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不回家的20种人生
前几天,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对于长年在外的人,今年想不想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又意味着什么?我们整理发现,大家选择过年回家的理由都很类似,过年不回家的理由却各有不同。我们把这些选择不回家过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在这些选择不回家的人身上,也许我们能够从中看到未来的一种趋势。
越长大越想家,想回家团聚
@匿名 浙江杭州 城市
刚毕业那两年比较自我,不太想家。喜欢外面的花花世界。在外面待久了以后,越来越精神匮乏,会开始想家。那里,有我亲亲爱爱的爸妈。回家看看,是情感的充血,是精疲力竭的港湾。回家跟爸爸妈妈随便待待,哪怕是拌拌嘴,也会觉得充实一点。回到家,会被爸爸妈妈当个孩子一样对待,可以不用再装大人了。越长大,越想家。
@匿名 广东广州 城市
没有回家过年的习惯,因为是酒店行业,通常是别人放假我们上班,别人上班我们放假。做服务行业好多年了,已经麻木了,没有想法。但是一旦放假过年,跟家人团聚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才是完整的,也很享受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发现原来自己是喜欢回家团圆的。
@匿名 四川成都 城市
尽管已经在成都定居多年,到那个河北小县城的农村依然是内心最底层的牵挂,并羁绊一生。回家,意味着来时的路再走一遍,一万遍。
回家过年早已没有“乡情”,非必要不回家
@匿名 广东广州 城市
过年回家,意味着可以吃到正宗的家乡菜,感受乡音、民俗,可以重温或寻找小时候的过年记忆碎片。但从上高中开始,再到大学、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越来越感受不到亲戚、邻里的温情,我们常说城市的人情冷漠,不知对面住的是谁,同样的,在农村不知道何时起,明明知道对面住的是谁,也鲜少串门,就连农村公共空间参与闲聊的人也越来越少。随着农村日益空心化,春节除夕的烟花爆竹燃放得也越来越少了,过年之所以还走亲戚,是因为老人还健在,作为纽带维系的结果,但一年到头,亲戚之间基本没啥交集联系,见面了也是尬聊,接着便是言语间或明或暗的攀比和秀优越感。每年过年聚在一块,还时不时因为老人的赡养发生冲突口角,反而扰乱一家人的平静,此外,从去年参加工作起,回去孝敬长辈、关爱子侄的红包少不了,也越来越不喜欢家乡的冬季湿冷、开春细雨绵绵的气候。
@匿名 广东深圳 城市
父母在我工作的城市,第一二年是刚毕业,没觉得一定要回家过年,后面三年疫情是不能回家过年,今年过年为了不值班准备回家,都已经离职了,谁知道突然放开了,然后说不安全,回家也不方便建议不要回去。
对回家没有期望,非必要不回家
@匿名 广东广州 城市
小时候和爷奶生活,逢年过节都不开心。因为有洗不完的菜和饭碗,不是在厨房里度过就是在厨房里度过。工作后,总算逃离了那种生活。一点都不喜欢过节,春节也是。没有任何期待,即使是和家人一起过年,但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放假七天两天在路上,太累了,对回家过年也没有期望。
@匿名 四川成都 城市
当年考大学出来就想离家远点,经过这些年的锻炼,感觉基本上治愈了自己精神上的代际遗传,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但是这种美好的自我认知总会在回老家的时候被我妈打回原形。仿佛只要一回到那个房子里,我就会变回那个16岁差点死掉的无助小姑娘。加之我现在已婚已育还怀着二宝,工作后又重新回炉读书中。现在生活的城市离老公老家也很远,工作学习生活养娃全靠我们两个人,虽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仍喜欢这样的生活。离家3000公里,拖家带口回去一趟意味着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今年春节我们还是会在自己家里,和同样不回老家的朋友们一起过。
@匿名 江西赣州 城市
长大后,过年回家意味着回到那个小小的牢笼里不断地再次被原生家庭伤害,原本在外地慢慢愈合的伤口再次被揭开。我深深地明白我无法改变别人,我只能改变自己,远离这个家才是更好的选择。但是医学专硕研究生在读的我尚未经济独立,除了这个牢笼,目前无处可去,现在已经在心里决定之后非必要不回家了。
@匿名 广东深圳 城市
目睹另外一个幸福的三人家庭。我从小是留守儿童,父母更喜欢后面生的弟弟,每次过年回家我都觉得我是另外的那一个,毕业后省吃俭用攒了钱,终于有不用过年回家也能让自己幸福的底气。
每年过年意味着累!家乡已成为融不进去的圈子
@匿名 广东深圳 城市
回去就接手一个家庭的任务,洗衣买菜做饭带娃打扫卫生照顾老人,早上睁眼六点开始早餐送娃洗晾衣服买菜洗碗打扫卫生(家规一天一扫三天一拖一周一大扫除,每周要去姑姑的房子打扫卫生,三层楼,因为姑姑对我们家有恩)午餐食材准备,中午做饭洗碗打扫餐厅与厨房消毒碗筷预留一份餐给中午回来吃饭的人,下午可以休息一个小时半用来学习和练琴。然后准备下午茶凉茶或者水果收拾客厅接娃准备晚餐食材晚餐六点到六点半前一定要做好,因为有小孩,晚上洗碗消毒打扫餐厅厨房倒垃圾陪老人走路,回来给娃检查作业洗澡讲故事哄睡,然后到我洗澡收拾换洗下的衣服到换衣篓收拾客厅,回到床的怀抱,打开本来只是消遣的游戏,十分钟做完任务火速下线,睡着。第二天重复循环。还好已经可以绑定手机缴费电费水费垃圾费等,不然就得到现场交费了。哈哈哈,在学校真的是最快乐的了。
@匿名 河南安阳 城市
牺牲自己的时间当免费劳动力,帮助哥哥家照顾小孩,而且还特别不听话。家不像家,整得现在无家可去,无处可去,寒假学校也不让回。
@匿名 福建漳州 城市
每年过年意味着累!这种节日农村各种祭拜,准备与仪式事情非常多。婆媳间的意见矛盾,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夹在中间的我,制造业的收入问题,让我觉得我的话语没有人听得进去,一个是父母一个是争吵不休的妻子,不知如何选择。妻子不肯祭拜祖宗,老父母七老八十的只能去准备,还得面对邻里的评论“媳妇没有孝道”,很痛苦。想回家过年又不想过年!没有意思的春节!
@匿名 广东广州 城市
面对面的催婚,仿佛做客,听妈妈讲婆媳关系,听奶奶回忆往昔,走不熟的亲戚,聊无聊的天。
@匿名 广东惠州 城市
意味着换了个地方工作,会出现我并不想要的冲突
@匿名 上海 城市
重新试着融入那个已经放弃了我的圈子
@匿名 山西太原 城市
心烦。除非回娘家。
总体而言,大多数读者都选择了不想回家过年。每一位选择不回家的人,它体现的不仅仅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其实更多得还体现了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个变化。少部分较为年长的读者们,盼乡心切,在外漂泊时间长了,更想感受家庭间的温情,年纪越大越想回家,享受跟家人团聚的时光。有一部分读者,工作在外,父母也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便对回到家乡过年没有什么想法了。一些在外地求学的学生,认为回家会充当免费劳动力,接手家庭的任务,要费心费力费时,不如回到学校。还有一部分,已经是工作在外的成年人,认为家乡已经是融不进去的圈子,并且回家过年,还会跟一些不熟的亲戚出现矛盾和冲突,各种祭拜和仪式,也会令人心烦。
其实,过年回不回家,没有那么“特殊”。在疫情之前,也许大家还对春节回乡过年有着很多期许,但疫情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疫情三年,大多数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到家乡过年了。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早已拉近了亲人们间的交流,消除了地域带来的障碍。回乡过年,带来的仪式感,对一些年轻人和长年工作在外的人,早已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个人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很多在外工作者已经在城市立足,工作者在假期间还承担者一些工作职责。此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跟老家之间的纽带和关联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弱化。
回家过年,也只是我们对“春节”这一节日的一种选择方式。不管,你是选择想回家过年,还是不想回家过年,希望都是遵从自己的本心。
作者:社没的读者们
编辑: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