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完全失恋伦理学指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思庐哲学 Author 思庐语冰



推荐

作者:思庐语冰

来源:思庐哲学(ID:SiLu-philosophy

编辑:留木



社长说

祝福处于失恋中的人:良辰好景非虚设,万种风情有人说。纵使会尽人间事,莫得闲愁满肚皮。



● ● 

不完全失恋伦理学指南


“枕前泪共帘前雨”——失恋创伤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失恋失去的是亲密关系,是一种情感创伤,它与身体损害一样,实实在在地存在。“彻夜难眠”“以泪洗面”等现象是失恋引发的愤怒、痛苦、恐惧等负面情绪的体现。分手让人经历一种特殊的、强烈的社会排斥,它可能侵害人们的自我价值观,这种特殊打击还可能让人不再慷慨善意地对待世界。

 

失恋创伤的处理方式千差万别,粗略分为心理疏导(四处倾诉)和物理缓解(闷声喝酒、投入工作),果效如何,冷暖自知。多数情况下,唯有 “硬扛”,等时间抚平。

 

值得深思的是,以上提及的处理方法,是否会带来新的创痛?在描述层面之外,心理干预和物理缓解的空白之处,是否存在一种规范,让我们能处理“旧恨”(如何归责),避免“新伤”(如何行为),主动自愈?

 

“有处话凄凉”——失恋伦理学




“失恋伦理学”帮助我们处理个人的情感伤害问题,它提供一些原则,在失恋之人手足无措时,对前进之路给出指向标。“失恋伦理”处理对象既包含已成伤害,也包含可能的新伤害。

 

当某人经历一次普通失恋,直观上ta的角色只可能是被分手方、分手方、默契分手中一方,三个角色都可能经历新旧两维度的伤害。电影《桃色交易》能帮助我们重构一个蕴含道德困境的思想实验,以检验道义论、后果主义这两大传统伦理学理论在应对失恋时,是否便宜。

 


《桃色交易》中,遭遇经济变故的爱侣戴维和黛安娜,于赌场结识一位百万富翁,富翁愿意以100万换取与黛安娜共度良宵,戴安娜当场拒绝。但夫妇二人辗转一夜后达成共识签下百万协议。一夜之后,即使戴安娜爱情从未动摇,戴维却不断猜忌戴安娜,最终,戴安娜提出分手。

 

这个故事,就像生活中大多数狗血分手故事一样,困难之处在于归咎。戴安娜肉体出轨,常理上为过错方,然而这一出轨是夫妇二人预先同意的,协商时没有任何人被强迫,所以猜忌的戴维是实际过错方。“归咎”维度加入后,失恋者可能的角色被细分为:过错分手方,过错被分手方,无过失分手方,无过失被分手方,默契分手中一方。

 

 “道义论”:要只按对你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分手准则行事


 

希望你一心一意,所以我从不三心二意,一旦“闻君有两意“,便”故来相决绝”。通常如此行为者是康德的粉丝——道义论者。这个例子是道义论在指导是否做出分手决定时的作用,处理失恋创伤时,道义论似乎更适用于对失恋伤害的归责。

 

道义论中两条经典原则是:

 

1. 要只按照你的意志原则同时也能成为普遍立法的准则去行动。(这条原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强调的是逻辑世界内不产生矛盾,比如,我们不应说谎,因为人人都说谎的世界谎言本身被取消了;第二层含义是意愿世界内不矛盾,即个人的行为应当与其所意愿的世界相一致)


2. 不能仅仅把对方(包括自己)作为工具,而同时应该作为目的。


“桃色交易困境”中,戴安娜和戴维都有将戴安娜作为工具,但都是为了给他们的爱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所以二人都勉强不违反原则2,但戴安娜可能违反了原则1,因为她是出于一种奉献精神献身而非出于普遍意愿世界的考虑,如果她与戴维角色调换,她很可能不会让自己的女友做此事。而戴维对规则1的违反似乎不那么严重。戴维最开始承认“为爱献身”这一原则可普遍化,戴维的错误似乎在于其后期无法抑制的猜忌,但这并不单独构成道德问题。因而在这段关系的破裂中,戴安娜更像过错分手方,被分手方的戴维过错较小,然而,这样的归责结果与我们的直觉相斥,戴安娜更像是为真爱牺牲以保证关系稳定的一方,而戴维则缺少应有的担当。

 

道义论与直觉的冲突或许能提醒我们,当人们处于一段关系时,或许不应该只将个体考虑为能随时全身而退的孤立的理性主体。

 

后果主义:以能造成最多幸福的方式走出失恋


后果主义立场意味着,一个行为在道德上是否正确只取决于后果。它更能激发人们向前看,因为后果总在生成之中。后果主义者不容易感叹“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而洒脱地“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在应对失恋创伤时,后果主义更擅长处理如何在失恋中最优地减少伤痛(且不造成新伤痛)。

 

后果主义中最具影响力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包括:行为功利主义(任何时候都应该采取能创造最大净效用的行动)、规则功利主义(合理的道德规则是比其他可能的规则(或无规则)产生更多的效用的规则,所有行为必须符合这个规则)。无论启用哪种功利主义,能确定的应对失恋普遍原则只有:不可伤害自己,因为无论出于何种后果的考虑,伤害自己都是低效用的。

 


功利主义通常不关心儿女情爱问题,如果我们将行为功利主义强行运用于“桃色交易困境”中,若快乐是最高效用,戴安娜和戴维两人效用最大化的方式都是“相忘于江湖”。戴安娜有富豪宠爱,戴维获得金钱(戴维本人以钱的多少界定成功标准,成功带来快乐),两人在一起时反而会因那一夜心生芥蒂,相互折磨。然而电影最终的结局(也是观众的期待)是两人放弃一切,破镜重圆,痛苦与爱相伴相生。

 

当用后果主义原则解决失恋问题时,我们察觉到一种错位,在追求快乐效能的过程中,爱情被消解了,它采用了一种消解爱情的方式对抗痛苦。

 

“人生只有情难死”——更具人情味的伦理学


“道义论”和“后果主义”在处理失恋创伤时的无力,可能与我们对失恋伦理学的“不合理期待”相关。我们直觉地排斥单纯依靠理性得出的固定原则来处理情感问题,又希望在情感中依然存在一套归责、指导的伦理原则。既能将所谓的渣男渣女们“绳之以法”,又能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走出失恋。

 

“桃色交易困境”中道义论的归责与我们直觉相冲,是由于我们道德主体是预设的绝对自主的个体,这个个体只被普遍的理性原则规范,而这对恋爱关系而言,并不能带来积极效果。当我们注意到“关系”的优先性时,“困境”中有关归责的直觉能被较好的解释。

 

一段关系中,戴安娜和戴维彼此互为关怀者和被关怀者,戴安娜的“为爱献身”和与富豪一夜情当晚的“坐怀不乱”都是在尽力维护她与戴维的关系,在“为爱献身”这件事上,戴维对此行为达成确认,但他对戴安娜“坐怀不乱”这件事(为爱献身的具体实施)充满猜忌,即关怀行为的第二环节没有得到戴维的确认,导致他们的关系没有形成具备互惠性反馈的良性循环。

 

然而戴维的“不确认”是自私的,因为戴安娜一直在主动以两人达成一致协议的方式提供关怀,以维护关系,戴维则因自己的不良情绪恶意拒绝,这意味着,他没有重视“关系”,而只是将其视为“自我”的二阶附属的,他是关系破裂的主因,这种解释更吻合我们的直觉。

 


恋爱关系的破裂可以被看作一种强关怀关系的消失,此时虽然痛苦,但也恰恰是反思关系的最佳时刻。失恋者大多有所体会,关系的持续不代表关怀的延续,失恋前很长时间内,关怀已然消退,此时只是“怕人寻问,咽泪装欢”。失恋提醒我们,要懂得并学会真正的关怀,才能获得幸福的关系。为此首先需要明白怎样被关怀和关怀。

 

被关怀之所以值得强调,一方面由于社会现实让我们碍于承认自己需要关怀、值得关怀,所以失恋者要确信自己的价值并主动寻求关怀;另一方面,像“不负相思意”这样好的被关怀者才会使关怀者得到反馈,延续关系。被关怀者在接受关怀时应以各种方式回应:公开承认、积极回应或纯粹喜不自胜、溢于言表。

 

关怀现象学显示,合格的关怀者要学会“专注”,即一种不会引起被关怀者生厌的注意(而不要出现“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状态);以及“动机转移”,即关怀的力量向被关怀者的需求转移。对双方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培育一种“主动的责任感”,它意味着在一段关系中敢于更多的承诺并实现这些承诺,这有利于培育共同的延续的追求,减少差异,得以“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将关系受威胁的风险降到最低。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三种伦理学在处理失恋创伤问题时并非全然相斥,以“关系”为出发点并不意味着排斥规则和普遍化,但在面对失恋创伤问题时,“关系”作为评估标准的一阶重要性应得到承认。

 

最后的最后,祝福处于失恋中的人们:良辰好景非虚设,万种风情有人说。纵使会尽人间事,莫得闲愁满肚皮。

 

●  

1

 你可能会喜欢:

失恋了怎么办?

“我已经失去了和人类恋爱的勇气” | 观影

失恋后你是怎样的状态?| 15个失恋的故事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