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比你强,自恋人格的执念?
原创 | 作者:徐露 转载请联系isocialor | 编辑: Irenne |
社长说
“我怎么这么好看!”
“无论怎么拍都好看,好烦哦…”
“我这么好看别人可怎么活啊~”
(您的好友自恋狂已上线)
● ● ●
我一定要比你强,自恋人格的执念?
说到“自恋人格”,你会想起谁?
自以为是的前任?已取关的热衷于鄙视链的公号写手?还是那个各种秀优越的塑料姐妹花?甚至是自己,有时也难免有一些自恋的倾向吧。
如今,身边的“自恋狂”好像越来越多了,或者说,好像大家都挺自恋的。
如果把自恋简单地理解为喜欢吹嘘、炫耀,自以为是。那么,当我们看到网红po出应接不暇的PS照、奢侈品;当人生导师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己的非凡成就;当台下的拥趸两眼放光等待被收割,我们仿佛发现,自恋已经成了这个时代中成功的标配,甚至是成功的必经之途。
那么,“自恋人格”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
上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将自恋人格分为显性自恋(Grandiosity-Exhibitionism)和隐性自恋(Vulnerability-Sensitivity)。
显性自恋无疑是最好辨认的那一款,他们对自己有着迷之自信,永远在谈论自己辉煌的履历和能力(大多为夸张甚至虚构),他们专横武断、咄咄逼人又虚张声势。
如果和显性自恋者一个团队,你的意见将永远不会被采纳,他也无法接受任何否定,你只能选择赞扬和服从。
这类人挺招人嫌的。
不过有时候,这些特点会形成某种特别的魅力,从而吸引粉丝;并且在某些方面,他们也确实更容易获得“成功”,那位最典型的显性自恋者已经成了米国总统。
隐性自恋的判断需要更深入的相处。初识之下,他们是害羞、局促,与世无争甚至善解人意的。
可日子久了,你发现,他似乎特别在意日常对话中不必要的输赢并且一定要赢;他常常诉苦比惨,可内容和语气都暗含微妙的得意。和他相处,总是感到隐隐的不舒服甚至不安。
他尽量避免任何夸夸其谈,但内心的自我评价决不低于显性自恋者。
“自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稍稍带些自恋倾向无伤大雅,可真正的自恋者是痛苦的,尤其是隐性自恋,内心戏的戏精本精。
相较于显性自恋倾向于通过取得成就来自我感觉良好,隐性自恋的自信极其依赖外界评价,一些所谓的怠慢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巨大愤怒与感伤。
因此,隐性自恋者时常经历大起大落的希望和失望的抗争,他们又试图否认它。这种否定会导致恼怒和敌意的发酵,一旦情绪爆发、引起冲突,随之而来的又是难以平息的羞愧和沮丧。
这种羞愧/沮丧和愤怒之间的来回往复难免会引起觉察,给人留下情绪不稳定的印象。
与人交往时,因为缺乏自信,隐性自恋者会遭受比常人多得多的焦虑。
因为内在的隐秘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些人长期处于高度敏感和失望的状态中,久而久之,他们会更害怕社交场合,也会避免进行有可能建立真正自信的各类尝试。
究其本质,自恋人格的核心是内心的脆弱性。他们无法在内心深处认可、悦纳自己,只能通过“我比你强”来证明“我很强”。
因此,他们有着对人对物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对“权力感”的要求,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外界无休止的注意力,和不断的“赢”或“操控”他人。
他们非常需要受到赞许和钦佩,无论是行为、信仰、技能还是社会地位,他需要高高在上,以便能够被仰视。
自恋人格或自恋倾向是如何形成的?
或者说,自恋人格的脆弱性是如何形成的?
个体的自恋人格可能与个人经历相关,可能是有不幸的原生家庭、可能遭受过歧视或肢体言语暴力,也可能从小活在某个亲近的人的光环之下。
可这些显然不足以解释如今传染病般扩散流行的自恋倾向及其脆弱性。
这似乎与我们如今的互联网文化息息相关,也可以说是刚从集体主义观念解放时的矫枉过正。
社交媒体鼓励展示与分享,而展示与分享通常经过美化、夸张甚至炒作,再加上其对独特性与成功的过分推崇以及对平凡普通的刻意回避,我们很容易认为“我”是不够好的,“不够好”是不对的、需要掩藏的。
在朋友圈里,无论是那个坚持打卡健身学英语的,还是那个po世界各地旅游照的,甚至是喜欢秀恩爱的,都很容易让我们感到焦虑。
为了应对这种不安全感,我们不得不投入更多心力去展示自己,唯恐输在了朋友圈里。
这个“焦虑—展示—更焦虑—更多展示”的循环,与自恋人格的行为模式如此相似,以至于我们发现,在连玩个跳一跳都要开外挂争排名的朋友圈里,每个人都更爱秀、更爱晒、更爱比,同时也更加虚张声势了。
我或我身边的人是自恋人格,怎么办?
如果自己或身边人有严重的自恋人格,寻求或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若是你认为自己有不那么严重的自恋倾向,首先,学会接纳它。
“没有异常的人,只有正常人对异常环境的正常适应”。自恋者本身也是受害者,知错就改便好,没什么可羞惭的。
其次,真正关注别人。
自恋者往往伴随着孤独、空虚与无意义感。尝试着关心、尊重他人,练习拥有同理心,从而建立起人与人间的精神连结。
同时,用行动上的共同经历代替部分倾诉。
假如身边人有自恋倾向,SusanWhitbourne博士提出几点建议:
1.重新确定你们之间的交往类型、方式与程度。
2.明确自己的底线,使自己免受干扰。
3.尝试理解他,给予对方一定的安全感。
此外,我们处在一个人设与标签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对他人的评判似乎变得随意得多,当我们在指责他人自恋时,我们是在干什么?
如果说自恋倾向是一种时代病,那么,没有人可以做到置身事外。
自恋者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他不断被请求给予身边人更多关注的过程,而我们谁又已经不需要更多地关心他人了呢?
我们忘了“评判他人”这个行为的不妥之处,将许多事归咎于他人身上的标签,似乎是在亲手建造自己荒芜孤绝的内心岛屿。
自恋人格是痛苦而危险的,可通过指责他人的优越感来获得优越感的行为本身也许更危险。
参考文献:
[1] KellyA. Dickinson,Aaron L. Pincus, Interpersonal analysis of grandiose andvulnerable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3.
[2] JiaTolentino, (2016). What Happens When We decide Everyone Else Is A Narcissist,The New Yorker.
[3]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 8-ways-handle-narcissist,www.psychologytoday.com ,2014.
[4]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fulfillment-any-age/201408/8-ways-handle-narcissist
[5] John Peters,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Idea of Communication, 1999.
● ● ●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