心。逃到别人的人生里,能感受到一点点安全。可对生活被侵占的人来说,太痛苦了。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很多人被有意无意的掌控时,却会无意识地接受。也就是说,我们反感被人莫名指导,可另一方面,却又因为种种顾忌而不敢拒绝,甚至会认为,不舒服也该忍耐。这多半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对权威者的畏惧心。我说的权威者,指的是那种会通过催促、批评、命令、责难……掌控别人内在世界的人。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权威者形象,往往来自父母或重要养育者。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是善意,但却少了尊重,也谈不上支持。这样的关系,先天不对等。总被这么对待的人,很容易感觉被矮化,为此要接受改造,无疑,这些经验都很损伤个人价值感,压制内在的力量。就像被写入了一个内在指令一样,成年后,遇上有掌控意图的人,就会无意识退回被掌控的位置,成为曾经那个畏惧权威者的小孩。如何摆脱不靠谱的指导,拿回关系中的掌控权?a.
2023年5月5日
其他

年轻人择偶新标准,是这个

在现实生活中,不论男女,都会将体贴当作择偶标准之一。不仅“暖男”有市场需求,“暖女”也同样是稀缺资源,简单来说,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暖”。哪些特质可以定义为“暖”“暖”作为形容词虽然早已存在,但用于形容一个人仍属于新生领域。它不像“帅气”“漂亮”“富有”这些词,可以一定程度的量化,也不像“体贴”“忠厚”“老实”这些词,特指某些方面,它更像是一种可感知的温度、会上瘾的味道,泛而广、细而微、甜而不腻。考虑周全,行动有力,是“暖”。“做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是“暖男”身上常有的标签,他们依靠坚定的行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6)中提出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擅长揣摩对方的心意、开展实际行动,建立起自我印象。而暖男就是这样一类有着良好印象管理的人。从大的方面讲,这种行动可以是结婚这种重大人生事件。如电视剧《人世间》,大哥周秉义因工作能力突出被上级领导看中,将调往另一个城市,周边的人、包括他的直系领导都劝他放弃当时的女友郝冬梅,冬梅自己也怀疑会被抛弃,开始伤心、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自卑,而他为了让冬梅安心,提议结婚,并迅速举行了婚礼。从小的方面讲,这种行动可以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位长期异地恋的女生讲述,有一次她去看男友,火车是早上六点到车站,而男友因为怕迟到,五点就在车站等着,并且手里还拿了一件毛衣和一个保温杯,让女生觉得,扑面而来的都是“暖气”。所以,“暖”不是在迈向人生另一阶段遇到挫折时的放弃,“暖”也不是病了让你喝热水的敷衍,“暖”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解决解决两个人之间会碰到的大大小小问题。默默付出,没有责怪,是“暖”。如果说爱的本质是付出,那身边并不缺乏各种各样的爱。但,“暖”的那份爱更倾向于默默付出,不会过多计较。微博上有一段关于“这种男朋友可以升级为老公”的讨论,女朋友在高铁上打翻了奶茶,男友立刻给同行的乘客道歉,并默默收拾,还温柔地摸了摸女友的头。这样温暖的男友听着简直就像是偶像剧里的人。又有一个例子,朋友小白和女友出去旅行,因为高反和旅途劳累,到的第二天只能躺在床上下不来。原定的旅行计划完全被打乱,女友不仅没有责怪,而且早起买药、买食材煲粥,细心照顾生病的小白,还一直安慰小白,这是他在创造下次再来的机会。有的人可能会说,碰到这样的男友或女友那是运气好,然后再看看身边的这位,不禁叹气、摇头。其实,这种“暖”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养成的行为归因。“归因”最早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而凯利的“三度理论”对归因过程进行了总结:客观刺激物(存在)、行动者、所处的关系或情境。不管是打翻奶茶事件,还是旅行途中生病事件,“暖”的那个人把该事件的发生更多的归因于客观刺激物或者当下情境,而非行动者本身。也就是说,“暖”的那个人不管发生的事情是什么,都不会认为只是或是对方的错,也绝不会说“都是你的错”,从而让一件不好的事情可以往好的方面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女生会说,“生气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他的态度”,这个态度其实就藏在归因里。有同理心,尊重对方,是“暖”。“婚姻就是一种妥协”。很多人会抱怨这种经常在妥协的生活,不得不说,谁都不想妥协,但最后为了婚姻的存续,两者之间终究会发生妥协。不同的是,这种妥协是主动还是被动。“暖”的人会有较强的同理心,知道从对方角度考虑,从而争取对方最大程度的主动妥协,而非被动。而且他们懂得不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温和的语气、温和的方式达到有效的沟通。一对夫妻去买车,妻子看重的基本是车的颜值,“这个车好可爱,好适合我,就买它,买它。”直男丈夫可能张嘴就说“不值得”让人大大扫兴。但一个暖男型丈夫不会从正面否定,而是用平和的语气,引导妻子从颜值、开销、车子性能、长远用途等方面综合考虑,而不是只考虑单一方面,最后再让妻子自己决定,还表示不管怎样,他都支持。同一件事情,带着理解、尊重的态度去处理,往往得到不一样的结果。理解与尊重就像一面魔镜,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会恰当地回应你,并伴以温柔。为什么“暖”在青年择偶观中越来越重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暖”的特质可以满足更多的心理需求。在《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书中,索尼娅就是这样一位温暖的人。当她穿着红色的鞋子与欧维在火车上相遇,他们开始相识相爱相守,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她治愈了欧维不幸的童年,用她的乐观、善良、体贴给予了欧维一个情感有依靠、灵魂有归处的家,让固执又冷漠的欧维也变得越来越温暖。“要是有人问起,他会说,在她之前,他没有生活。之后也没有。”因为欧维遇见的是索尼娅,才让欧维变得如此知足,并切实地爱着生活,也爱着自己。从社会环境来讲,外在压力不断增加,促使更多年轻人在择偶中选择“暖”的人。“治愈”是现代社会的高频词汇,为什么大家那么需要被治愈?因为,人生就是如此艰难,原始家庭不和谐带来的难、生活压力带来的难、个人能力得不到认可的难、情感不顺的难,难的地方总是如此的多而杂,所以我们需要被治愈,也只有那个温暖的伴侣才能给我们长久及更多的治愈。在一个关于“遇见生活的温柔时刻”的话题里,有个女网友分享,自己看到最近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很是感慨,一度觉得世界好像没什么值得留恋的。这时候,她的老公对她说了一句简单又温暖的回应:“这个世界确实不值得,但因为有你在,就值得我努力,值得我奋斗……”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个体化不断彰显,“暖”是凸显社会化优势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不断提升,对于自由有了更多追求。不管是进入一段恋爱关系,亦或是步入一段婚姻,都会主动或被动的限制自由,并要承受随之带来的风险,而一个“暖”的人,是使个体愿意承担这种风险的重要因素。在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中,男主一直享受的是单身而又规律的生活,女主作为一个温暖而又可爱的人,在提供家政服务的同时,还让他切实感受到了另一种温暖的生活:早上醒来时的美味食物、晚上回家时亲切的问候、生病时的贴心照顾、有情绪时的耐心倾听,这一切身体、心理上的满足使他打破了原有固守单身的执念,放弃了对个体化的极度追求,反向追求两个人的生活,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美好的体验。换言之,只有对方让你觉得足够温暖、生活更加美好,你才会愿意放下部分的自由,承担那未知的风险。“暖”既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美好事实上,年轻人择偶偏好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变迁的写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多的追求,而反映在择偶偏好中,就是那一缕“暖”。正如《人世间》片尾曲中的歌词:“若年华终究被遗忘/记得你我/火一样爱着/人世间值得.......我们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因而如此温暖。安可时刻【社长老梁的深度思考群】继续邀请中,分享社长对于「个人发展、内在成长、职场或亲密关系、新个体IP、AI+社会趋势」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和判断~如果你对感兴趣,不妨加下方社长老梁微信,邀请你入群,请发暗号:社长老梁深度思考
2023年5月4日
其他

老实人在关系中,最忌讳的是什么?| 即将开营,最后2天

大家好,我是社长,老梁。最近几次咨询中,我遇到了几位郁闷的“老实人”,他们掉进了坑里,总是被人欺负。有人还没捧稳手里的铁饭碗,就得忙着去接领导甩来的锅。遇到向上逢迎讨好,向下压榨挖坑的上级,应该怎么办?还有人吃了“嘴笨”的亏,在单位里总显得格格不入。不会来事儿说好话,偏偏领导喜欢谄媚、奉承、拍马屁。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为了个人发展,努力提升“向上管理”的能力吗?因为不够机灵圆滑,不擅长处理关系,和那些在职场中长袖善舞、平步青云的人比起来,他们似乎少了一些“个人魅力”,也总是错失一些机会。一般他们被称为“老实人”。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做人不能太老实。是的,你可以善良,但不能太老实,不然容易被欺负。这里的老实人,并不是人品层面,更多是关系处理层面,总是被人欺负,具体老说:干得多,赚得少;付出多,收获少,事情多,说得少。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关系时,往往会有以下困境和特征:1、不敢拒绝,总觉得决绝会得罪人、伤害人,总想做个老好人,结果总被欺负。2、害怕冲突,回避冲突,不想闹得不愉快,结果总是委屈和压抑自己。3、不会说话,说话直得罪人,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和真实想法,直肠子真性情
2023年5月4日
其他

自我成长的四个误区,你有几个?

2023年已经过了三分之一,你是感到很充实、很满意,还是内心充满了迷惑、不满与焦虑?我猜想,大多数的人的答案可能是后者。这种不满与焦虑或许并不因为你没有努力,而是一直在努力,却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进步,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却依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能是,你陷入了“自我成长误区”,也就是,你在用错误的、不符合自我成长内在规律的方式追求成长。今天这篇文章,我会带着你了解几种典型的自我成长误区,帮助你理解自我成长的内在规律。误区一:只要足够优秀,我就会变得自信《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不安的人,可能会认为缓解不安的方法是成功,认为只要获得社会性成功,人生中的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然而,现实是,即使成功了,不安也得不到缓解。”
2023年5月2日
其他

为什么总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

Kahneman)的研究,大脑会利用两种方式来处理资料,包括关于别人的资料。卡尼曼将这两种认知过程称为“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Thinking
2023年5月2日
其他

这个习惯,正在阻碍你的学习

我在写文章、讲课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同学总是会习惯性地说这么一句话:「这不就是xxxx吗?」这句话有很多变种,比如:「说白了就是xxxx」「这跟xxxx有什么区别?」(反问语气)……这里的
2023年5月1日
其他

老实人在关系中,最忌讳的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社长,老梁。最近几次咨询中,我遇到了几位郁闷的“老实人”,他们掉进了坑里,总是被人欺负。有人还没捧稳手里的铁饭碗,就得忙着去接领导甩来的锅。遇到向上逢迎讨好,向下压榨挖坑的上级,应该怎么办?还有人吃了“嘴笨”的亏,在单位里总显得格格不入。不会来事儿说好话,偏偏领导喜欢谄媚、奉承、拍马屁。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为了个人发展,努力提升“向上管理”的能力吗?因为不够机灵圆滑,不擅长处理关系,和那些在职场中长袖善舞、平步青云的人比起来,他们似乎少了一些“个人魅力”,也总是错失一些机会。一般他们被称为“老实人”。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做人不能太老实。是的,你可以善良,但不能太老实,不然容易被欺负。这里的老实人,并不是人品层面,更多是关系处理层面,总是被人欺负,具体老说:干得多,赚得少;付出多,收获少,事情多,说得少。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关系时,往往会有以下困境和特征:1、不敢拒绝,总觉得决绝会得罪人、伤害人,总想做个老好人,结果总被欺负。2、害怕冲突,回避冲突,不想闹得不愉快,结果总是委屈和压抑自己。3、不会说话,说话直得罪人,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和真实想法,直肠子真性情
2023年5月1日
其他

老实人在关系中,最忌讳的是什么?

最近很火的韩剧《黑暗荣耀》,你看了吗?宋慧乔饰演的女主文东恩在高中时期遭受了严重的校园霸凌,在无数次崩溃绝望之后她决定复仇。并且通过精心设计,步步为营,开启了自己的复仇计划。这部剧是一部妥妥的复仇爽剧,但社长却从中发现了韩剧对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刻画。比如财阀之间的相互联姻、相互捧场,强强联合。比如受害者之间的真心互助、默契配合,互相温暖。最终女主复仇成功,离不开与她同样遭受不幸的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如果只靠女主自己单打独斗,复仇一定不会这么“爽”。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太多的苦难,也没有太多的权势,但大多是靠社会关系支持。在中国社会,这个道理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个人能力很重要,但关系永远更重要。在我看来,人际关系中,需要两手抓。一手抓避坑,也就是保底线;一手抓向上,也就是向上走。只有把坑填平了,才能跳的更高,更无后顾之忧。可以说,在关系中,学会主动避坑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可惜了,不少人在搞关系就是做攀附和讨好,只顾盯着向上看,而忘了周围的风险。关系避坑,是最基础的,但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同时,一旦踩坑,代价极大,伤身、伤钱又伤心;而且关系一旦破裂,难以重圆,万劫不复。给大家考几道简单的关系踩坑题:1、某天你的领导把你叫进办公室谈心,说要了解了解年轻员工,跟你说“小王啊,最近家里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啊?”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A.领导关心我,太感动了B.领导对我不满,在旁敲侧击如果你按照第二种理解,恭喜你,成功避开了领导的坑。很明显,在职场语境中,是领导觉得你最近的工作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但他暂时还不想直白的批评你,所以开始旁敲侧击,提醒你注意。2、某天领导跟小王谈完话,就把你叫进办公室,跟你东拉西扯一番之后,问:“小李,你觉得小王这个人做事怎么样啊?”这个问题领导在问什么?A.领导想提拔小王,先问问其他人的意见B.领导对小王不满,想寻求认同这道题更容易踩坑,需要场外信息辅助判断,包括平时对小王与领导关系的观察,小王最近的表现等等,简单得来说,需要你迅速判断出领导和小王有没有“穿一条裤子”,是不是在一条船上。当然,这只是关系避坑中常见的两个例子,还有更多更复杂更隐秘的人心人性、关系规则、大坑陷阱。比如:同事和你讨论领导,要不要参与?没得罪同事,为什么他排挤打压你?领导甩锅给你怎么办?领导安排的工作不合理怎么办?……这些坑,让他内耗加重,怀疑自我,自己遍体鳞伤,还没有什么好结果。避免关系中的常见陷阱,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是关系中的必修课,也是关系的起点。其实这些关系中的坑和陷阱,完全是可以提前避免,不要等到了事情发生了,陷入泥潭中,再想去想如何解决。这就是职场人际关系的残酷,他人不会给你第二次犯错的机会,有些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毕竟职场关系的逻辑是: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承担责任的人。上千人的个人发展和关系赋能经历,我发现,想要关系避坑,需要有三大能力。一是矛盾处理能力。陷阱都在矛盾和旋涡之中。二是关系成事能力。关系应该为成事服务,如果为了搞好关系而讨好,只会让自己心力交瘁。三是自我关系能力。所有的关系社交的底气,都来源于自身内心的力量。我经常用“我本具足”来鼓励学员《老实人关系避坑指南》人人都需要12年前,老梁也是一样,也踩过不少坑,走过不少弯路。但所幸老梁摸索得快,我从一名体制内的普通员工,成为公司总监,再到公司创始人,很快就总结出一套职场关系方法论,也最终成为了现在的老梁,帮助上千人走出关系困境,成功避坑。有人从关系内耗中走出来避免了身心和金钱上的损失,有人从社恐常被人欺负成长为领导的心腹骨干有人从员工两年内飙升到总监,有人获得客户信任拿下千万元大单,他们的变化成长让我很有成就感。上个月的社没线上闭门会,我做了《老实人搞定人情世故》的分享。之后,根据大家的建议,又做了一次闭门会分享《向上管理和社交:如何搞定领导》。两次分享,大家的反馈都很好,很具有实操,特别是讲解+问答的形式,能让大家提升关系认知解决关系难题。有同学提出,能否做成系列的闭门会分享。现在,老梁打算用这套方法论,做一门关系实操课:老实人关系避坑指南帮你避开坑、做成事、变更好。在这门课上线之前,我已经做了一些内测,包括上百人的需求调研,课程主题的投票,小范围社群发售。这些反馈,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信心,能把这门课做好。《老实人关系避坑指南》这门新课讲什么,你可以获得什么?关系中的大坑和陷阱,通过学习,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关系避坑,不仅要懂得背后的人心人性和社会规则,更重要的是能够马上用起来、练起来。所以,新课《老实人关系避坑指南》是一门职场关系的实用秘籍,专注帮助老实人避开关系中的各种坑。这门课,凝聚了社长老梁12年工作和生活关系中踩过的坑、积累的经验、实用的技巧和关系智慧,参考了上千人的学员咨询案例和常见高频棘手的真实关系难题希望帮助你一起避开30个关系陷阱,升级3大关系能力。这些关系难题和能力包括:矛盾处理力、关系成事力、自我关系力具体来说,在这门课,你可以获得:常见、高频关系难题的踩坑经验职场关系的底层认知和四大能力人际关系和人情世故的实用技巧改善你与领导同事家人重要关系新课《老实人关系避坑指南》课程大纲按照以上课程思路,《老实人关系避坑指南》共分为三模块内容,共30讲,分别对应关系避坑中的三大关键能力,分别是矛盾处理力(14讲)、关系成事力(10讲)、自我关系力(6讲)按照回应现实、拿来利用的选择,每节课对应一个关系陷阱和难题。具体大纲如下《老实人关系避坑指南》这门课学习形式是什么?这不仅是一门视频课,还赠送特别福利:PPT课件、1V1咨询连麦名额、直播答疑、终身社群陪伴交流。具体来说,这门课的学习方式是:30节关系课+PPT课件+社长1V1咨询名额+3次直播答疑+终身社群陪伴交流1、30节精华课,PPT视频形式,社长体系化讲授,一年内不限次回放,可以获得PPT课件,提升关系避坑能力和技巧,30节课对应30个常见关系陷阱,现实场景拿来即用。2、社长1V1咨询名额,不定期赠送,让社长或者关系教练成为你的关系智囊军师。3、3次直播答疑交流,社长和关系教练帮你出谋划策4、终身社群陪伴交流,多个行业高手相互讨论、答疑交流。为了让大家有更自由的时间灵活学习,避免大家去“屯课”,真正学到位,课程从5月8日开始更新,每天一节(周六日除外),一年内不限次回放。这门课适合谁来学习?如果你是被欺负的老实人、内心敏感者、社恐者、关系无力者、关系成长者、体制内的人、骨干或者候选人等,这门课非常适合你。具体来说,适合这样场景想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但不知道如何入手想改善跟领导和同事关系困境,但不知道如何处理想顺利搞定人、做成事,但不懂人情世故想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但不知道如何突破想打通关系升职加薪,但不知道如何搞定如何报名?有没有什么福利?现在是特价阶段,可以说是最优惠、性价比最高的时候了。第一波限时特价129元,仅限前100名。之前已经有50位同学抢占名额,所以现在就仅剩50个名额了。之后会逐渐回复到原价399元。特价129元=30节关系课+PPT课件+社长1V1咨询名额+3次直播答疑+终身社群陪伴交流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即可报名。购买之后,请弹出社长老梁的微信号,请务必添加,由他来邀请加入课程专属群。常见问题集中回答1、有时候会阶段性的忙,如何更好的学习?回答:课程在一年内是可以不限次回放和学习的,所以等你空闲的时候也可以学习。另外,学习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还可以在课程群内向社长和关系教练提问,可以得到更快更精准的解答。2、这个课程跟2023年共读会有啥区别?回答:共读会主要是通过一年读12本书来让自己变得更好,关系主题广泛,以关系认知为主。本课程专注于关系中的避坑指南,更聚焦职场关系,而且更具实操性和应用性,同时有直播答疑和社群陪伴,解决问题和交流更方便。3、年度会员报名有没有优惠?2023共读会会员、社长老梁和他的朋友们、探索突破会员,都可以享受在特价基础上再优惠30元。可以向私信社长微信,领取专属优惠券。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如何判断一段情感有没有未来?

20:004月共读书目《亲密关系》,这本书该如何读,更有收获?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进行预约,开播会有提醒来访者M女士因为精神出轨,找到了我。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985高校青年教师,身不由己追热点

“学术文章现在都接近新闻了”青年教师王梅梅感到心灰意冷,她发现自己和其他六名学者一起陷入“人工智能”。那是在六年前,她写了篇分析人工智能题材电影的论文,学术会议上第一个发言,接着听到现场有一半学者做了同主题的报告,角度很相似,连选的电影也一样。坐在会场,她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种东西?“听到大家谈得这么像,不管我谈得怎么样,我这个题目变得很可笑。”王梅梅在一所985高校做电影研究,那次会议后,她决心从此写论文轻易不再碰人工智能。四五年后,她去另一所学校做交流,问那里的几位老师,你们最近在做什么研究?对方回答:我们正在研究人工智能。最近五六年,人工智能是国内文科学术界的热点。我们访问了十几位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青年学者,其中一半人说起自己学科的热点曾是人工智能。法学的老师在研究人工智能,文化研究的热点也是人工智能,一位哲学系的老师发现不少同行原本没这方面背景,为了赶上热点发文章,也在努力靠近人工智能。微信上,一位老师发来三篇论文,它们以专题形式出现在同一本顶级期刊上,主题都是算法对劳动的影响,观点和前人做过的经典研究一样,相当于“不用研究也能得到的结论。”王梅梅反思这件事,她觉得热点本身不荒诞,毕竟“学术的意义就是和当下对话”。但荒诞的是,很多人只是为了“蹭热点”。热点在文科学术圈变得越来越吃香,有老师将形势概括为“即使你的研究再有价值再重要,也不如一篇标题里有热点词汇的论文好发表”。“人工智能”只是冰山一角,大政方针、流行文化、重大事件或一个新概念,都可能成为热点。为了完成论文的发表指标,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投入追热点的浪潮,一位学者向我们感慨,“学术文章现在都接近新闻了。”不同于一般论文追求“提出新问题,论述新思想”,“为追而追”的热点论文拼的是速度,一位老师给其中一种起名“媒体摘编”,指的是全文都靠摘录媒体报道、汇总资料;另一种叫“一次性论文”,是指追事件类的热点,由于内容太表面,一个月后就没有价值了。期刊编辑们对热点最敏感。他们每个月要接收大量投稿,有时也会按热点筛选论文。一位编辑解释这是一场“数字游戏”:期刊排名要看论文引用率,最好多发热点文章增加引用量,同时少发非热门研究以减少总数量。曝光度也很重要,另一位编辑举了个例子:《流浪地球》火的时候,发相关文章就能出圈,对期刊品牌好,“就像我参加party要戴很多珠宝,别人会觉得她很厉害,她能追时髦。”《流浪地球》主题展青年学者李响的习惯是在知乎上和学术圈的网友探讨发论文的各种门道。去年冬天,他们学校请来了十几位核心期刊的编辑,指导老师们怎么发论文,她抱着期待去参加了。会场上,她听到了十几个复读机似的答案:所有的编辑都强调“前沿性”。一位编辑举例说明,比如人工智能就是最近的热点方向……另一位编辑迅速打断了他:我觉得人工智能已经走入尾声了,大家要有灵敏的嗅觉,预判可能有什么前沿的话题,判断出来就赶紧写。陈冬冬正在做这项“预判”的工作,思考明年能追的热点是什么。他的专业是外国文学,三年前进高校时,他本打算长期关注海外文学的发展,同时也看看中国文学。“现在发现不可能,没时间关注,关注这些都让你无法快速出成果。”国内只有三本外国文学领域的期刊,包含所有语种,他苦于靠纯文学太难被选中。直到有一次,他抱着猎奇的心态,借一个时事热点写了篇中国某部爱国主义作品中的X国形象,贴近生活,但内容不深,“唯一的贡献是用文学的方式梳理了那些材料,做了注脚。”他没想到,这篇论文刊发后还被另一本期刊转载,一家外国杂志也申请刊登,“一稿三吃”,小圈子里出了名,好几所学校请他去演讲。去年冬天,在一场聚集了各高校各语系老师的学术会议上,他做完报告,评议人向在场的老师们发出倡议: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大家还可以做这一块的B国形象、C国形象……“这是我听到最掉价的评语了。”陈冬冬说着忍不住笑了。不过那天在现场,他还是跟着接话:希望更多人一起从事这个研究工作,这是个富矿,可以继续挖掘,继续发表。“我们好像菜市场买菜的”如果早入职十年,或者等到十年后当上了副教授,陈冬冬想象自己的选择或许会很不同,但现在正是他压力最大的时候:发不到足够数量的论文,他就会在六年之后、临近35岁的那一年被迫离开这所学校,重新面对就业市场。像陈冬冬这样的青年教师所面临的是这样一项制度:新入职的老师不再有编制,只签三年或六年的预聘合同,到期时由校学术委员会投票定去留,留下的晋升副教授,否则就只能离开。这项起源于北美的终身教职制,在国内叫做“非升即走”,最近十年,全国39所985高校中至少已有34所施行了这项新的考核制度。高风险伴随着高薪酬:老师们的月收入从老体制下的几千元提高到一两万,一位Top2高校老师的税后收入加上公积金,共计三万四。但压力也明显提高了,对比美国顶尖高校教师每年只发一篇论文的平均状况,不少学校给出了三年发表五篇核心期刊论文的指标。没人知道每年的留校名额有多少,一所南方高校仅一个学院就在短短几年内新招了40多人,至今只有两位成功“上岸”。陈冬冬觉得,不确定性造成的激烈竞争可能正是学校想看到的,因为每位老师的产出都会算入学校的成果。“就像加尔文教徒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得救,只有拼命赚钱才能得到上帝的垂青”,他也只有拼命发论文,以换取校学术委员会的垂青。看似单一的数字指标被细分出不同的方向,引导着老师们不断切换自己的研究轨道。一位老师聊起这些时桌上正堆着四摞外文书,每写一篇论文都要先长期围绕一个问题完成海量的阅读,可是他不断听到校方的新说法:这个月强调中文期刊的发表,下个月变成国际期刊更重要,再下个月又说要看代表作……他本打算慢工出细活,每年发两篇论文,看到今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淘汰率后,计划变成了每月都要写一篇。发表在不同期刊上的论文得分也不一样,一些学校的计分标准在不断收紧。一位老师本硕博都毕业于国内某Top2高校,师出名门,原本对自己的产出很自信,如今却发现自己跑不过文章“贬值”的速度了。四年前学校开始给期刊划分ABC类,到今年这个标准又调了两次。去年她投稿的期刊还算4分,今年发表时只剩1分了。“突然间我们跟菜市场买菜似的,我拿着10块钱,昨天还能买一斤,今天发现只能买半斤了!”她不再考虑论文有多大学术价值,写完就立刻去投稿。每本刊对应多少分,这些数字她全记住了。对着那张计分表,她投完A类投B类,投完B类投C类。拒稿很常见,等待反馈的周期也无比漫长。一位老师的同一篇论文两年里被拒了四五次;另一位老师按照学校要求投国际期刊,八个月后收到了初审意见,修改再投后,期刊不接受,他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投稿流程了。陈竹做质化研究,需要在田野调查里长期沉浸,从开题到发表,一篇论文就要花两年。不久她又遭遇了个人生活的重大变故,多重的困境让她陷入抑郁,“在那个阶段很想去死”。她总结这套规则对人的要求,就是要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个人为建构的指标游戏中:你最好是单身、男性、不会生病、家里不会出事、情绪稳定、工作效率高,不符合其中任何一项都很难跟上这场赛跑。她身边很少有女同事敢在升到副教授前生孩子,为了留出时间完成指标,生育往往被推迟到35岁后。她认识一位同行,那人每天6点起床,给自己做了很多张表:年计划表、月计划表、周计划表、日程表……就连一天里的每个小时都有规划,严格据此执行。她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未来胜出者的画像。但评判一项文科研究的标准毕竟是主观的,以至于努力也不足以带来安全感了。学术圈论坛“小木虫”上的基金申请版常年被“散金帖”刷屏:申请到国家级课题也是一项硬指标,并部分决定着未来论文写作的方向,但每年的入选率不到20%,于是总有老师发论坛币申请祈福或还愿,回帖就能得到一枚金币,寓意沾了喜气。一条题为“四战青基终获胜,散金8888祝贺!!!”的帖子得到了2084个回复。迷茫痛苦的日子里,陈竹向一位朋友倾诉,对方推荐她去找一个唐山的算命先生,电话400块一次,据说特别灵。算命先生是个盲人,他告诉她,眼下她还要经历很长的低谷期,不过一年之后就会有转机了。放下电话,她感到安慰,就在心里想着再熬过一年,一切都会变好。“诗和远方的路费都很贵”那次发表大获成功后,陈冬冬转向了热门的区域国别研究,“我会有意识地去复制成功。”他没接受过这方面的学术训练,但很快发现这并不重要。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另一位老师这样向我们总结:“打磨文章指的是外观要看起来很专业,细挖里面是空的,其实关系不大的。”陈冬冬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课要补,但不是学术基础,而是“学术词汇”——“就是以学术界都能理解的方式去说一件大家本来都明白的问题。”为此他看了不少论文,挑出其中“比较时髦”的词汇,储备了下来。陈竹觉得在当下的环境里,看重个人跃升的老师很容易慢慢滑向“论文的麦当劳化”。生产快餐有不少方法可循,比如把一篇好论文拆成很多篇“水文”,实现材料价值最大化;或者把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再验证一遍,类似记者“稿子有了,找采访对象做工具人,借别人的嘴说自己的话”。这些都能缩短周期,有助于在热点竞赛中胜出,但也同样要费不少心血。一位老师觉得“没有人脉才需要追热点”:很多期刊编辑直接收到的熟人投稿已经超过版面需要,不会再看投稿系统,部分期刊甚至和部分老师“混同一个圈子”,发表自然更简单。为了搭建人脉,Ann早在读博时就学会了充分利用学术会议开展社交。她如今人在海外,自称因种种经历对学术圈“理想幻灭”,便放弃了应聘教职的轨道。但在那之前,为了增加发表量,她积极去开会,坐在靠前的位置,找人搭讪时,从圈内八卦慢慢过渡到学术话题,用这个办法发表了七八篇文章。一次在会场上,她当场加了30多个人的微信。重要人物出现了,她在手机上快速搜索对方发过的论文,记下标题就过去问好:“您的xxx文章我看完真是醍醐灌顶,我在xxx发表的论文就引用了。”送礼示好也很重要。一位自嘲人脉不广的老师说有同行去哪儿开会都带个箱子装礼物,施华洛世奇的水晶首饰,不少同事都收到过,她没有,“因为我毫无价值”。另一位老师调侃自己“没做好”,举例什么才叫“做得好”:有同行记下所有大佬的生日,到日子就送个蛋糕。学术会议上的青年学者对于那些不擅长社交的老师来说,参加学术会议是一种折磨。周传雨自称性格内向,很少去开会,可是线上的社交还得应付——期刊都有几百人的微信群,哪位大佬获了奖,群里就点赞刷屏几十页。他心想自己不认识对方,也没看过人家的研究,跟着点赞太虚伪了。但过几分钟,他又担心起来,那位大佬会不会发现自己没点赞?他再也不想进这种群了,“会觉得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但很快,他意识到在一个衍生出隐性规则的环境里,“坚持自我”是要付出代价的:他投稿给一家核心期刊,编辑要求他必须引用自家期刊发表过的文章,他拒绝了,那篇论文就真的没能发表。“论文发表权”甚至成了一门生意。Ann两年前因为投稿结识了一位期刊的财务,不久后发现对方正在收购博士生写的论文,再卖给有需要的老师。每隔几天,他都会在朋友圈发一条长长的广告,抬头写明期刊名字、发刊时间,下面列着十多个论文题目,每条都有几个关键词被打了码。一些论文中介还会四处搜集老师们的通讯录,再打电话介绍业务。一位自称“王编辑”的中介常常在朋友圈单独发一张图片,是白底上印着一句广告词,诱导老师们来消费:“我会等你,但市场不会等你,再等只会花更多的钱做同样的事。”“晋升的是你,辉煌的也是你,钱并没有消失,只是换种方式存在,甚至带来更多的钱。”“星辰和大海都需要门票,诗和远方的路费都很贵。”失落的标准陈冬冬知道自己的学者使命,他原本也不是为了参与这个游戏才走上学术道路的。他知道一篇好论文的标准,是“要从在历史上始终发挥作用的因素去解释现象”,他关心文学与政治之间的互动,想把文学如何介入社会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研究方向。读本科时,他曾经在经济和文学之间徘徊过,最后还是投身文学研究,他相信“一个人如果读过文学,即使在冷酷的、经济计算的环境下也能保持同理心,社会进步是靠同理心推动的。”但现在,他更清楚的是,如果无法快速出成果,就很难在学术的评价体系中存活。青年学者路星早在上大三时就把自己的研究方向想好了。他在县城长大,从初中开始5点起床上自习,晚上9点才回家,绕着应试运转的学校像个“考试工厂”。直到高中,他遇到了一位历史老师,课堂上从此不再只有教科书,还会涉及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那位老师告诉路星,到了大学才能真正地学习历史和政治,才能知道中学学习的局限性。上了大学,路星读了人文社科专业,他开始疯狂听课和读书,搜寻各个学科的导论读物。为了旁听西方社会思想史,他翘了专业课又从教室后门偷偷溜了进去,那节课讲马克斯·韦伯,老师写了整整一黑板的板书来拆解那些概念和思想,现在他还记得字刻在黑板上的样子,就是那天,他打算“一辈子就要干这个。”后来读研读博,他一直把韦伯的《以学术为业》当作自己内心的标准。那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不怨恨也无挫折感吗?当然每一次他们都会回答说:“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着。”但至少就我所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无动于衷地忍受这种事。年轻学者的生涯是一场赌博。直到真正进入学术界,他亲眼见证了“有人只是靠学术吃饭”。他们为期刊划分等级,用发表平台来衡量论文质量。有的同行忙着灌水追热点,他看着他们一天天“浪费生命”,感慨“一个人能用来好好做学问的时间本来就只有三十来年”。几年前,他的项目申请通过了,同行群里有人@他发贺词,接着几十位老师复制粘贴,排队恭喜。他知道在很多学校,项目是职称晋升的必需品,一时很不高兴,在群里发:我把研究做好了,大家恭喜也罢了,我只是交了几千字的申请书,还没研究出什么东西,有什么好恭喜的?群里没人接话。这两年,他开始减少这样直白的表达,为此常常克制自己。他渐渐理解了很多人把学术看成一份可以赚钱的工作,但却还是不想成为“很多人”,过去六年,他一直被相对纯粹的小环境影响着:带他入门的老师、院系几十年遗留的传统,至今还在抵抗那种浮躁的潮流。一次系里开会,领导提到学科评估和论文、项目指标,一位老教授提到了两位已故前辈的名字,问大家:如果他们还在,就在这个现场,他们会怎么讲?他们的口头禅是50岁之前不要写文章,你没有资格写文章。路星庆幸系里还守着传统:学者不在乎发多少论文,拿多少项目,沉下心来写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学科有贡献才是毕生的追求。但他也不得不承认,那两位前辈生活在今天,可能也无法适应这个评价系统。入职五年了,周传雨投稿时仍然会纠结。他相信真正的好文章,四年才能写一篇。读博的时候,身边的学者会花很多时间在细节上:标点、字号、一张图用实线还是虚线、哪种颜色,还要考虑打印出来效果怎么样。导师总是对他讲,你要好好改,以后这东西就跟着你一辈子了,你要问自己,以后好不好意思拿出去给人家看。现在他想起这话,却没有办法。他要花几年磨一篇好文章,就必须接受自己的其他很多作品不完美,指标压力下能用来打磨的时间太少了。2017年夏天,在中国留学的美国人Cody曾做过一项研究,题目是北大教师如何应对聘任制改革。结束访谈后,他发现老师们内心的学术原则和他们的行动有时是相反的。北大从2014年开始实行“非升即走”,并规定2017年后,老体制下的教师要想晋升,必须申请加入新的评价体系。面对这个新方案,一位人文专业的老师用词很激烈:“这套规则失败得越快越好,越惨越好。”“我绝对不愿意做出改变。”访谈到了最后,Cody问这位老师:您未来有什么打算?老师平静了下来,说他会做出必要的妥协,申请加入新体制,以便升为正教授。“如果60岁还是副教授,你都不敢去开会。”他又为自己的选择做了补充:“等我当上了教授,就写文章批评这个系统。”选择的自由五个月前,路星没能通过学校的筛选,被迫离开了。这在本就不大的学术圈里迅速成了一个符号:不同院系、甚至不同学校的老师都在和我们的接触中提到了路星,说他是位正派、优秀的学者,为他的遭遇感到不公,并把这看作系统里存在逆向淘汰的警告。路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能通过评审,学校没有给出正式的解释。真正的同行评议和院系的评价结果都是好的,但到了学校这一层,他不知道评审们投票时内心的标准是什么。只是在回溯过去六年的工作时,会发现他的很多做法违反了“规则”:他不追求论文数量和发表的刊物,而是用十年写完了一本几十万字的专著;他没有投入精力在国际发表,认为自己的工作首先要服务于西学的知识积累,并围绕自己的问题关切制定研究计划。因为害怕被淘汰,一些老师打算先留下来再安心做学术。但路星觉得,等拿到稳定教职,老师们已过了35岁,如果结婚生子,家庭会挤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扎实研究的能力一旦荒废几年,就很难再捡回来了。陈冬冬还是想争取留下来,他已经接受那个“投身文学”的想法不可能完全实现了。他不避讳自己决定做学术时的想法本就是复杂的,大学时他在一家研究机构实习,筹办文化活动时,他感受到调度资源去办成一件事的快乐。对于一个青年男性来说,他体会到了对于权力的“一点兴趣”。但现在他慢慢转移了自己的价值寄托,“现在学术理想是次要的,教育理想是主要的。”他一周要开三门课,三分之二的时间用在教学上,上课让他感到充实,也是他最珍惜的学术交流,“除了学生,我不相信我的论文还能找到这么认真的读者。”他喜欢在课上讲一些旁逸斜出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课上,他也会讲一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思想史内容,和那些为追热点写出的“一次性论文”不一样,他觉得自己没有在上“一次性课程”。大一的学生还保持着好奇心,有时候,一些好奇的问题还挺浪漫的。有学生在晚上发给他一首诗,说自己被里面的句子打动了,问其中一个意象是想表达什么,自己理解得对不对。北大开学典礼过去三周,我们接触的十几位老师里,一些人的心态变化和陈冬冬很像。一位老师说他最认同的自我定位早已不再是学者,而是一名老师。但路星依然坚持自己要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研究上第一流的学者。拿到不再续聘的结果后,他花了一周的时间消化情绪,闭门不出,瘦了五斤,重新思考坚持这条道路是否值得。他还想过入职互联网公司,那至少能早日财富自由,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但最后,是对过往近二十年学术生涯的回溯让他下了决心,“还是想把自己一生托付给这个学科。”一周后,他接到了另一所985大学的工作邀请。有了稳定的教职,路星觉得自己比过去更自由了,可以安心做一些长线的研究。如果重来一次,他设想自己可能也不会改变什么。“一个人宁愿冒着走的风险,也选择按自己的方式度过这六年,我觉得这个力量要比制度的力量大。”他把工作地点从办公室搬回家,为了避免自我封闭,他比从前更在意扩展社交、发展爱好。他平时爱刷抖音和快手,中国的每个省、海外几个重要国家的网红用户,他分别挑了一些长期关注;上半年,他还收集了很多网络热点的讨论。他要求自己一直保持对社会和时代的感知,这些都对自己持续地做研究有帮助。离开一所学校的结果,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变得没那么重要了。他一再强调不要写抨击学校的话,“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个年轻的人文学者的成长,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他补充了一个最终说服自己留在学术界的原因:得知不再续聘的结果后,他收到了大量同事的关心,一位德高望重、平日里和他交集不多的老师甚至为此找到了学校,希望能帮他留下来。这些支持都没有换来任何结果,可是这些让他相信,过去六年,他做的是对的,还是有人相信着同一种价值,还可以一起相互支持着走下去。他从前的办公室外有两棵银杏树,每到了秋天,一棵先黄一些,另一棵后黄一些,每年的10月31日,他都会发一条朋友圈:办公室外有两棵树,一棵是银杏,另一棵也是银杏。他曾经以为可以永远坚持这件小事,直到60岁都这么发下去。今年的10月31日,他收到了前同事的一条微信,那是两棵树的照片:今年你不在了,我拍了两张,希望你能看得到。作者:洪蔚琳来源:谷雨新闻(ID:guyulab)编辑:留木你可能还喜欢:点个在看,希望论文更纯粹一些。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怎样才能做到不纠结?

但自我意识的洋葱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那就是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即我为何认为这是成功的,而那是失败的?我是如何来衡量自己的?我以什么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人?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以家人之名》揭露扎心真相:从小被父母否定的人,到底有多苦

埃文斯写道:“在夫妻关系或者父子关系中,有的人坚信自己真的很爱对方,但是她们的做法却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为她们采取各种残忍的方法,来迫使对方成为她们心中想象的人。”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悲伤的人知道自己为何悲伤,但抑郁的人不知道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全球共有约3.5亿抑郁症患者。中国的抑郁患病率达到了2.1%,高发人群覆盖到了从青春期到老年期的人生阶段。作为发病率最高的单病种精神疾病,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第二大“杀手”。但抑郁症患者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却经常被认为是“矫情”“做作”“装”。大众对抑郁症的误解,堆成了一座座成见的大山。没有人会去对一个哮喘病人说:“你努力呼吸不就好了么?”但却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说:“想开点不就好了么?”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好的亲密关系,不止有性与爱

之前和朋友聊到兴趣,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大约是靠1%的闪光,去照亮99%的灰暗,成就100%的普通。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被四面八方的灰暗填满的,为了不辜负岁月,我们都在用不同方式去寻找那1%的闪光。可能找到一个让人忘乎所以的兴趣,可能是一场相遇、一段感情,又或者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工作中好好赚钱,银行卡上的数字就是那点微光。对于女人来说,工作、生活是否顺风顺水,身体和内心是否喜悦满足,举头三尺的神明是否有带给你好风水,这些全都写在脸上。尤其是当别人第一眼看到你时,看到你精心修饰过的发型和妆容,一身得体的打扮自带能量场,就容易下意识有这种念头:“她很有魅力,我好想认识她”。也难怪有人说:端庄美貌的女人总能活得轻而易举,一点点努力就胜过别人的千辛万苦。尤其女人到了28岁以后,都会有一种“形象崩塌”的无力感:每年花几千上万块买衣服,还是没衣服穿,发型试了很多种也没找到理想型,身材更是痛中之痛...所以我一直有个信念,一个人的形象,就是她的风水。你的内心是否自信强大,你是否精明强干,甚至你的幸福程度,都写在你的形象里。我有位朋友叫霏崆崆,因为穿搭技术高超,很多明星都喜欢叫他“崆崆老师”。经常有人跑来问她,“我腿粗、赘肉多,该怎么选择衣服...”“我年龄大了,长得也一般,怎么打扮都没气质...”“其实,很多人不懂穿衣、不会打扮,根源在于找不到真实的自己。”天底下真的没有丑女人,在遇到崆崆老师后,很多人第一次找到自己的风格定位,再用一些方法技巧扬长避短,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美。比如前阵子,崆崆老师做了一个「素人改造计划」:邀请了几位条件一般、特别想变美的素人学员,经过发型师、造型师等联手改造,最终完成一场“从素人到明星”的华丽蜕变。改造前,她们就像日常一样土气,相貌、身材、穿搭都很普通,给人的感觉是“缺乏自信,容易被人忽略”,甚至是“不可能变好看了”。崆崆老师先与她们1V1沟通,找到内在真实的自己,然后定位美学风格,确立改造方向。从发型、妆容、穿搭形象入手,一步步改造:经过崆崆老师改造之后,惊艳了所有人:气质斩男型:职场干练型:端庄名媛型:原来隐藏的气场完全打开了,既有柔美的一面,又很好展现了女性内心的力量感,刚柔并济,整个人的状态都升级了!毫不起眼的路人脸和大妈装,在崆崆老师的改造下,不仅升级了外在形象,更是帮她们找回了“姐就是最好”的自信。所以你看,每个人天生就是美人,只不过你没找到最好的自己:因为形象不好,所以自卑,因为自卑,所以错过更好的伴侣、生活和工作。难怪崆崆老师说,一个人的形象,就是她的风水。说到这里,你可能还不知道崆崆老师是谁。她曾是郭富城、张国立、蒋雯丽、杨澜......等一线明星的私人形象设计师——还收到不丹王室的邀请,为不丹公主做形象设计。曾作为形象管理导师,受邀参与过很多电视节目。从第一次攒够学费,学习形象美学,到清华讲课时偶遇美学博士,跑去香港做小助理,再到后来花费200多万远赴欧美,辗转各地学习。一路走来,崆崆老师学得越多,越能明白形象对一个女人的重要性。社交:皮囊就像一本书的封面,是别人认识你打开你的关键。婚姻:好形象是你的底气,因为爱情的本质是心动,而不是牺牲。职场: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武器,它能让你获得更多的机遇、人脉与财富。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被形象所困,为了帮助大家摆脱迷茫,走向更好的人生未来。崆崆老师把17年所学的形象美学经验,制作成系统的形象美学课程,通过直播+视频的形式,从脸型、发型、身材管理、穿搭技巧、风格定位等方面,帮你找到独一无二的美。17年来,崆崆老师的课程已经影响超过100万的学员,好评如潮。如果你正在被一些形象上的问题困扰着,这套方法绝对可以让你重活一次。让你在职场上:面对各种领导、大咖,用精英形象留下良好印象,获取更多工作机会;让你在生意上:跟客户打交道,用场景情商,展现专业程度,掌握主动权,斩获更多大单;让你在生活上:拓展社交渠道,用优雅气质,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拓展优质圈层;让你在感情上:和谐夫妻关系,用靓丽形象,稳住婚姻,俘获男人的心。如果你不甘于平庸,想立刻改变现在的自己。那么我真心邀请你参与我们的「4天精品穿搭提升训练营」。因为爱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经营好自己。4天精品穿搭提升训练营发型+身材+造型+衣橱明星导师手把手教授一次性美全身更少的时间美得更快、更全只要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为什么学语言总是脏话说得最地道?

说脏话是本能,是生存的需要,所以脏话在现实生活中是禁止不了的,甚至经常能听到。套用蒙特古(Ashley
2023年3月18日
其他

原来,我性冷淡的原因是无性恋

2023社没共读会&社没视频号直播预告《2023社没共读会之复盘大会》本期复盘共读书目:《被讨厌的勇气》时间:3月25日(周六)
2023年3月18日
其他

沉迷娱乐、浪费时间,无心做事、丧失斗志,如何拯救自己?

沉迷娱乐、浪费时间,无心做事、丧失斗志,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状态的时候,区别就是有的人能及时调整,有的人常常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人经常有这种状态,有的人可以更好掌控自己,比较少出现。这篇聊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娱乐有罪么?无罪。娱乐本身是好的、对的,即便打游戏也是好的、对的,人都需要娱乐,整个社会也需要娱乐。错的是「沉迷」,再好的东西一旦沉迷就不好了。游戏、抖音本身都没问题,放松一下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但沉迷是不对的,所以娱乐是好,请勿沉迷,沉迷了就耽误干正事。「沉迷娱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沉迷于健康有意义的娱乐,二是沉迷于无聊杀时间的娱乐。接下来我们展开讲一下,两种分别是什么以及应该怎么解决。在健康有意义的娱乐上沉迷,如何自救?什么是健康有意义的娱乐?我爱看电影,而且我看电影特别挑,不会随便看垃圾电影,只挑经典的、高分的、有教育意义、有学习价值的电影,这种情况下,看电影就是健康有意义的娱乐。但如果我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去看电影,也不好。每天的时间本来就只有24小时,我在看电影这件事上花这么多时间,意味着我在工作事业和核心竞争力上花的时间就少了。即便是健康有意义的娱乐,也要避免花太多时间。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自己的一些爱好,像我就特别喜欢公路自行车和滑板。滑板是好事,可以锻炼身体、锻炼勇气、锻炼韧性,对身体健康和平衡能力的训练都非常好。但是如果我沉迷其中,每天都约朋友去滑板,周末滑一下午,平时下了班也去滑,就不太好了。即便它本身是一个健康、有意义的娱乐,沉迷了也不好,因为这势必会影响我在工作事业和核心竞争力上的投入,这不是我的饭碗,在这件事上花那么多时间上瘾影响饭碗就不好了。有人喜欢打篮球,有人喜欢骑自行车,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爬山。这些都是健康有意义的娱乐,但我们不应该放任自己沉迷其中,放任自己花特别多时间不能自拔。一个人首先应该在他的工作事业、核心竞争力上投入更多时间,不断追求更高的水平,达到更高的目标,而不是在娱乐上花费过多时间,娱乐终归是娱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忍不住、不能自拔地沉迷在这些健康有意义的娱乐上?因为所有娱乐一旦你认真去做了,都会得到很多精神上的奖励、奖赏,任何一种娱乐到最后都会变成升级打怪。比如有段时间我每天晚上看电影,我发现豆瓣上有很多看电影的高手,他们标记自己看过的电影竟然有二三千部,而我连一千部都不到,所以我就定了一个目标,再花上一年多时间,把自己的观影数量刷到一千部以上,这其实就是在跟别人比较,在打怪升级。骑公路自行车也是。我去骑了一趟山路,一共是105公里,那段路高手骑3个小时就能完成,我骑了5个小时,我觉得自己太菜了,所以每周末都去练习,就想把这段路骑进3小时。这也是在打怪升级,并在过程中收获奖励和奖赏,以及一旦做这件事做得不错,我就会在这件事中得到擅长带来的优越感。我一旦擅长滑板,就会投入越来越多时间,因为我比别人擅长就会收获掌声,收获别人羡慕或者敬佩的目光,收获别人的夸奖,我会很开心,就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做。爬山也是,你特别擅长去征服各种更难的野山,大家就会给你点赞,说你真厉害,而你得到这种优越感,就会继续投入更多时间。到这种程度反而不健康了,因为你还有正事,这毕竟不是你的职业。当然如果你的正事都做得特别好那另说,但大部分人不是,大部分人是玩物丧志,哪怕这种「玩物」是好的、健康的,你到最后也丧志了,你会沉浸在别人的掌声中不能自拔,忘了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点解决办法:第一,重新审视并确认这件事在自己人生中的定位。当我在玩滑板上沉迷,在自行车、爬山或者钓鱼上沉迷,不断在这些事情上投入更多时间,这时候我就要重新问问自己,重新审视和确认一下:这件事在我人生中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我要反省一下,要不要在这件事上这样去追求,要不要这样疯狂地投入,要不要每天下了班或者一到周末就做这件事。重新定位后,我可能会告诉自己,这件事只是我工作之余的消遣,只是我丰富人生中的一个小乐趣,我不应该把它抬到更高的位置上,不应该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它本来应该是我繁忙工作中的调剂,结果我投入了更多时间,这是不应该的。第二,理性地分析自己在这件事上的目标追求。很多人在这样的事情上“过度追求”了。比如滑板或者公路自行车,我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就是为了下班之后放松一下,结果我竟然开始不断挑战更高目标,甚至经常去跟职业的人比较。别人骑自行车爬这趟山只需要一个小时,我竟然需要两个小时,那我必须多花时间努力练;别人滑板能做出这样的动作,我竟然做不到,我也必须多花时间努力练。这其实是不对的。人家是职业的,你根本不应该去比较。你一定要理性分析一下,你在这件事上应不应该有这么高的追求。不要过度追求,因为过度追求就会过度投入,势必就会耽误你在正事上的时间投入。第三,时刻提醒自己以工作事业和核心竞争力为重。我们的优越感、获得的奖赏,更应该从工作事业和核心竞争力这两点上得到,不应该追求从其他事情上得到。你想追求优越感、获得奖赏感,当然可以,但你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事业上追求,在你的核心竞争力上追求,不要走偏了。以上是第一部分,在健康有意义的娱乐上沉迷,应该怎么解决。在无聊杀时间的娱乐上沉迷,如何自救?什么叫无聊杀时间的娱乐?比如,追垃圾剧、看垃圾小说、刷抖音、刷微博、看无聊直播、打游戏、没有意义的逛淘宝等。我们平时经常会有一种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就想打开朋友圈刷一会儿;不知道为什么,就想打开抖音刷一会儿;打开微博进到热搜榜就出不来了……这都是无聊杀时间的娱乐。这是很多人在时间管理上的大问题,这种娱乐真的特别耗费时间,而且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健康有意义的娱乐除了娱乐本身的价值,往往还有很多其他好处,比如滑板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勇气。但是像刷抖音、刷微博、打游戏这样的娱乐,长时间沉迷其中,弊远远大于利,你消耗了那么多时间,却基本没得到任何好处、都是坏处,这种情况更要坚决地解决掉这个问题。在无聊杀时间的娱乐这件事上,我们要记住一个词叫「趁虚而入」。所有无聊杀时间的娱乐都会趁虚而入,占据你的时间。因为时间会自动被填满,如果你没有刻意安排更重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来填满这些时间,那这些时间必然会被无聊杀时间的娱乐「趁虚而入」。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三个核心方法都是对抗趁虚而入的:第一个,挤占。挤占就是你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时间被这些更重要的事情占据,那些无聊杀时间的娱乐就被挤掉了。比如我经常晚上会做两个小时的直播,这两个小时被一场直播占据了,就等于挤掉了我有可能刷抖音、打游戏的时间。一份时间只能被一件事占据。从大的层面来说:在任何一个阶段,如果你比较有目标、有更有价值的事情要做,那整体上你就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打游戏、刷抖音、刷微博。这是从大的层面上必须要解决的,就是让自己在每一个阶段更有目标、有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做。从小的层面上:每一天你都要列好自己的做事清单,因为任何一段时间只要你不知道要干啥,就会被那些无聊杀时间的事情趁虚而入。很多人周六日没有做计划清单的习惯,所以他周六日经常不知不觉就荒废了,时间都被那些无意义的娱乐趁虚而入占据了。挤占,就是刻意安排更有价值的事情占据你的时间,让那些无聊杀时间的娱乐不能趁虚而入,没有立足之地。第二个,隔离。一个人想对抗诱惑是很难的,但是远离诱惑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如果你让自己跟诱惑待在一起,想不被它影响就需要对抗它,这是很难的,更容易的做法是不让诱惑接近你。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隔离这些娱乐。主要有几种情况:1、对信息的隔离。我刚买摩托车时,对摩托车投入了太多的热情,加了好几个摩托车相关的群。平时总会忍不住看群里的消息,看大家在讨论什么:谁又怎么改装了,又去哪里压弯了,又去哪里跑山了,又有什么好的打卡活动,又换了什么轮胎,又换了什么车,哪个品牌又出新车了,哪个品牌的车又打折了等等。但是现在我没有那么关注了。因为有一天我决定隔离这件事,我取关了一些相关的公众号,抖音上也取关了一些账号,尽量不刷他们,并且把摩托车的几个群设置了免打扰,隐藏起来。这样我就把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跟我隔离开。人接受什么样的信息,注意力就会被什么占据,我隔离了这些信息,其实慢慢地就会淡化对他们的关注。就好像为什么很多异地恋到最后会失败,因为你离得远了,接触不到,平时你的注意力没有被对方占据,慢慢地就淡了,也会有别人趁虚而入把你挤占。2、对圈子的隔离。我以前在滑板上投入了非常多时间,是因为我有很多滑板的圈子,很多玩滑板的朋友,动不动就约着一起去哪里滑一下,约来约去也并没有对我产生特别大的价值,后来我基本上就不怎么跟这些人混了,慢慢就脱离了这个圈子。现在滑板圈有哪些新品牌出来了,哪些新的滑手又冒出来了,哪些滑板店开业了或者倒闭了,我都不知道。这是对圈子的隔离,你让自己高频活跃在什么圈子里,你就会变成什么样,一定要学会对娱乐型圈子的隔离。3、对工具的隔离。如果你总是沉迷玩游戏,那能不能把你的游戏机砸了,把你的游戏软件卸载了?卸载了还想装也没事,只要卸载一次,你就少玩几天,过几天忍不住又装上了,那你也是少玩了几天,下次装上之后玩几天,再卸载都可以。对于让你做这件事的工具,一定要学会隔离。核心还是那句话,抵抗诱惑不如远离诱惑。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减脂,希望把体脂率刷到10%以下,我已经32岁了,还没有练出过比较满意的身材,我希望能练好之后拍一些好看的照片留住我的青春岁月。很多时候晚上我明明吃得挺饱的,但就是想吃点辣的、吃点油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我翻翻冰箱、翻翻厨房,找不到这样的食物那我基本上就不吃了,如果找到了那我肯定会吃。抵抗诱惑不行,得远离诱惑。也就是说,我压根就不在家里放各种零食,只要往家里放,晚上回家一定会忍不住吃。如果某段时间你要工作,或者读书写作、认真做某件事,那你就把手机拿到卧室或者放到抽屉里,把手机设置成免打扰,否则消息一直弹出来就会干扰你。第三个,替代。我们打游戏、刷抖音、追剧,基本上都是为了放松,那难道放松只有这些方式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替代?有,可以找一些更好的方式去替代。比如有一些很好、很有学习意义的电影或者纪录片,非常好看非常精彩,比你刷的那些短视频好看多了,但它又比那些无聊的短视频更有教育意义、学习意义和励志意义,那你不如用这个替代刷抖音。当你想刷抖音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不如看一部好的纪录片。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部很神奇的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主人公是一个职业保姆,喜欢摄影,她去世之后,人们翻她的旧物,找到了很多箱子摄影底片,一共十几万张,洗出来一部分之后,大家发现这些摄影作品太牛了,就到处去找她生前接触的人,到处去了解她,同时把她所有的照片都洗出来。最后这个人被摄影界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她生前做了一辈子保姆,结果死后获得这样的认可。这部纪录片只有83分钟,你刷抖音经常一不小心就刷了一个多小时,那不如把时间用来看这样一部纪录片,看完能学到很多东西。那些优秀的作品,那些伟大的灵魂在这个过程中会感染你、激励你、教育你。你刷抖音,往往会越刷越堕落、越刷越空虚、越刷越焦虑,但是看这种纪录片,你会越看越觉得世界美好、越看越充满正能量、越看越能对人生保持积极的态度。一定要学会用替代的方式,来解决沉迷无聊娱乐的问题。除了看纪录片、看电影,还可以读书、运动、楼下散步,这些事情都可以让你放松,不是只有打游戏才叫放松,更不一定是刷抖音、刷微博才能放松。也有一些人沉迷在游戏或者追剧里,不是为了放松,而是为了逃避真实的世界,因为他在真实世界里得不到存在感和优越感,只能在虚拟世界里得到这些。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替代来解决。可以找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努力得到存在感和参与感。更直接一点,直面你的工作和事业,直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报课、报班学习就去学,需要更多的练习就去练,你要告诉自己,一定要在工作事业和核心竞争力上寻找存在感和优越感,不能够逃避,转去虚拟世界里寻找。这也是一种替代,你如果能够在工作事业、核心竞争力上得到存在感和优越感,那些虚幻的感觉你就不需要了。以上就是解决「在无聊娱乐上沉迷」这个问题的三点技巧。有一个共通的做法,可以让这三点做得更好。就是刻意寻找、主动拥抱更好的环境、更好的圈子、更好的朋友、更优质的信息,让他们来感染我们、改变我们、影响我们。多刻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可以让我们在挤占、隔离、替代这三点上做得更好。核心是要记住,你的时间总会被自动填满,你不主动用更重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去填满时间,那些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无聊的事情就会趁虚而入。一定要学会主动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能被动地让那些趁虚而入的东西掌控我们的人生。祝每个人都可以更好的掌控自己掌控时间,有想法欢迎留言~安可时刻【2023社没共读会】正在招募,共读会倡导:2023一起读书,用社会思维,升级内外关系,让自己变得更好。一年深读12本书,每月1本。其中包含12本自我关系、人际关系、社会人心、社会趋势的书,如《被讨厌的勇气》《认知觉醒》《亲密关系》《非暴力沟通》《社会心理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等如果你对【2023社没共读会】感兴趣,欢迎加入共读会的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取共读会的信息和最新福利优惠。加下方社长老梁微信,邀请你入群,请发暗号:共读会交流群。作者
2023年3月7日
其他

体面的租房生活,真的存在吗?

在一二线城市,搬家成为一种日常。/IC“高价低质”
2023年3月7日
其他

中年人的婚姻真相:被高估的爱情,都输给了人性

婚姻不是简单的组合婚姻是什么?这是很多人经常谈到的问题。小a说,婚姻是一场仪式,戒指套上无名指,后面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小b说,婚姻是一座城池,外面的人满怀憧憬的想进来,城里的人被烟火气熏得想逃离。其实,没有谁的婚姻是一劳永逸的,要想婚姻过得更幸福,夫妻双方都需要共同面对生活里的每一个关卡,一同为幸福而努力。昨天,我收到了一位朋友的信息,她正经历着婚姻里很艰难,又很常见的情况:冒昧突然来打扰你,只不过我现在很迷茫,想找你倾述。我这几天一直控制不住地掉眼泪,觉得自己真是看错人了。本来以为老公很爱我,但他近来的行为让我心灰意冷。原因是前不久,我妈突发心肌梗塞住了院,急需用钱,他拼拼凑凑拿出了17万,我妈妈得以从ICU中抢救回来。接着医生又提出要做心脏搭桥才能保证今后的生命质量。听到需要再准备不少钱,我老公开始默不作声,到后面提到钱就各种推脱。眼看医生给的期限越来越近,我急着和他商量:“爸不在了,我妈就我这一个女儿。艰难的关口,你不帮我谁帮我啊?这笔钱算我借你的,我给你打欠条,以后会还你。”然而他还是一直回避和沉默。我很难过,为什么我的亲生母亲他都不愿救,是不是他一开始就不爱我?这是封悲伤的信件,但也有共性的问题。婚姻,从来就不是两个人的简单组合,自结婚那刻起,就要做好迎接琐碎的柴米油盐,和时不时造访的病患福祸。处理得当,夫妻二人会因为一次次共有经历加深彼此关系;处理不当,反而会由此产生裂缝和伤害,渐行渐远。今天我就借这位朋友的经历来聊聊。构建属于你的安全屏障。这位妻子的来信提到,丈夫平常对她和母亲的态度都不错。她母亲生病后,丈夫也第一时间拿出17万帮忙渡过了难关,至少说明丈夫是靠谱仁厚之人,并非无情无义之辈。如今,面对更大的病患支出,丈夫选择了逃避,从情感上来讲,他其实也是痛苦的:他不是见死不救,更可能是无力承担。因为家人曾住过院,我对医疗费用有些了解,特意问医生朋友整理了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费用。
2023年3月7日
其他

年轻人为啥陷入「集体焦虑」?|日签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今日互动最近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焦虑呢?
2023年3月6日
其他

在爱情中,喜欢玩冷漠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你谈没谈过“单身式恋爱”?男朋友微信不回、聊天被动、约会总能找借口逃脱、为打游戏却能一个电话满血起床……明明不是单身,却感受不到一点儿爱情的甜蜜。单身式恋爱下的伴侣,爱自己胜过爱恋人,用独立自主的态度做准则,对伴侣的猜忌无动于衷,对伴侣的示好强烈抗拒。油盐不进的状态下,很多女生都会对这段感情产生迷茫。拥有个喜欢“单身式恋爱”的男朋友,究竟该如何维系与他的感情?在爱情中,喜欢玩冷漠的人都是怎么想的?在很多情感分析中,恋人的冷漠是厌烦、是放弃、甚至是背叛,但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1.他可能是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的人,会害怕感情美好的发展趋势。这类人群要么害怕亲密关系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波动,要么会对自己能否维系情感关系丧失信心。《和莎莫的500天》中的女主莎莫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她珍视每次与男主汤姆的见面,关系也仿佛情侣般亲密。但每当关系向进一步发展时她都会退缩,用分手和不告而别一次次消磨着汤姆的爱恋,最终导致这段感情只剩痛苦。在被汤姆询问时,莎漠坦言自己对建立亲密关系没有信心,在面对双方情感的质变时,唯有逃避能让她安心。很多渴望“单身式恋爱”相处模式的人也是如此,因为害怕受到伤害,他们更倾向于将亲密关系维系在最小、最安全的范围里,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只关注“最小自我”。在双方都有兴致时见面畅谈,不去猜忌分开之后对方可能变心或不满的情绪。看似鸵鸟做法,却的确是回避型人格独有的悲观式积极状态,不给自己希望,也就不会失望。2.他可能没有安全感安全感是维系一段感情的基石,包含着对于伴侣的信任与对于关系稳定感的信心。无法从亲密关系中获取安全感,有时并不是因为伴侣太不靠谱,而是由于个人的心理情况所导致。《东京爱情故事2020》中展现了一个与昭和时代完全不同的莉香。她看似更加独立自主,却在感情中更加畏首畏尾。用“配菜”形容与完治的情感关系,为了职业发展在热恋期申请出国工作……而在这种“个性”的背后,却是“大家都会离开我的”的不安与失落。剧中的莉香说,与其让自己陷入越来越依恋完治的恐慌中,不如先自己主动离去。快节奏的社会下,经济独立的压力、职业晋升的焦虑、家庭观念的降低……时代的快速发展为青年人带来了更多焦虑,被内卷、被优化、被抛弃的思想无时不刻不在冲刷着大脑,不安全感从工作延伸到生活,潜移默化使人对伴侣与亲密关系产出不信任。“单身式恋爱”中情感冷漠的恋人,还有没有救?在了解了伴侣冷漠背后的压力之后,很多人可能会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挽救一段感情,通过自己的主动,让对方走出不信任的怪圈。但对于“单身式恋爱”群体来讲,相较改变,他们更愿意维持现状。1.比起爱你,他更在乎自我认同吉登斯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爱情的需求性会不断增强。但从现实来看,爱情却成为多数年轻人最容易割舍的一环。社会观念的改变,让婚恋不再成为人生的必需品。当自我价值在恋爱关系中不能得到认同与共鸣时,人们会更加谨慎地分析是否该继续。纪录片《人生果实》中的那对老夫妻维系婚姻的根源就是互不干扰,求同存异。正如沈奕斐教授所说,“建立关系意味着把自己暴露在一个体系里,在当你对我的自我无法产生认同性时我就会离开”。与“单身式恋爱”人群维系关系,不能用普通恋爱的“聊天吃饭看电影”来强行拉近距离。他们似乎对亲密互动没有太强需求,更信奉“我们都是成年人,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相较于伴侣进行互动,他们认为与相同兴趣的人共处时光才不叫“浪费时间”,强行让他体会普通恋爱中的亲密互动,只会物极必反。2.比起关注你,他更在乎自身的兴趣爱好在《爱情三重奏3》中,白慧明讲述了与于谦的“丧偶式”关系,于谦更多在外忙事业,她在家中顾家庭。虽然她已可以笑谈这段历史,但仍旧劝告奚梦瑶不要在新婚时期就与丈夫形成这样的关系。“单身式恋爱”群体将重心放于兴趣爱好之中,正是其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体现。他们重视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发展,渴求他人的认可与赞赏,因而会在这种前提下无意识屏蔽伴侣个人的兴趣与想法。金莎在《女儿们的恋爱3》播出后发文表示,“如果要对女性观众说什么的话,一定要给机会,让你与你的约会对象有足够多的相处时间”,这句话用在“单身式恋爱”人群中也是合适的。只有给予对方足够的关注,才能赢得对方真心地、足够的理解,才能达到恋情中“久处不厌”的最高目标。由此可见,渴望“单身式恋爱”的伴侣在恋爱关系中也会更多将关注重心放于自己身上,面对与他完全相悖的需求时,他对于你的理解性可能并不多。一味强调改变并不能让对方感同身受,只可能会因为价值取向不同而让关系走向终结。遇到“单身式恋爱”,得学会在感情中保持和保护自我《与莎莫的500天》中的莎莫虽然对汤姆的示爱不断退缩,但当见到她未来的丈夫时,一见钟情的喜悦溢于言表。她毁掉了汤姆,自己却走向了新生活。由此可见,“单身式恋爱”人群并不是不会爱人,只是要找到让他走出舒适圈的人选。“单身式恋爱”本身并不是亲密关系的悲哀,但由一个人的冷漠演变为两个人的冷战却是。如果这段恋情中的双方是同类人,那么这段感情将会是一段契合度非常高的佳话。但是,如果一方对亲密程度有更高要求,“单身式恋爱”则不是这段感情的最佳人选。恋爱本身是伴侣双方的相互扶持,而不是家长与孩童般的付出与牵就。孤独是生命的常态,但不是恋爱常态。既然主动选择了恋爱,又为何要无时无刻又让自己身处“单身”的谎言之中?当你无论怎样发射信号都得不到对方的回应时,不属于亲密关系中的挫败与失落已将这段关系带入偏航的境地。因此,在与“单身式恋爱”的交往中,除了对于对方的理解与关爱之外,还要注意以下暗点:1.保持自我,不要将冷淡变为冷战,不要因为对方的错误做法影响到自己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2.接纳自己对于他人的依赖性,明确渴望依恋是没错的,不要因为对方而怀疑自己。3.当无法在恋爱中感到开心时,要及时止损。金宇澄曾经在《十三邀》中说过:“人本身是非常复杂性的东西”,不是一句简单的“渣男”就可以完全涵盖的。“单身式恋爱”人群面对感情复杂又纠结的态度,就正是人性最复杂难解的体现。明确恋爱对于自我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拥抱你的恋人。1.新周刊,《单身式恋爱,可能正在终结爱情》2.简单心理,《为什么我不鼓励你谈“单身式恋爱”?》3.沈奕斐教授讲座:脱单为什么这么难
2023年3月6日
其他

如何避免关系走向假性亲密?

如果问一个问题:你的婚姻,还好吗?至少有50%以上的人会回答不太好。然而,如果有些问题折腾着,婚姻总归还能荡起点波澜,有一种最要命的不太好是:婚姻根本没出什么大问题,甚至连七年之痒都没痒过,就已经变得像白开水一样无味了。网上,这样的心声,比比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之间只有例行公事,点头嗯哼、各自刷手机、开口只提孩子、默不作声吃饭、上床只是背对着睡觉,他像影子一般存在我的生活里,看得见却够不着。我不关心他过得怎样,当然也不指望他会关心我。我们看似都有了一个亲密伴侣,在感觉里却相当于一个人在过日子。我知道,她该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可是总感觉我们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婚姻成了一潭死水,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是不够爱吗?我一度怀疑我没有真正爱过他,才会像现在一样没有感觉,不甘心就这么过下去,又没有结束婚姻的勇气。在这些不好的婚姻里,没有出轨,没有新欢,没有无法调和的问题,大家客气地过着日子,却感觉不再亲近。如今,不是有一段亲密关系,就理所应当能在关系里感觉到亲密。相反,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觉察,拥有亲密关系的人越多,进入假性亲密阶段的人就越多。关系进入假性亲密阶段的五大现象现象1:道理懂得越来越多,心却越来越远随着心理学的普及,伴侣吵架的水平都得到了提升。比如,一小两口吵架了,男的会骂女的:边缘型人格,女的骂男的:回避型依恋。虽然骂完了互不接受,但对于自己所持的主张却一点没有动摇,关系就是这样变得泾渭分明的:先懂得一些道理,指出对方的问题,希望对方明白问题后反省自己,最后因为对方拒不承认而生气疏远。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如果你稍加了解,很容易就能找出对方的各种问题,还能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然而,这些道理帮助我们守住了自己的防御,却没有帮助我们改善关系,反而在关系里变得越来越孤独,对关系越来越多失望。现象2:努力想让对方满意,又总是被否定在假性亲密关系里,很多伴侣其实已经感觉到不对劲,也尝试学习一些关系经营的技巧,努力照顾对方的需要,却仍然常常被否定,甚至会被对方直接拒绝:我不需要你这么做。为何主动照顾对方,依然无法让关系变得更亲密呢?因为这样的努力,大多满足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不是对方真正的需要。而满足自己需要,却要对方理解和感激,常常是不太可能的事。当一个人顺着自己的感觉去行动时不会费力,只有无法感觉到对方真正的需要时,才需要绞尽脑汁去想,才会感觉到辛苦,这也常常是拼命付出却不被理解的缘由。现象3:无法表达需要,脆弱很难说出口在不够亲密的关系里,许多人会感觉没有话说,有时候特别想跟对方好好谈,然而一开口就是讲道理。如果不讲事情、道理、威胁或者要求,很少有人可以好好坐下来跟另一半谈谈心。关系到底有多近,看两个人的交谈可以略知一二。不能好好谈心,是因为太害怕表露自己,所以会把需要和脆弱掩藏起来,把情感关闭,只剩下就事论事。当一个人关闭自己的情感体验时,即便对方向他表达脆弱和真实,也可能会换来道理或者说教,这会让展露真实的人感到羞耻,进而也开始关闭自己。没有情感流动的交谈,无论谈多少次,都不会触及对方的感觉。所以,沟通不在于多少或者是否频繁,而在于是否有情感参与其中。现象4:渴望接纳和理解,却假装不需要对方在亲密关系里,不被需要是一种很羞耻的体验。然而,很多人会不知不觉向伴侣传递这样的感觉,来获得关系里的安全感。实际上,这样获得的安全感只是暂时的,这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控制,用不需要来回避可能会失去的羞耻。当我们表达自己不需要对方时,就像一个气球被充满了气,会有一种片刻的兴奋感,然而这常常很快就会被另一半还击,用同样的方式来伤害自己。所以,真实的需要即便不被满足,也至少传达出一个内外一致的自己,伪装的强大却把关系越来越多推向于各自较劲、相互伤害的位置。现象5:不愿再投入情感,总想换个人会更好有不少的伴侣,在关系艰难时,会想着换个人会更好,以此来支撑自己度过关系里难受的时刻。这样的幻想,很多人一想就是许多年,即便他们并没有真的这么去做。这个假想的换人空间,会让人避开面对现实,也避开面对自己,把期待投入到未来。实际上,如果在一段关系遇到阻碍撤回自己的情感,很容易在其他关系里也做出同样的反应,想象中的更好其实并不会那么好。没有情感投入,可能会少一些矛盾和冲突,少一些纠结和痛苦,对关系也只剩下不在乎和无所谓,久而久之就真的变得无所谓了。如何破除假性亲密,走向真正的亲密?1、不要努力做好人,要学做真实的人假性亲密关系的出现,是因为关系里很多人都无法做自己。当各自都用一个虚假自我去迎合婚姻时,两个人就感觉不再亲近。戴着面具的好人,是关系无法亲近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关系里双方都想做好人,太努力替对方着想,总是处处顾及对方的情绪,反而两个人都会很痛苦。只有真实会跟真实相遇,只有真实才能懂得另一个人的真实。在亲密关系里,不要努力做好人,要学做真实的人,才会遇到同样让自己舒服的真实伴侣。2、接纳自己的脆弱,关系才会变得安全亲密关系里,看起来我们是跟另一个人建立关系,实际上却是我们跟自己关系的一种外在呈现。因为,所有你遇到的人,你都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跟对方相处。比如,当你不能接纳自己时,你会首先感觉到自己不够好,同时投射到对方身上,你就会感觉到对方总是在否定你;当你喜欢跟自己较劲时,一件小事你都很难放过自己,在关系里,你也会同样觉得对方在处处为难自己。只有我们跟自己的相处变得轻松了,我们在关系里才不会被自己制造的感觉困住,才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才能感受到关系的安全和滋养。3、放开严苛的关系标准,拥抱冲突和矛盾有不少人告诉我,想做一个好丈夫或者好妻子,渴望一种理想化的亲密关系:没有冲突和矛盾,相互理解和包容。实际上,正是这些严苛的标准,让他们去放弃展现真实的自己,最终关系看似无比和谐,却失去了该有的活力。我想,真实的婚姻,不在于去维持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在于可以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差异和分歧,一起尝试寻找包容彼此的空间。如果在一段亲密关系里,需要一个人过度牺牲自己,这段关系就不会长久;如果需要两个人都隐藏自己,即便少了矛盾也不会幸福。所以,在亲密关系里,不管你想努力达成怎样好的标准,没有了真实就没有了亲密,没有了自我觉察就没有心与心的靠近。用心觉察自己,靠近自己的真实,是让关系走向亲密的唯一通道!(文章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罗近月,资深心理咨询师,专栏作家,致力于发展和解决女性原生家庭、婚恋情感与自我实现等议题,陪伴迷茫中的女性看见自己,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著有《生活需要幸福力》、《不迎不拒、向喜而生》等多本心理自助书籍,新书《在婚姻中看见自己》上市热卖中,微信公众号:美灵心生活(ID:meilingxinli)。安可时刻【2023社没共读会】正在招募,共读会倡导:2023一起读书,用社会思维,升级内外关系,让自己变得更好。一年深读12本书,每月1本。其中包含12本自我关系、人际关系、社会人心、社会趋势的书,如《被讨厌的勇气》《认知觉醒》《亲密关系》《非暴力沟通》《社会心理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等如果你对【2023社没共读会】感兴趣,欢迎加入共读会的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取共读会的信息和最新福利优惠。加下方社长老梁微信,邀请你入群,请发暗号:共读会交流群。作者:罗近月来源:美灵心生活(ID:meilingxinli点个在看
2023年3月4日
其他

上瘾性行为,正在毁掉成年人

前几天在后台看到有个读者留言,他很苦恼,一个刚刚毕业的男生,做着一份不是很忙的工作,每天都能准时5点半下班。他知道下班后要提升下自己,但是却抵挡不了王者荣耀的诱惑,一局接着一局,玩累了就玩斗地主放松一下,又接着鏖战,好像上瘾一般。他很苦恼,想要戒掉。这种“上瘾性”的行为许多人都有过,明知道不好,但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深陷其中。有研究就分析过,一个人在玩游戏和吸毒时,其大脑神经处理模式是一样的。在这个时代,快乐容易,上瘾也容易。一不小心就丧失自控力,变成快感的奴隶。加拿大有位心理治疗师给“瘾”下过一个定义:一种暂时让放松快乐,但长期伤害你,而你却无法放弃它的行为,就是行为上瘾。怎么样才叫上瘾?其实就是你对这件事“厌恶并渴望”。就像我们玩手机一样。我想起我手机里的屏幕管理记录,发现我在某视频app上一天花了3-4个小时。最开始,我只是看一个感兴趣的视频,然后它又不断给我推荐类似的,手指一划,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然而,除了我最后看过的那个,我都不记得前面看过哪些。生活被它们填满了,我剩下的只有空虚。想摆脱又无力摆脱,想戒掉又困难重重。实际上,我已经不能再体会到最初纯粹的快乐,失去了玩的最初意义。像所有成瘾者一样,酒瘾者不是因为酒好喝。很多时候,我们玩手机也不是因为手机好玩。只是无聊或者空虚,或者说只是渴望那种被填满时间的感觉。所谓上瘾,不过是一边厌恶着,但又强烈渴望着。
2023年3月4日
其他

功绩社会生产大量抑郁症患者:被迫内卷的7个迹象 | 日签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今日互动你在反思自身或社会时,都做过哪些对于结构性的思考或能动性的思考?
2023年3月1日
其他

当代婚姻新趋势:合伙式婚姻,对象变队友

(电影《婚姻故事》剧照,和平离婚后,夫妻双方都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经历了一些艰难险阻的和取舍,获得长远的幸福。家庭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更好的实现家庭的社会功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体验。
2023年2月9日
其他

“毕业五年,存款5000”,如何看待高开低走的人生?

最近B站上一则视频很火,两位211的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后仍一事无成,做着普通的工作,引起热评。(图源:B站视频《我:毕业5年,存款5000
2023年2月2日
其他

比被相亲更可怕的是,被催婚之后的恐婚感

今天,社长想跟大家聊的话题是:恐婚感前两天,在社没共读会交流群里,有一位女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过年的时候,她跟父母吵了一架,天翻地覆的那种,因为她的父母一直催她结婚。虽然她已经恋爱三年了,但一点都不憧憬婚后生活。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2023社会学了没共读会,开启报名!用社会思维,升级内外关系

大家好,我是社长,老梁。常听读者抱怨:在社会待几年,才发现世界上最复杂最难处理的是关系问题。有时候成全了别人,却委屈和忽略了自己常常自以为讨好了上级,实际上却没落得好自以为看了不少厚黑学和人际关系技巧,结果一用就废哪怕试图从身边的朋友去寻找答案,孰料他们也一筹莫展想找过来人或者厉害的人请教,却发现没有门路……不言而喻,关系问题攸关个人成长、个人发展,是我们在社会中最需要学习和处理的环节。现实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句话,想必大家一点都不陌生。但如果把“关系”简单得理解为人际关系,就太狭隘了,这是对“关系”的最大误解。我一直在社没普及社会知识,倡导和希望大家都能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思维”。什么是社会思维?这个理念看起来看抽象、很有格局,很有魔力。但跟我们个体最相关的,依旧是“关系”。但不仅仅是人际关系。如果你已经对【2023社没共读会】比较了解,可以直接拉到文末,抢200元优惠名额。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亲密关系、职场关系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常听读者抱怨:在社会待几年,才发现世界上最复杂最难处理的是关系问题。有时候成全了别人,却委屈和忽略了自己常常自以为讨好了上级,实际上却没落得好自以为看了不少厚黑学和人际关系技巧,结果一用就废哪怕试图从身边的朋友去寻找答案,孰料他们也一筹莫展想找过来人或者厉害的人请教,却发现没有门路……不言而喻,关系问题攸关个人成长、个人发展,是我们在社会中最需要学习和处理的环节。现实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句话,相比大家一点都不陌生。但你如果把“关系”简单得理解为人际关系,就太狭隘了,这是对“关系”的最大误解。我一直在社没普及社会知识,倡导和希望大家都能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思维”。什么是社会思维?这个理念看起来看抽象、很有格局,很有魔力。但跟我们个体最相关的,依旧是“关系”。但不仅仅是人际关系。内外关系富足,人生才是真正的丰盈富足。以社会思维来看,与我们相关的“关系”应该以“关系财富系统”来总结,是一套内外关系,关乎个人的人生命题。除了司空见惯的人际关系,还有极易被人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自我关系、社会关系、财富关系。人的内外关系,包括四个方面,分别关注四种内外关系,处理人生四大命题,这样人生才是丰盈富足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
2023年1月27日
其他

你是什么性格,看你吃饭就知道?| 日签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今日互动你是哪种类型的人?
2023年1月27日
其他

相亲时,如何避免尬聊?

过年回家,相信很多单身狗都经历过被各路亲戚围观询问“找男/女朋友了吗?”的场面,催婚也一度成为春节的“主旋律”。在父母长辈催婚的压力下,相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到了适婚年龄却未找到合意伴侣的年轻人的选择。父母安排、亲戚介绍、同事牵线、朋友搭桥,相亲几大重要渠道已备好。又或者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各类社交软件为婚恋交友开疆拓土,最终都还得看奔现见面。在微信上沟通,还能用表情包缓解尴尬,而面对面交流时,常常金星撞上火星,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如奉行沉默是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相亲时避免尬聊呢?社长想分享几个语言和人际沟通的法则,或许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礼貌原则和赞誉原则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谈话时需要注意“礼貌原则”和“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他人,尽量多赞誉他人。这两条人际交往的法则在相亲场合也同样适用。防尬聊妙招一:注重礼貌,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你我本无缘分,全靠父母之命死撑。相亲的尴尬,更多是出于本人意愿不足,被强行拉郎配。但换位思考,对方可能也是被强人所难的同病相怜者。但凡没人拿刀子逼着你去相亲,起码说明本人还是有一定的相亲意愿。那么基本的礼貌肯定要有。就像你永远不会轻易放客户鸽子一样,预约好对方的时间后,尽量准时出现不迟到,至少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在商量吃什么时,需要问清对方的忌口和口味偏好,如果不吃辣,川菜馆和辣味火锅就划掉吧;如果海鲜过敏,虾也不要再点啦。在开始吃饭后,低头看手机前要跟对方说声抱歉;注意互动和交流,经常保持眼神接触也是一种重视;如果对方抛的梗自己没有那么感兴趣,那欢迎再抛一个新的梗出来,让话题继续下去,如果实在无话可说,好歹把话题拉回到今天菜式的评价上。《我家那闺女》中,焦俊艳相亲现场可以说是当代年轻人相亲之痛的真实写照了。在父亲的劝说和节目组的双重安排下,她踏上了相亲之路。很不幸,相亲对象和她一样缺乏此类经验,两人都是第一次相亲,没话找话的尬聊已成必然。好不容易发现两人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男方叫了一声“师姐”,焦俊艳只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接下来一度沉默,气氛僵持到可以令人脚趾抠地。哪怕有弹幕花字护体,也无法消除画面仿佛静止的凝固感。每个人都有一些在意的点:比如年龄、身高、薪酬、体型,如果刚认识,这些雷区尽量不要当面触碰,而是从介绍人处了解一些基础信息,礼貌也意味着不会贸然提出引人不适的问题。防尬聊妙招二:找准细节,适度夸奖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更容易对喜欢自己的人更有好感。夸奖不是胡乱吹捧,也不需商业互吹,而是应该巧妙地找到与对方相关联的点,适度进行真诚赞美。比如这顿饭吃的东西还不错,那就可以夸奖对方很会点菜,如果餐厅也是对方提供的选项,那可以一并赞美选餐厅的好品味。随手可复用的案例如下:你:这家云南菜的味道也太正了吧!跟我在云南吃过的简直一模一样!(先笼统赞美,等待对方提供更多细节后补充)他:哈哈,这是我云南朋友推荐的餐馆,据说用的食材都是从云南空运过来的。你:哇原来如此,怪不得这个丽江腊排骨吃起来这么地道,一下就让我想起了在云南旅游的日子。你好会点菜!朋友的推荐也很靠谱。(根据细节继续补充夸赞)他:哈哈谢谢,所以云南的旅途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吗?(下个话题自动开启)
2023年1月27日
其他

“为什么越亲密的人,越无话可说?”:杀死婚姻的,是你自己

“我知道之前确实做得不好,我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多伤害,但是我依然爱我自己,我依然觉得我是一个好人,我觉得我能够变好,这叫做接纳。谁都不爱你,你也得爱自己,接纳了以后做一些改变的尝试。”
2023年1月25日
其他

当代社畜,到底赚多少钱才会开心?

而对1597名整容成功的人长达13年的跟踪显示,隆鼻、隆胸等这些整容项目的成功并没有让一个曾经情绪低落、有行为障碍的人变得更幸福;调研显示,长相的极端变化甚至减少了人们的幸福
2023年1月25日
其他

两大思维 | 2023,如何找到优势护城河和方向?

大家好,我是社没创始人社长老梁。转眼1月份已经过半,你的2023年度规划做好了吗?相信有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苦恼:明明提前做了详细周全的计划,却始终很难落地;给自己立了无数个flag,到头来一个都没能实现。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很多人都是“拍脑袋”做计划,并不清楚制定个人规划的方法论和底层逻辑。只有提前对自身发展做出合理规划,才能获得更高层次、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如何制定一份合格的年度规划?如何使自己立下的flag成为现实?如何摆脱迷茫焦虑?如果你还在为了这些问题苦恼纠结,就赶紧报名参加2月份的闭门会活动吧!参与闭门会你将获得:1、两大思维,让你走出迷茫找到方向2、五大原则,让你的规划更落地3、六个工具,帮你达成年度目目标活动时间及地址时间:2月12日,下午2:00-5:00地址:专属直播群主讲人:社长老梁1.
2023年1月25日
其他

咨询师、教练、创业者、自媒体人等个人品牌打造者,如何突破定位和变现瓶颈?

大家好。我是社没创始人,社长老梁。前两三个月,我做了一系列的个人品牌讲座。经常被问到以下问题,比如:做了好久副业但都没有起色,也不知道如何入手打造个人品牌和个人IP,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发了不少视频,写了不少文章,但变现难,维持发展难;学了很多的课程,考了很多的专业证书,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有营收;作为专业人士,想要线上创业,但又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个人定位和个人商业顶层设计。基于此,我在上个月发起和组织了【7天个人品牌IP定位和创富陪跑营】,反响很好。后面不断有同学报名,年前太忙了,再加上“小阳人”,所以就改到年后了。也就是现在还可以报名。社长开讲,限时0元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在下文了解更多并在文末报名。部分已经报名的同学如下。新的一期开始啦!原价1999,限时0元活动时间:2月13日—18日你将收获:1套个人品牌定位和创富心法和实操方法1次独创个人品牌IP优势测评1次直播诊断答疑4节直播精华课程还有机会获得专属个人IP优势测评解读社长一对一咨询,价值3000元主讲人:社长老梁社会学了没创始人个人发展深度研究者和践行者创始人个人品牌IP商业教练11年新媒体营销实战专家计划大纲第一课:商业地图,人在休息钱在赚的变现闭环01
2023年1月24日
其他

过年不回家的20种人生

前几天,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对于长年在外的人,今年想不想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又意味着什么?我们整理发现,大家选择过年回家的理由都很类似,过年不回家的理由却各有不同。我们把这些选择不回家过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在这些选择不回家的人身上,也许我们能够从中看到未来的一种趋势。越长大越想家,想回家团聚@匿名
2023年1月24日
其他

过年什么时候变得,没那么有意思了?

每逢春节,时常有人会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人们也很难讲清,年味的愈发寡淡,是因为不能看到漫天烟花,还是因为年夜饭桌上长辈们的“关心问候”。非但快乐变少了,还多了很多争执与疲倦。“工作找得怎么样?”“对象找了么?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从升学到工作到婚恋到生子,长辈们孜孜不倦地刺探大家的生活,可谓是把精神攻击拉到最大。除了暗含“比较”的发问,“过年”还意味着无趣的春晚、形式化的四处拜年、给不完的份子钱、参加不完的酒宴。对年轻人而言,“过年”仿佛是换了个工作接着上班,付出体力劳动、忍耐负面情绪,不一样的大概就是过年没有工资报酬:谁让你过了收压岁钱的年纪呢?过年行为大赏可明明小时候过年又是真的快乐,那时春节有各色年货、各种活动,处处喜气洋洋、欢声笑语。1.年货少不了自古以来,每逢新年,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置办年货。湖北人早早的就晾晒了腊鱼腊肉,年夜宴时就能品尝到满载阳光气息的腊肉炒菜苔。豪气的东北人则溜达到市集,称上各式馅料的粘豆包。而对于上海人必不能少的是熏鱼,毕竟戚薇在《向往的生活》中被一份熏鱼好吃到哭出来,可见熏鱼的重要性。除了各色地方硬货,另一个年货热点是零食水果。巧克力金币、徐福记酥糖、开心果杏仁依旧存在超市的货架上,但坚果大礼包、4J车厘子等新“年货清单”也层出不穷。据调查,互联网购置年货25-34岁的人占据了43%:传统年货依旧有人爱,而年轻人会更爱追逐消费潮流。2.习俗少不了汉朝以后,南北经济文化交融促使年节习俗愈发一致。《四民月令》中提及,“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在古时,祭祀祖先是春节的重要项目。自此,逐渐发展出“守岁”、“拜年”、“放爆竹”、“贴门神”等活动。21世纪以来,为迎合民族逐渐增加的对幸福娱乐生活的需求,有了“春节联欢晚会”等新活动,与此同时,娱乐生活也向环境保护政策低头,“禁鞭”后,放爆竹则少了许多。同时,地大物博同样带来不同的过年习俗,北方人会往他们挚爱的饺子中包上硬币,寓意着一个中国人最朴素的期望:发财。而中部人则选择烧上一盘盘鸡爪,蕴含着同样赤裸的寓意:抓钱。只能说,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在各区域和各年龄段都得到一致认知的话,那必然是国人会将追逐财富列为新年期望之一。对传统文化异常尊崇的南方,则是将“节日气氛”四个字刻烟吸肺了。盛大的宗族聚会中,还有必不可少的民族传统:舞狮,在潮汕地区甚至还有极具地区特色的“英歌舞”。如果“过年”有选秀舞台,广州必然能稳住出道位,争一下高位出道。可即便是各色水果零食、鸡鸭鱼肉,再捎上丰富活动,大家依然过年意愿一年比一年低,快乐一年比一年少。年轻人也分不清,到底是因为过年本身乏味了,还是因为大家都长大了。年味的丧失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曾说过,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了意义。对于普通人而言,谈民族身份与归属感、文化认同与自豪也许过于宏大。“过节”更是一年中一次较长的休息、和久别重逢亲友的一次重聚、以及一次本能的肉体洄游。但升学、工作将人们带到天南地北的同时,他们的返乡也带回不同地域文化及时代认知。而年龄、地域、时代形成了一道道沟壑,让现代人逐渐品尝不到记忆中的“年味”。1.人性注定只会期待“美好”与“特殊”小时候,“过年”是特殊的日子,虽然已经不再像更早时候那样物质匮乏,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但这段日子是“新的衣服、漫长的假期、家长无限的忍耐力”这些美好的东西的象征。比如就有网友分享故事:小时候她因为谈玩,弄丢了刚收到的几百块压岁钱,但父母却没有往常那么严厉,只是说,“过年,让孩子开心点。”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假期却并不意味着休息,小孩要写作业,大人要社交后补调休,以前会期待的零食玩具衣物,现如今都是平日里就唾手可得的事物。更重要的是,社会急剧发展的同时让人们都异常急躁不安,很难具备从前那样慢节奏生活下的包容性,哪怕是过年这种喜庆日子也难以消解矛盾的“硝烟味”。可以说,新时代中的“过年”,不如说是一场“上刑”。2.原子化社会失去社区的共同记忆在小时候,社区中的家庭单位是紧密连接的,在平日大家会一起生活、工作、学习,虽然私密性更低,但连接感更强,在过年时,大家会一起去筹备年货、进行娱乐活动。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大家的集体记忆是共通的,归属感会使得节日的氛围更为浓厚。但到如今,社会更加的原子化,年轻人更追求“边界感”与“个人隐私”,往往对于共享个人经历及信息这种事情产生抵触情绪。使得大家即使回到生长地,但关于“社区”的共同记忆却依旧非常稀薄,难以产生深厚的“回巢感”。3.新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而对于小家庭,内部的密切接触意味着不同年龄及时代文化的激烈碰撞。接受过新时代教育的年轻人,“父权压制”“男性凝视”“尊重个体”一套又一套,父母们也很疑惑,人到中年了,“长幼有序”“勤劳上进”“早睡早起”怎么还错了呢?著名学者李玫瑾曾说过,只有对他人进行“心理抚育”后才有教育他人的“心理资本”。由于缺乏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的包容理解,当前时代下的亲子关系很难进入一种平等交流的状态,更多是“认知的傲慢”与“身份的傲慢”之间的互相说服,大家都不认为对方有教导自己的资本,自然难以形成和谐的节日气氛。冲突高发的婚恋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年味”上个世纪,“年味”可能是一盆白面馒头;千禧年初,“年味”可能是大家庭的一场团聚;而如今,信息化技术增加拓宽了人们的娱乐手段,物质丰富保障了人们的口腹需求,“年味”也会有新的变化。1.刻板复制过去只是一场“刻舟求剑”物质精神逐渐丰富的年代里,试图依从“旧模式”的过年中获得小时候的快乐,无异于等待一场“入室抢劫”的爱情。每个时代及年纪都有各自精神娱乐主诉,小时候的“年味”是不写作业不会被骂,长大后的“年味”可能就是给家中小孩送习题册。既然“年味”的核心是一年一度团聚式快乐,那么可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打麻将,也可以是一家人奔赴海南,享受一个温暖的春节。让“传统文化”变化出让人精神愉悦的舒服形式而不是一场“禁锢”,主动为这段日子点缀上特殊的快乐,这样才有新的能量去开启新一年的工作生活。2.战术性对待认知鸿沟年龄及时代的鸿沟固然存在,年轻人“过年”时的首要任务是放弃妄图几天的相处就能改变另外一个成年人的三观的想法。我们大可像个成年人一样对待认知鸿沟,比如魔法攻击!当代年轻人想必都熟练掌握
2023年1月23日
其他

为啥女性被要求帮忙泡茶的概率高于男性?|日签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今日互动老板应不应该为了员工的「情绪劳动」买单?
2023年1月23日
其他

咨询师、教练、知识博主、教师等,如何突破定位和产品变现瓶颈?

大家好。我是社没创始人,社长老梁。前两三个月,我做了一系列的个人品牌讲座。经常被问到以下问题,比如:做了好久副业但都没有起色,也不知道如何入手打造个人品牌和个人IP,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发了不少视频,写了不少文章,但变现难,维持发展难;学了很多的课程,考了很多的专业证书,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有营收;作为专业人士,想要线上创业,但又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个人定位和个人商业顶层设计。基于此,我在上个月发起和组织了【7天个人品牌IP定位和创富陪跑营】,反响很好。后面不断有同学报名,年前太忙了,再加上“小阳人”,所以就改到年后了。也就是现在还可以报名。社长开讲,限时0元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在下文了解更多并在文末报名。部分已经报名的同学如下。新的一期开始啦!原价1999,限时0元活动时间:2月13日—18日你将收获:1套个人品牌定位和创富心法和实操方法1次独创个人品牌IP优势测评1次直播诊断答疑4节直播精华课程还有机会获得专属个人IP优势测评解读社长一对一咨询,价值3000元主讲人:社长老梁社会学了没创始人个人发展深度研究者和践行者创始人个人品牌IP商业教练11年新媒体营销实战专家计划大纲第一课:商业地图,人在休息钱在赚的变现闭环01
2023年1月23日
其他

如何让你的2023年度规划更落地,更容易实现?

大家好,我是社没创始人社长老梁。转眼1月份已经过半,你的2023年度规划做好了吗?相信有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苦恼:明明提前做了详细周全的计划,却始终很难落地;给自己立了无数个flag,到头来一个都没能实现。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很多人都是“拍脑袋”做计划,并不清楚制定个人规划的方法论和底层逻辑。只有提前对自身发展做出合理规划,才能获得更高层次、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如何制定一份合格的年度规划?如何使自己立下的flag成为现实?如何摆脱迷茫焦虑?如果你还在为了这些问题苦恼纠结,就赶紧报名参加2月份的闭门会活动吧!参与闭门会你将获得:1、两大思维,让你走出迷茫找到方向2、五大原则,让你的规划更落地3、六个工具,帮你达成年度目目标活动时间及地址时间:2月12日,下午2:00-5:00地址:专属直播群主讲人:社长老梁1.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你心里想着的人是如何看你的?|日签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今日互动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有什么表现呢?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人生一大错觉:TA喜欢我| 你是不是“容陷爱”?

在读书中重构美好关系,让自己变得更好作者:升华编辑:蒋冰心你可能还喜欢:喜欢的话给社长点个在看叭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最后一波:打造个人品牌IP,如何精准定位,高效变现?| 社长开讲

大家好。我是社没创始人,社长老梁。前两三个月,我做了一系列的个人品牌讲座。经常被问到以下问题,比如:做了好久副业但都没有起色,也不知道如何入手打造个人品牌和个人IP,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发了不少视频,写了不少文章,但变现难,维持发展难;学了很多的课程,考了很多的专业证书,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有营收;作为专业人士,想要线上创业,但又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个人定位和个人商业顶层设计。基于此,我在上个月发起和组织了【7天个人品牌IP定位和创富陪跑营】,反响很好。后面不断有同学报名,年前太忙了,再加上“小阳人”,所以就改到年后了。也就是现在还可以报名。社长开讲,限时0元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在下文了解更多并在文末报名。部分已经报名的同学如下。新的一期开始啦!原价1999,限时0元活动时间:2月13日—18日你将收获:1套个人品牌定位和创富心法和实操方法1次独创个人品牌IP优势测评1次直播诊断答疑4节直播精华课程还有机会获得专属个人IP优势测评解读社长一对一咨询,价值3000元主讲人:社长老梁社会学了没创始人个人发展深度研究者和践行者创始人个人品牌IP商业教练11年新媒体营销实战专家计划大纲第一课:商业地图,人在休息钱在赚的变现闭环01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为什么看到可爱的东西总想揉捏?| 日签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今日互动哪些事物会让你产生“可爱侵略”的冲动?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结婚时,你要了多少彩礼?

近两年,社长身边的朋友、同事也陆陆续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而彩礼似乎是中国人结婚绕不开的话题。彩礼的数额与陪送标准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农村城市各不相同、受当地情况各种因素影响而定。那么,社长想问问你的家乡彩礼标准和数额是怎么样的?你对这些彩礼有什么看法?我们精选了部分留言分享给大家,或许你能在其中找到相同想法的人~彩礼的存在,是对女方的保护@匿名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过年,你准备好秀恩爱了吗?不伤人的那种

快过年啦,又到了秀恩爱或者被秀恩爱伤害的关键时期。早年间,周国平说道,最深邃的爱都是“见人羞,惊人问,怕人知的”。现在的版本则是“秀恩爱,死得快”,简称“秀分快”。所谓的爱与甜蜜,真的像蘑菇一样只能在不见天日的昏暗中才能茁壮生长吗?秀恩爱=真恩爱秀恩爱的方式千千万,既有周总理情长纸短,吻你万千式的文雅告白,也有赌王之子包场求婚世界名模的高调示爱。不过,对于普通吃瓜群众而言,最常见的秀恩爱方式莫过于晒情侣自拍了。回想一下,单身狗们是不是都曾盯着朋友圈屏幕,在无数个柠檬精上身的时刻心里默念,秀恩爱死得快?对于看他人秀恩爱的观众而言,这只是一句抒发个人小情绪的戏言。但是,对于恋人们来说,公开合影这种秀恩爱的行为却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两人的情感状况。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情侣双方在社交网络上公开合照的数量与其各自对于恋情的积极感受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情侣在个人社交网络主页发布的恩爱照越多,确实能说明两人的恋爱浓度可能越高。在研究过程中,测试者将36道调查问题分为了三类,分别反映了个体对于恋爱关系亲密度、激情水平与承诺意愿的认知。结果显示,不论男女,晒合影都反映出了较高水平的承诺意愿。而承诺意愿与人体的情绪和身体的本能反应无关,是三项指标中最具社会属性的一个。这也就说明,当情侣双方公开合影的时候,大部分人并不是一时兴起,他们心里想的的的确确是长久地维持这段恋爱关系。因此,既然男女都在晒合照秀恩爱这一行为背后投注了承诺意愿,那么,“秀分快”这一说法的合理性显然有待进一步商榷。同时,上述结论亦充分印证了那个被无数恋爱专家提到过的真心判断法则,即一个人是否真心对待你和你们的恋情,看看她/他是否愿意向外界公开你们的关系就知道了。秀恩爱会被诅咒?对于大部分恋爱中的人来说,即便认识到了秀恩爱未必死得快这一事实,真正要秀的时候似乎还是需要更多的勇气与决心。明明想秀却又不敢,这到底是为什么?1.
2023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