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究竟要不要“检查”另一半的微信?|社长陪聊
● ● ●
#社长陪聊3.0#第十七期
社长陪聊3.0升级版已经推出第十七期了,
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升级在哪里呢?
试一下,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24小时之内就会得到回复!
而且有机会被摘录成文在周日与大家见面~
无论是吐槽还是提问,社长会一一回答。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大家又有哪些问题吧!
匿名:
社长,您觉得女朋友能不能看男朋友的微信?我常常想要“检查”他的微信,他总是不让,可越是躲避越是让我不舒服,您说,我又不是看他微信钱包里有多少钱,就是检查一下嘛,为什么因为这个就吵架?我也不介意他看我的啊!
社长:
社长认为亲密关系是有基本法的:尊重对方的隐私,留给对方空间。微信是个体的私人领域,如果你完全信任对方,“检查”微信这个事儿,没必要没必要。
匿名:
社长好,深夜打扰!如果自己喜欢的女生,大晚上的给你发微信,自己要不要秒回?其实挺纠结的,对于和喜欢的女生聊天自己是会紧张的,怕秒回之后自己就会尬聊,现在距她发消息给我的时间已经超过一天了,我到底要和女生聊啥比较好,回还是不回?在线等……
社长:
不要怂!尬聊也是聊,再消极等待下去,对方给你的进度条都要走到“game over”了!听社长一句话:积极及时的互动,即使笨拙和尴尬,也绝对好过不采取行动只感动自己的一往情深。
小小小竹子:
你好,为什么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却依然会感到迷茫呢?
社长: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知道该怎么做,但未必可以精准预测行为的后果。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教导我们如何在完全信息前提的下获得最大化效用,但现实是我们和未来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这种不确定性是迷茫的根源。但社长以为,这种不对等信息带来的未必全然是负效用,这些神秘和未知正是人生的浪漫啊,它们让你的每一个行动都附着了探索的意义。
匿名:
社长你好,我在只见过一个男生两面的情况下就表白了,因为真的心动了,被拒后还不死心,但他没有直接拒绝,是说我不了解他而且他现在在大学以学习为主。怎么办,还要继续和他聊天吗?
社长:
“不了解”加上“心太急”,可能是促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其实经营感情有点像烹饪,有些人喜欢大火快炒,情感炽热,过程刺激,但火光四溅的场面会让有些“慢热分子”望而却步。把节奏调成文火,让感情在小火慢炖中逐渐升温,这也不失为一种中庸却有效的爱情烹饪策略。
匿名:
社长,为什么在爱情里我总是被甩的那个,明明是对方先追的我。
社长:
“明明是ta先追的我,为什么我却是被甩的那个?”,社长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好像隐含了一个逻辑假设:被追求的一方仿佛在亲密关系中应该有心理上的先导优势,“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才是常态。但其实,亲密关系中双方的相对位置会随着互动而变化,谁追求谁和谁提出分手并不存在什么强关系,分手的结果只与双方相处中存在的问题有关。
匿名:
请问社长一个感情方面的情怀问题:大约十二年前我大学实习的时候有一个不是很熟的其他部门同事,联系不多但我很欣赏他,实习结束就没音信了。大约四五年后我有一次梦见我喜欢他,然后就越来越觉得我可能真的喜欢他。又过了几年有一次梦见我见到他但是隔着一层玻璃,我想我们的关系可能就是这样有距离。然后十几年后的现在我又一次梦见他,从这三次梦,大约您也看出我的情怀了,也有点后悔当时没有争取交往一下。现实就是如此了,请问社长,如何才能释怀呢?
社长:
遗憾是人生的常态,回忆起过去的生活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有许多未尽之力,总会想“如果当初……” ,用心理学上的术语来解释,这其实是一种“上行反事实思维”,我们时常会想象出一种未出现的条件,并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要是—那么就好了”的关系。但生活总归不是一种可控的条件命题,生活也不在梦境里,只有在一餐一饭的现实中才能参透生活的本质。
而且我们换个角度想,当初如果真的做了这些“如果”,得到的结果也未必比现在更好。反而这些往事因为有了“遗憾”和“岁月”的滤镜,才能成为我们面对现实压力的情感宣泄口。或许这些往事更适合以“遗憾”的形式留存于我们的人生,成为我们回忆里的浪漫情怀。
匿名:
社长,我有一个困扰,就是我可以和同龄人玩的很好而且我朋友也很多,在他们眼中我也是一个高情商的人,可是我一面对长辈老师我就想换了一个人,甚至会做蠢事,我觉得很困扰,常常觉得自己不不够社会而显得格格不入。
社长:
在中国传统礼法的规训下,位高则权重,年龄、资历、社会地位都是所谓的“位分”,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对“权威”充满敬重。同时,这些高位者往往还握有一定程度的评判权力,来自“权威”的肯定是我们获得自信和成就感的重要来源。当我们在面对权力结构的上位者时,我们面对的其实是一整个庞大的文化系统,这谁瞅谁不怵啊!
匿名:
和现任不温不火,相处三个月感觉三观和爱好并不契合,奇妙的是待一起也挺舒服,时不时会因为没有被关心和重视。鉴于三观和家庭条件的差异,内心有应该不会和他结婚的念头,我这样可能算大家口中的“玩弄感情”吧?要继续谈下去吗?
社长:
亲密关系的维持,一方面在于对方的魅力点对自己拥有强烈持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于从舒适的相处中习得的情感惯性,这两者相辅相成。辨别对方对自己的真实吸引力和魅力点,也思考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真实诉求,按优先级排一个序列,说不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你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明确自己的决定是什么。
匿名:
虽然有些道理其实都懂,但是想听听社长的看法。最近心累的事挺多的,工作没有,钱没有,住宿没有(现在住同学那,同学月底辞职回家了),刚好这个时候又到了抉择爱情的时候,挺矛盾的,想依靠又觉得不能依靠,因为什么时候都是自己最可靠。可是自己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不敢迈开爱情那一步,总之挺烦,更烦深漂,想逃……
社长:
生活本就不易,但是总有一些“高光瞬间”支撑我们走下去,多想想这些吧我的朋友。工作可以找,钱可以赚,房子总可以租到,让你深深爱慕的恋人早晚也会走到你的面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one day……在那之前,你要开始行动,也要耐心等待。
匿名:
社长,找男朋友好难啊!!
社长:
朋友你知道墨菲定律吗?那些不刻意追求,在不谈恋爱的时候也能把日子过得非常充实的人,更有可能找到合拍的对象,和充实的恋爱。
比之丢:
社长社长,我想提个问题,为什么腐女喜欢看耽美剧?不是腐女也喜欢看耽美剧,到底是什么在吸引他们?
社长:
“耽美文化”源起日本,是“耽于美少年的美色而不能自拔”的意思,因为美少年身上的兼具清纯与力量的美感,人皆爱美,这种美感具有极强的视觉吸引力。
究其存在和传播的深层逻辑,在不同的学科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一则,人类固有猎奇心理,耽美文化描绘的本就是小众而隐秘的情感状态,观之油然生出一种突破禁忌的快感。二则,一部分女性从耽美文化中看到的是真正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优秀的耽美作品向读者传达的是“爱无差等”,进而可以理解为是对社会固化的性别差异的解构,延伸出性别平权的理念主张。三则,耽美文化作为一种叙事文本,投射了部分女性对于亲密关系的心理期待,毕竟在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合理表达性渴望的出口太少。以上种种原因,为“耽美文化”的存在构建了合理性和生存空间,但由于耽美文化的“反世俗”特质,它一直以“亚文化”的状态在相对小众的圈子里流行。
简单来说,“耽美文化”存在并传播的表层逻辑就很容易理解,谁不喜欢看美少年呢!还同时看俩!你说带不带劲儿!
● ● ●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