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命运,像那潮水,起起落落” | 单身女人的前世今生
原创 | 作者:Air | 编辑:小虾 |
社长说
独居的单身女人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由权利的追求。在历史的浪潮中,任何反对的力量,都无法使其沉寂。● ● ●
“女人的命运,像那潮水,起起落落”
“单身女人”的前世今生
前不久上映的《美女与野兽》中,反派角色加斯顿说了一句话:“女人必须尽早结婚,否则等父亲一死,就会失去依靠,沦为人人鄙夷的乞讨者。”
而有意思的是,片中在村里乞讨度日的单身女人,恰恰就是被众人畏惧的女巫。
实际上,这个角色很好地反映了“单身女人”既被唾弃又被敬畏的历史。因为“单身女人”脱离了婚姻和家庭的控制,对“在家靠父,出嫁从夫”这样的社会伦理造成了冲击,所以被污名化为荒淫无度的“荡妇”,也被妖魔化为带来不幸的“女巫”。
要说明的是,“单身女人”从社会的阴影处步入大众的视野,不过是两百多年的历史。今天,想给大家讲的,就是这些世界各地的“单身女人”,从以前到现在的生活故事。
刚刚挣扎着站起来的单身女人们
尽管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像一阵狂风席卷欧洲,但是直到19世纪,欧洲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刻板、僵化、压抑的时期。然而,有趣的是,看似自由开放的时代,往往涌动着压迫的暗流,而看似教条森严的社会,常常蕴含着反抗的萌芽。
在19世纪之前,并不是没有独居者,但这些人通常生活在社会的阴影处和边缘地带,谨言慎行以防被人察觉。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在城镇里独居,虽然居住的条件很差,但TA们能拥有自己的梦想;虽然未来充满不确定,但TA们终于可以不顾他人的目光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蔓延,这股潮流从城市传向农村,从欧洲北部传向南部。
当意大利的大龄单身女人依然处于被怜悯和讥讽的环境中时,她们不曾想到,日后也可以像英国的老处女们一样在零售业、艺术和科学领域自由自在。
不同地方的女人们生活天差地别,而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单身女人们,命运也大相径庭。
尽管工薪阶层的寡妇们贫苦不堪、依然挣扎在社会的阴影中,中产阶级的寡妇们却已经频频出入于社交场合,光鲜亮丽,不再随着家庭的不完整而将被迫隔绝于社会之外。
更有意思的是,年轻的女孩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工作,而雇主们是如何对待女工的呢?家庭佣工、百货商店、工厂的雇主往往都要求女工单身,否则就解雇她们。
这使得许多女性的人生轨迹变为了三段式:职场的单身生涯、结婚离职、然后守寡。
这一模式直到今天依然是许多女性的人生历程。
总的来说,在19世纪这100年里,职业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成为了一股历史潮流。
这些女性在职场中获得自信,拥有稳定收入所带来的社会地位,也拥有教育所带来的独立视野。她们从过去的边缘地带破影而出,融入到社会的主流趋势中。
但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职业女性不仅制造了历史潮流,也被历史本身所裹挟。
许多女性很快就发现自己深陷于一种矛盾中,她们一边享受着工作带来的独立生活,一边又要忍受不结婚带来的各种指责和痛苦。更重要的是,结婚往往将她们带离独立的乐趣,同时又将她们带入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
工作、结婚与家庭,成为此后长久困惑职场女性们的矛盾螺旋。
女人的命运啊,像那潮水,起起落落
一战之后,有人觉得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因为女人们代替前线的男人在工厂和公司中担任比以前更重要的角色。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
英国与中南欧的女人们:以继续工作为耻,以生儿育女为荣?
战争期间,女人被赋予的工作其实非常受限,一般只是副手层次的职位,听从男人们的调遣。而且,一战结束后,女人们美好的独立生活就开始蒙上阴影。
从英国到德国到意大利,这些女人都被号召回归家庭,重新被要求以做一个好母亲和好妻子为榜样。
当时在法国,女性已经很大程度上融入各行各业,因而暂时难以使其大规模离开岗位,这时候舆论怎么说的呢?
他们对这些独立女性的批评之声愈发恶毒,仿佛她们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源头。另一方面,专注于生儿育女的女性又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养育超过10个孩子的母亲更是被授予家庭勋章。
结果是,男人们重新稳住了主权,女人们因为疲惫而甘于回归家庭,两性对婚姻达成了新的共识:女人们悄悄地重返家庭,此后便一直留在家中了。
这是女性独立史上的黑暗时期,社会对重建家庭的呼声盖过了女性对独立自主的呼声。
然而,浪潮的退却也无法阻止女性心中已经泛起的涟漪,自由的空气一旦入肺便已经永久地改变了这具躯体。
上世纪20年代以后,女人的活动越来越自由,这一点在身体上的体现最为明显,约束身体的各种衣服都被丢进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对身体之美的大胆展示。
虽然女性回归了家庭,但她们在两性关系中越来越争取平等,例如离婚的权利。此外,大学的大门也逐渐向女性敞开。
❖
美国女人们:接受婚姻的另一种可能性
尽管世界大战对美国人民生活的影响并不像欧洲那般剧烈,但是同样的,美国女性也开始回归家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回归并不像英国那样是强硬的保守势力的返潮,而是更为复杂的家庭内在因素的变化。
在人文社科的大量研究之后,一种新型的、理想的婚姻模式被开发出来,它与过去的等级森严、刻板严厉的旧模式不同,这一新模式提倡伴侣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加强亲密和沟通,主张夫妻在情感和性方面的解放。
如果能在婚姻内进行自我实现,女人又有什么理由争取独立呢?
很快,曾经大谈单身好处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成为了新婚姻模式的最热忱的宣传者。而拒绝接受的女人则被称作威胁社会的、无理性的、不正常的、男性化的生物。
可以说,这种新模式在60年代之前,仿佛是女性唯一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除此之外的任何生活方式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
❖
北欧:女人们才是家庭的中心
在个体、家庭、国家的三角关系中,当国家退出干预时,家庭便加强管束;当国家进行干预时,个体便获得了解放。女性由此成为福利国家的受益群体,只有国家能使女性不再依赖于自己的丈夫,使得女性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定义自己的身份。
北欧与美国模式相似,也是在家庭内部实现关系平等,但不同之处在于,个体和家庭的优先级被逆转了,这就使通畅的家庭图示倒置了过来,家庭的中心不再是一家之长而是女人,是立足于职场、可自由地选择独居、与子女同居或者与伴侣共同生活的女人。
由此,北欧的自主之风吹向南方,与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模式竞逐“家庭”的定义,并且逐渐取得上风。
实际上,伴随着福利国家模式的推广,一场新的、更深刻的浪潮正在彻底地撼动家庭的稳定性,那就是个人主义的进一步深化。
独立自主,享受生活的单身女人们
20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对个性解放的呼声达到了顶峰。
法国的五月风暴、席卷全球的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美国的黑人解放、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
年轻人第一次站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角,女人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革命前线的战士,在平等的旗帜下向前进军。
在短短几年之内,年轻一代对婚姻关系的看法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从容不迫地享受生活,延缓进入婚姻的时限,被认为是明智之举。如果和一个人在一起生活的未来图景,不能实现更为美好的私人空间,那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结束这段恋情。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成立家庭依然会成为女性职业发展的障碍,进而削弱她们的自主性。
这时,“伴侣”这一概念正变得越来越灵活。有伴侣成为一种暂时的状态,而没有伴侣的单身生活则越来越成为常态。对于女性来说,回归独立的趋势已不可阻挡。黑暗时期的插曲至此结束。
势不可挡的单身女人
实际上,伴随着经济的多次衰退,潮落的趋势又有回归的迹象,然而当代社会多变而复杂,世界的各个区域也显露不同的未来,其中的奥秘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虽然社会环境形势并不如意,福利国家模式举步维艰、金融危机接二连三、社会稳定遭遇多方面的打击,人们生活在日益加深的不安全感之中,在不确定性的焦虑中,人们常常挣扎在矛盾的选项之间。
但是,独居,尤其是年轻女性的独居在客观上越来越普遍,女性单身和独处的时间也比以前更长。独立自主的意识似乎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任何的反对力量都无法再度使其沉寂。
因此,在全球范围,女性独立自主的潮流虽然已经明显开始变缓,但它也在悄悄地变得越来越强势。
(本文节选并改编自《单身女人与白马王子》,让—克劳德•考夫曼,学林出版社,2014)
● ● ●
社长问:
当你还是单身时,对身边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评论区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