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星式恋爱:他到底是你对象,还是你爱豆? | 社会小报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0-09-12



原创

主笔:李嘉雯

资料整理:波波基 王焕琦

转载请联系微信isocialor

编辑:雪梨



社长说

把恋爱谈成像追星?不,追星女孩根本不需要恋爱



● ● 

追星式恋爱:

他到底是你对象,还是你爱豆?


有人把追星当成一场恋爱,也有人把恋爱谈成一种追星。头一种情况在当下中国社会司空见惯,毕竟前有鹿晗恋爱,导致大面积脱粉,甚至有激进者愤而自残;后有梅格妮(吴亦凡粉丝称呼)疯狂助力吴亦凡美国iTunes屠榜,最终专辑下架,引得舆论哗然。


尽管令人咋舌,却并不使人感到意外。然而,若对爱豆如此疯狂的迷恋和崇拜,出现在恋爱关系中,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今天,社会小报就带领大家一起对恋爱中的追星心理进行一番探寻。


他(她)不是人

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追星:一种拟社会关系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几乎每个人都追过星。而在这个全民造星的时代,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更加亲密了。最早由心理学研究者 Horton 和 Wohl在1956年的一个研究中提出的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s),就是用来形容这种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的。


拟社会关系的建立基于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明星名人的报道,我们通过这些媒体对他们外表和行为的报道来认识他们,尽管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和这些明星们有过直接的接触和交流。从粉丝单方面的相识,到粉丝对偶像产生的依恋,就是所谓的拟社会关系。


尽管我们知道这种依恋关系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却仍然可以将这种想象当作真实。几乎毫不夸张,如果你也(曾)拥有属于自己的宝藏男孩(女孩),你就会明白爱豆的回眸一笑在粉丝心中所激起的那一池春水,无异于真实爱情中的体验。

 


这种拟社会关系在孩提时代和青春期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社会功能的发展,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来说,拟社会关系是发展重要的情感和社会功能的来源。然而,沉迷追星对粉丝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种想象的依恋关系主导了现实生活,粉丝会花费所有的时间、经历在自己偶像身上,甚至会出现试图和偶像取得联系,或更近距离地接触偶像的极端想法,比如骚扰明星的私生饭。


根据相关研究,沉迷追星的本质被认为是一种上瘾。根据吸收——成瘾模型(absorption–addiction model),自身认同机制较为模糊的个体会和自己的偶像建立一种心理吸收的关系机制,以此来满足自我认同和自我满足的需要。


研究表明,追星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层次的追星娱乐社交向的追星(entertainment-social celebrity worship),这种追星表现为对偶像的娱乐能力和社交焦点的喜爱,例如:“我和朋友喜欢谈论我的爱豆做过的事情”,“知道我爱豆的故事我会觉得很有趣”。


·第二层次的追星表现为强烈的个人倾向(intense-personal),这种追星态度呈现的是对偶像强烈的冲动感觉,例如:“我的爱豆是我的soul mate”,“我会经常想到我的爱豆,尽管有时候我也不想这样”。


·最极端的追星表现为边缘性病理追星(borderline-pathological),反映了个体对偶像的病态迷恋。例如:“如果我有钱了,我会把钱拿去买爱豆用过的东西”,“如果有机会和爱豆见面,爱豆要我做一些非法的事情,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这样听起来你还会觉得事不关己,那么就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和你的心仪已久的宝藏男孩(女孩)恋爱了,除了每天的迷妹迷弟星星眼,日子久了,你的内心会不会生出一些负担?(还是不会?那你还挺厉害,那就接着往下旁观)

 

和你在一起,就像和爱豆谈恋爱


当他(她)与别人相处时,你会感到很嫉妒;

这段恋爱关系让你过去重视的其他关系和爱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你将你的伴侣据为己有,担心哪一天他(她)会从你身边走丢;

当你的伴侣不在你身边,你会感到空虚、寂寞、无聊;

你需要经常性的暗示,以了解伴侣对你的爱意;


为了与你的伴侣有更多时间相处,你会取消与自己家人、朋友的约会;

你渴望得到称赞;

你希望对自己的伴侣拥有一些控制欲,他们不按你的意愿去做,你会感到心烦意乱;


伴侣的认可比你的自我认可更重要;

你认为自己可以将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人;

你倾向于将伴侣形象理想化,如果他(她)辜负了你的期望,你会内心崩溃

……



听着都熟悉吗?如果这些特征你多多少少具备一些,那么你就需要警惕这种缺乏独立意识的依赖型人格找上你了。


依赖型伴侣(dependent lover)就是这样一种现象。一种健康的亲密关系在于伴侣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然而依赖型伴侣或许是因为自备,或许是由于对爱的急切渴望,他们对待恋人如同对待爱豆那样充满迷恋、完美幻想和崇拜。他们将自己不断放低,甚至将恋人捧上神坛,以一种迷恋的和仰望的姿态看待自己的恋人。


电影《泳池诱惑》(swimfan)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学校的明星游泳运动员——本,意外和美丽的麦迪逊相遇。麦迪逊对本一见钟情,从此之后,麦迪逊开始痴迷和本建立一种关系。她用电子邮件和短信轰炸本,和本的对手约会,让本生气愤怒,利用兴奋剂导致本被取消比赛资格。更加疯狂的是,麦迪逊为了将本占为己有,杀死了本的对手,并试图杀死本的女友。这一切的缘由究竟是麦迪逊对本的疯狂迷恋和幻想还是偶像崇拜所导致的呢?恐怕很难一言以蔽之。但不可否认的是,将追星时的疯狂和依赖带入恋爱关系中,绝对是你不好,我不好,大家都不好啊。

 

我和“爱豆”谈恋爱

怎么就不平等了


在恋爱关系中无法抛却追星心理,把恋人当爱豆,关系的天平便会慢慢倾斜,久而久之,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也就随之形成,贻害无穷。


一,形成“讨好型人格”


不平等的关系中可以分为讨好的一方和被讨好的一方。“讨好型人格”是个新近才出现的心理学概念,很多人对它的印象都来源于节目《奇葩大会》,但实际上,许多心理学家已对它做了研究。


哈丽雅特B.布莱克用“E型”来指总是为别人着想、牺牲自我的女性人格特质。在另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中,作者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从跨越心理学、哲学领域角度对讨好型人格进行了思考,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能摆脱希望被所有人喜欢的想法。比如我们要正视自己,不是百分百肯定,而是接纳自己,提升自我认知,从而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二,产生精神暴力


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被动”去讨好的情况,如感情中存在的暴力,迫使一方不得不去讨好另一方。说起暴力,人民常常会想到武力等肉体可见的伤害。但其实在恋爱关系中,有时心理上的暴力更令人受伤,除了身体暴力外,家庭暴力中还存在着精神暴力及性暴力。精神暴力英文是moral harassment,也称为软暴力。这其中常包括的行为有,言语的威胁,污辱,诽谤中伤,无视,伤害自尊心等,被动接受和麻木不仁是受暴者的典型特征。

 

自我迷失

还是自我建立


 经典如迈克尔·杰克逊、披头士,熟知如鹿晗吴亦凡,在他们的演唱会上粉丝尖叫甚至晕倒的情况不胜枚举。许多人觉得这样的粉丝过于疯狂,歇斯底里,有精神方面的问题。


但根据《英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发表一项研究称,披头士的粉丝在人格心理测验中的癔症(即歇斯底里)得分并不高,也没有发现精神问题的倾向。


根据美国科普作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生乔丹•刘易斯的研究,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负责控制心跳、出汗、兴奋、冷静、流泪等,超出我们的主观控制。当粉丝见到偶像时的现象,就是这种神经兴奋的表现。比如血管扩张、心跳减慢,导致血压突然下降,晕倒等。研究人员认为,追星狂热可以满足青少年特殊的情感需要。这种狂热其实并未达到心理病态或者精神障碍的程度。


但有些粉丝深信偶像的任何一点暗示都是表达对自己的喜爱,这在精神科的症状标准中,患者坚信某人深爱着自己,而事实上对方并无此意时,则属于一种精神疾病“钟情妄想”了,这则需要去医院诊断了。


从心理角度而言,由于我们大部分人被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与小事包围,所以会寄托自己的向往于另一个客体,如以比较光彩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明星,他们承载了粉丝对理想生活的期待。他们能帮助粉丝获得替代性满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与日常生活的心理落差。而将这种心理代入恋爱中,自然而然会将自己的伴侣理想化,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了自己的伴侣只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焦虑不安和崩溃情绪随时可能会来临。


根据心理学中的自恋理论,弗洛伊德在1914年的《论自恋:导论》里提出 “原始自恋”的存在。“于是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存在一个对于自我的原始力比多贯注(original libidinal cathexis),随后这个贯注的一部分投射到了对象之上,但其基础部分依然保留了下来。它和对象贯注的关系,就像变形虫的身体和它伸出去的伪足的关系一样。”


粉丝倾注感情与财力在偶像身上,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过程。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只有个体过度自恋才是不健康的。正如适度的把偶像作为榜样,向其学习能带来积极的效果,但过度的沉迷则会让人迷失自己,影响自我认知及个体发展。


爱并不等于需要。真正相爱的两个人需要信任、尊重和接受对方。


这些东西很少出现在情感依赖型的伴侣关系中。真正的爱是了解自己、爱自己,然后把它给予另一个人。这就是两个人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方式。


如果你已经陷入了一种情感依赖的关系模式,你可能要花点时间去发现自我。这听起来有点可怕,但如果你能做到,就会发现,学会了解自己、爱自己是你选择做的最强大的事情。



参考文献:

[1]Braiker, H.B. (2001). The disease to please: Curing the people-pleasingsyndrome. New York: McGraw-Hill.

[2]Fincher, L.H. (2013). China’s entrenched gender gap. The New York Times.

[3]Freud, S. (2014).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Read Books Ltd.

[4]John Maltby, Liza Day, Lynn E. McCutcheon, James Houran, Diane Ashe, Extremecelebrity worship, fantasy proneness and dissociation: Developing themeasure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celebrity worship within a clinicalpersonality contex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 40, Issue 2.(2006),Pages 273-283,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05.07.004.

[5]Kohut, H. (2009).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Maltby, John & Houran, James & McCutcheon, Lynn. (2003). A Clinicalinterpretation of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lebrity worship.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7]McCutcheon, Lynn. (2002). Are parasocial relationship styles reflected in lovestyles?. Current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

[8]Myers, D.G. (1983).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9]Reisch, R. (2018). 20 Signs You Аre Emotionally Dependent and Not in Love.Retrieved fromhttp://unisoultheory.com/index.php/2016/10/05/emotionally-dependent/

[10]Roberts, Karl. (2007). Relationship attachment and the behavior of fans towardcelebrities.

[11]北京日报社.“疯狂追星可能成疾?”2018年01月19日

[12]弗洛伊德.论自恋:导论∥弗洛伊德文集:第3卷.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  

1

 你可能会喜欢:

我们为什么爱看“明星真人秀”?

这一年,「社会人」是怎么和小猪佩奇扯上关系的?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