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社交高手,从来不是到处交朋友
推荐 | 作者:蓝莓小姐 来源:我是蓝莓小姐(ID:blueberryonexinli) | 编辑: 知言 |
社长说
人际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滋养型人际关系,一种是消耗型人际关系。只有前者,才是你应该投注时间的地方。
● ● ●
真正的社交高手,从来不是到处交朋友
01. 我不会社交
最近和朋友聊到“不会社交”这个话题,我深有体会。
从小我就被教育“要多交朋友,要学会社交”。
什么叫做“会社交”呢?
一般人眼里就是朋友多,路子多,会来事,吃得开。所谓“多条朋友多条路”。
很多时候在饭桌上,大人会让小孩学着敬酒。“连敬酒都不会,以后怎么吃得开呢?”
如果你不愿意,身边人就会上升到:你真的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
从小我就觉得,这种思想特别怪。明明可以大大方方的表示友好,干嘛要这么明显的忸怩作态去迎合别人,硬是把交友变成一场交易呢?
所以我总被贴上“不懂人情世故”“社交能力低下”的标签。
毕业后有一段时间,我还得了“社恐”。看见远处走来认识的人,我就会转身或绕道。一旦眼神相接,我就立刻躲开。大概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我的话越来越少。
有一段时间我也怀疑过,自己是真的不会社交才融入不了。遇到一些重要的朋友后,我才意识到,很多人对“社交能力”误解得太深太深了。
真正社交能力好的人根本不是“会交朋友,路子广”,而是能够有寻找和维持重要关系,并和他人保持连接能力的人。
比如汪涵。
02. 汪涵的朋友圈
汪涵的朋友圈只有100人。
他还有删微信的习惯。一般工作完成后,他就会删掉相关人的微信。
几年前,和汪涵搭档了10年的钱枫吐槽,突然有天被涵哥删除了微信。汪涵淡定的回道:范冰冰、陈坤我也都删了。
汪涵说,“朋友圈人数达到一百多时,我就觉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有什么话,不能在群里讲呢。”
挺惊讶的,我原以为作为一个著名节目主持人,他很需要社交。
他说,其实“这样的生活非常非常轻松,所有时间都是你的,自在得一塌糊涂。你会突然觉得,整个人生都发生了变化。”
他还建议,我们要“妥善管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让它成为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交流的好地方。”
是因为拥有的越来越少,反而活的越轻松吗?
我觉得是拥有的东西越重要,活得越轻松。
熟悉汪涵的人都知道,他很少提及娱乐圈的明星好友,却常说起自己的一个恩师,他称为“先生”。
“几乎每次我心里累的时候就会到先生的家里去,陪他聊聊天”。
先生去世的那天晚上,汪涵抱着自己的太太哭了很久很久。
因为这位“先生”是他的人生导师,他说的一些话奠定了汪涵一生为人处世的根基。
心理学有个词叫“重要他人”,是指一个人在人格形成及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人。
一个重要他人的理解、容纳、承担,足以改变你整个人生。
我问我自己,我有这样的朋友吗?很少,真的很少。
为什么呢?
因为我没花心思用在重要的人身上。
曾经,我也逼迫自己去改变。参加各种活动,加了无数微信好友。后来,我的朋友圈的确躺着1000人,我也没觉得生活有多大变化。
我们花大量精力时间社交,最后只不过是给他们不值得交往的人,留下了并不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朋友圈好友超过100人时,汪涵说“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意味着你放在每个人身上的精力只有 1 %。
所以要找到你的重要他人,首先要学会选择舍弃。
也因为汪涵给我的启示,我很少再去纠缠一些不重要的人和事,而是花心思,真诚的寻找和对待我生命的重要关系。
结果如何呢?
我的确失去了很多社交机会,但那些“重要他人”也改变了我的一生。
03. 环境的作用
有的人是天生不适合“交易型社交”的。
在一个充满所谓“人情世故”的环境,人的社交能力反而很难真正打开。因为,你做不了自己。
所以当你被评价“社交能力差”时,还真不一定是你的问题,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电影《sunny》描绘得很清楚。
一所中学里,女主人公娜美是典型的“社恐”患者。因为方言浓重,她怯于向任何人开口,一直被班上女生排挤。
当她意外融入学校的小团体“sunny”,遇到同样特立独行的六个人,她发现:哦,原来我不是个另类啊。
美术课时,大姐头夏春花凑过来表扬娜美画的自己,她开始变得自信。
面对别人欺负时,满嘴脏话的珍熙让娜美学会反抗,她开始做自己。
因为外表自卑,娜美哭着向班花秀智说,我最喜欢你了,因为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啊。秀智抱着她说:对不起,让你漂亮就好了。
“sunny”是一个真正自由积极,包容个性的小团体。娜美从每一个人的身上得到认同和力量,释放愤怒和悲伤后,开始融入人群。
她也开始展现自己的社交能力,变回那个阳光果敢的女孩,成为团体的中心。
阿兰·博德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
决心躲避他人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和他人交往,而只是我们对所能够交往对象的不满。
其实,很多人认为自己社交能力低下,只不过是没有遇到一个真正值得成为朋友的人以及一个适合我们的环境,从而“暂时关闭”了自己的社交能力。
这种选择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因为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做不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巨大的隐形伤害。
后来我也按照自己的意愿换了工作,遇到很棒的工作伙伴,我的社交能力开始觉醒,变化翻天覆地。
有一句话叫做:不能改变环境,就要适应环境。
这句话真不全对。
换一个适合你的环境,或许马上就能打开或恢复你的社交能力。
04. 社交的终极意义
说实话,很多人的社交观长久地停留在“多条朋友多条路”这种观念上。
你有没有想过,多个朋友真的是多条路吗?为什么那么多社交,带不来幸福感呢?
因为我们把社交的本质理解的太单一了。
罗振宇说“未来的一切交易都将是社交”。
身处一个社交红利的时代,谁懂得社交,谁就可以赚钱。
于是,朋友圈有人晒美食晒自拍晒旅游晒工作,贩卖自己的社交形象,求得虚假喜欢认同和存在感,创造更多的社交价值。
用社交来赚钱无可厚非,但它却不能只用来赚钱。
社交的本质是内心的连接。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关系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的一生,不过是在寻求真正的关系。寻求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之间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应的连接 。
哈佛大学从 1938 年开始用 75 年研究了 724 人,什么样的人会活得最幸福?最后发现:拥有良好社交关系的人让我们最幸福。
“无关人际交往的数量,人际交往的质量影响幸福健康。”
当我们在朋友圈里面扮演功利的、虚假的自己,社交沦为形象管理或赚钱的工具,就注定只能吸引功利的、虚假的连接。
注定和自己的重要他人越来越远,让内心走向无尽的空虚和孤独。
05. 瓦尔登湖畔的梭罗
我挺欣赏住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
很多人误解,他是个独行僧。
其实他朋友不少,他也不是厌弃人类关系,彻底隔绝别人。
他是自己选择了一种简单、沉浸于重要关系的生活。
他的母亲和姐姐住在离他3公里不到的地方,每周六,亲戚们会给他送来满篮子的食物。他也时常回家探访。
更重要的是,他有很多交心的朋友。最著名的是他的人生导师,美国思想家,诗人爱默生。他会时常去拜访梭罗,两人彻夜谈论人生与哲学。
我觉得,梭罗断绝很多关系,是为了探求一种更实实在在的、有意义的生活,为的是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用更简单、安静和沉静的内心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宁缺毋滥。
这是真正的社交。
这种连接将让你充分沉浸于生活之中。
面对你喜欢的人和事,你将更热切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孤独感得到真正缓解,并有力量创造一个丰富、充满意义的生活。
如同佐佐木典士在《简单的生活》中写道:
你的时间有限,请不要为杂物而活。
作者简介:蓝莓小姐,一个有多重自我和反世俗的心理学作者。热爱存在主义,戏剧,艺术展览。学习多种咨询流派,倾向整合性心理治疗的未来咨询师。一生的梦想是:成为我自己。
● ● ●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